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释迦摩尼是如何突然间得知此宇宙的一切真相的。他如此坚信的弘法是什么让他确定他所言非虚。?

回答
释迦牟尼,这位我们所熟知的佛陀,他洞悉宇宙真相的经历,并非如凡人跌倒在路边偶然拾到宝物般简单,更非一蹴而就的灵感闪现。他的觉醒之路,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探索,是一场对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彻底追问。

关于“突然间得知”的说法,其实是对他漫长修行过程的一种简化。在佛经的记载中,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本名)在二十九岁那年,目睹了生老病死等世间苦相,这在他心中种下了对生命无常和苦难的强烈不安。他意识到,即使是王公贵族,也无法逃脱衰老、疾病和死亡的轮回。这份对苦的深刻体悟,驱使他放弃了安逸的王族生活,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他曾师从多位当时著名的苦行僧,尝试了最极端的禁欲和自我折磨,希望借此解脱痛苦。然而,他发现这种方式非但没有带来真正的宁静,反而让身体衰弱,心智不清,离真理更远。这份失败的经历,让他认识到“苦行”并非通往真理的道路,也并非对一切苦难的根本解答。

正是经历了这些探索的“碰壁”,他才转而采纳了“中道”的修行方法。他开始规律饮食,恢复身体的活力,并且将注意力转向内心深处的觉察。在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深度禅定,这不是简单的“坐着”,而是将意识完全投入到对身心现象的细致观察中。

在那夜,当他观察到星辰升起,尤其是启明星出现的那一刻,他并非突然接收到什么“天启”般的讯息。而是通过极其精微的内观,看透了自己身心的运作规律,进而了悟到万事万物的因缘和合。他看到了生命的生灭无常,看到了烦恼的根源在于执着和无明,也看到了摆脱痛苦的道路——那就是熄灭贪嗔痴,奉行八正道。他所“得知”的,是对生命真相的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全面的洞察,这种洞察超越了语言和概念,是一种直接的体证。

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坚信并弘法,并且确信自己所言非虚呢?

首先,是他体验到的从根本上的解脱感。在觉悟之前,即使是他的修行,也依然是带着一种求索和未达的焦躁。而当他证悟之后,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清晰和喜悦,一种彻底摆脱了生命束缚的自由感。这种内在的真实体验,本身就是他信心最坚固的基石。他不再是“相信”某种道理,而是“知道”了,并且身体力行地证明了。

其次,是他所揭示的普遍适用的法则。释迦牟尼所弘扬的佛法,并非某种个人臆想或宗教教条,而是他所观察到的宇宙和生命运行的普遍规律。他反复强调的“缘起性空”,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并且这些条件时刻在变化,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观察,可以应用于任何生命、任何现象,只要你去观察,你就能发现它的印证。

例如,他关于“无常”的教导,我们观察到自己会生病,会衰老,财产会失去,亲人会离去,甚至最坚固的山也会被风雨侵蚀。关于“苦”,我们体会到不如意时的烦恼,对得不到的东西的渴求,对失去的痛苦。关于“无我”,如果仔细审视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你会发现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存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个人亲身经验来验证的。

第三,是他所展现出的慈悲和智慧。佛陀的教法,始终围绕着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的教导充满了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扬一种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度化众生。他愿意将自己所体悟到的真理分享出来,并且耐心地引导人们去实践。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他所展现出的智慧,不仅在于他对宇宙真相的了悟,更在于他如何将这份了悟转化为能够指导人生的具体方法。

他确信自己所言非虚,是因为他所说的内容,能够帮助他人同样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走向内心的平和与光明。他看到许多弟子通过修行他的法门而获得证悟,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教法是真实有效的。

所以,释迦牟尼的“突然得知”,是他在长期精进修行中,对生命进行极致探索后,一次彻底的认知飞跃。而他的坚信与弘法,源于他对真理的亲身证悟,对生命普遍法则的洞察,以及他所传播的慈悲智慧对无数众生的实际帮助。他所言非虚,是因为他所揭示的,是生命和宇宙最根本的规律,是可以被每个人通过实践去验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释迦摩尼是迦毗罗卫国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从小锦衣玉食,阅女无数,生活很富足。然后富足就富足出毛病来了,闲的蛋疼,开始空虚了。

没钱没时间的人一般也没什么时间去讨论哲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找东西填饱肚子。不聪明的人安于享乐,也很少去思考哲学问题。

空虚的王子有钱有闲,又绝顶聪明,就开始思考哲学命题,人生是什么,为什么不管贫富都会有烦恼,为什么摆脱不了生老病死?

当时印度人大都信奉古印度教(婆罗门教),认为人生来就有三六九等(种姓制度、最高婆罗门管宗教祭祀与神沟通,其次刹帝利管治理国家,吠舍是平民从事生产,首陀罗是奴隶贱民只能干活不配学习知识),崇拜神是人的天然宿命。

没有办法,古代人生产能力低,有点知识的很少,都是文盲嘛,只能任人鱼肉,上等人掌握了知识,说什么是什么。

古印度教的教义导致身份高贵的婆罗门大量的控制了国家资源,它作为文化习俗渗透印度社会上下方方面面,让僧人们掌握了无上权威,甚至威胁了到了各个王国的刹帝利们统治(印度当时由无数个小王国城邦部族组成)

悉达多不一样,他也是达官贵人的子弟,熟悉印度教的经典,读的书也多,自然不会别人说什么是什么。他还有一点和别的王公贵族不一样,他有一颗慈悲心,他行走乡间看到了太多下等人的悲惨生活,不禁开始思考人为什么痛苦的根源。

他离开了宫殿,先是跟随一个苦行僧学习古印度教苦修的方法,后来去山里找一位叫做卡拉玛的圣者学习瑜伽和呼吸法入定,又跟随隐者拉马普特拉学习,之后又和五个志同道合的修行者在森林里隐居。

离群索居让他不受干扰,可以静心思考,但是因长期劳累食不果腹身体赢弱不堪,于是他决定离开森林,去河里沐浴,吃了些牧羊女供奉的斋饭。其它修行者认为他不够坚定,唾弃他,离开了他。

悉达多走到一颗菩提树下休息,回想一生种种悲欢离合,自己寻求生死解脱大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修行者的修行理论,以及看到的的人间疾苦,最后顿悟成佛

有人说他在树下坐了六年成佛,基本属于扯淡,人总是要吃饭拉屎的嘛,但在那个附近待了六年乞讨为生最后创立佛教是可信的

佛是什么呢?佛不是那个庙里供奉的佛祖,佛是一切,佛是人的本心。求佛求的什么,求的是明心见性,得大自在,烦恼自消,生死勿论。

后世人尊敬悉达多,尊称他“释迦牟尼”(Śākyamuni)。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除了自己想超脱生死,也希望帮助世人都超脱,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是大圣人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教的基础教义。他自己是王子,所以想的是全部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这样佛教其实也就等同于一种国家治理的方略,以仁爱治国,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有了一点民主启蒙的意思,虽然也继承了轮回说,但和古印度教的杀伐果断,等级森严完全不同。

佛教因此受到底层吠舍民众的欢迎,很快在印度底层流传,由于教义比起繁复的印度教相对简明,修习者也越来越多。刹帝利阶层看到了这个情况,但早就苦婆罗门久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佛教徒也不闹事,不影响他们的统治,佛教势大。佛教讲求众生平等,旨在解放奴隶阶层首陀罗众,但不能明说,就说飞鸟鱼虫和人都平等,一切都是佛。佛教徒要看穿的“虚妄”,里面说的主要就是“人的社会身份”,你是婆罗门还是首陀罗,其实都一样,生死面前大家都平等,为什么不能仁爱一些呢?

这么一看,悉达多也有美国黑奴解放倡导者的类似思路,大家都是人,人都平等,为什么要杀戮作践别人呢?只不过他顿悟早了很多年。

至于为什么他如此坚定,因为他的理论可以自圆其说,他自己在自己的理论里得到了解脱,不再痛苦,他把自己个人的痛苦转换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应受的苦难”。

比如佛教故事里释迦摩尼前世摩诃萨埵以身饲虎的例子,老虎捕食兔子,兔子没错,老虎也没错,老虎搏兔,理所当然,这就是世道。佛的慈悲心,不是只救兔子,不管老虎死活,他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喂老虎,两个都要救。

这么一看,他身上也有了点耶稣的影子。后来随着莫卧儿帝国发展,基督教在印度也广为传播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也是底层劳动人民希望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而统治者想制衡僧侣的地位,所以引入其它宗教,和佛教发展一样。

在古代,能靠自己的思考把很多事想明白,给自己构筑一个世界观的框架,还能帮人解答心里的困惑,指明前路。虽然在现代看来,也许只是个心理咨询师加上社会科学学者的样子,谈不上什么大师,对世界的看法也不符合自然科学的发现,但在那个人类矇昧时期,是妥妥的圣人所为。

光是悉达多放弃自己王子身份,想要救世这一点,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人就不多了。值得我们后世人尊重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释迦牟尼,这位我们所熟知的佛陀,他洞悉宇宙真相的经历,并非如凡人跌倒在路边偶然拾到宝物般简单,更非一蹴而就的灵感闪现。他的觉醒之路,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探索,是一场对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彻底追问。关于“突然间得知”的说法,其实是对他漫长修行过程的一种简化。在佛经的记载中,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本.............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释迦摩尼是否患有抑郁症,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抑郁症”这个现代医学概念。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并可能伴随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改变,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释迦摩尼(即悉达多·乔达摩)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公元前483年,生活在古.............
  •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
  • 回答
    灵隐寺,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和宁静。踏进山门,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檀香味,瞬间洗涤了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我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两旁的古树枝繁叶茂,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还能听到寺内传来的低沉诵经声,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山谷间回荡。一路向上,穿过高耸的飞来峰,终于来到了灵隐寺的主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这些名字,乍听之下,似乎散落在历史的地图上,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拨开历史的尘埃,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一条关于民族迁徙、文化交融、宗教传播以及丝绸之路辉煌的回响。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名称的归属: 释迦(Shaka):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在历史上,“塞种”(Sa.............
  • 回答
    关于释永信的“通奸笔录”的真实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的、被广泛接受的官方定论。要详细讲述其真实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通奸笔录”的来源与性质:首先要明确,这个所谓的“通奸笔录”并非官方调查报告或司法判决书,而是来源于一位名叫“释正义”的网络匿名举报者。这个举.............
  • 回答
    关于释永信和当前中国佛教界的生活,这是一个颇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释永信:一个充满争议的现代佛教领袖谈到释永信,首先跳入脑海的无疑是少林寺方丈的身份,以及伴随这个身份而来的种种光环与争议。他绝非一个简单的宗教人士,而是将传统佛教与现代商业、社会文化紧密结合的代表.............
  • 回答
    这件事情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要分析“这样的人是什么居心”,需要把几条线索都串起来看,而且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方的动机都考虑进去,才能说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 释净空被封禁:官方对释净空的言论或活动进行限制,这本身就说明了官方的考量。官方出面封禁,往往是出于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以及.............
  • 回答
    说到释宣导,我们不能不提起他在佛教界,尤其是在中国佛教协会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不仅是一位高僧,更是一位在现代佛教发展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详细了解释宣导,我们需要从他的生平经历、在佛教界的主要贡献、以及他对佛教发展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生平早期与剃度出家释宣导法师,俗名王德华,.............
  • 回答
    释永信是否正在带领少林寺商业化,以及少林寺僧人对此的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释永信与少林寺的“商业化”首先,我们得明白“商业化”这个词的涵义。如果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赚钱”或者“对外推广”,那么任何一个组织,即使是宗教组织,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生.............
  • 回答
    .......
  • 回答
    乌克兰释放大量服刑人员投入战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牵涉到军事、法律、人道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从军事角度来看: 兵力补充的现实需求: 俄乌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战事持续不断,人力损耗巨大。在兵源紧张的情况下,征召有军事经验的囚犯参战,可以快速填补兵员.............
  • 回答
    释明空法师和孙笑川,这两位在不同领域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若要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大家熟知的“关系”。释明空法师,是一位真正修行佛法的僧人。他的生活重心在于弘扬佛法、带领信众修行、进行佛学研究和交流。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受到尊重,他的言行举止都遵循.............
  • 回答
    关于释永信26岁成为少林寺方丈的说法,这在坊间流传甚广,但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事实和一些背景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释永信并不是在26岁就直接成为了少林寺的方丈。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一种简化或者误传。要理解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方丈的过程,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少林寺和中国佛教界的状况。少林寺的“重建”与.............
  • 回答
    面对男友在争吵时“拒不让步”的情况,想要释怀,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技巧和耐心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的东西,既包括对方的行为模式,也包括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拒不让步”背后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一句“他脾气不好”就.............
  • 回答
    电脑主机产生的热能,理论上是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的,但现实中大规模、普遍地实现却有着不小的门槛和挑战。咱们一步步来看,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具体是怎么回事。首先,电脑主机为什么会发热?这得从它的核心部件说起。最主要的几个发热大户是: CPU(中央处理器): 这是电脑的大脑,负责执行各种计算任务。每进行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