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造现代战列舰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建造现代战列舰的可能性,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极低,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

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战场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导: 现代战争的核心是制空权。一支军队一旦失去制空权,其地面部队和海军力量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列舰这种庞大的水面舰艇,暴露在空中打击面前,就像一个巨大的靶子。现代战斗机、攻击机以及无人机可以携带精准制导武器,以极高的效率和生存能力摧毁战列舰。
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 现代反舰导弹技术发展迅猛,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突防能力强。一艘战列舰即使装备了先进的防空系统,也难以抵挡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不同速度的饱和攻击。而且,即使能够拦截一部分,总会有漏网之鱼。
潜艇的隐蔽威胁: 现代潜艇拥有先进的静音技术和强大的攻击能力,可以悄无声息地接近水面舰艇并发动攻击。战列舰的巨大尺寸和高航速反而使其更容易被声纳探测到,且一旦被鱼雷击中,其巨大的体积很可能使其难以幸免。
水雷和水下无人系统: 新型水雷和水下无人作战平台(UUVs)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们可以布置在战略水道,对战列舰构成区域拒止能力。

2. 战术和战略上的不适应性:

缺乏机动性和隐蔽性: 战列舰体积庞大、航速相对较低,这使得它们在复杂的现代战场环境中机动性差,容易被锁定。而且,它们无法像小型舰艇或潜艇那样进行隐蔽行动,难以完成侦察、渗透等任务。
目标过大,易受攻击: 建造一艘战列舰需要巨大的投入,其单价和维护成本都会非常高昂。一旦被击沉,损失将是灾难性的,远超损失一艘导弹驱逐舰或巡洋舰。这使得指挥官在部署战列舰时会非常谨慎,反而限制了其使用。
功能重叠,效率低下: 现代海军编队的设计是多功能、多平台的协同作战。导弹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攻击型核潜艇和航空母舰等平台各司其职,通过网络化连接形成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一艘战列舰即使装备了先进的武器系统,其单一的作战能力也无法与整个编队相媲美,而且其昂贵的成本也无法体现在效率上。例如,现代驱逐舰和巡洋舰本身就装备了强大的防空、反舰和反潜武器,足以胜任绝大多数任务。

3. 技术和经济上的巨大障碍:

成本过高: 建造一艘现代战列舰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考虑到其巨大的船体、强大的动力系统、大量的先进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以及厚重的装甲防护,其造价可能会轻松超过一艘航空母舰,而航空母舰已经是目前海军造价最高的舰艇。
装甲的边际效应递减: 战列舰之所以曾经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厚重的装甲。然而,现代远程、高精度、穿甲能力强的导弹和鱼雷,即使面对厚重的装甲,也依然能够造成致命伤害。而且,增加装甲意味着增加重量,会牺牲速度和机动性,进一步降低其生存能力。因此,继续堆叠装甲的收益越来越小,边际效应递减明显。
武器系统的权衡: 如果要为战列舰装备现代化的导弹系统(如垂直发射系统VLS),那么其舰体设计就需要进行根本性改变。原本战列舰的设计理念是搭载大量的舰炮,而现代海军的火力投送主要依靠导弹。在有限的舰体空间和重量下,要同时容纳与现代舰艇相当的导弹数量和数量庞大的舰炮,这将是极大的挑战,而且意义不大。
维护和操作的复杂性: 如此庞大和复杂的舰艇,其维护、保养和操作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和资源,这将进一步推高其使用成本。
建造能力和技术限制: 即使有足够的财力,能够建造如此巨大和复杂舰艇的船厂也屈指可数。同时,要整合和优化所有现代化的武器、传感器和指挥控制系统,也需要极高的技术整合能力。

4. 战略思想的演变:

“海上堡垒”的时代已过去: 战列舰曾经是海上力量的象征,是“海上堡垒”。它们依靠火力优势和装甲防护,在舰炮对决中取得胜利。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战的模式已经从舰炮对决转向了远程导弹攻击和信息战。
航空母舰的崛起: 航空母舰凭借其强大的制空能力和对陆攻击能力,已经取代了战列舰在海军中的核心地位。航空母舰的作战半径和打击范围远超战列舰,而且其作战方式更加灵活和隐蔽。
网络中心战的理念: 现代海军强调网络中心战,即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整体作战效能。战列舰这种孤立的“巨炮”,难以融入现代高效的战术网络。

尽管如此,是否有“一丝”可能?

我们可以设想一些极端的、非主流的场景,但这些场景下的“战列舰”可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战列舰已经有所不同,而且其存在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特种用途的平台: 也许可以在一些特定区域,或者作为一种“概念验证”性的平台,搭载非常规的武器系统(例如电磁炮的早期原型、高能激光武器等)进行试验。但这种平台更倾向于被称作“试验舰”或“火力试验平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列舰。
在技术爆炸或完全不同的战场环境下: 如果未来出现了能够完全颠覆现有军事技术的“技术爆炸”,例如某种能够完全抵御所有现代反舰武器的新型装甲或反制措施,或者战场环境极端到只有能够承载重火力平台的舰艇才有用,那么也许会重新出现类似战列舰的概念。但这属于科幻范畴。
象征意义和国家意志: 某些国家可能出于国家自豪感、象征意义或对特定战略地位的考虑,投入巨资建造一种拥有强大火力(可能包含舰炮和导弹)并强调防护的巨型水面舰艇。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示,而非基于实际作战效能的理性选择。即便如此,其规模和功能也可能更接近于一艘具备特殊任务能力的巡洋舰或特种支援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列舰。

总结:

从现代战争的规律、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成本效益来看,建造现代战列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现代海军的发展方向是追求多功能、高技术、网络化和隐蔽性的作战平台,以应对多层次、全方位的威胁。战列舰这种过于庞大、目标明显、成本高昂且在对抗现代武器方面存在固有劣势的舰种,已经不符合现代海军的作战需求和战略思想。因此,我们不太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看到如同二战时期那样装备巨型舰炮的战列舰重返海军序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可能性。

很大。

等到开发出力场护盾,且护盾必须由超大功率的电磁炮啊,等离子炮啊,激光炮之类的鬼东西打破的时候,战列舰就会复出了。

emmmmm,或许不用啥力场护盾,只要战舰能随心所欲的打灰机和打灰蛋,那么战列舰就自然而然的重振雄风了。

user avatar

BB的复活在于火力与动力科技的突破,譬如,GXG如果实现装备了,直接淘汰航母了。

好吧,你改题,我也得复活我的帖子不是吗,猜死你!

-----------------------------------

直接上图。

这是美国海军“衣阿华”号战列舰,衣阿华级的首舰,45000吨排水量。

41年下水的时候,16吋炮还算是威震四方的吧?那时已经是巨舰大炮年代的尾声了,8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主炮后面舰桥中层两翼棺材形状的装置,就是“战斧”巡航导弹,后方指向空中的是“鱼叉”防空系统。

尽管如此改造了,还是在90年代再次退出现役了,现在静静地躺在洛杉矶外港装着逼。

user avatar

好好造现代巡洋舰不行么?

战列舰那个小钢炮算什么鬼?

重量都在装甲上,长宽尺寸也就呵呵哒。

内部空间还一大截锅炉段,防雷脱被帽结构也是拥挤不堪,

最终有效空间还是呵呵哒,

重量倒是的确很重的,

“大型”嘛,有待商榷,

user avatar

可以看做是朱姆沃尔特的全方面位加强版。

主炮是利用ags系统设计地大口径舰炮,每座炮塔只有一门炮。

采用的改进型lrlap炮弹射程可以超过200公里,采用炮射,加火箭助推和惯性制导。

以及更大胆的方案是,主炮发射的不是炮弹,而是火箭助推鱼雷。至今为止,所有水面舰艇对抗水下攻击的防护手段极其有限。

现在战列舰的防护不再依靠护甲,而是各种先进的近防系统,从近程导弹到机炮,可以完美构筑0-100公里的防护圈。

为了加强索敌能力,可以拆掉一座炮塔改为无人机机库。

不过问题在于,连朱姆沃尔特都被砍了九成产量,这种现代战列舰怕不是……

user avatar

最近国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全能舰”,通过电磁场弹射装置弹射反舰导弹的方式把ddg的打击范围扩大到1000km+如果这个东西实现了的话,可以说水面上的bb几乎要判死刑了。

以下是原回答


能不能造现代战列舰要从战列舰为何被淘汰开始说起。

战列舰时代,海战分为前卫战和决战。前卫战是指高速舰船编队之间的交战,获胜的一方可以通过高速战舰来监视对方本队的动向,进而调动己方的本队占据优势位置。决战则是作为主力的战列舰本队打个你死我活。

举个例子:日德兰海战中,贝蒂的战巡编队与舍尔(经指正应是希佩尔)的战巡编队进行了前卫战,虽然贝蒂被点了好几个烟花,但是依旧封死了对手的侦查路线,掌握了敌人的动向,这就有了后面杰里科带领本队排出的“延伸到视线尽头的战列线”,完美t住了舍尔的公海舰队。

但是日德兰海战的结局如何呢?德国人处于劣势阵型后,释放鱼雷和烟雾,丢下几条无关紧要的舰艇立即撤退,不与英国人进行战列舰决战。

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决战无限延后”,即前卫战失败的一方因为决战先天处于劣势,不会与对手寻求决战,而是选择撤退。也就是说,决战永远不会发生,航速在20节上下的老式战列舰除了躺在港口里之外不再有任何用途。但是你又必须得造,因为你首先得有决战的能力,敌人才会和你玩上面那套。

这也是老式战列舰遭到淘汰的主要原因,一战之后,各国都开始建造高速新锐bb,他们的航速均达到27-30节,能够和一战时期的战巡相当,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即可以进行前卫战,也可以作为决战力量,这种新锐的重甲战巡或高速战列舰淘汰了老式的铁王八。

随后航空母舰-完美战列巡洋舰出现了。

根据费舍尔的战巡理论,所谓的完美战巡,可以进行前卫战获取信息,也可以参与决战,航母可以通过机群进行前卫战,获取信息的效率远超过高速战列;攻击机群打击敌舰的效果也远超高速战列,于是便挤掉了战列舰在舰队中的核心位置。费舍尔在他的书中也是这样预言的,如果完美巡洋舰出现,确实能让战列舰退位。

在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体系下,战列舰依然有用武之地,凭借巨大的体量和大口径主炮,战列舰可以提供航母和其他屏卫舰无法提供的密集防空火力以及响应及时,杀伤力大的炮击火力(以对陆支援为主)。

前者被防空导弹取代,后者被巡航导弹取代。

航空母舰让战列舰让出了舰队核心的位置,导弹驱逐舰彻底取代了战列舰的位置。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知道当我们在谈论现代战列舰时,到底在说什么。

所谓现代战列舰是一种使用大炮作为主要攻击手段,能够比航母更好地执行前卫战或决战任务的完美巡洋舰


先前注明:这里讨论的是造现代战列舰时所需要具备的状况或条件,而非未来科技或历史必定的走向。所以请不要以其他不确定的未来发展方向来否定我所说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有曲率的地球上,想让水面舰艇的侦查能力超越飞机,无疑等同于让落到牛顿头上的苹果回到树上,我们暂时不讨论战列舰在前卫战中取代航母的可能性,让那些烦人的蚊子再飞一会。

1.战列舰如何在决战中取代航母的作用呢?传统化学火炮几乎已经摸到了各个属性的极限,而炮射导弹这种lowb的东西必然也是为bb党所不齿的,那么答案就只剩一个

电磁炮

只要初速达到40马赫,石头就能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不再掉落,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电磁炮技术的发展,有朝一日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能够的到乃至超过航母1000km的作战半径,那时我们的战列舰就有了和航母叫板的资本。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种电磁炮和反舰导弹的优缺点。

威力:纯动能杀伤的电磁炮和靠高爆装药杀杀伤的导弹相比,对薄皮战舰的破坏力显然是略逊一筹。

精度:即使有最先进的火控雷达,最优秀的炮管制造工艺,我们的电磁炮炮弹依旧是一根铁棒,受风力和振动的影响,在落点处会产生散步界。攻击精度无法与导弹相比。

这么看来我们众望所归的电磁炮似乎还是搞不过平顶船和小学生?

不要急,我们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弹速。

大多数反舰导弹,均速都不到2马赫,末端冲刺阶段可以达到3马赫左右,这是由引导头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载荷和燃料存量(经评论区提醒,主要是由燃料决定)决定的,将来就算技术进步,也很难逾越5马赫的水平。

而电磁炮的末端速度很容易能达到5马赫以上,甚至接近10马赫。

这时候就要请出bb复兴的另外一个关键角色

激光近防系统

2015年报道的车载激光系统,射程达到2km,烧毁一架无人机只需要3s。当激光武器获得舰船平台的充足动力,经过技术发展后,我们相信射程达到15-20km,用3-5s烧毁来袭导弹是可以实现的。

也就意味着,极限速度不超过5马赫的导弹对舰船的威胁大大降低,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技术逐渐摸到天花板,有朝一日各种长程反舰导弹将再无用武之地。

评论区有人提出,激光武器在恶劣天气条件,以及有雾霾的情况下效果会大打折扣,其实是有解决办法的。首先激光武器射程并不长,大概20+km,用可以用气象武器驱散这样一片区域的雨云,或者依据天气预报规避可能发生暴雨的区域。对于雾霾的干扰,可以搭载超声波武器,用超声波武器提前清空激光武器照射路径上的灰尘或微粒。

这就是电磁炮战列舰上位的日子了。

航空母舰继续负责舰队的前卫战,夺取制空权后战机将挂在敌方舰队的防空圈外,为千里之外的我方电磁炮战列舰进行校射,平顶船作威作福的日子过去了,让bb党欢呼吧!

评论中看到有朋友说反舰弹道导弹的问题,这个东西体量大,的确不怕激光,但是它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区域拒止武器,在远海作战时很难发挥作用。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航母从舰队中彻底淘汰掉呢?就像当初他们淘汰战列舰一样?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这时候要依赖于另一个技术,就是得到长足发展的无人战斗机,没有座舱的无人战斗机不需要在意驾驶员的过载极限,获得更小的体积的同时,拥有ufo一般鬼畜的机动能力和加速能力,能在空战中压倒载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这种无人机的体积足够小,能够从战列舰后方的机库中弹射起飞,不需要航空母舰的平直甲板,只要几具弹射器和一个机库,就能起到航空母舰的作用。

航母也可以像战列舰一样退休了!

个屁!

历史告诉我们,战斗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越来越大的,从二战早期几吨重,到现在的二十几吨,更大的机体意味着更强的推力,更多的油弹,更强的战斗力。战列舰机库中弹射的小型无人机和航母甲板上起飞的重型无人机比,必然会在空战中处于劣势。而失去制空权,意味着电磁炮没有飞机来进行校射,将受到敌人的单方面打击。

所以更大的航母依然是必须的,因为前卫战的胜利意味着整场海战的胜利-决战无限延后-我们翘首企盼的电磁炮战列舰最后竟落得和一战铁王八一个下场?各位bb党你们接受吗?反正我不接受!


既然航母在前卫战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那么就只有-让前卫战消失-彻底颠覆海战的规则,这样战列舰真正的盛世才能来临。

前卫战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敌人的位置信息,那么如果不需要通过战斗,我们本身就知道敌人的位置信息,就不需要进行前卫战了。

靠卫星!

遥感技术的发展让摄像头的精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以从低空甚至同步轨道上分辨炮弹入水的水花和命中敌舰的火光,而数量足够的卫星组成的卫星网可以保证为发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海战提供情报信息,这样前卫战的存在意义就不存在了,我们终于消灭了万恶的平顶船势力!

你说反卫星导弹打卫星算新的前卫战?

好吧你赢了。

虽然我们消灭了平顶船,但是也许在地球曲率的束缚下战列舰永远也逃不过决战无限延后的诅咒,我们只能期待他们在宇宙空间内能大放异彩。


后面的话写给一些陆军马路。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没有情报就要把决战滞后,陆地上的战争没有几场是摸清了敌人战斗部属才开战的。

因为海战和陆战空战不同,并不是一种消耗战。步枪,大炮,坦克飞机,乃至步兵本身都是一种消耗品。而海军不同,尤其是作为主力军的战列舰和航母,他们不是用来消耗的,甚至不是战术兵器,而是战略兵器。

二战期间,t34,四号,谢尔曼都有数万的产量,而英法德意美日建造的新锐战列舰加在一起也是屈指可数。

英:英王乔治五世级x5,前卫x1

法:敦刻尔克级x2,黎塞留级x1.5

德:沙恩霍斯特级x2,俾斯麦级x2

意:维内托级x3

美:北卡罗莱那级x2,南达科他级x4,衣阿华级x4

日:大和级x2

战列舰的建造极度耗费钱财,工时,还占用专用的大型船台,不是你想造就能造,壕如美帝不过也建造了十条,把一支有3-4条战列舰的舰队送进敌人的口袋,无异于葬送自己的国运。而只要舰队的中坚,这些战列舰(航母)还在,随便丢掉一些屏卫舰不成问题,只要决战力量没有损失,自己就有继续玩下去的资本。

然后评论区不少人(陆军马鹿)提到校射和着弹时间过长的问题,我来大概讲解一下海军船舰的机动性。

舰船的航速单位是节(kn),即海里/小时,节和千米/小时的换算如下

1kn=1.852km/h

如果说尼米兹级以30节的航速全速航行5分钟,所走过的路程是

1.852km/h x 30kn x 5min = 4630m

大约15个尼米兹舰体的长度,而普通编队航行通常使用的速度是20节,这个速度下的距离是3086m即10个舰身长度,这实在说不上是很长的一个距离

如果进行全力转向呢?

如果满舵转向,航速通常会降低至25节甚至更低,尼米兹的转向半径以船身为单位测算,大约在1000-1100m之间,也就是说转过90度需要85秒,如果算上舵机回转时间,大约要100秒,但是在编队中,其他舰支要跟随尼米兹完成转向,外围船只势必要转一个大圈,所以实际的转向速度可能只有20节,那么耗时则是106秒,算上转舵时间大约120秒,剩下三分钟内立即加速,以均速25节算的话还能开出2300米。

也就是说,长轴3000-4500,短轴3400以下的半椭圆就是尼米兹级在直线前进时能进行的最大程度机动,如果除去炮弹被地平线遮住无法探查的情况,那么规避机动会更短,如果处在转向过程中,机动区域会变得更小。

而且,这个半椭圆实际上只有边缘区域是有效的,椭圆的中心部分可以忽略,因为如果目标进行大幅减速,那么想要规避之后的炮击,那就是十分困难了。

另外,长门级的九一式穿甲弹在20米外入水都可以通过水中弹杀伤敌人的舰船,电磁炮想必这个距离会更大,实际的命中期望还是不低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造现代战列舰的可能性,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极低,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战场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导: 现代战争的核心是制空权。一支军队一旦失去制空权,其地面部队和海军力量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列舰这种庞大的水面舰艇,暴露在.............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 回答
    我国造船工业的现状:我们能造出什么样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随着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我国造船工业能否建造出如同二战时期那般威武雄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讨论从未停止。这并非简单的怀旧情结,而是对国家工业实力和海军建设方向的一种审视。那么,以我国现有的造船工业水平,我们究竟能造出什么样.............
  • 回答
    说实话,中国现在的造船工业能不能造出“大和号”战列舰,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操起来有很多复杂性,而且并没有必要。我们得把“大和号”拆开来看,它可不是一艘简单的船,而是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代表了那个时代日本工业技术和军事思想的巅峰。要造它,需要的东西可不止是钢铁和发动机。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现在的造.............
  • 回答
    “五代机”这个标签,如今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空军现代化水平的“金标准”。随便翻翻军备新闻,你会发现不少国家都宣称自己正在研发或已经拥有了第五代战斗机。这背后,既有真实的军事科技进步,也有相当一部分基于不同标准、不同理解的“错觉”。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这“五代机”到底是个.............
  • 回答
    如果以现在的技术制造一种螺旋桨战斗机送回二战:一场颠覆与混乱的混合体想象一下,我们利用现代航空工程的智慧,打造出一架集尖端材料、先进航电和强大动力于一身的螺旋桨战斗机,然后通过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时间机器”,将其送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将会是一场技术代差带来的 颠覆性优势,但也伴随着 巨大的不适.............
  • 回答
    用烧煤的蒸汽机驱动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它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核心动力与20世纪的航空技术相结合,能造出什么样的飞机,以及与二战飞机空战的胜负,这背后牵扯到技术原理、性能极限和战术运用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一、用烧煤蒸汽机驱动的飞机能造什么样的飞机?首先要明白,烧煤蒸汽机驱.............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要回答中国现代电影制造水平能不能造出《蜘蛛侠》那样的电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蜘蛛侠》这电影,它牛在哪儿?《蜘蛛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这么受欢迎,靠的不光是“上天入地”的动作场面,它更是一种技术、叙事和市场运作的综合体。1. 技术硬实力: CGI特效是灵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光学设计领域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挑战。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造出的相机镜头,无论多么高端,都难以企及人眼的精妙呢?这背后涉及物理学、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乃至生物学的多方面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眼的设计,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优化出的“生物工程奇迹”。它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目前技术.............
  • 回答
    中国能否制造MG42通用机枪,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要明确一点,MG42(Maschinengewehr 42)是二战德国的一款经典武器,以其高射速、可靠性和相对简单的结构而闻名。它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可行性方面: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中国.............
  • 回答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美国为什么造不出像土星五号那样的大火箭了?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航天工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土星五号可不是一般的火箭。它是阿波罗计划的功臣,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最成功的重型运载火箭之一。它能把宇航员送到月球,这是何等壮举!它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
  • 回答
    说实话,要造比现在更大的军舰,并不是没可能,而是有一系列现实因素在制约着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想造多大就造多大”那么简单的事情。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当下世界海军的主流似乎不再是追求“巨无霸”级别的军舰了。首先,咱们得聊聊“够用就行”的原则。你想想,现在军舰的功能早就不是简单地漂在水上打炮了。现代.............
  • 回答
    要说宋朝那些名窑瓷器,比如哥窑、汝窑、钧窑,现在造不出来,这话其实有点绝对,但要说“一模一样”地造出来,那可就难了。这事儿说来话长,技术进步了不假,但里面涉及的东西,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烧制技术”那么简单。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几个窑口,它们都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这么难复制。汝窑:那份“雨过天青”的虚幻之美.............
  • 回答
    绝对有可能,而且事实上,很多国家其实一直在建造或考虑建造排水量在一万吨左右的轻型航空母舰(CVL)。这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难题,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需求、战略定位、经济实力以及对未来海战形态的判断。为什么“一万吨”这个排水量很有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万吨排水量在航空母舰这个大家族里,确实属于.............
  • 回答
    说起能造大型民航客机的国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就像问谁能把一座摩天大楼从设计图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中间需要无数个精密的环节和强大的实力支撑。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能真正独立自主设计、制造和销售大型民航客机的国家,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最耀眼的几颗星: 美国:波音公司(Boeing) .............
  • 回答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凭借其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平顺的驾驶体验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当前中国是否有哪家车企能够拿出比DMi更“牛”的产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牛”的.............
  • 回答
    中国空军现役战机所装备的机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技术的影响,这并非秘密。追溯中国机炮的历史,可以看到一条从引进仿制到逐步自主创新的道路。并非中国造不出更好的,而是技术积累、工业基础以及发展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机炮简史:从仿制到自主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中国目前在公司力量推动载人航天器研发方面,确实具备了非常有潜力的基础,并且正朝着类似 SpaceX 的方向迈进。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基础与优势:强大的国家队支撑与新兴民营力量的崛起首先,必须承认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强大根基。过去几十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 回答
    美国是否已经造不出比现在更好的武器装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更好”,以及从哪个时间维度来衡量。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层出不穷。理论上,美国(以及任何一个有能力进行军事科技研发的国家)总能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