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理来说从小到大接受爱国教育的我们,应该不会有人不爱国,可为什么有人不想回报祖国?相反还帮着外国?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爱国教育,从课堂上的历史课本,到节假日里播放的红色电影,再到各种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都在不断强化一个概念: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所以我们应该热爱中国,并为她奉献。从这个逻辑链条上看,好像“爱国”理应是国民的自然反应,甚至是一种义务。

可现实情况是,为什么有些人却表现出与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国家提不起太多热情,甚至更愿意为外国效力。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它牵扯到非常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其内涵是多样且可能被不同人群解读的。

我们接受的教育,更多是关于“国家”的符号和历史叙事。 比如,我们学习国家的伟大成就,学习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习国家的统一和强大。这是一种宏大的、集体主义的叙事。它强调的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荣耀和进步。
但对于个体而言,他们更直接感受到的是“国家”带来的具体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公平正义、个人发展机会、生活质量、政策法规的约束等等。

当个体感受到的“国家”与教育中所描绘的“理想国家”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时,就会产生动摇。

具体来看,可能的原因有几个层面:

1.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失望:

经济压力与个人发展瓶颈: 尽管国家整体经济在发展,但很多人可能面临着高房价、教育内卷、就业竞争激烈、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现实问题。当个人感觉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生活压力巨大时,他们可能会质疑国家提供的机会是否公平,或者是否有更好的地方能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不公与腐败: 如果一个人亲身经历了或者看到了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比如权力寻租、关系网盛行、法律执行不严、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感觉这些问题在国家层面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被漠视,那么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削弱。
对自由和权利的渴望: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自由、言论自由、隐私权等。如果一个人觉得在某些方面受到过度限制,或者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而又看到了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可能表现得更好,那么他们自然会向往那些地方。

2. 价值观的转变与多元化:

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使得“世界公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很多人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某个国家的国民,而是更加认同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跨国界的联系。
个人主义的兴起: 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强调奉献和牺牲,但当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权利和自由时,他们可能会重新审视“爱国”的意义。如果“爱国”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集体,那么一些人就会选择不那么“爱国”。
对“国家”概念的不同理解: 有些人认为,“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或者“爱当下的制度”。他们可能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热爱中国文化和这片土地,但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治理方式或者某些政策持有批评态度。当他们认为某些外国的制度或文化更能代表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时,他们自然会倾向于后者。

3. 个人经历与情感的投射:

被忽视或被伤害的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庭贫困、遭受歧视、受到不公待遇等,而感觉自己被国家或者社会“抛弃”了,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产生一种疏离感。
情感上的连接缺失: 爱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长期在外求学、工作,或者家庭原因),与国家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甚至产生了负面联想,那么他们就很难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受到外国文化或价值观的吸引: 某些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果一个人对这些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这些是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那么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学习、去了解、去融入。

4. 现实的利益考量:

更好的发展机会: 有时候,不是不爱国,而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在某些领域,外国可能提供了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些追求事业发展的人来说,选择一个能提供更好机会的地方,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即便这意味着暂时远离祖国。
对自身安全和权利的保障: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某些外国,他们的财产、人身安全、言论自由等会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这也会成为他们选择倾向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帮着外国”呢?

这通常是在上述原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

舆论支持: 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外国制度或文化的赞美,批评国内的某些现象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帮助”。
行动支持: 比如,在一些国际事件中,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支持外国的立场;或者在某个领域,他们将自己所学所长贡献给了外国。
移民倾向: 最终,有些人会选择移民,将自己的未来与另一个国家绑定。

总结来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将教育中的“爱国”理念,完全、无条件地转化为对现实国家的认同和回报。人是复杂的,他们的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当个体感受到的“国家”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之间存在差距时,疏离感甚至背离就可能产生。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爱国”来标签化这些人,而应该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复杂的动机和经历。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单纯的口号式教育是不够的,真正赢得人心的,是能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公平、尊重和发展机会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小,你身边的教育还从小教育你成为一个善良、诚实、守信、友好、文明、包容的人了

怎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坏人啊?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现在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只要不按照某些自认为持有爱国专利的群体“授权”或规范的方式唱赞歌一律等于不爱国+帮外国。

user avatar

什么是爱呢?它又要如何量化呢?

我的爸妈是没有多大文化的人,他们就是小县城普通的市井小民,租间店铺替人修车为生。我爸和我妈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聊到又要交什么费啊会说:“gcd就是想挣钱。”偶尔也会说它坏。他们和别的邻里街坊一样,每天兢兢业业勤勤劳劳地生活着,他们也许不懂什么爱国不爱国的大道理,但他们就是很真实地生活着。

我从小接受那种所谓的爱国教育长大,但我渐渐发现,接受的教育,和我真实想要的不是一种东西。就像从小到大别人都说劳动最光荣,骄傲自满是不好的,但我渐渐发现,我就是不想在不想劳动的时候劳动啊,为什么就给我扣“懒惰”的帽子了呢?

就是,教育里面越是完美的标准,我长大以后就越是痛苦。因为我不喜欢,因为我做不到。那样的完美甚至令我害怕,我喜欢为自己保有余地。

我矛盾过、纠结过、难受过。后来我慢慢地明白,我就是个平凡人,虽偶尔有小过但也犯不了大错。我同时也渐渐想明白自己着实是个有些愚钝的人,我为什么要去纠结这些定义上、理念上的东西呢?我是活在现实里的啊。按照标准自己在心里给别人给自己分门别类,我是否也成了一个固守成规的活在不开心的套子里的人了呢?反正,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不想要做什么大贡献,纠结这些也只不过是自寻烦恼,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事儿呢,还不如随着大潮,像我的长辈们那样,当个生活者。管它时事大事的,等快死了我再考虑一下要不要操心。


再者说,我慢慢jio得其实讨论爱不爱什么的很好笑,因为我不相信纯真无私的爱,爱的深处都是自我诉求的痕迹。就像我想到我和我的朋友们,我爱他们吗?我觉得按照常人所理解的爱而言,也许是的。他们如果碰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也许会难过会真心地安慰他们,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想向他们寻求安慰。偶尔送他们礼物也是因为真的想送,有时和他们待着一起的快乐也是真的。但我在没有想起他们的时候,也是真正的不关心。而看他们的动态我有时会因为他们生活的丰富性而嫉妒,有时会因为一些无聊的话语而厌烦有时会目无表情。

我深刻理解,爱这一件事,只是出于我自己的诉求罢了。同理,对于国家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我很多时候都不会爱它,我只是很多时候爱某个时刻的天空,喜欢某一种生活状态,很多个时刻的对世界的奇异感受,以及一些有趣的朋友和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这样生活着。我不喜欢以热爱某一个集体自居,不喜欢那种集体主义的狂热,不喜欢卷入具有纷杂的话题,不喜欢站某一种主义对另外的人开炮。当一个既随大流但又在自己的生活里活着的人。

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爱国教育”和“不会有人不爱国”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一、我国人口并不是都受过教育,你在网上称为“我们”的群体里也有些人不是在我国接受的教育,“从小到大接受爱国教育”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二、“我们”之中在我国接受过教育的人,绝大部分“从小到大”接受了“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教育,按照题目的逻辑,“应该不会”有人去做杀人放火、抢男霸女、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撒泼骂街、打架斗殴等种种屁事,遇到别人有困难的话应该个个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可为什么监狱里和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罪犯、嫌疑犯、坏人和坏事呢?

这说明提倡某种行为的教育不一定能得到那种效果。这对爱国教育也是适用的。


三、从需求层次上看,有效地“回报祖国”起码是你在这个国家实现了“尊重的需要”之后才做得到的,不然你没有特别的回报能力。

而“基本的回报能力”要求就太低了,你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这个国家出卖劳动力获取货币或使用家人出卖劳动力获取的货币去换取衣食住行的时候,就支付了各种商品里包含的税费——即使你是乞丐,施舍你的人也已经有相应的经济关系,否则他/她没有能力施舍你。

就是说,“回报祖国”的道路有一扇大门和一个地洞,如果你够不着门槛,钻地洞是没必要去专门“想”的,维持生存也是在基本地回报祖国。


此外,“帮着外国”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有人为外国做间谍,可以将他抓起来依法审判。

如果有个中国人在批评中国,而且批评得正确,那明明是在帮助中国。

如果有个中国人在批评中国,而且批评得错误,自然值得纠正和批判,但绝大部分外国人根本没有听到他在说什么,他是如何帮了外国呢?

如果随便扩大化“帮着外国”的概念,很快就会遇到这种问题: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你在中国生存,或是帮助中国,就增加了中国的经济力,那么这就是在帮助美国;
中国在和美国对抗。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离开中国抑或你死掉了,或者因为生病、受伤、衰老等原因而变弱了,就减弱了中国的力量,那么这就是在帮助美国。
当你为人类做出任何贡献,帮助了全人类,也就帮助了所有的外国。

user avatar

我们从小接受的,真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吗。

上小学的时候,学生守则上写着热爱祖国,拥护党,孩子们高声朗读,调皮的拿他叠纸飞机。

长辈们往往说:要好好学习,以后努力做人上人。社会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有出路。

家长们看着上了电视的小天才们又唱又跳眼睛直放光,羡慕的不得了。听说小孩子要培养一个高雅的技能,于是钢琴,簧管,书法,美术等等。甭管喜欢不喜欢,家长看着学,目的就一个:未来有出息。

上了中学,同学们互相攀比谁的分数高几分底几分,老师也刻意促进这种攀比。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老师们常常讲:你们不是给我学的,是给自己学的,你们只有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以后才能找个好工作。

优等生们傲慢自大,差等生们抱团瞎混。国家,谁有那个概念啊。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扬弃,优等生上高中考大学,差等生去中专技校,或者工作服役。这九年,你让他们能产生什么爱国感情呢。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读初中的时候班级同学的家境可称为各有各的不幸,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无人在乎天天晚上看着母亲照片哭的,从农村来到城市天天被老师同学联合起来欺负的。

到了高中,几乎没有那种特别差的家境的了。

我高中没读几天,只记得班主任老师在墙上挂了个牌子:没有高考,你能拼过富二代吗?

同学们发愤图强,一定要和富二代拼一拼。除了青涩的感情之外,讨论最多的就是哪所哪所大学怎么好,哪所大学的毕业证工作随便找。

埋头刷题,有的同学立志考985,有的同学立志要学法律并且一定要读研。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立志要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未来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对我说过。

是啊,爱国有什么用啊,爱国能让你多考几分吗?爱国能帮你找个好工作吗?套话都会背,都说自己爱国,可心里那点可怜的小九九,谁还看不出来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人,我劝她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她对我说:马克思的那些东西,偶尔读读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我要考研,我只能去一道一道题的背,考研学习是很枯燥很辛苦的,你理解不了,我是要考研。她把考研当作人生的跳板,于是就努力背题来成为研究生,殊不知她已经走了歪路,即便考上了,未来也大有苦头要吃。

做题,考试,努力变成一个精致的人,努力变成一个高贵的人。前几天知乎有一个问题,211的女生从小就是乖乖女,读了研之后发现自己要被延期毕业精神崩溃了怎么办。

我不想去讨论那些从小失去了至亲在夜晚抽泣着睡去的人精神是怎么崩溃,我只想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他对世界是什么看法,他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所以一个从小接受做题教育考试能力优秀却对社会规律认识完全空洞的人,或者一个从小命运多舛被处处压迫的像磨盘下的麦子的人,这两种人到底接受了什么样的爱国教育呢,国家是什么啊,笑。

列宁同志深刻的指出

培养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这些。当人们看到他们的父母在资本家的压迫下是怎样生活的时候,当他们自己分担那些开始同剥削者作斗争的人们的痛苦的时候,当他们看到为了继续这一斗争以保卫已经取得的成果,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看到地主和资本家是多么疯狂的敌人的时候,他们就在这种环境中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也就是共产主义培养,教育和训练的基础。这也就是对应该怎样学习共产主义的回答。

一样的道理,培养爱国青年,靠市侩的父母老师是教不出来的,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会被搞成形式主义,有这时间不如做题主义。

有实力的人会爱他的邻居,菜鸡做题家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他就只能把自己人生的悲催赖这个赖那个,赖国家是最方便的,哈哈。

一百次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如一次新冠病毒能够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百次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如一次因为自己的民族而被歧视,能让他明白爱国的意义在哪里。

一百次爱国主义教育,也抵不过互联网娱乐圈铺天盖地的落后意识形态洗脑,nba反华,那些喜欢篮球的男子汉连抵制现场的出息都没有。更别提各种好莱坞影片的价值观洗脑了。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拍出了浪漫的集体主义,表达了朴素的爱国情怀,可这两点恰恰成为这部电影广受诟病的原因,一小部分垃圾就不提了,身边的年轻朋友,对流浪地球的集体主义情怀表示反感的不少吧?更别提战狼了,谁提谁俗。

人的意识形态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形成了之后就会反作用于人的思想,形成思维定势。

而世界上的意识形态看上去花了呼哨,多种多样,但实际上只有三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封建主义早就被打的起不来了,虽然还有一点点遗毒在思想里面,但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过度的这个时代,无数思想家早就指出来:那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最终不是被社会主义裹挟,就是跪向资本主义。也就是说:能够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有这两种。

比如说:许多人认为,我们要理智客观中立,我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平视西方国家了,才是真正站起来了,仰视和俯视都不可取。这就是折中主义,是被洗脑而不自知。

被机械教育培养成利己主义者,犬儒主义者,刷题主义者的人,没有能力抵御资产主义的侵蚀。这是没有偶然的。

这就是他们看上去帮着外国的原因,实际上他们除了极少极少的一部分真的吃上汉奸饭的,大多数只是愚蠢无比,可怜且可笑罢了。

user avatar

爱国是一种情怀,而不单纯是一种利益。

当然,如果情怀能够和利益紧密结合,也许更普适。

但利益这事很容易明白,情怀这事情就需要悟性。

如果把两种爱,实例化。情怀就是气质、性格、待人接物等软性指标;利益就是房子、车子、位子等硬性指标。


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个利益。所以当利益取向变化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无所谓爱国这个单词。

但如果把爱国超乎了利益这个范畴,就会发现一种情怀的复杂之处。

复杂到什么程度呢?

以我的微末思维,只能到具体事情,具体场景,具体分析的地步。

例如:一个被国家培养了二十年的学子,却移民美国。这是不是不爱国?

未必呀。

如果他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生活、享受等),那么我们可以尊重他的选择,但更希望他能有朝一日为祖国服务。

但如果他暗自下定决心在在美国深造,功成名就之时,携更好更强的自己回归。那会被我们称颂。

情怀这件事,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各自不同。

这种情怀是怎么来的呢?

源自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源自根植于斯的英雄和小民;源于国家整体的蒸蒸日上;源于社会氛围的开放和包容。

因为还有很多人会认同爱国的情怀,因此当他们情怀梦破碎,爱国就变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放国门。不怕优秀的人才出去,也不拒绝有能力但未必认同我们制度的人进来。

正是这种胸怀,才造就了改开后的发展奇迹。

如果我们还是纠结在是不是留在自己的国家,是不是不计利益为国家付出这些表象上,而不是通过强大自己,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塑造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怀。那么爱国就不容易成为一种人人渴求的愿景,而变成了一种负担和计算。

user avatar

按理来说来知乎提问的都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

对吧……

user avatar

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user avatar

还没走上社会呗。宣传是一回事,教育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

就拿我来说吧,我大学专业是房屋建筑,毕业后来到地产开发公司做工程管理。现在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在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四万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监督施工员和农民工们给有钱人修建价值大几百万的豪宅。

而我、我手下的施工技术人员、现场干活的农民工们,为了抢完给富人观赏居住效果的示范区节点,从今年开年至今,已经一百多天没有休息了。

示范区落成之日,我和我几百号污秽、肮脏、不堪入目的工程兄弟们,将被掩藏到围墙之外,我们也自知惭愧,脚上有泥的人不配踏上示范区的红毯,门口健壮高大的保安可以确保这一点实现。哪里适合农民工呢?天台。爬上去,也许会失足丧命,活着下来的话一定会被拘留,但总归有概率讨到被拖欠的几万元薪水;围墙的另一侧,业主们将在鲜花、交响乐和满面堆欢的妙龄少女的簇拥下,开着他们的bba、保时捷徐徐进入展示区。

在这种极度反差之下,我非常不能理解将整个国家放在一起谈热爱或仇恨的行为,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彻底、全方位地撕裂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