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国被灭以后150万契丹人去哪儿了?

回答
辽国灭亡,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一下子让百万契丹人没了家,他们都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头道来。

话说辽国被金国给灭了,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这帮契丹人,原本是辽国的主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亡国之人,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想,一个国家没了,皇帝没了,朝廷散了,几代人打下的江山,一夜之间就成了别人的了。这对于契丹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第一批,大概是跟着辽国残余势力,试图复国。

辽国一倒,并不是说所有契丹人都跟着倒了。总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或者不甘心失败的,他们会聚集起来,试图延续辽国的血脉。这些人,可能是辽国的宗室、贵族,也可能是曾经的将领和士兵。他们会在一些地方重新组织起来,找个地方安顿,然后就开始想着怎么把辽国给复起来。

比如,辽道宗的孙子耶律大石,就是这么一位关键人物。在辽国灭亡的混乱时期,他带着一部分辽国军队和百姓,一路向西逃亡。这路途可不是好走的,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还要躲避金国的追杀。最后,他们到了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国西北地区,并且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政权,叫做“西辽”,也叫契丹国。这一下子,就给一部分契丹人找到了新的归宿。西辽的存在,又持续了好几百年,虽然和原来的辽国规模不能比,但也算是契丹民族在中亚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二批,是分散迁移,融入其他民族。

并不是所有契丹人都跟着耶律大石往西边走。大部分的契丹人,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路途遥远、家人牵挂,或者就是单纯地想找个安全的地方生活,他们就分散开来,往辽国原来的统治区域内或者周边地区迁徙。

你想啊,契丹人虽然是辽国的主人,但辽国的统治区域很大,很多地方都有其他民族,比如汉人、奚人、渤海人等等。当辽国这个强大的政权消失后,这些契丹人就如同失去根的浮萍,他们需要找个地方扎根。

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部落原来的居住地,如果那里还在金国的控制之下,那他们就得接受金国的统治。在金国统治下,契丹人和其他民族一样,被划分了等级,有的被编入各种“猛安谋克”,也就是军事组织,有的则被分散安置到不同的地方。

还有一部分,可能就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比如,他们和当地的汉族通婚,使用汉语,学习汉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他们的民族身份就开始淡化,最终就融入到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大杂烩里。

第三批,可能还有一些人,成为了金国的“羁縻”人口,或者成为了其他政权的附属。

金国灭了辽国,虽然占领了土地,但直接统治这么大的区域,尤其是有这么多契丹人,对金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金国采取了一些策略。

对于一些不愿意归顺的契丹人,金国可能会采取镇压和驱赶的手段。但对于一些相对温顺或者被他们控制住的契丹部落,金国可能会采取“羁縻”政策,也就是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组织形式,但需要向金国称臣纳贡,并且在军事上听从金国的调遣。

同时,辽国灭亡后,北方还有一个新生的强大政权——蒙古。随着蒙古的崛起,很多原来辽国的残余势力,或者一些契丹部落,也可能逐渐被蒙古所吸收或者征服。蒙古人对待被征服的民族,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有的会被编入蒙古军队,有的会被安置到特定的区域,也有的会逐渐被同化。

那150万这个数字,又是怎么来的?

这个数字,其实是根据辽国鼎盛时期的人口推测出来的。辽国疆域辽阔,人口构成也比较复杂,契丹人是主体,但也有很多被征服的民族。所以说,150万契丹人,大概是指契丹族本身的人口规模。

当辽国灭亡时,这150万契丹人,就像我们上面说的,分散到了不同的方向。一部分跟随耶律大石去了西辽,这部分人相对集中,但总体人数不会太多。大部分则分散到各地,融入其他民族,或者在金国、蒙古的统治下生活。

那么,后来我们还能看到“契丹人”这个称谓吗?

在这个过程中,契丹民族的独立身份是逐渐被削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金国和蒙古统治时期,契丹人的语言、习俗都在慢慢改变。到了元朝、明朝时期,虽然历史上还有一些提及“契丹”的记载,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称谓,或者是一些生活在特定区域、保留了一些契丹习俗的群体,但他们已经不再是构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力量了。

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大部分的契丹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融入了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其他民族。尤其是达斡尔族,被认为是保留了较多契丹族文化特征的民族之一。

所以说,辽国灭亡后,这150万契丹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去向。他们就像是散落的种子,一部分在西域落地生根,但更多的是分散到各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或者其他民族的怀抱之中。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就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方那些个青丝如云的女同学,就有很浓的契丹血统。

user avatar

金灭辽,本质上是辽国的阶级矛盾造成的。由于辽国的腐败无能,契丹百姓宁可接受金国统治,金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不少契丹族精英。

后来金国海陵王推动汉化,消除了与汉人的矛盾,却导致契丹人离心,甚至导致留在东北的女真人离心。

蒙古起兵后,对金国不满契丹人纷纷加入蒙古部。此后大部分契丹人成为后来的漠南蒙古族。

还有一小部分契丹人并未融入蒙古族,一直生活在东北,既达斡尔族。

清朝建立以后,女真人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了入关前的勇猛。清廷开始重用东北地区其它渔猎游牧民族打仗,组成索伦营。而达斡尔人正是索伦营重要组成。

达斡尔族名将辈出,晚清正白旗名将多隆阿与湘军第一名将鲍超并称多龙鲍虎。鲍超为人贪婪残暴,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危害更甚于邪教,而多隆阿爱护百姓。

平定邪教以后,西北出现种族屠杀。多隆阿远赴西安平定回乱,救西北汉人于危难之中,最终战死。

五十年后,西安炮党童萌会学起某群体搞种族屠杀,幸亏多隆阿当年选择落叶归根,免于被炮党挫骨扬灰。

user avatar

大部分依然留在原地,被金国所统治,在金国历史中,契丹人也是金国部族士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国对内外的诸多战事都有征召大量契丹人作战的史料记载。例如数次南下征宋之役,南下金军序列中都有着大量契丹人。而契丹人在金国内部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但在金国统治下,因为金国的剥削压迫,双方又有国仇,加上金国的民族融合非常失败,所以契丹人在金国统治下始终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性,聚众而居,并且始终对金国缺乏认同感,一直想着恢复辽国。每当金国内政不稳或发生内乱时,契丹人都会发动起义反金。

例如1160年完颜亮征宋时,征召西北路的契丹丁壮从军攻宋。契丹人怕全民征兵,留守的老弱妇孺会被漠北部落袭击,因此在撒八,移剌窝斡等人带领下发动契丹民族起义反金,并屡次击败金军,转战各地。1162年取代完颜亮成为金国皇帝的金世宗完颜雍因为起义的契丹人给金国造成了很大困扰,于是派遣契丹人出身的官员移剌扎八前去招降契丹义军,谁知道移剌扎八见到契丹义军兵多且强悍,认为他们会有所作为,有望复国。居然劝说移剌窝斡等人不要投降,并且加入义军反抗金国,从这可见即便是到了金国已经立国将近半个世纪的中期,契丹人对金国依然是缺乏认同感。

移剌窝斡起义自1160年起义,历时四年,直到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才被金国彻底镇压。

金末,金国风雨飘摇之时,契丹人再次发动起义,其中以契丹人耶律留哥和王珣(注:王珣是契丹耶律氏后代,其祖父参加过移剌窝斡起义,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金国迫害,才改姓王)这两支契丹人武装规模较大,其中耶律留哥建国为辽,史称东辽。但金末的契丹人武装迅速沦为了蒙古的附庸,协助蒙古反金,并同蒙古一起镇压了由东北汉族豪强张致和杨伯金统率的东北汉族武装建立的汉兴政权。

因为在蒙古崛起的过程中,金国境内起义反金的契丹人大都成为蒙古的附庸,并且对蒙古相当忠诚,在蒙古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契丹人一直都跟随蒙古作战,在蒙古攻金、西征、灭宋的战争中,契丹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契丹人在蒙古统治下的地位和待遇还好,并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可能是因为自身民族文化不占优势,再加上蒙古和契丹都是漠北草原游牧民族,相对于东北渔猎民族出身的女真,契丹对蒙古统治更有认同感,并不抵制,所以在整个金国时代都得以存续的契丹民族,却在元代逐渐消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国灭亡,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一下子让百万契丹人没了家,他们都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头道来。话说辽国被金国给灭了,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这帮契丹人,原本是辽国的主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亡国之人,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想,一个国家没了,皇帝没了,朝廷散了,几代人打下的江山,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命名的一些规律和历史背景。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宋国是“朝”,而辽国是“国”,而且还不是“辽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朝”和“国”虽然都指代政权或统治区域,但在古代的用法和含义上是有细微区别的,尤其是在被后世历史学家命名的时候。 一、“宋”.............
  • 回答
    说起辽国和宋朝议和,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权谋、军事压力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捋一捋,为啥一个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的辽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跟那个偏安一隅的赵家宋朝达成协议。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要议和,不是因为辽国弱到不行,而是因为战争对它来说,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却未必能完.............
  • 回答
    提起辽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是和宋朝对峙的那个显赫一时的政权。那么,辽国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在军事力量上,辽国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辽国的核心是契丹民族,他们以骑兵见长,骑射技艺冠绝天下。想想看,一支支身披锁子甲,手持弓、.............
  • 回答
    谈到辽、金时期汉人的生活,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两个王朝统治下的汉人,其生活状态既有共通之处,也因时间、地域和民族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开,看看从辽朝建立到金朝覆灭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汉人们是怎样在异族统治下生存、发展,乃至传承文化的。辽朝治下汉人的生活:在适应与被.............
  • 回答
    辽国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远非简单一句“昏庸”就能概括其末代皇帝天祚帝。虽然正史对他的评价确实带有不少负面色彩,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辽国走向灭亡,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结果,而天祚帝,不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理解辽国为何灭亡,我们得先看看它辉煌了多久,以及它的根基究竟.............
  • 回答
    辽国和金国都曾雄踞北方,对蒙古高原施加过深远的影响,但它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却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的制度、文化、战略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辽国的成功之道:恩威并施,融入与分化辽国,也就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其对蒙古高原的控制,与其说是直接统治,不如说是一种高明的宗主国管理模.............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辽国第一上将,兀颜光,这员猛将的武力值,确实是书中描绘得相当有分量的一笔,但要说他具体是个什么水平,还得结合他几次出场和对阵的对手来细细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兀颜光在梁山军面前,无疑是辽国阵营里最能打的那一个。你想想,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为了灭梁山,那是倾尽国力,调集了多少精兵强将,.............
  • 回答
    关于北宋对辽国实施“货币战争”的说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对或不对,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历史背景和双方的真实意图。如果将“货币战争”理解为一种有预谋、系统性的、旨在通过操纵货币来削弱对方经济的策略,那么北宋对此恐怕没有那么明确且强大的主观意愿和执行能力。但如果我们将“货币战争”的范畴放宽一些,理解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宋朝和辽国那段复杂的关系说起。很多人觉得宋朝军事上经常打赢辽国,那为什么还要低三下四地送钱送物呢?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打赢”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宋朝和辽国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局部性的边境摩擦和零星战役,而不是决定两国国运的全面大战.............
  • 回答
    “破辽七星斗,征方腊万人空。”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的不同命运。在征讨辽国时,梁山几乎是毫发无损地凯旋,而面对方腊,则损失惨重,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此消逝在沙场之上。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 回答
    金国在短时间内连续灭掉辽国和北宋,这在当时确实是惊世骇俗的壮举,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眼光。其水平之高,可以用“超乎寻常的强大,堪称军事天才的杰作”来形容。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金国的这一惊人成就: 1. 军事实力:高效、凶猛的骑兵军团与卓越的战术 核心优势——女真骑兵: 金国能.............
  • 回答
    蒙古灭金,这盘棋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算清楚的,这里面恩恩怨怨,早就缠绕不清了。要说政治上有没替辽国报仇的情绪?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蒙古和辽国的渊源可不能忽视。你想啊,辽国当年是怎么灭的?就是被金国给灭的。这金国,说白了就是女真人起的。那会儿辽国和蒙古部落之间,虽然算不上什么.............
  • 回答
    要比较唐朝时期的高句丽和宋朝时期的辽国哪个更强大,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它们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都有显著差异。简单地将两者并列比较,可能会忽略很多重要的细微之处。唐朝时期的高句丽高句丽在唐朝时期,虽然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独立政治实体的国家,但它正.............
  • 回答
    穿越到北宋末年,附身宋徽宗,这盘棋算是我拿到了手里。辽国刚刚灭亡,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虽然听起来有些疯狂,但既然我来了,就得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干净,而且要收拾得漂漂亮亮,让后人知道,宋徽宗不是只能做个艺术大家,他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第一步:震慑群臣,稳定朝局——从“宋徽.............
  • 回答
    要说金国对待辽国宗室的态度,与对待北宋宗室为何有所不同,这背后牵扯到金国崛起时的政治考量、辽国的历史地位以及金国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不是简单地“虐待”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策略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金国灭辽的背景。金国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他们在中原的统治者地位不如汉族那样根深蒂固。在他们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战略以及人们视角的不同。北宋东京(今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而辽国南京(今北京)面向北宋一侧的地理特点却鲜为人提及,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北宋东京“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开封地处华.............
  • 回答
    从《水浒传》的文本表现来看,要对四大寇、辽国、朝廷的综合实力进行一个详细的排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力量(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将领素质)、经济实力(税收、资源控制)、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控制范围)、民心向背以及战略战术等。以下是我根据《水浒传》文本中体现的各方表现进行的综合实力排名及详细.............
  • 回答
    澶渊之盟的岁币,即每年宋朝向辽朝支付的“岁赐”,对两国财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澶渊之盟的岁币及其对宋辽两国财政的影响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朝在澶渊(今河南濮阳)签订了“岁币之盟”,结束了宋辽长期的军事对峙。根据盟约,宋朝每年需要向辽朝提供银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