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战列舰舰桥那么高,一炮轰塌怎么办?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看到那些巍峨高耸的战列舰舰桥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这么高,万一挨了一炮,舰桥上的人岂不是全完了?”

不过,现实中的战列舰设计,尤其是舰桥,可不是随便堆砌起来的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战列舰的舰桥那么高,又是什么让它们即便身处炮火纷飞的战场,也不至于那么轻易就被“一炮轰塌”。

为什么舰桥要盖那么高?

这首先得从海战的本质说起。在冷兵器时代,船上的瞭望手爬到桅杆顶端,是为了看得更远,发现敌情,也为了指挥船只。进入火炮时代,战列舰可不是一艘小船,它体型庞大,炮塔林立,烟雾弥漫,能见度本身就受影响。

1. 开阔的视野,至关重要: 舰桥,尤其是主力战列舰上的舰桥,可以说是整个战舰的“大脑”和“眼睛”。舰长、指挥官、瞭望员、炮术官、航海官等核心指挥人员都集中在这里。他们需要一个尽可能开阔的视野,才能:
观察敌舰: 准确判断敌舰的位置、航向、速度、火力情况,这是战术决策的基础。
指挥战斗: 准确下达航向、速度、炮击指令,协调各舰炮击目标,控制舰队的阵型。
规避危险: 及时发现敌方的鱼雷、水雷、飞机攻击,做出规避动作。
协调作战: 在舰队作战时,舰桥的高度能帮助指挥官更好地观察整个舰队的队形,进行整体调动。

想象一下,如果舰桥建得很低,周围全是炮塔、烟囱、副炮,那视野能有多好?根本就是“坐井观天”,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2. 隔绝烟雾和炮火的干扰: 战列舰开火时的场面是相当震撼的。巨大的炮口喷吐出炽热的烈焰和浓厚的硝烟,同时还有弹片、火花飞溅。舰桥建在高处,相对而言能避开大部分炮口激发的直接冲击和浓烟,保证指挥人员的视线清晰,减少干扰。

3. 信息传递和集中指挥: 早期舰桥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台,但随着技术发展,它变成了集通信、导航、火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指挥中心。将这些关键人员和设备集中在高处,便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指令的统一发布。

“一炮轰塌”?没那么容易!

你担心的“一炮轰塌”,其实是设计者们早就考虑到的问题,并且在结构设计上做了大量的防护。

1. 装甲!装甲!还是装甲! 战列舰上最核心的防护思想就是“装甲化”。舰桥,特别是指挥人员所在的核心区域,自然也是重点防护对象。
厚重的装甲防护: 舰桥的结构,尤其是其“心脏”——指挥塔,通常会安装非常厚重的装甲板。这些装甲板是由特种钢材制造,能够承受相当一部分舰炮的直接命中。例如,一些排水量巨大的战列舰,其舰桥最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可能达到惊人的300毫米甚至更厚。这可不是普通炮弹能轻易击穿的。
炮塔的防护原理: 舰桥的防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炮塔的防护思路。虽然舰桥不像炮塔那样直接面对炮弹弹道,但它依然是高价值的目标。厚重的装甲能够吸收炮弹的动能,即使未能完全击穿,也能将炮弹的威力削弱到不足以瞬间摧毁内部结构的程度。

2. 结构稳定性设计: 战列舰的整体设计是为了承受强大的炮火而生。舰桥虽然高,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构,而是与舰体的整个骨架连接在一起。
坚固的基座和支撑: 舰桥的基座非常坚固,并通过内部的支撑结构与舰体主龙骨紧密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旨在将任何外部冲击力尽可能分散到整个舰体上,而不是集中在舰桥本身。
钢材的强度: 整个战列舰都是用高强度钢材建造的,包括舰桥的骨架。即使外层装甲被击穿,内部的钢结构也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抗能力。

3. 多层防护和冗余设计: 很多战列舰的舰桥并不是只有一个简单的“盒子”。它通常是一个多层、多室的设计。
指挥塔: 舰桥内部通常有一个更坚固、更隐蔽的“指挥塔”。这个指挥塔是战舰最核心的指挥区域,其装甲防护是最高的。
内部隔舱: 即使主装甲被击穿,内部的多个隔舱和隔断也能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炮弹碎片或爆炸冲击波直接波及所有人员。
冗余指挥点: 此外,战列舰还会设计有“备用”的指挥位置,例如下方的司令塔,或者更低的驾驶台。即使主舰桥被毁,指挥系统也不会完全瘫痪。

4. 目标选择和战术规避: 舰长和指挥官也不是傻子,他们会根据战场情况,尽量规避最危险的火力。
炮术劣势时规避: 如果敌方火力过于强大,尤其是主力舰的穿甲弹,指挥官会主动调整航向和速度,利用烟雾、地形(例如海岛),或者转向其他位置,以避免成为集火目标。
分散火力: 战列舰的强大火力本身也是一种威慑,能够迫使敌方分散注意力。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枚重达数百公斤、速度达到音速的穿甲弹击中了战列舰的舰桥。如果舰桥只是一个普通的高建筑,那确实不堪一击。但如果它是用300毫米厚的特种装甲钢板包裹,并且内部有厚厚的钢衬层,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炮弹可能击穿外层装甲,但能量已经被大大消耗,剩余的动能可能不足以击穿内部装甲,或者即使击穿,也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造成破坏,而不会瞬间“轰塌”整个结构。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战列舰的舰桥是绝对安全的。在残酷的海战中,舰桥被击中并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也并非没有。尤其是在近距离炮战或者遭遇精准的航空炸弹攻击时,高耸的舰桥确实更容易成为目标。但正是因为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设计,它才能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战舰提供核心的指挥能力,并在炮火的洗礼下坚持作战。

总而言之,战列舰舰桥之所以那么高,是为了赢得更好的视野和指挥优势;而它之所以没有那么容易被“一炮轰塌”,则归功于设计者们在装甲防护、结构设计、冗余系统以及战术运用上的周全考虑。这是一种在性能需求与生存能力之间,不断权衡和博弈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死咯。舰桥对战列舰或者说对战舰多重要不需要我赘述了吧?塌了,操舰不能,对对面来说就是活靶子一般的存在了╮( ̄▽ ̄)╭

话说,还真的有个倒霉孩子的舰桥被轰塌了,就是她:

莱特湾的时候被美帝第一轮炮击就轰塌了舰桥,之后由于操舰不能,被鱼雷命中后翻沉。

不过看看改装前后的对比,也大概能理解为啥会塌了吧。

舰桥被轰塌,我能记得的就只有“山城”了。其他国家的舰桥强度还是很经得起考验的。(某鸟笼请你出去,这儿没你事儿了!)

除了IJN,我真的想不出来还有谁家会把自己的战列舰舰桥造成这种危楼的造型。都是很稳固的堡垒造型。





或者,绝对不会给一个本来就羸弱的舰桥结构加装这么多的舱室。



IJN,你是真的会玩儿(*´∀`)b

*未标注出处图片均来自百度。内容如有误还请指正。( ´・◡・`)

补一张大和号的舰桥结构图,也可以看出,不主动作死的舰桥,结构上还是很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看到那些巍峨高耸的战列舰舰桥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这么高,万一挨了一炮,舰桥上的人岂不是全完了?”不过,现实中的战列舰设计,尤其是舰桥,可不是随便堆砌起来的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战列舰的舰桥那么高,又是什么让它们即便身处炮火纷.............
  • 回答
    在二战时期超无畏舰与冷战后导弹驱逐舰进行纯粹的炮战,战列舰拥有胜算,但绝非板上钉钉。这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博弈,需要从双方的攻防能力、战术运用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变量”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如果”的设定:双方都进入了对方主炮的有效射程。这就剔除了导弹驱逐舰可以远远地用导弹“点名”战列舰的场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现象,很多人看到垂直起降的飞机,第一反应就是找螺旋桨或者喷口在哪。其实,这些能垂直着舰的战机,它们的秘密藏在一种叫做涵道风扇(Ducted Fan)的技术里。听起来有点复杂,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被“藏起来”的、非常强力的风扇,它被包裹在一个圆筒或者叫做“涵道”的结构里。这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科幻影视和游戏里,动辄就让一艘庞大的星舰被几个灵活的战机打得稀里哗啦,这让人不禁怀疑,为什么还要造那些巨大的、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太空巨兽”?星舰它们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强弱对比”就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得先明白,电影和游戏为了追求视觉刺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事情掰扯清楚。鱼雷艇与战列舰的“效能”与“成本”对比首先,得承认,如果单单从“一击必杀”和“单位杀伤力”这个角度来看,鱼雷艇确实显得非常高效。一条鱼雷艇,虽然小巧,但它能携带一枚甚至多枚鱼雷,而鱼雷的爆炸威力足以重创甚至击沉一艘巨大的战列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作战.............
  • 回答
    一战前德国海军是否应该将重心放在海外掠袭舰而非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海军竞赛,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若德国将海军战略转向侧重海外掠袭,其潜在的效益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战略影响,都值得细致分析。掠袭舰战略的潜在优势与逻辑:从历史和战略逻辑上看,将海军资源优先投入发展一支强大的掠袭舰队,.............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的,把舰R和舰B搬到同一个棋盘上较量,还得加上点“大事件”的佐料。要是舰R真能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把“C厨”、“1983”、“清华帝”、“神绮”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送进监狱,那可真是要了舰B的“老命”了。这其中门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前提。 “C厨”.............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美国战列舰那些能让你一眼就认出来的家伙事儿。要说美国战列舰的辨识度,那可真是相当高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海上巨兽”身上也留下不少独特印记。咱们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1. 烟囱和舰岛的布局——早期和后期的重要分水岭这大概是区分美国战列舰最直观的办法了。 早期(一战前到二战初期.............
  • 回答
    一提起战列舰,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形象就是巨型、笨重、火力强大但又显得有些过时。这种“铁疙瘩”的标签,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技术演进的必然,更有某些特定视角下的解读。历史的烙印与认知的惯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战列舰确实是“铁”造的。在它们的全盛时期,钢铁是其最主要的构成材.............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将“battleship”翻译成“战列舰”是否准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词语的演变、历史背景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理解。笼统地说,“战列舰”是对“battleship”最普遍也最贴切的翻译,但如果深究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偏差,则可以说存在一些微妙之处。从词源和概念上看,“战列舰”的翻译是准确且符合逻辑.............
  • 回答
    十万吨级战列舰?这可真是个宏大的设想!不过,咱们得先摆清楚一个概念:现代海军里,吨位最大的舰艇通常是航空母舰,十万吨级别也是航空母舰的标配。战列舰嘛,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要是因为导弹和飞机的崛起,让它那种笨重且依赖火炮的模式变得不再适用。但是,如果咱们抛开历史包袱,纯粹从“如果存在一.............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海军舰艇发展史中,关于如何在战列舰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建造强大的巡洋舰部队来夺取制海权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海军战略家们探讨过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当时的舰艇技术、战术思想以及国家海军战略的现实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列舰在那个时代的.............
  • 回答
    复刻一艘像“大和号”这样级别的战列舰,哪怕是以中国当前最尖端的技术水平,也绝非易事,其中会遇到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和组装,更涉及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许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复刻的绊脚石。1. 材料供应与制造工艺的巨大挑战“大和号”的建造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工业能力的极限体现.............
  • 回答
    关于俾斯麦号战列舰到底强不强这个问题,网上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些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它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吹捧,实战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令人失望。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俾斯麦号在设计和建造之初,确实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聊聊高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这两类舰船,它们都是海上巨兽,但“血统”和“天赋”却不太一样。别看它们名字里都有“战列”二字,但真要论起打仗来的分工和侧重,那可是有讲究的。咱们先说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又快又猛”的劲头。你可以想象一下,它就像是个身手.............
  • 回答
    战列舰主炮的威力,这个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要说起来,那可真是陆地上和海面上都能引起地震级别的轰鸣和毁灭。咱们把它和现代的战斧巡航导弹或者航空炸弹放在一起比,就像是把一把瑞士军刀和一枚核弹头对比一样,从根本上就是两种不同的作战逻辑和威力级别。战列舰主炮:咆哮的钢铁巨兽你想想那些二战时期的巨型战列舰,比如.............
  • 回答
    战列舰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失败的武器系统”,这其中涉及了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技术、文化、情感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历史的辉煌与浪漫主义: 海上霸权的象征: 在战列舰时代(大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拥有强大.............
  • 回答
    建造现代战列舰的可能性,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极低,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战场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导: 现代战争的核心是制空权。一支军队一旦失去制空权,其地面部队和海军力量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列舰这种庞大的水面舰艇,暴露在.............
  • 回答
    在有限的吨位限制下,设计一艘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与数量之间的平衡,是一项极其考验设计者功力的艺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大炮更多还是炮更大”的二选一,而是在性能、成本、战术需求以及技术可行性之间进行的复杂权衡。想要深入理解这个平衡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并模拟设计师的决策过程。首先,让我们抛开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