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执行力以及根本性的困境。

我们得先把这个“失败”具体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改革”没能奏效。宋朝的军事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北宋时期: 面临辽、西夏的强大军事压力,屡战屡败,最终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要进贡岁币。虽然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宋朝也并非毫无作为,例如宋夏战争中有范仲淹、狄青等将领的努力,但总体实力对比依然不占优势。
南宋时期: 面对金国和后来的蒙古的进攻,更是节节败退,最终偏安一隅,灭亡于蒙古。期间虽然有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但整体战略上始终被动。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并且改革的效果不佳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的制度缺陷。

改革的“进行时”与“困境”

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改革,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

1. 重文抑武的国策及其影响:
初衷: 赵匡胤黄袍加身,深知武将权力过大的危险。为了避免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彻底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这是宋朝军事政策的基石。
具体措施:
分割兵权: 将兵权分散,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调动,“三衙”负责日常训练和管理,形成互相制约的局面。最高指挥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避免出现一人独揽军权的将领。
设立禁军: 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直接由中央控制的禁军,作为国家武力的核心。同时,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往中央,所谓“杯酒释兵权”后,也大量削弱了地方武将的势力。
文官主导军事: 关键的军事决策和指挥权,往往由文官担任,例如“安抚使”、“经略使”等,即使是实际的军事指挥,也要受到文官的监督和牵制。
改革效果与弊端:
积极方面: 确实有效防止了五代时期武将专权割据的局面,保证了中央集权,维持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成功”的改革,只是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军事效率为代价的。
消极方面: 导致军事指挥体系效率低下,决策缓慢。文官缺乏军事经验,往往只能依靠幕僚的建议,有时甚至做出脱离实际的指挥。武将的地位受到压制,晋升渠道不畅,难以形成真正的军事人才和有战斗力的职业军人队伍。士兵的训练和管理也容易受到文官行政效率的限制。

2.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革新:
火器的大力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突火枪、震天雷、火炮等早期火器。这在理论上是重大的军事技术改革。
步兵战术的重视: 相对于骑兵,宋朝更倾向于发展和训练步兵,并试图通过阵法、装备等来弥补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骑兵上的劣势。
改革效果与弊端:
技术瓶颈: 虽然火器有了长足进步,但其制造工艺、威力、射程以及士兵的使用熟练度,都未能达到决定性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火器的运用往往是被动和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运用。
战术局限: 面对北方强大的骑兵,宋朝的步兵战术,即使有阵法加持,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抗。尤其是在开阔地带,步兵很容易被骑兵冲散。宋朝的军事思想有时过于强调防御和阵法,而缺乏主动出击和野战的锐气。

3. 军队的募兵制与兵员素质:
募兵制为主: 宋朝以募兵制为主,这使得士兵的来源更加多样,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士兵的供给。
改革效果与弊端:
兵员素质参差不齐: 募兵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被征募。导致兵员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差异很大。许多士兵只是为了军饷而战,缺乏为国捐躯的觉悟。
训练的不足: 尽管有常备军,但由于兵源的复杂性和长期以来战争的压力,军队的训练往往存在不足,尤其是基层训练。文官的控制也使得军事训练的管理容易流于形式。
军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外战争的失败,以及“重文抑武”导致的武将地位不高,都会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和军心。

4. 对阵法和理论的过度依赖:
军事著作丰富: 宋朝军事著作非常发达,《武经总要》等成为了军事理论的经典。
改革效果与弊端:
理论脱离实践: 过度强调理论和阵法,可能导致在实际作战中僵化教条,缺乏临机应变的灵活性。
战场感知能力差: 文官指挥者往往缺乏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感知能力,只能按照预设的阵法和计划行事,一旦情况变化,便难以应对。

根本性的困境:不是“不改”,而是“改不动”或“改了也无用”

所以,宋朝并非完全没有改革军事制度,事实上改革一直在发生。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改革触及到了宋朝立国以来形成的最核心的政治逻辑和利益格局,触及了“重文抑武”这一根本国策。

1. “重文抑武”的“定海神针”作用:
宋朝之所以能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崛起并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朝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问题。而“重文抑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一旦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比如提高武将的地位、允许武将拥有更大的指挥权、允许地方拥有一支更精锐的常备军,就必然会触动现有的权力结构,威胁到文官集团的利益和皇帝的绝对控制权。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宋朝的强盛是建立在军事力量相对孱弱的基础上的,而要增强军事力量,就可能动摇宋朝的政治根基。 皇帝和文官集团宁愿承担军事上的失败,也绝不敢轻易触碰这个“定海神针”。

2. 文官集团的阻力:
文官集团是宋朝政治体系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控制军事,也间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任何旨在削弱文官对军事控制的改革,都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军事上的失败,在文官看来,往往可以通过加岁币、议和等方式解决,而军事改革带来的风险,却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3. 经济基础与军费开支的矛盾:
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对外战争的消耗依然巨大。一旦加强军队建设,必然导致军费开支的急剧增加。这会挤压其他领域的投入,引起朝野的不满。虽然宋朝有大量的岁入,但其中用于军费的比例,尤其是在面对大规模战争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这本身就限制了改革的空间和力度。

4.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战略家和改革家:
在宋朝的政治环境下,能够深入理解军事战略并有魄力推动彻底改革的人物,非常罕见。即使有少数有远见的官员,也难以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推行他们的主张。而那些被给予军事指挥权的文官,往往又缺乏实战经验,无法真正带领军队走向胜利。

5. 外部环境的恶化:
宋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崛起和扩张的时代。辽、西夏、金、蒙古,这些民族的军事力量强大,战术灵活,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宋朝的军事制度和战术,在面对这些强大的对手时,暴露出了其固有的缺陷。即使是改革,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但外部环境的持续高压,使得宋朝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性的、彻底的改革。

总结来说,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并非因为完全没有改革军事制度,而是因为其军事制度的改革,始终受到根深蒂固的“重文抑武”国策和由此形成的政治格局的制约。 任何试图打破这一格局的改革,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改革的方向往往是修修补补,而非伤筋动骨。即便在技术和战术上有所创新,也难以弥补整体战略和组织效率上的根本性缺陷。最终,宋朝的军事失败,成为了其政治逻辑下难以回避的悲剧。它用军事上的妥协,换取了政治上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最终也无法抵挡外部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看见类似问题我都想缓缓地打出一个“?”

“因对外战争接连失败”

雍熙北伐怎么败的?骄兵悍将不听节制,抢攻冒进。

澶渊之盟怎么签的?定州王超不听节制,按兵不动。

那现在问题来了,你给武将更大权力啊?

喔,对了,还有宦官监军这事,大唐表示自己有话要说,明明是我先的……

有时候往左走走不通,不代表就一定要往右走才行,觉得什么问题“一眼瞧上去就不对劲”的时候多想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之前往右走掉沟里了,才非要淌着水挽着裤腿在左边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要说宋朝军队对外战争的胜率,这可不是一件简单能“刷”出来的事儿。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宋朝是怎么在内外强敌环伺下,硬生生把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战绩给立起来的。首先得明白一个背景:宋朝,尤其是北宋,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文化最发达的帝国之一。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来自北方辽、西夏等强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上却饱受外部威胁,与周边政权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要详细梳理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情况,需要我们剥离掉“和平盛世”的滤镜,直面其复杂的军事现实。总的来说,两宋在对外战争中,可以说是胜少负多,战略上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璀璨的宋朝:一部中国文明的辉煌篇章提起宋朝,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繁花似锦的市井图景,抑或是一幅幅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的画面。然而,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绝不仅仅止于这些美好的想象。它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发展轨迹。 经济的繁荣:开启商业化的大门.............
  • 回答
    要说明朝相对于宋朝在哪些方面“退步”了,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因为“进步”和“退步”本来就是相对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咱们抛开大而化之的“朝代盛衰论”,单从一些具体的、大家比较容易感知的方面来掰扯,确实能找出一些明朝和宋朝之间可以用来对比,甚至说是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如”.............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宋朝,尤其是赵宋王朝,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可以说是笼罩在一层复杂而又矛盾的面纱之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建立王朝时的历史背景,以及随后面对的现实地缘政治格局。首先,要理解赵宋对外政策,必须回到其“来之不易”的建国史。赵匡胤黄袍加身,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个过程也让宋朝在军事上积累了巨大的消耗,并且.............
  • 回答
    细说宋真宗对宋朝的影响:一个并非一无是处的皇帝谈及宋真宗,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澶渊之盟”和“天书祥瑞”或许是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位在位时间长达二十五年(9971022)的皇帝,在史书评价中常常笼罩着一层保守甚至昏聩的阴影。然而,若我们抛开那些过于简单粗暴的定论,深入审视他统治下的宋朝,会发现真宗的影响.............
  • 回答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至今仍是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看看变法是如何在各个层面触动了宋朝的根基。首先,咱们得明白王安石变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说,这是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推行的一系.............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于宋朝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创,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概括。这片土地,不单单是地理上的一个区域,更是宋朝国家战略、军事防御、经济发展乃至民族认同感上的一个关键节点。首先,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地处燕山以北,长城一线以北,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 回答
    宋辽之间的贸易逆差能否抵消“岁币”对宋朝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岁币”的性质及其对宋朝经济、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影响,然后分析宋辽贸易的规模、结构以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最后才能判断贸易逆差是否能够平衡两者之间的失衡。“岁币”的本质与宋朝的困境首先,.............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靖康之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入了北宋的肌体,也深深地烙印在沦陷区汉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从公元1127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到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手灭金,这百年的时光,对于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族人民而言,无疑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流离与挣扎。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他们对宋.............
  •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