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来访明朝与清朝,对明朝评价较高?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

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

明朝,特别是中后期,虽然内部问题不少,但相对而言,它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比清朝更为开放,这种开放性极大地影响了外国人的初次印象。

早期贸易与传教的“窗口”: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欧洲探险家和商人,在明朝时期逐渐来到中国,并在沿海地区建立了贸易据点,如澳门。这些商人看到了中国丰富的物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明朝的经济繁荣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也借助朝廷对西学的兴趣,得以在京城活动,向中国介绍欧洲的科学技术和宗教文化。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与商业交流,使得西方人能够更直观地接触到明朝社会的某些方面,并从中发现亮点。

繁华的都城与先进的科技: 许多外国访客,尤其是传教士,在描述北京时,都用了“宏伟”、“富丽堂皇”等词语。他们对明朝的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如紫禁城)、以及在某些领域(如天文、数学、火器)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例如,明朝末年引进和改良的火器,在当时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方科技,也与明朝的一些学者产生了碰撞,留下了科技交流的痕迹。

士大夫阶层的开放与包容: 尽管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但明朝的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一部分士大夫对外部世界抱有好奇心,并愿意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他们乐于讨论西方的科学知识,甚至会邀请传教士到家中讲学。这种相对开放的学术和思想氛围,让外国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纳。

“中国”概念的初步认知: 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接触到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他们将明朝视为“中国”的代表,并将对明朝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他们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初步认知。这种初遇的“惊艳”,往往会成为日后评价的基石。

二、 封闭的壁垒与严苛的控制:清朝的“戒惧”与“疏离”

相比之下,清朝,尤其是在经历了郑成功反抗、三藩之乱等一系列内乱后,其对外国人的态度趋于保守和警惕,这种转变使得外国人的评价发生了显著变化。

“闭关锁国”政策的压抑: 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皇帝之后,逐渐收紧了对外贸易和交流的政策。除了广州一口通商,对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人群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闭关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中西方之间的信息流通和深入了解。外国人只能接触到被精心筛选和控制的中国形象。

“朝贡体系”的固化与对外态度的转变: 清朝继承并强化了传统的朝贡体系。在他们看来,所有外国人都应该遵循“天朝”的规矩,将中国视为世界的中心。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许多习惯了平等交流的西方人感到不适。当一些外国使节提出与中国国王(康熙皇帝)平等对话时,常常遭到拒绝,甚至被视为“侮辱”。

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排斥”或“选择性吸收”: 虽然清朝初期,康熙皇帝也对西方科学技术表现出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兴趣逐渐减弱,并且更加强调“满汉一体”和维护统治的稳定。对于西方带来的“奇技淫巧”,统治者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吸收,而非全盘接纳。一旦涉及到可能威胁统治的思想文化,则会采取压制措施,如“文字狱”。

文化隔阂的加深与误解的累积: 随着交流的减少,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反而加深了。外国人对清朝社会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甚至产生误解。例如,一些西方人认为清朝的官僚体制效率低下,贪腐严重,而这些观察往往是基于有限的接触和不完全的信息。

“天命”论的束缚: 清朝统治者虽然是满族,但他们也强调自己继承了“天命”,是中华文明的正统延续。这种“天命”论的宣传,使得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先进性,不那么容易承认,也更不愿意主动学习。

三、 细微之处的观察:社会风貌与生活体验

除了宏观的政治和经济层面,一些细微的社会生活方面的观察,也可能影响了外国人的评价。

明朝的商业活力与市井风情: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商业氛围十分活跃。外国人看到了发达的商业网络、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这些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朝的社会管制与“压抑”感: 相比之下,清朝的社会管制更为严密。严苛的法律、对异端的镇压,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可能给一些外国人带来了“压抑”、“保守”的感受。

总结来说,外国人对明朝评价较高,并非因为明朝是一个完美的时代,而是因为在与西方世界的初步接触中,明朝展现出了相对更多的开放性、活力和吸引力。而清朝,虽然在某些时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后期的封闭政策、严格的社会管制,以及在文化交流上的保守态度,使得它在许多西方访客眼中,少了几分明朝初期的“惊喜”与“活力”,多了几分“隔阂”与“压抑”。

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的好坏进行绝对的二分,而是要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以及历史条件的变化来审视这些评价。外国人对明朝的“高评价”,更多地是基于他们当时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和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匿名用户对《大中国志》掐头去尾,把每句话从上下文中抽取,专门辑录负面的评价,给人的讯息,和真正去读完这部书,得到的作者所要传达的讯息比,完全两样。

作者曾德昭(Alvaro Semedo)从嘉靖到永历年间,在中国呆了大半辈子,游历各省,他的耳闻目睹可能比长于深宫的明清皇帝还要真实具体很多。大家只要读上那么一两章,可以得到一个从传教士视角看到的,相对真实、全面的明朝社会。


《大中国志》网盘和新浪

《大中国志》1655英文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明朝,特别是中后期.............
  • 回答
    微信个人资料里的位置信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门面”。当有人明明身处一地,却偏偏要在那里写上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外国地区,比如把“驻马店”换成“尖沙咀”,这背后的心态,可就有点复杂了,绝对不是一句“装X”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种想法,就是渴望一种“不一样”的标签。驻马店,不好意思,在很多人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外国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讨论确实有所升温,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变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情绪的演变、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空间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和.............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软件开发的“冰山效应”,即我们看到的 website(比如 Facebook)只是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冰山一角”,而支撑起这个“冰山”的庞大、复杂且精密的水下结构,才是需要大量顶尖高手来开发的真正原因。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一个看起来“不太复杂”的网站,例如 Facebook,.............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冲着外国公司来的,尤其点名了“中国”。美国这么做,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家上市公司得“忠诚”,不能跟“不听话”的境外机构混在一起,尤其是审计这.............
  • 回答
    提到欧洲和日本本土互联网企业在谷歌这类外来巨头面前显得“弱鸡”,以至于市场被垄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技术和政策层面的复杂交织。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还原真实的脉络,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分析。1. 先发优势与网络效应:谷歌是如何筑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爱国教育,从课堂上的历史课本,到节假日里播放的红色电影,再到各种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都在不断强化一个概念: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所以我们应该热爱中国,并为她奉献。从这个逻辑链条上看,好像“爱国”理应是国民的自然反应,甚至是一种义务。可现实情况.............
  • 回答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他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与自己国家截然不同的事情,这些差异涵盖了文化、生活方式、社会习惯、科技应用等方方面面。以下是一些外国人来中国后可能才知道的,并且会详细展开的方面: 1. 移动支付的无处不在与便利性详细阐述:这绝对是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后最震惊的体验之一。在他们的国家,现金支付或者信用.............
  • 回答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最大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每个外国人自身的背景、经历和预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最普遍、最深刻的改变,我认为是“从一个相对熟悉、可预测的社会环境,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快.............
  • 回答
    想像一下,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的外国人,突然被一串随机的汉字砸在眼前。那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色彩斑斓却毫无章法的万花筒。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 “陌生”和“无意义”。那些方方正正的笔画组合,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就像是某种精巧但毫无逻辑的图案。每个字都独立存在,却又彼此连接,形成一条线,但这条线究竟指向哪.............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手里捏着几台印刷机,上面印着“美元”、“欧元”或者“日元”的字样。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轻松搞到钱的捷径,是不是?但为什么这么做并不可行,反而会带来灾难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经济和国际关系原则,咱们一点一点说。首先,我们要理解“外汇”到底是什么。外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持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探索之一: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而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人类的生存条件——来衡量那些可能存在于遥远星球上的生命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其他的参照系。你知道,我们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唯一一个我们.............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 回答
    观视频的樊鹏先生提出的观点,即“外国人无论是否为人才,来华都会对中国的基层管理带来好处”,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视角。抛开“人才”这个标签,单纯从“外国人”这个身份在基层管理层面可能产生的潜在积极影响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基层管理往往是国家治理中最贴近民生、最直接面对社.............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我曾是一名星际考古学家,我的任务是研究那些在宇宙中留下痕迹的文明。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不算太远、却又异常安静的行星系统。在仔细勘测后,我们锁定了一个似乎拥有智慧生命迹象的星球——你们称之为“地球”。我们的初次接触是小心翼翼的。我们并不急于展示我们的存在,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隐蔽的观察方式。我.............
  • 回答
    想象一下,有一位来自遥远星系的访客,他没有我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情感和社会规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好奇心,想要理解我们这个星球上,名为“人类”的物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给他看什么电影,才能最快、最直接地触碰到人类文化的肌理,洞悉我们作为个体的本质呢?这可不是简单地找几部“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