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亡后晋王朝。那么按理来说,辽朝应为正统王朝。为什么后世还不认可辽朝的正统地位?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何不被普遍认可,即使它灭亡了后晋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

一、 辽朝的性质及其对中原政权的统治方式:

契丹民族的王朝: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辽朝是一个由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辽朝统治者学习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许多制度,如行省制、科举制、汉字等,并且也尊崇儒家文化,但其统治的根基和主体民族仍然是契丹人。后世的中原王朝以及史学家,出于民族情感和政治合法性的考量,往往更倾向于承认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为正统。
南北面官制: 辽朝实行独特的“南北面官制”,即在朝廷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如契丹、奚等)。南面官主要借鉴和沿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和管理方式,而北面官则保留了契丹的传统政治和军事制度。这种二元化的治理结构,虽然保证了辽朝的稳定和多元化,但在汉族史家看来,也暗示了契丹主体民族的地位高于被统治的汉族,这与汉族王朝以汉族为主体、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理念有所不同。
“天朝”与“属国”的观念: 辽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后晋、后汉、后周等)在名义上成为了辽朝的属国或藩属,需要向辽朝进贡。这种“父子兄弟”关系在传统的华夏中心论中,使得被征服者的“正统性”被削弱,而征服者的“正统性”也因为其非汉族背景而受到质疑。辽朝作为征服者,其“正统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军事和政治上的压倒性优势来维持的,而非通过文化或民族认同上的天然继承。

二、 后晋的短暂与辽朝的“借位”:

后晋的性质: 后晋是由沙陀族(一个突厥语族群,但已部分汉化)建立的王朝,它是在后唐灭亡后崛起的。后晋的建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其过于依赖契丹的支持,并在位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被后世许多汉族史家视为“卖国”。
辽朝灭晋后的政治真空: 当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亡后晋后,他并没有直接在中国腹地建立一个完全继承后晋政治制度的王朝。虽然辽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力很强,但其政治中心仍然在漠北。他可能更多地是将后晋视为一个被征服的州府,而不是一个可以被他直接“继承”的“王朝”。

三、 史书的编纂与正统观的塑造:

“大一统”的叙事倾向: 中国历代史书在叙述历史时,往往有一个“大一统”的倾向。即倾向于将历史叙事围绕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代表汉族文明的政治实体来展开。例如,汉朝是秦朝的继承者,唐朝是隋朝的继承者,宋朝是五代十国的继承者,等等。在这种叙事中,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即使统治了中原地区,也很难被纳入这个连续的正统链条。
《辽史》的处境: 辽朝在灭亡后,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由北宋的史官编纂了《辽史》。然而,《辽史》的编纂是在宋朝人视角下进行的,其对辽朝的态度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受到宋朝(汉族王朝)的立场影响。虽然《辽史》客观地记录了辽朝的历史,但从正统论的角度来看,宋朝作为汉族王朝,其编纂的史书自然会更侧重于支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排斥其他政权的“正统性”。相比之下,由辽朝人自己编纂的史书,如《契丹国志》等,则会从契丹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其立场与后世的“正统观”自然存在差异。
“汉文化中心论”: 历代中原王朝及史学家往往秉持着“汉文化中心论”,认为汉族文化是文明的代表,而以汉族文化为统治核心的王朝才具有正统性。辽朝虽然吸收了大量汉文化,但其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仍然保留着鲜明的契丹特色。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辽朝难以获得汉族史学家和士大夫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肯定。

四、 后续王朝的政治考量:

确立自身合法性: 后来的王朝,尤其是宋朝和明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往往会强调自己继承了某种“正统”的道统或政统。将辽朝这样的非汉族王朝排除在正统链条之外,有助于确立自己汉族王朝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支持。
塑造民族叙事: 在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强化。将辽朝排除在正统之外,也是塑造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叙事的一部分。

五、 历史评价的演变与复杂性:

“汉族中心”与“中华民族”的视角: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中心”的史观在近现代受到了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更宽广的“中华民族”的视角。从“中华民族”的视角来看,辽朝作为在中国北方建立并统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权,对中国的历史进程、疆域形成以及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然而,这种新的视角在社会上尚未完全普及,传统的“正统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认知。
承认辽朝的贡献: 尽管辽朝的正统地位不被广泛认可,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例如,辽朝的制度创新,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模式,以及其与宋朝的并存对中国历史格局的影响,都使得辽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辽朝未能获得后世广泛认可的正统地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1. 民族属性: 辽朝是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不符合汉族王朝的正统标准。
2. 统治方式: 北南面官制和将中原地区视为属国,与汉族王朝的统治理念存在差异。
3. 史书编纂: 汉族王朝的史官在编纂史书时,倾向于维护汉族王朝的正统性,并将辽朝排除在外。
4. 政治考量: 后续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需要确立其在正统链条中的合法性。
5. 文化认同: 汉文化中心论的观念,使得非汉族王朝难以在文化上获得普遍认同。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辽朝视为一个“不正统”的王朝。它在中国北方统治了近两个世纪,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汉族文化。如今,学术界和公众对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贡献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辽朝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也正在不断地被重新审视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继满族是来自俄罗斯的超远外国人这个谣言之后,这个回答下,我又见到了新的神论,契丹人也成了俄罗斯的超远外国人了…………

原来都是俄罗斯的,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这些皇汉可能真心崇拜俄罗斯。

PS:契丹人起源于哪儿呢,就起源于赤峰、通辽………………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有认真考虑过,他认为辽、金都是合法的王朝,但具体到宋、辽、金谁是正统时,他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宋是正统。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在《题〈大金德运图说〉》说: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乾隆四十六年,修四库提要时,四库馆臣驳斥元朝杨维桢关于元承宋统而非辽金的说法,乾隆发上谕: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由此可见,虽然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并不讳言自己的异族出身,清朝的统治者仍然认为宋朝是正统。

另一个比较可比性的例子是元朝。与辽国不同的是元朝在后期传承了中原的文化,要知道中国对于古代的朝代是否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一个判定情况就是这个朝代言习的是不是中原的文化,那么元朝虽然是一个外部民族入侵中原建立的王朝,但是在后期他们学习了汉族文化,在文化上向汉族靠拢。所以后世也就认为是正统王朝。但是辽始终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包括清朝统治者的很多人看来,能让中华几千年文化得以传承的才是正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何不被普遍认可,即使它灭亡了后晋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辽朝的性质及其对中原政权的统治方式: 契丹民族的王朝: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辽朝是一个由契.............
  • 回答
    铁血下的温情,历史的注视:如何评价司马辽太郎?提起司马辽太郎,在中国读者心中,他或许是那个笔耕不辍、为我们打开日本战国乃至幕末风云的窗口。他的作品,如《国盗物语》、《宛如飞将》、《镰仓殿》、《坂上之云》等,在中国读者中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日本历史的认知。那么,如何评价这位被誉为“.............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宋朝太弱了,还是辽、金、蒙太强了?”,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博弈下的历史必然。 将宋朝的衰落简单归因于“太弱”或者辽、金、蒙“太强”,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是宋朝自身存在的制度性、战略性、经济性等一系列问题,与同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崛起和强大,以及双方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
  • 回答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刘邦的推崇,以及后来改国号为“辽”而非“汉”,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考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辽朝建立之前,看看阿保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耶律阿保机崇拜刘邦?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偶像崇拜”。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对刘邦情有独钟,甚至愿意改姓刘,.............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关于辽朝和西夏“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历史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抛开后世的政治框架,仅仅从历史事实去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不简单是一个“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演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辽、宋、金三个王朝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华夏”这个概念。要说哪个“更能代表华夏”,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因为“华夏”的内涵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三个王朝:一、疆域与统治范围: .............
  • 回答
    说起辽国和宋朝议和,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权谋、军事压力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捋一捋,为啥一个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的辽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跟那个偏安一隅的赵家宋朝达成协议。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要议和,不是因为辽国弱到不行,而是因为战争对它来说,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却未必能完.............
  • 回答
    辽国灭亡,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一下子让百万契丹人没了家,他们都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头道来。话说辽国被金国给灭了,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这帮契丹人,原本是辽国的主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亡国之人,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想,一个国家没了,皇帝没了,朝廷散了,几代人打下的江山,一.............
  • 回答
    提起辽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是和宋朝对峙的那个显赫一时的政权。那么,辽国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在军事力量上,辽国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辽国的核心是契丹民族,他们以骑兵见长,骑射技艺冠绝天下。想想看,一支支身披锁子甲,手持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辽和金在军事、经济上都曾压倒宋,为什么反倒比宋灭亡得更早?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一概而论。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辽和金“强”的根源与基础首先,我们得承认,辽和金相较于宋,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拥有让.............
  • 回答
    辽和北宋这对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特例”的朝代,它们没能实现统一,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是它们的“特例”导致了未能统一,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两个政权各自的内生问题,共同促成了这种格局。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那会儿可不是一派一派“统一全国”的简单逻辑。首先.............
  • 回答
    辽国耶律氏与萧氏之间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巩固统治的方式。这种做法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但同时也确实存在着遗传学上的隐患。政治与权力联姻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的王朝更迭中,特别是像契丹族这样新兴的强大政权,内部的稳定和.............
  • 回答
    辽、金、蒙古,这三个游牧民族政权,在中国北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以精湛的骑射功夫和勇猛的战斗意志闻名于世,但细究其战法,却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要说它们的异同,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核心兵种与作战方式:骑兵的“变奏曲” 辽:重骑与轻骑的结合,阵法精妙 辽朝军队最显.............
  • 回答
    谈到辽、金时期汉人的生活,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两个王朝统治下的汉人,其生活状态既有共通之处,也因时间、地域和民族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开,看看从辽朝建立到金朝覆灭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汉人们是怎样在异族统治下生存、发展,乃至传承文化的。辽朝治下汉人的生活:在适应与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要论述辽朝和金朝的综合国力孰强孰弱,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套用列表。这两者都是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的辉煌与局限。先说辽朝。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其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辽河,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至河北中部。辽朝的军事力量尤其值得称.............
  • 回答
    辽国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远非简单一句“昏庸”就能概括其末代皇帝天祚帝。虽然正史对他的评价确实带有不少负面色彩,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辽国走向灭亡,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结果,而天祚帝,不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理解辽国为何灭亡,我们得先看看它辉煌了多久,以及它的根基究竟.............
  • 回答
    辽、金、西夏,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政权,虽然常被放在一起提及,但各自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它们不像汉唐那样家喻户晓,但细究起来,却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趣味。 辽:不止是骑射,还有“契丹八音”的浪漫提起辽,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多是“马背上的民族”,是骁勇善战的契丹铁.............
  • 回答
    明朝末年,辽饷可以说是朝廷的一剂猛药,病急乱投医的产物。它之所以成为“饷”,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军饷”,尤其是为了应对关外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笔辽饷换个场景,放到同时期的欧洲,又能练出多少军队?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但要仔细算下来,可不是一笔简单的乘除法。首先,咱们得弄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