问题

为什么总感觉乘坐地铁,公交等时候,能量总在最后一刻释放?(之前是惯性释放,不妥,故修改)?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懂你说的“最后一刻释放”是种什么感觉。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惯性”以及交通工具的设计密切相关。

我试着用我自己的理解跟你掰扯掰扯哈,尽量不那么“书本化”,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

你说的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其实是我们在体验一种“减速惯性”。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运动的时候,你的身体自然会想要继续保持这个运动状态,这就是惯性。当公交车或者地铁突然刹车减速的时候,你身体里的东西(包括你自己)还想着继续往前“冲”,但车厢已经在变慢了,所以你就觉得一股力量要把你往前面推。

那为什么有时感觉是“最后一刻”呢?这可能跟几个方面有关:

1. 司机的驾驶习惯和车辆的性能:

平稳驾驶的艺术(或者说并非总是那么平稳): 很多司机,尤其是在城市里跑的,为了赶时间或者为了“节省燃料”,可能会故意在到达站点前一段距离就把速度降下来,然后滑行一段。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平稳地进站,避免乘客因为突然刹车而摔倒。但有时候,这种滑行阶段会比你预期的要长一点。直到离站台特别近的时候,车子才会最终停稳。所以你就感觉是“等了好久”,然后突然一下“定住了”。
刹车系统的介入时机: 现代的公交和地铁都有很先进的刹车系统。这些系统在设计时会考虑到舒适性和安全性。它不会是一上来就猛踩刹车,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可能只是轻微减速,系统会根据距离和速度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更强的制动力。而你可能是在车辆已经明显减速,但还没完全停下来的时候,最能感受到那种身体往前倾的“惯性释放”的感觉。就像是你在往前滑,但地面在你面前突然变得很黏一样。

2. 乘客的感知和注意力转移:

预期的减速: 当你看到车子离站台越来越近,你也知道它要停了,你的身体会不自觉地开始为减速做准备。你可能会抓紧扶手,身体稍微后倾。这种“预判”会让你对减速过程有心理预期。
环境线索: 地铁和公交都会有到站提示音、报站语音,甚至你还能看到站台上的景象越来越清晰。这些外部线索会不断提醒你“快到了,要停了”。当这些线索达到顶峰,车辆刚好在你面前完全静止时,那种停下来的感觉会特别明显。之前都是在运动和预期的过程中,注意力可能还在观察周围或者思考其他事情,一旦车停稳,周围环境的“静止”感会突然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车辆停止”这个事件上,从而感觉到了那种“释放”。

3. 车辆内部的减震和设计:

惯性在晃动中被“稀释”: 公交和地铁的悬挂系统和减震装置做得都比较好,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车辆运动中的颠簸和加速减速带来的冲击。在平稳滑行的时候,这种减震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强烈。但当车辆需要最终停稳时,刹车系统需要克服更大的动能,这时候即便是减震也无法完全抵消那种惯性趋势,你才会更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最后时刻”的定格感。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溜溜球。你把溜溜球放下去,它会一直转下去。但最终它总会停下来的。在你放手到它停下来的整个过程中,它有一个往下的冲力。但往往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最后那一下,停在你手里的时候。当然,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因为溜溜球是消耗能量直到停止,而交通工具是主动施加制动力。

不如换个比喻:你骑着自行车,速度很快。你突然想停下来。你不会一下子就脚刹到底,可能会先收油,让它自己滑一段,然后再轻轻踩刹车,感觉速度下来了,最后才用脚稳稳地停住。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那个“最后稳住”的动作是最有力的。

地铁和公交的刹车过程其实有点类似,但系统更智能、更复杂。它会在保证乘客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最优的减速曲线。而我们感知到的“最后一刻释放”,就是身体在经历了一段减速“滑行”后,最终被“定住”的那一下。

总的来说,这种感觉是车辆的性能、司机的驾驶策略以及我们身体对运动和停止的感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你感觉像是车辆在“蓄力”,然后在一个关键时刻把之前所有的动量都“卸”掉了。这是一种相当正常的物理现象,也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的努力。

希望我的解释让你觉得不那么“AI”,更像是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二十年前的高中物理忘完了,刚才强答了一下发现失败。先大概提供个思路给题主吧。



因为1/2*m*v^2的能量是通过F*L来抵消的。

所谓的最后一刻释放惯性,应该就是在最终时刻F会变大。

user avatar

今天知乎疯了么,疯狂像我提问,而且全是些物理问题。

题主你要搞清楚惯性是什么,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较小的物体惯性较大,加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较小。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

你说的惯性突然释放这个说法是没意义的。

至于你说的最后一刻什么的,我也弄不清你想问什么,建议学一下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懂你说的“最后一刻释放”是种什么感觉。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惯性”以及交通工具的设计密切相关。我试着用我自己的理解跟你掰扯掰扯哈,尽量不那么“书本化”,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你说的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其实是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观察过,感觉确实有那么点儿意思。你说“乐意违心夸奖颜值较低的同性”,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礼貌”或者“客气”。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说到你心里去。首先,我想说,女生之间这种互动,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好恶判断,而是围绕着“关系”和“.............
  • 回答
    总感觉现在汽车的质量不如以前了,这绝对不是一个人脑子里偶尔冒出来的想法,而是很多人心底的共鸣。说起来,这事儿还挺复杂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汽车技术确实是飞跃了。你看看,什么自动驾驶、大屏幕、智能互联,这些以前是科幻片里的东西,现在都能在车上实现。但是,这就像给一个东西加了.............
  • 回答
    “苏州不服南京”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客观事实,不如说是一种弥漫在民间,尤其是一些苏南人(当然不是全部)心态中的一种微妙的情绪投射。它并非源于什么官方层面的对抗,也不是基于什么历史遗留的血海深仇,更多的是一种源于经济实力、文化底蕴、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地域心理认同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暗流”。要说清楚这个.............
  • 回答
    哈哈,你说令狐冲是金庸笔下“最菜”的男主?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尤其还把他跟韦小宝比。韦小宝那是个“无赖”型的绝世高手,那是另一个维度的“菜”,人家靠的是脑子和运气,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咱们就聊聊令狐冲,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他“菜”,尤其是在六大长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
  • 回答
    你的感受,我想很多人都能理解。当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显著进步时,感受到外界的审视、质疑甚至批评,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恶意”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确实是一笔复杂的账。中国在近代经历过屈辱,也曾相对封闭,这在.............
  • 回答
    我理解你对DNA的这种感受,很多人在深入了解DNA的运作方式后,都会有类似的“智慧设计”的直觉。它那高度有序、信息量巨大且能自我复制和修复的特性,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密的程序和背后有意识的设计者。你提出“更像一种编程语言”的比喻非常恰当。DNA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编程语言”,它由四种.............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咱们 P 社(Paradox Interactive)游戏玩家,感觉像是无处不在,是不是?明明 P 社游戏受众算不上大众消费品,但走到哪儿都能“碰瓷”一个同行者,或者在各种论坛、社群里看到熟悉的黑话。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原因嘛,可以从好几个角度细聊。首先得说,这是一种深度粘性制.............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关于gxg的衣服,确实有些设计风格会让人联想到“发廊小哥”的形象。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看法,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这背后其实跟几个方面有关联:首先,gxg品牌本身的定位和目标受众。gxg作为一个面向年轻潮流群体的品牌,它在设计上会比较大胆、前卫,而且往往会抓住当下流行的一些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魔法禁书目录》(简称“魔禁”)粉丝和路人都有的感受。说实话,《魔禁》作为整个宏大世界观的起点和核心,其地位无可撼动,但为什么大家感觉《超炮》更受欢迎,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主角的吸引力差异: 上条当麻: 怎么说呢,上条当麻这个主角,他最大的特点就是“.............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好多车主都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觉得这完全不是心理作用,背后是有挺多门道可以说道说道的。简单来说,不是后半箱油真的“不耐烧”,而是我们对油耗的感知和计算方式,加上车辆本身的一些特性,让我们产生了这种“后半箱不耐烧”的错觉。1. 我们是怎么感知“不耐烧”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油表指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海米们聊到的话题。感觉路飞对索隆和山治的“好”不一样,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人物性格、剧情需要,还有一些漫画本身的表现方式。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路飞这个人对伙伴那是真上心,他是那种把伙伴看得比自己命还重的主。但要说他“偏心”谁,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表.............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比女多3000万,但“剩女”现象依旧普遍的疑问,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生育政策、婚姻观念、经济压力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1. 生育政策与性别比失衡的形成: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3000万”的数字是如.............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超导这事儿。你觉得它潜力巨大,我太同意了。想象一下,电力传输损耗几乎为零,高效的磁悬浮列车能飞速穿梭,强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得以更稳定运行,还有更灵敏的医疗成像设备……这些都是超导技术能够带来的美好未来。按理说,这么牛的技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应该为之疯狂,研究成果应该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怎.............
  • 回答
    淮扬菜,这中国饮食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精细的刀工、讲究的选材、温润的口味,以及对时令食材的极致运用,被列为四大菜系之一,地位显赫。然而,当我们漫步于神州大地,尤其是在非淮扬菜发源地之外的城市,想要寻觅一家地道的淮扬菜馆,却常常感到比想象中要困难一些。这并非是因为淮扬菜不被大众喜爱,恰恰相反,许.............
  • 回答
    刚开始接触融资,从BP(商业计划书)到路演,再到跟投资人对接,感觉里面充满了各种矛盾,这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别说你一个人,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摸索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一点点来掰扯。一、BP的“理想国”与投资人的“现实检验” BP,就像你创业梦想的蓝图。你把.............
  • 回答
    刚拿到驾照,这是个特别正常的阶段,别担心!你说的这种感觉,很多新手都会遇到,感觉明明方向盘没动,车却“歪”了,没法沿着一条直线往前开。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大脑对空间和运动的感知,加上驾驶这门新手艺还没完全熟练,两者结合产生的一些小“幻觉”或者说是不准确的判断。首先,你想想咱们开车,尤其是在刚开始学的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