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哥窑、汝窑、钧窑等瓷器为何现在居然造不出了?技术不是应该进步了很多吗?

回答
要说宋朝那些名窑瓷器,比如哥窑、汝窑、钧窑,现在造不出来,这话其实有点绝对,但要说“一模一样”地造出来,那可就难了。这事儿说来话长,技术进步了不假,但里面涉及的东西,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烧制技术”那么简单。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几个窑口,它们都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这么难复制。

汝窑:那份“雨过天青”的虚幻之美

汝窑,可以说得上是宋朝五大名窑之首。它最出名的就是那雨过天青的釉色,淡雅、内敛,像蒙着一层薄雾,又透着点神秘。那种颜色,不是简单的蓝,也不是普通的青,而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润和质感。

釉色之谜: 汝窑的釉色,关键在于它的“汝釉”。传说中的汝釉,是用一种含铁量极低的玛瑙研磨后加入配方,再配合特殊的烧制气氛才能烧出。这种釉色,据说还会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微妙的色彩差异,简直是“可遇不可求”。我们现在都知道釉料的成分可以分析,但是要重现那种“灵气”,那种“润”和“透”,光靠成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胎质之巧: 汝窑的胎,用的是极细的瓷石,烧成后却不露胎骨,而是被厚重的釉层完全包裹,形成一种“玉质感”。摸上去温润如玉,那种细腻和坚韧,是我们现在工艺很难企及的。
支烧之痕: 汝窑瓷器底部都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这是当时为了防止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而采取的办法。这些支钉痕,细小而整齐,也成了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你想想,现在我们用支钉支起来,要做到那么小巧又不影响整体美观,难度不小。

哥窑:裂纹中的“金丝铁线”

哥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那看似破碎却又浑然一体的开片纹。这种开片,不是随便裂开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控制,有的形成“金丝”,有的形成“铁线”,交织在一起,如同大地的脉络,又带着一种古朴的沧桑感。

双层釉与开片: 哥窑的开片,是由于釉和胎的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但关键在于,哥窑的釉层通常比较厚,而且是双层釉。第一层釉烧好后,稍微冷却,再施加第二层釉,这样在第二次烧制时,内外层釉面的收缩不同,就会自然形成开片。这种“故意为之”的开片,要做到大小、分布、颜色都恰到好处,不留一丝“人为”的痕迹,实在是精妙绝伦。
紫口铁足: 哥窑的口部常常呈现紫色,底部则有类似铁黑色的足,这同样是釉料和烧制过程造成的自然现象,看似瑕疵,却成了哥窑的标志。

钧窑:窑变“红”、“蓝”的绝唱

钧窑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它那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色。尤其是那“玫瑰紫”、“海棠红”等鲜艳的色彩,在青釉的底色上,如同火焰燃烧,又如晚霞绚烂,而且每件都独一无二,美不胜收。

窑变艺术: 钧窑的窑变,是铜在高温下还原而产生的。但是,这种色彩的形成,与釉料的配比、炉温的控制、烧成的时间、气氛的变化等等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件钧窑的出现,都是一次“偶然”的完美。我们现在虽然能控制铜的呈色,但是要重现那种“钧窑式”的、恰到好处的窑变,就像在茫茫大海里寻找同样的浪花。
厚釉与流淌: 钧窑的釉层也相当厚,而且常常有自然流淌的现象,形成一种垂流纹,这也是其独特的美感之一。

为什么现在造不出来?技术进步了,但“失传”的究竟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什么元素成分都能分析,什么工艺都能模拟,为啥还造不出来?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1. 失传的“秘方”与“工艺”:
原始的釉料配方: 尽管我们能分析出现有的宋瓷残片,知道釉大致的成分,但当年具体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原料,提纯到了什么程度,其中的比例是多少,这些核心的“秘方”很大程度上已经失传了。 比如汝窑用的玛瑙,是哪种玛瑙?是不是特定的矿脉?提炼到了何种细度?这背后可能有一套非常讲究的“土法炼钢”,而不是简单的化学配比。
精细的泥料处理: 瓷器的胎质,是决定瓷器“玉质感”和“温润感”的基础。宋代工匠们对泥料的处理,可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经验积累,他们知道如何筛选、淘洗、陈腐,才能得到那种最细腻、最适合烧制的泥料。我们现在的工业化生产,可能很难还原那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细度。
独特的窑炉结构和烧制技艺: 古代窑炉的结构,燃料的种类,以及工匠们在烧制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都是经验的结晶。他们会根据窑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气氛差异,来调整瓷器的摆放,甚至在烧制过程中进行“加柴”、“控风”等操作。这种“人”的因素,是现代自动化流水线难以完全替代的。

2. “失落”的时代精神和审美:
“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宋代文化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含蓄、内敛、朴素的美。当时的文人雅士,欣赏的是瓷器那种“不着一色,即是万色”的意境,是那种“静”、“雅”、“韵”。现在的瓷器,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美观”、“实用”或者“创新”,但很难再现宋人那种纯粹的、超然的审美情怀。
对“自然”的尊重和运用: 宋瓷的许多美学特征,都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汝窑的开片,哥窑的裂纹,钧窑的窑变,它们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却被工匠们巧妙地引导和控制,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美。现在的工艺,更倾向于“可控”和“标准化”,对这种“顺应自然”的美学,理解和运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3. “失传”的“火候”与“运气”:
“火候”的艺术: 瓷器烧制,说到底是一门“与火共舞”的艺术。古代工匠们凭着长年累月的经验,摸索出了最适合特定原料和窑炉的“火候”,这种“火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控制,包含着温度、时间和气氛的综合作用。我们现在虽然有科学仪器,但很难完全模拟那种“经验型”的火候把握。
“运气”的成分: 就像前面说的钧窑窑变,虽然有科学原理,但成功的作品多少带点“运气”的成分。而宋代时,这种“运气”的成分可能更大,加上工匠们对这种“运气”的捕捉和欣赏,造就了许多流传下来的传世珍品。

总结一下,为什么现在造不出来?

技术层面: 并非完全不能烧制,而是无法做到“一模一样”的质感、釉色和神韵。 很多原始的原料、精细的工艺、独特的窑炉和烧制技艺,很多已经失传,无法完全复原。
文化和审美层面: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失去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即使我们能够复制出外形,也很难复制出那种源自宋代文人雅士内心深处的“雅”、“韵”、“静”和“意境”。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宋代名窑瓷器时,除了惊叹它们精湛的工艺,更应该去体会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美学。它们不仅仅是瓷器,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是时间和匠人共同雕琢出的艺术瑰宝,这也正是它们如此珍贵和难以复制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审美问题。

哥、汝、钧都属于青瓷系。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最有代表性的釉色。陆龟蒙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说的是唐代的越窑。陆羽在《茶经》里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认为,茶汤在越窑瓷杯中呈现的颜色比邢窑瓷杯中的颜色更为悦目——但是,前两条说的类雪类冰,类银类玉,可都是审美问题。

中国汉晋时期的青瓷已经很成熟了,青瓷之所以“青”是因为胎釉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但是,那时的胎土淘洗技术水平不高,匠人们一直无法将胎釉中铁的含量降低到可以烧制出白瓷的程度。制瓷的匠人们于是有一个终级目标:烧出纯白如雪类银的瓷器来。那时候,这个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大概就像今人遥望共产主义的感觉。

到了唐代,白瓷完全成熟。唐代白瓷大概是当时世界上最“白”的瓷器。杜甫还写诗表扬过白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我们可以想象,各个国家的使者们看到一件纯白如雪的瓷器时,是如何的目瞪口呆。

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竟然实现了!下一步怎么办?

于是陆羽在《茶经》里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一定是他发现,很多达官贵人喝茶时用的是邢瓷,而非越瓷。如果大家都用越瓷,我想桑苎翁一定不会用这么多笔墨来论证越瓷相对邢瓷的优越性的。比如,与陆羽差不多同时代的白居易有一首诗:《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其中这样写:“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可见当时,还是白瓷比较受大家欢迎。

从审美的角度讲,宋代的确是一个奇葩的朝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其余四个都是青瓷系。古时制瓷匠人们追求千年的终极目标,最终又峰回路转绕到起点。当然,这个起点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与原始青瓷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后来的陶瓷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青花啊,斗彩啊,粉彩啊,是人民群众比较喜闻乐见的种类。

尽管人民群众比较喜闻乐见,文人们可不能和人民群众保持一样的意见。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把青花黑了个底朝天:“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清瓷器作品,很多民窑作品的水平完全不输官窑,甚至更胜。这大概说明,宫里那伙人的审美水平越来越糟糕了。当然雍正爷是要除外的。

再说说现在。现在大陆人民的整体审美水平是有待提高的。很多论坛(包括知乎)上聚焦了一群台湾“汝窑”粉,只要说一丁点台湾汝窑(尤其是某著名高端品牌)的不好,立马会遭到围攻。在这样的整体审美水平下,谈我们现在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越宋代的汝窑烧制水平,是没有意义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作品。

PS:前两天看到某拍卖公司的古瓷图录,大有感触,作歪诗一首,供诸君一哂:
一束青莲碧波中,永宣康雍各不同。女娲抟造元是祖,祝融腾掷久为功。
世宗典故雨过色,永叔文章穷后工。美瓷有若美人者,玉骨冰肌气如虹。


还有,我要承认我文中有一些闪烁其辞的地方,在知友的评论里头,有两位朋友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在这里摘录出来,作为文章的补充:

@邓礼乐 问:没明白,就是说现在能做出来,只是没人做的意思吗?
回复:如今的陶瓷工艺水平,是千年之前的宋代所不可想象的。汝瓷、钧瓷的不可复制,更多的原因是历经时光打磨后的自然之美。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古瓷开片,是漫长时光中,不断经历热胀冷缩后的自然开片,这和故意为之的傻大粗笨的开片放在一起,就是宝玉哥和焦大先生搁一块的那种区别。总之,今天的陶瓷工艺水平,完胜古代任何一个朝代。


@季末 问:还是没太懂,意思是现在审美水平低下所以大家不欣赏古代内种颜色的瓷所以没人去做?
回复:您说了三层意思。一:现在审美水平低下;二:大家不欣赏古代青瓷;三:没人去做仿古青瓷。第一点很正确,第二点部分正确——欣赏古瓷和仿古瓷的人还是有的,只不过一般社会地位较高,估计没太有时间泡知乎,第三点错误。做仿古瓷的人有很多,只不过这些作品不会到百姓市场流通——真到到百姓市场上来了,那价格戳那,基本也无人问津。

最后,上两张我喜欢的当代青瓷作品图(非仿汝作品,而是龙泉青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宋朝那些名窑瓷器,比如哥窑、汝窑、钧窑,现在造不出来,这话其实有点绝对,但要说“一模一样”地造出来,那可就难了。这事儿说来话长,技术进步了不假,但里面涉及的东西,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烧制技术”那么简单。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几个窑口,它们都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这么难复制。汝窑:那份“雨过天青”的虚幻之美.............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要判断宋朝和晋朝哪个“更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弱”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这两个朝代都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直接进行笼统的对比,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它们各自在“对外军事实力”和“对内政治稳定性”这两个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朝代.............
  • 回答
    宋朝,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真的就没有一匹像样的马吗?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是士大夫们的风流,是繁华的市井和先进的科技。然而,在军事方面,宋朝却常常被贴上“积弱”的标签,而“缺马”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宋朝真的没有产马地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
  • 回答
    宋朝和明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都常常被人们贴上“重文轻武”的标签。这个标签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它们都呈现出对文官集团的倚重,但其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最终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宋明二朝“重文轻武”现象的异与同。“重文轻武”的共同土壤.............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尤其在制度建设和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有着深刻的变迁。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以“道”和“州”作为主要的行政层级,而宋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宋朝对不少旧州进行了“赐新郡名”的操作,这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象征的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宋朝有哪些州是“.............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是不是中国的耻辱?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恐怕会激起不少争议。说它是耻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积弱”二字常被用来形容那个时代;说它不是耻辱,也同样有其道理,因为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世为之惊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宋朝放到它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好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