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和明朝对比,哪些地方是进步了?哪些地方退步了?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

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

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济凋敝,连皇帝都管不好自己,整个国家像个漏勺,处处冒水。清朝虽然也是打进来的,但一旦坐稳了江山,特别是康雍乾那段时期,那叫一个太平盛世。国家机器运转得顺畅了,老百姓总算能喘口气,踏踏实实地种地,不用担心贼兵半路打劫,也不用顾虑朝廷的税赋突然像雪崩一样压下来。这种从乱世到治世的转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最直接的进步。

其次,疆域的巩固和扩展,清朝确实做到了。明朝虽然也算幅员辽阔,但很多地方,尤其是边疆,控制力其实挺弱的,像是西北地区,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拉锯的地方。清朝不一样,他们把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地方,用更强硬也更有效的方式纳入了版图,而且是从制度上进行了整合。虽然其中不乏强制手段,但客观上,这块土地真正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而且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基本保持住了。这对后来的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这是不能否认的。

再者,民族融合这块,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清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作为统治民族,虽然初期有一些民族隔阂,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学习和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制度,甚至在很多方面被汉化了。反过来,汉族人口也和满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虽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理想化,但整体上,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治理,民族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了,形成了一个更复杂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清朝在一些地方,也让人觉得是“进步”中的“退步”。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压制。明朝虽然也有党争,也有思想控制,但相比之下,清朝的文字狱那是真让人胆寒。统治者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们统治的思想,都采取了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高压手段。搞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敢对现实进行批判。原本明朝后期,一些思想家已经开始有一些新的思考,对君权、对社会有疑问,但到了清朝,这些声音几乎被压制到了最低点。文学创作也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内容都需要经过审查,生怕触犯了什么禁忌。这种对思想的扼杀,长远来看,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再说说经济体制。虽然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经济总量确实上去了,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明朝的基调,而且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官僚体系的腐败也并未根治,甚至在一些方面比明朝更甚。最要命的是,到了后期,清朝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进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清朝还沉浸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模式中。这种“原地踏步”,在世界大发展的背景下,就成了最大的“退步”。

而且,对外政策也从主动转向了被动。明朝虽然有时候也跟西方接触,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自信的,有的时候甚至是主动去探索。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到了后期,虽然被迫打开国门,但那已经是列强敲开了大门,是在屈辱中进行的。这种由自信到被动的转变,使得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屈辱和被侵略。

所以你看,清朝和明朝比,就像是一个人在成长,有长进了,也有摔跟头的时候。你说它是进步了,因为它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巩固了疆土,让更多人活了下来。你说它是退步了,因为它扼杀了思想,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国家在面对世界变革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中间的曲折和复杂,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个方面绝对是进步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好事!?那就是让明末那样的党争少多了!

明末那党争真的是让人大大开了眼界,看了之后绝对让人提神醒脑!什么中晚唐牛李党争,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反复拉锯和这相比,就是过家家,根本不够看。清朝的纳兰明珠和索额图,更是小儿科。

我们来看明朝党争,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小斗一下,先来个开胃菜,道君皇帝嘉靖一上来就搞个大礼仪争的头破血流,从这开始扶持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做首辅,让继任者斗前任首辅,玩得不亦乐乎,手段是够高的,只是这么搞,党争不激烈才怪!再后来东林党“众正盈朝”斥不合政见者为楚党、浙党、齐党,斗得天下乱套,魏公公都被拉出来帮忙了!

“正人君子众正盈朝”

这一波才是明朝党争高潮,绵延到了崇祯朝,明亡之后都不消停,国破家亡,好不容易攒了个南明小朝廷,结果继续斗,闹什么皇帝是假的?搞内讧一把好手,最后一起完蛋!

清朝因为前车之鉴,这方面就处理得不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论明清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一个时代的演变与延续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跨度最为长久的两个封建王朝,其对广袤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控制,既有历史的延续,也伴随着深刻的变革。要评价这两个朝代对边疆的掌控,需要我们剥开笼罩在“天朝上国”光环下的某些模糊叙事,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实际的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
  • 回答
    说到明清两朝的漕帮,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那些“欺行霸市”、“垄断海运”、“阻碍发展”的负面评价。那么,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明清漕帮对当时的中国海运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漕帮,或者说漕运系统,它本身是为了解决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存在.............
  •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
  • 回答
    清朝真的比明朝糟糕那么多吗?这问题一抛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会有个大致的答案,好像清朝就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而明朝虽然也有衰败,但至少有过“万历盛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揉碎了,仔细捋一捋。先说经济:谁更“富强”?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b站up主未明子对清明梦和塔罗牌的“诋毁”?这事儿啊,得从几个角度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理解未明子这个人。他走的路线很清晰,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科学至上”的个人风格。他的内容里,经常会用一些看起来比较硬核的科学概念、逻辑分析来解构一些被大众认为是玄学、神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清两代与中国近代落后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也尽量用比较自然的方式来讲述。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进程是层层叠叠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落后”都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前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上自身的发展轨迹,最终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简单地说.............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明朝,特别是中后期.............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虽然清朝已经寿终正寝,但“明粉”们对它的差评,我觉得非但不是没有意义,反而可能有着多重、复杂的意义。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明粉”这个群体。他们是对明朝抱有特殊好感和情感认同的人。这种好感可能源于对明朝某些方面的赞赏,比如军事上的抵抗外.............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统治者们汲取了历史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治策略来防范这一问题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比它们与汉朝外戚干政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外戚干政”。 简单来说,外戚是指皇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