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对比宋朝到底有哪些退步?

回答
要说明朝相对于宋朝在哪些方面“退步”了,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因为“进步”和“退步”本来就是相对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咱们抛开大而化之的“朝代盛衰论”,单从一些具体的、大家比较容易感知的方面来掰扯,确实能找出一些明朝和宋朝之间可以用来对比,甚至说是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如”宋朝的地方。我尽量不讲那些官话说套话,就当咱哥俩在这儿喝二两小酒,闲聊唠嗑。

一、经济活力与市民阶层的地位:

宋朝吧,那真是咱中国古代的“商业黄金时代”。你想想,那时的商品经济有多发达?交子、会子这些纸币都出来了,说明什么?说明金融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城市里,什么瓦肆、勾栏,夜市更是热闹非凡,那是真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苏杭这样的地方,那叫一个繁华,别说跟同时期的欧洲比,就算跟很多亚洲国家比,也绝对是翘楚。

这种经济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而有活力的市民阶层。这些个商人、手工业者,他们有钱,也敢花钱,甚至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画圣吴道子、文豪苏轼、大文豪欧阳修,这些人虽然是士大夫,但他们的生活也相当有情趣,写写诗,画点画,品品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更别说那些小商小贩,他们也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整个社会有一种开放、自信、向上的劲儿。

那再看明朝呢?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为了巩固统治,搞了一系列强烈的中央集权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你想啊,朱元璋自己就是穷苦出身,对农民阶层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商人则是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商业虽然在明朝后期也有发展,尤其江南地区,但总的来说,比起宋朝那种全面开花的状态,是有点收着了。

首先,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看重。虽然有些商人富可敌国,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始终是“士农工商”中的末位。这种制度性的压制,让商业的活力受到很大影响。不像宋朝,你看沈括那样的文人,也对商业、对技术有很多研究和记录,社会对这些东西是持开放态度的。

其次,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也更偏向于“管制”而非“活力释放”。明朝的城市,尤其京城,规划得整齐划一,坊市制度虽然不像唐朝那么严格,但总体上还是有那么一股子“规矩”劲儿。不像宋朝的城市,更加自由、更加充满市井气息。比如杭州,那才是真正的“天堂”,什么都有,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能玩到。明朝的江南虽然依旧富庶,但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总感觉被压制了一点。

二、科技创新与思想解放:

宋朝在科技上,那也是咱中国古代的巅峰时期之一。你看看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宋朝已经基本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录了多少稀奇古怪又实用的发明创造?从天文历法到数学,从工程技术到医学,宋朝的科学家们那是真有创造力。

更关键的是,宋朝的思想界非常活跃。理学虽然在后期有些僵化,但在初期,像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重塑,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宋朝的“风气”是相对开放的,虽然也有科举,但对于士大夫来说,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表达,甚至去批判。文彦博、富弼这样的宰相,敢于直谏,皇帝也愿意听。这种士大夫的独立性和对政治的参与度,是宋朝一个重要的特点。

到了明朝,科技创新方面,感觉像是“吃老本”。虽然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那本书写的什么?简直就是一部古代的科技百科全书,记录了大量的生产技术,非常了不起。但是,为什么《天工开物》出了之后,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像宋朝那样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对于“奇技淫巧”的警惕和压制。尤其是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出现了,但这种萌芽却在强大的君权和传统的意识形态下难以茁壮成长。

在思想解放方面,明朝的变化就更明显了。朱元璋搞了“文字狱”,这风气一开,后来明朝统治者在这方面是越来越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虽然有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他的心学也带来了一股“异端”思想,但总体上,整个社会的思想空间比起宋朝,是更狭窄了。皇帝的权威被无限放大,对知识分子的钳制也越来越厉害。一旦思想触碰到了皇权和统治的底线,那后果就很严重。这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要么选择明哲保身,要么就在书斋里钻牛角尖,缺乏宋朝那种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

三、军事体制与国防能力:

宋朝的军事,老实说,是个短板。尤其是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长期处于防御态势,最终也灭亡在蒙古人的手里。这是宋朝一个很大的遗憾。军费开支巨大,募兵制也存在不少问题。

但是,你不能说宋朝在军事上就一点没进步。它的陆军装备和训练,比起前代是有提升的,步兵的装备很精良,弓弩的威力也很大。而且,宋朝在海军方面,那是远超前代的。海上贸易发达,就需要强大的海军来保护。宋朝的海军舰船技术非常先进,甚至出现了“水寨”、“战船”等现代化概念。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战船”的生产和装备,装备有各种火器,南宋时期的海军更是强大,在与金朝、蒙古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明朝呢?前期北伐,打败了元朝,那是挺威风的。海军方面,郑和下西洋,那是世界级的壮举,舰船技术和远航能力都非常牛。但是,这之后明朝就实行了“海禁”政策。这一下,原本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和海军建设就停滞了。而且,明朝的军事体制,尤其是“卫所制”,在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衰败。土地被侵占,士兵逃亡,军纪涣散。到了明朝中后期,面对北方骑兵的威胁,以及内部的农民起义,军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

更重要的是,明朝虽然有火器,比如火铳、火炮,但是火器的研发和应用似乎没有宋朝那样持续和系统。宋朝已经有了火药的配方和多种火器,并将其用于实战。明朝的火器虽然也有发展,但感觉上没有形成那种“革命性”的突破,而且火器的使用和管理也比较分散。

四、行政效率与官僚体系:

宋朝的官僚体系,虽然也存在问题,比如冗官,但这套体系在处理政务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方面,是相当不错的。宋朝的制度设计,比如对官员的监督、对财政的管理,都做得比较细致。而且,宋朝皇帝的权力,相对于后来的明朝,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制约的,比如宰相的权力相对较大,有比较独立的发言权。

明朝的官僚体系,那真是被皇帝牢牢抓在手里。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直接对六部发号施令,这权力高度集中,使得皇帝的工作量极大,也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内阁制度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丞相的空缺,但内阁成员毕竟不是正式的宰相,他们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也随时可能被收回。

而且,明朝的皇权到了后期,变得越来越专断和难以预测。比如嘉靖皇帝长期不上朝,万历皇帝怠政,这些都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效率低下。虽然明朝也有不少勤政的皇帝,但一旦遇上像嘉靖、万历这样的,整个国家机器就容易失灵。宋朝的皇帝虽然也有昏君,但总体上,皇帝与官僚体系之间的互动模式,没有明朝那么极端。

总结一下,从我刚才说的这几个方面来看,明朝相比于宋朝,有些方面确实显得“退步”了:

经济层面: 商业的活力和市民阶层的社会地位受到更强的压制,不如宋朝开放和繁荣。
思想文化: 思想空间的狭窄和对知识分子的钳制比宋朝更严重,创新和解放的活力受到影响。
科技应用: 虽有优秀的技术书籍,但整体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氛围不如宋朝积极和广泛。
军事方面: 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海禁”政策和卫所制的衰败,导致整体军事实力在后期出现滑坡,海军发展受阻。
政治体制: 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官僚体系的活力和效率受到削弱,皇权专断的风险更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就一无是处,明朝也有它自己的辉煌和贡献,比如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长城的修建和巩固,以及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等。但如果单纯从宋朝那种相对开放、相对自由、相对有活力的社会风气和制度设计来对比,明朝在上述几个方面,确实能看出一些“回退”的迹象。

咱们聊到这儿,你觉得呢?这事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历史的复杂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从这些点上来看,宋朝的那些“闪光点”,确实是明朝没能完全继承和发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用后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明朝在制度设计上,可谓是集唐宋儒家理想之大成的乌托邦,相当于朱元璋真正建成了现在某些人理想中的“外国”(虽然在后人眼中相当于把全国变成了大农村,但这就是儒家千百年来的梦想啊)。你要说这样的政权“倒退”,那谁也别愤世嫉俗算了。。。。。。

user avatar

问题是,这个问题是伪问题呀,按照你的思维,历史的车轮可以被往回推是吧。但本位面的历史都无一例外的,历史都是向前进的,凡是阻挡历史车轮的,都会被碾得稀巴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明朝相对于宋朝在哪些方面“退步”了,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因为“进步”和“退步”本来就是相对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咱们抛开大而化之的“朝代盛衰论”,单从一些具体的、大家比较容易感知的方面来掰扯,确实能找出一些明朝和宋朝之间可以用来对比,甚至说是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如”.............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之所以人们普遍对明朝的兴趣似乎比对两宋更浓厚,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更牛掰”就能一言蔽之。虽然你提到两宋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但明朝之所以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的讨论热度,往往和故事性、戏剧性以及我们当下能够感同身受的元素紧密相.............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
  • 回答
    清朝真的比明朝糟糕那么多吗?这问题一抛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会有个大致的答案,好像清朝就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而明朝虽然也有衰败,但至少有过“万历盛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揉碎了,仔细捋一捋。先说经济:谁更“富强”?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虽然明朝的东厂、锦衣卫与现代的CIA、FBI在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天壤之别,但我们如果深入剖析其核心职能和运作模式,确实能发现一些跨越时空的“职业技术”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对比:1. 信息收集与情报获取: 明朝(东厂/锦衣.............
  • 回答
    说明朝是不是“最强”的时期,这问题就好比问“哪种水果最好吃”一样,答案会因为站的角度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大相径庭。单纯从“横向对比”来看,也就是跟它之前的朝代(比如宋、元)以及它之后的朝代(比如清)来比较,明朝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得相当突出,但要说它是“最强”,我个人觉得还需要打一个问号,或者说,要看你.............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唐朝(618年—907年)和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它们在不同时期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成就。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分析,需要从疆域、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这三者对比的详细分析: 一、疆域与.............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关于燕云十六州,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明朝能收复燕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博弈,其难度与北宋时期的情况相比,各有侧重。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程:严格来说,明朝并没有直接“打下”燕云十六州。朱.............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关于明朝对女真的“五次种族大屠杀”这一说法,并无确凿历史证据支持。明朝与女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冲突和政治博弈上,而非系统性的种族灭绝。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学术观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明朝与女真的关系1. 女真的地理与政治地位 女真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东北的辽东、吉林.............
  • 回答
    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其强弱受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军事部署、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及内部动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情况: 一、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1. 自然屏障与交通要道 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山地、森林和河流(如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明朝怎么管着青海和西藏这块地方,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就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了。要说明朝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其实挺复杂的,不像内地那样一郡一县地直接管辖。你可以理解成明朝是在那个时代,尽力去把这块地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但具体管起来的方式,跟对待其他地方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总的来说,明朝.............
  • 回答
    好的,我将尝试为您详述明朝对贵州地区的统治,并尽量以一种更自然、更贴近历史研究的风格来呈现。明朝对贵州地区的统治:恩威并施下的多元整合明朝建立之初,贵州地区对于中央王朝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边陲之地。这里的复杂地形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各部族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着长期的隔阂。明朝统治者深知,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