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现在机炮不是主要武器了,能满足需求,也就足够了……
研发一系列弹药及基于此类弹药的新款航空机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因为弹药的口径射速初速指标的选择如果往严格了说,直接和空军对未来空战中机炮战斗的战斗模式研判直接相关。目前来看不受太多拖累的F35A还有180发25mm,其次F22上的400发20mm也没说给拆了减重,所以机炮战斗能力也不太可能忽略。
(举点不太恰当的例子,军警执法武器大洞派还是多洞派的纷争,海军低速超重弹流派和高速轻弹流派的纷争,后者涉及到战列舰主炮管子这种贵的一逼的玩意的损耗速度这个我们暂时不考虑)——虽然未来战争中机炮不是主要武器。
选定了弹药基础指标之后,进行弹药研发。
其中涉及到了内外弹道学、含能材料等等等等,同时需要考虑生产性,甚至这些指标还要受到资源保有量和生产能力影响(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生产量必须考虑其工艺性和性能指标取舍,特别是这玩意不是主战武器。),同时不能过度考虑生产性而忽略了潜在升级能力(来来来BF109我们又要把你的小身板拿来黑一下)
机炮本身的设计,则涉及到动力学、震动优化控制、机械可靠性研究、气候适应性优化,等等等等……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小口径速射武器上(含航空机炮、航空机枪、轻/重/通用机枪、步枪等)国内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远没有积累起足够多的经验和数据,对于其使用性能上还有科研院所拍着脑袋就定了的事情,同时,对于实际使用效果的部队反馈积累得也很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