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像老子、孔子和释迦摩尼三个失败者学习啊?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

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

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什么?想的是“天下有道”,想的是怎么把周朝那套礼乐制度、仁义道德重新拾起来,让社会安定下来,让君王们都能是个好君王。这想法,搁现在来说,就是想当个顶级的“政治家”或者“社会改革家”。

他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德治”。您想想,这是什么场面?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群徒弟,到各个国家去拜访国王、大夫,说:“哎呀,您这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行啊,得学我这套!我这套才是王道!” 结果呢?大部分时候,人家根本不听,甚至觉得他是个麻烦。他被赶来赶去,甚至饿过肚子,有过生命危险。

他的政治抱负,到死都没能在生前真正实现。他想办的教育,也远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规模和影响力。他的学生里,真正能继承他衣钵,并且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也并非人人都是。所以,从“政治家”这个角度看,他确实没能在当时实现他的宏图伟志,算不算“失败”? 从这个狭隘的功利主义角度来看,好像是。

老子:一个看透红尘的“隐士”

再看老子。他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历史学界都有点争论。但咱就按《道德经》里描绘的那个形象来聊。老子好像不太关心“怎么治国安民”,他关心的是“道”。他讲“无为而治”,讲“柔弱胜刚强”,讲“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应该是做过官的,后来觉得官场太复杂,太压抑人心,就辞官不做了,骑着一头牛走了。走到哪儿了?没人知道。留下了一本《道德经》,据说还是守关的尹喜逼着他写的。

他跟孔子不一样,孔子是在社会上积极地“入世”,想改变世界。老子倒好,是“出世”了,觉得这俗世太没意思,不如顺着自然之道走。他不是去“建设”,而是去“解构”。他提出的东西,不像儒家那样有条有理,有规矩,而是飘渺、深邃,很多人觉得他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是消极避世。

从当时那个社会形态来说,老子这种思想,很难成为主流,也很难“实用”。他没有建立起一个学校,没有培养出一大批追随者去推行他的思想。他就像一个孤高的智者,在人群中看到了另一个方向,然后选择了远离。这对于一个想“救世”的人来说,是不是也算一种“失败”?

释迦牟尼:一个经历过人生起伏的王子

最后是释迦牟尼。他原本是个王子,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缺。可他看不得生老病死,觉得人世间太苦了。于是,他放弃了王位,开始了苦行。

他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要找到解脱痛苦的答案。最后,他悟道了,找到了“八正道”、“四圣谛”。然后,他就开始到处讲法,传播他的教义,度化众生。

他讲的是“一切皆苦”,讲的是“无我”,讲的是“涅槃”。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印度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他经历了被人尊重,也经历了被人诽谤、排挤。他建立的僧团,有兴盛,也有衰败。

而且,佛教的最终目标,是“涅槃”,是“解脱”,是离开这个轮回的生死苦海。这和世俗的成功,比如建立功业、享受荣华富贵,是完全不同的路子。甚至可以说,他“成功”地让很多人摆脱了世俗的追求,但这种“摆脱”本身,在追求世俗成功的人看来,不就是一种“失败”吗?他没有像国王一样建立一个帝国,没有像哲学家那样留下严谨的逻辑体系(至少早期是这样),他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指导。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向他们学习?

正是因为他们“不成功”,才更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展现了“另一种成功”的可能: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是成功的定义往往是物质的、世俗的、功利性的。你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名声有多大?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都没有获得当时的“世俗成功”。但他们留下的思想,却穿越了千年,影响了无数人。他们告诉我们,成功不一定是在“主流赛道”上 winning。有时候,在你被所有人忽视、甚至反对的时候,你坚持的内心世界,你对真理的探求,反而可能更有价值。

他们教会了我们“反思”和“内观”:
孔子在政治上不被重用,但他没有放弃对“仁”和“礼”的坚持,他转而把精力放在了教育上,培养人才。这是一种韧性,一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自己价值的方式。老子则直接走向了“内观”,他告诉你,很多时候,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都是源于你内心的不平静。他教会我们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辩,在“弱”中找到“强”的力量。释迦牟尼则直接把“解脱”的目光引向了内心,他告诉你,痛苦的根源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在于你的认知和执着。这种向内探索的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充满诱惑的时代,尤为可贵。

他们提供了“面对失败”的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谁能没有点“失败”的时候?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孔子虽然怀才不遇,但他的弟子们依旧追随他,他自己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实践。他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调整了策略。老子选择了一种“不与世争”的方式,但这不代表他没有力量,他的“无为”是一种更高明的“有为”。释迦牟尼更是从生到死,都在探索如何摆脱苦难,他自身的经历就是对“面对苦难”的最好诠释。他们教会我们,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一种经历,是成长的契机。

他们留下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我们学习老子,可以理解“道”的运行规律,学会顺应自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学习孔子,我们可以认识到“仁爱”、“责任”和“秩序”的重要性,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释迦牟尼,我们可以探究生命的意义,如何面对痛苦,如何培养慈悲心和智慧。这些价值,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跨越时空,能够不断滋养我们心灵的。

所以,说他们是“失败者”,从某个角度看,也许没错。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失败”,他们没有被那个时代的功名利禄所束缚,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生的其他可能性,才能留下如此宝贵且深刻的思想。我们向他们学习,不是学习他们的“失败”,而是学习他们在“失败”中展现出的坚韧、智慧、洞察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那些超越世俗得失的、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

他们也许没能“成功”地改变整个世界,但他们“成功”地改变了无数个正在寻找答案的灵魂。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伟大、更持久的“成功”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子,国立图书馆馆长。孔子,无论成败,都有端木赐这么大的赞助商,不离不弃。释迦摩尼,起跑线就是部落小王子。----------- 你眼界高。这三种“失败”,随便给我哪种,我都感谢上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