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宋,金,哪个更能代表华夏?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辽、宋、金三个王朝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华夏”这个概念。要说哪个“更能代表华夏”,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因为“华夏”的内涵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三个王朝:

一、疆域与统治范围:

宋朝: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朝在疆域上都相对狭窄。北宋在最鼎盛时期,其疆域基本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加上一些对北方民族的羁縻政策区域。南宋则更加局促,国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虽然宋朝经济、文化极度繁荣,但其政治统治范围相对有限,未能有效控制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这是许多人心中的“故土”。
辽朝: 辽朝由契丹族建立,其疆域辽阔,统治范围涵盖了今天的中国北部、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北地区。辽朝在其强盛时期,对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有很强的统治力,并将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元素吸收融合进自身的统治体系。它的疆域确实比宋朝更广阔,一度成为北方主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金朝: 金朝由女真族建立,同样是以北方民族的强大武力崛起的王朝。金朝在攻灭辽、西夏后,其疆域也一度非常广大,基本控制了整个华北地区,甚至短暂越过淮河。金朝也吸收了大量辽朝和北宋的统治经验,推行了一系列包括汉法在内的制度改革,其统治人口和经济体量也相当可观。

从疆域上看,辽和金的版图都比宋朝要大得多,而且在历史上曾占据了汉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域,特别是宋朝失去的北方故土。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似乎更能“代表”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带,或者说,在地理上更广泛地“覆盖”了汉族文化的核心区域。

二、文化与民族认同: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达到高峰,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应用、火药武器的发展)。在民族认同上,宋朝代表了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明,虽然军事上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但其文化自信和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宋朝人对“中国”的认同,更多地建立在文化和制度的延续性之上,即使在军事上的失利,也未能动摇其作为汉族文化正统的地位。
辽朝: 辽朝在统治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了契丹族的很多传统,比如以军事贵族为主导的政治体系,对捺钵制度的重视(皇帝的巡狩和狩猎活动)。另一方面,辽朝也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建立了包括汉文科举在内的多套制度,推行汉字,设置汉官,并鼓励汉族士人参与政治。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就是一种典型的融合策略,既保留了契丹贵族的原有统治方式,又借鉴了汉族的行政体系来管理汉族地区。辽朝的文化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既有契丹特色,也有汉族成分。
金朝: 金朝在灭辽和灭北宋后,也面临着如何统治汉族地区的挑战。初期,金朝统治者在文化上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本位意识,比如一度推行女真文字,禁止汉姓等。但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迁都中都(今北京)后,金朝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汉族文化和汉法。他们大量采用汉族的官僚制度、法律体系,并鼓励汉族士人入仕。金朝的文化融合程度也很高,在诗词、绘画等领域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汉族作品,但同时也有女真文化自身的印记。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上看,宋朝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是汉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它在科技、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虽然辽、金也吸收和融合了汉文化,但它们的文化主体性与宋朝有所不同。如果“代表华夏”意味着对汉文化的核心内涵、发展和传承,那么宋朝的贡献更为突出。

三、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

宋朝: 宋朝继承了唐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政治发达,相对而言对内地的统治更为稳固。但是,宋朝也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军事威胁,这是其疆域受限的重要原因。宋朝与辽、金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兄弟之邦”或“朝贡”关系(虽然形式上不是),而非完全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但军事上的劣势也让它无法完全“代表”更广阔的区域。
辽朝: 辽朝的统治是将契丹民族的军事力量与汉族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其军事上的强大是它能建立和维持庞大帝国的基础。它通过“南北面官制”来管理不同民族,这是一种有效的统治策略,但也意味着国家内部存在着民族差异和潜在的张力。辽朝的统治,对后来的金朝和元朝都有影响,它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汉族王朝的统治模式,即北方民族政权有效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区域。
金朝: 金朝在政治制度上,经历了从早期民族军事首领统治向汉法官僚制度的过渡。它吸收了辽朝和北宋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统治体系。金朝对北宋的征服,以及后来对辽、西夏的征服,使得它在短期内成为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力量。然而,金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也经历过摇摆,并且最终被蒙古所灭。

从统治的有效性和对多元民族的整合来看,辽和金都展现出北方民族政权融合汉族文化、统治更广阔疆域的能力。它们打破了传统的“大一统”汉族王朝模式,开辟了新的政治格局。然而,这种“代表”是建立在征服和融合的基础上的,与宋朝以文化和制度传承为主的“代表”有所不同。

四、历史评价与传承:

宋朝: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复杂。虽然在军事上常被诟病,但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普遍被认为是高度发达的。后世对宋朝的文化成就,特别是其承载的汉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许多人认为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
辽朝: 辽朝的评价,在传统史书中常被视为“蛮夷”政权,其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和融合的成就容易被忽视。但近年来,学术界对辽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形态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对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的历史发展,以及对汉文化区域的统治和影响,都被重新审视。
金朝: 金朝的评价也与辽朝类似,传统史书多持负面评价。但金朝统治期间,特别是其后期,汉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金朝作为统治华北地区的重要政权,对后来的元朝和明朝在治理汉族地区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华夏”概念的变迁:

“华夏”这个概念本身就在不断演变。早期,它更多地与中原农耕文明、夏商周的文化和政治传统联系在一起。后来,随着民族交往的加深,尤其是在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下,“华夏”的内涵也吸收了更多元化的元素。

宋朝 更多地代表了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度发展和高峰,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即使在地理上未能完全占据“故土”。
辽、金 则代表了在更广阔的疆域内,由北方民族主导,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统治模式,是“华夏”地理范围和民族构成不断拓展与变化的体现。它们挑战并重塑了传统的“华夏”定义。

结论:

如果“更能代表华夏”是指 文化上的深度与传承,以及在经济、科技、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那么宋朝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也最能让人们联想到“华夏文明”的辉煌时期。

然而,如果“更能代表华夏”是指 在更广阔的疆域内,对多元民族的统治和融合,以及在历史上扮演的更具包容性和扩展性的角色,那么辽和金也拥有重要的代表性。 它们证明了“华夏”不仅仅是单一民族的文明,也包含着与周边民族的互动、融合与碰撞。它们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也拓展了政治和文化的概念。

因此,与其说哪个“更能”代表,不如说它们从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方式“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华夏”。

宋朝代表了“华夏”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巅峰,是汉文化最璀璨的明珠。
辽、金则代表了“华夏”在地理疆域的扩展、民族融合的尝试,以及更具复杂性和包容性的政治形态。

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历史画卷,都为“华夏”这个概念的内涵贡献了自己独特而重要的篇章。选择哪一个“更能”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衡量“代表”的标准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元朝修史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了。

南宋地区出身的大臣是极力要求把宋朝作为唯一能代表中国的政权,辽金西夏作为四夷。

但要是这样的话,问题就更大了,写历史就会变成,1005年,中国皇帝宋真宗在澶渊之盟中认禽兽女子萧绰为叔母,禽兽酋长耶律隆绪为皇弟,并且承认辽朝和中国地位平等,以后中国每年向夷狄辽朝送岁币银十万,绢二十万匹,后来加到了50万两匹,此后两国互称南北朝。中国和禽兽蛮夷并列。

1127年,中国的2个皇帝外加几乎整个皇室被蛮夷金朝俘虏,蛮夷让中国的2个皇帝外加千余名中国的贵戚高官赤裸身体给蛮夷的祖宗磕头,然后大量宋朝的皇室女子被送到妓院做了妓女。当有中国皇室女子被夷狄收为小老婆之后,中国皇帝宋徽宗亲自写信表示感谢蛮夷的大度。

后来有个叫赵构的在江南称中国皇帝,他答应向蛮夷金朝称臣,并且把北方几个省的地区割让给蛮夷金朝。每年给金朝银绢各25万。

后来,蛮夷金朝和中国宋朝地位平等,但是中国要每年给金朝进贡银绢30万。

后来就是蛮夷元朝在崖山彻底消灭了中国残余势力。

历史要是这么写,中国这个名就臭了,到时候中国这个词比蛮夷还卑贱。汉人这个名就是被宋朝给玩臭的,就放过中国这个词吧。

元朝人也没办法,为了给宋朝留了点脸,只好搞了一个辽金宋全是正统,这样就不太丢人了。当然主要原因是元朝还想自称中国。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没办法,中国这个水太深,宋朝有点把握不住。

user avatar

西夏,吐蕃,回鹘,大理,这四家没有资格。

争论主要是指辽,宋,金三家之间。

这就不好说了,

按照比较传统的观点,占据中原地区的政权就是代表正统,

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中国。

这个中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中原地区天下。

但是如果按照古代当时的说法那就不一定是谁了。

1、就拿宋朝之前时期说吧,

比起南朝的因循守旧,北朝的均田、府兵等制度创新更符合“汉制”大一统精神。这种精神使隋朝成功地实施第一次全民清查编户(大索貌阅),还开创了科举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公元529年,南朝陈庆之打进洛阳后发现,南人总以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现在才知道“衣冠士族并在中原”,所以,“北人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卷二

陈寅恪、钱穆都认为,之后的隋唐总体上继承了北朝的政治制度与南朝礼乐文化。

隋朝大隐士王通,说中国之正统,不在汉人之南朝,而在鲜卑之孝文帝。

孝文之前,“中国无主,故正统在东晋及宋”;孝文之后,“中国有主,则正统归于后魏后周”。

因为孝文帝“居先王之国,受先王之道,子先王之民”。——《元经》卷九。

2、宋朝时期谁能代表正统

这个争论主要是在宋、辽,金灭亡以后,

元朝统一天下的时候,

主角是南宋和金朝,辽朝是配角。

争论的不是宋朝而是南宋,

北宋自然代表正统了,

也就是题主说的中国,

因为北宋政权占据中国(中原地区)所以当然具有正统性了。

之后北宋1127年被金朝灭亡,

北宋残余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南宋政权(历史上人家就是自称为宋,不是啥南宋),

中原地区就被金朝占领。

这时候争议就四起了,

金朝认为自己占据了中原地区,当然就具有正统性,代表中国。

南宋当然不同意了,

南宋自认为是北宋的延续,

正统性被携带到南方的南宋手里,

这就是历史上南北朝的再现。

金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

因为人家自认代表正统,代表中国,所以要有所为。

金朝以儒家作为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与法家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

金朝思想家讨论批判两宋理学与经义学,让理学再度于北方兴起,发扬中华思想。

在学术思想方面,赵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颢、程颐)建立的北宋理学。

“独周、程夫子,绍千古之绝学,发前圣之神奥”,“此前贤之所未到。”——《遗山先生文集·卷18·》。

并且将佛教、道家与理学思想融合一体,以卫道统名于金。

李纯甫著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转向道教、最后转向佛教,“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 他说:“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诸儒“皆窃吾佛书”。

为了达到以佛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胆地向两宋理学开战 。 ——中国文明史编辑部编,《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第五章·文教事业的发展〉》,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第1865页-第1883页.

在政治思想方面,赵秉文认为王室与列国、华与夷、中国与四境的关系都是可变的;认为有公天下之心的都称“汉”,认为社稷与民相比,民贵而社稷轻,反对唐开元末“祸始于妃后,成于宦竖,终于藩镇”的提法,认为祸害的根源在“明皇”。

王若虚认为统一中国要讲“曲直之理”。

王若虚认为欧阳修不讲曲直的统一,是“曲媚本朝,妄饰主阙”。

王若虚认为国之存亡可付之天数,但不能以守忠节犯食人之罪,并且赞许司马光对传统正闰观的批评,“正闰之说,吾从司马公” 。

金朝如同宋朝一样,尊崇儒学与孔子。早在金军进军曲阜时,金兵意图摧毁孔子墓,即被完颜宗翰制止。自金熙宗时开始尊孔,在金上京立孔庙,又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虽然金帝完颜亮轻视儒学,到金世宗与金章宗时又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庙与庙学,并且推崇《尚书》、《孟子》。

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部带典范性的划时代杰作。他是根据唐朝元稹《莺莺传》改写,被称为“古今传奇鼻祖”、“北曲之祖” 。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中期以降,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金世宗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无法挽回女真汉化的趋势。——中国文明史编辑部编,《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第五章·文教事业的发展〉》,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第1865页-第1883页。

“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金史·卷四三·舆服志(下)》

元朝有一说法:“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金章宗”。————-《辍耕录》卷二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

可见女真人汉化之深。

以至于元朝统一天下后,把生活在长城以南到长江以北地区的女真人跟所用汉人一样全部划为汉人,

原南宋地区的人被称为南人。

所以,所谓的汉人哪来的血统纯正啊?

当某些所谓大汗珠子们叭叭蛮夷的时候,可能他们的先人就是蛮夷之一,

你再漂白自己也改变不了历史事实。

元朝时,亡金故老喜言“金以儒亡”。

当然这话并不正确,因为原因很多,但“金以儒亡”肯定是原因之一。

金朝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发展,超过了辽,在北宋之后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北两大支。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 。

所以金朝对自己代表中原文化的正统性非常有信心。

金朝经常对南宋称为南蛮,

当然了,南宋打仗是渣,但打嘴仗还是有一套的,

南宋皇帝们秉持着前辈宋真宗自导自演天书封禅的壮举意志,

南宋士大夫也高扬着“华夷之辨”澎湃气势。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嘴战,

这实际是贯穿南北宋整个时期的闹剧。

可想而知当时南宋和金朝谁也不服谁。

等到了元朝以后,

这个争论还是没有结果,

一派认为南宋是正统,一大堆理由,

一派认为金朝才是正统,一大堆理由,

好像都很有道理,

最后元廷决定搁置争议,

也不用争了,

都按照正史来编撰。

让南北宋,金朝,辽朝,三朝分别独立编撰正史,

于是便创纪录的同时编写了《辽史》、《金史》和《宋史》三部正史,

之后这三部史书也皆被列入中国历朝历代里正史,也就是今天的二十四史。

到了明朝时期,机会来了,

明初,朱元璋以反元复汉为号召,

而一旦立国便立即承认元朝入主中原是“天命”(都是实用主义者,都是套路),

宣扬“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

在明朝中后期开始,

由于明朝日渐虚弱,外部威胁日渐增大(蒙古部族、女真人),

这杆“华夷之辨”大旗举得更高,更卖力气,更家耗费吐沫星子了。

所以,

当然宋朝是正统了。

金朝怎么能是正统呢,

这不承认,辽东女真人都给明朝弄得死去活来的,

打死也不能承认啊。

等到了清朝时期,

宋朝和金朝谁是正统就只是民间网络意义的扯淡了。

因为清朝的正统性来自明朝,

而明朝正统性来自元朝,

明朝又认为宋朝是正统性,

明朝又是汉人政权,

清朝也不是闲的没事扯那玩意呢,

所以,清朝政权就直接笑纳明朝的判定了,

反正不影响自己的正统性就可以。

“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乾隆。

“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乾隆。

总结下,所谓谁是正统,谁代表中国,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谁拳头硬,谁胳膊粗、谁能得天下和现时政治需要。

所以,

“华夷之辨”正统的强弱,取决于国家的统与分,

凡是分裂之世,各个族群都在“互称夷狄”争正统;

凡是统一王朝,当政者都致力于消融“华夷之辨”正统性就没人提及了。

哪个更能代表当时的中国?

那就看评判时候的现实政治需要了。

user avatar

辽!感情冲动一把,就冲着耶律楚材。

user avatar

我看了很多答案,大家都觉得宋能代表中国,是因为它是“华夏正统”。

那我就要问了:为什么赵宋可以称“朝”,南北朝的晋宋齐梁陈就不行,不都没有大一统吗?

南北朝时期北方十分混乱,出现大批胡人政权,等到隋朝建立那都什么时候的事了。那为什么不把南边的五个政权称之为“X朝”,也没什么人去坚持“晋宋齐梁陈”的正统?

你要说它们统治的范围不够大,没啥说服力的话,北宋还大点,南宋又比它们大多少?

如果你想说北宋算“朝”,因为囊括了中国核心区的大部分,没有大一统也可以称朝,南宋没有,就不算,那你可得分清楚,别把两宋混一起摸鱼

要么你就只把北宋称“宋朝”,北宋灭了以后就不存在“宋朝”了,只有“第二南北朝”,元“终结‘第二南北朝’”以后成为“元朝”;要么你把南宋也称朝,那晋宋齐梁陈统统也是朝,中国就不存在“南北朝”,只有(东)晋朝、宋朝、齐朝、梁朝、陈朝,隋帝国“消灭陈朝”以后才变成“隋朝”,正如元“消灭宋朝”以后变成“元朝”,被明赶回草原以后失去“朝”的资格。

反正就一个原则:南宋和南北朝的五个南方政权都是汉人国家,都是偏安割据,都是华夏文明,都写汉字说汉语,没啥区别,北方也都有大批胡人对手。你可以把它们都算“朝”,都代表“中国”,也可以都不算,标准统一,别双标就行

当然,至于北宋的疆域够不够板上钉钉地称之为一个“朝”,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user avatar

宋如果不代表中国,在知乎上也就没这么多人骂了。

附一个关于宋朝其他答案纠正一下大家对宋朝的刻板印象

汉朝能用几十年打败匈奴,为什么宋朝用了几十年都没打败女真? - 红茶兑白兰地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265

user avatar

那还不如用越南,我一直不能理解既然辽金西夏都算,那为啥越南就不算?越南可是根正苗红的唐末藩镇之一,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府,标准的千年郡县体制统治。

契丹人官方文字契丹文,算中华,女真人官方文字女真文,算中华,西夏人用西夏文,算中华,那为啥官方一直使用标准汉字的越南就不能算中华?

论认同,越南自认南朝,还长期自认为汉人,对占城老挝柬埔寨都是以中国自居,征服老挝柬埔寨以后搞改土归流要以汉风化其夷俗,强迫柬埔寨人穿越南版“汉服”,越南历史记载中的所有“汉人”“汉风”“汉俗”全都是指的他自己。

而且衣冠服饰全盘仿照中国,政治制度也几乎全盘仿照中国,甚至连锦衣卫这个特色都模仿过去了(没看错,越南历史还真有锦衣卫,而且官职就叫“锦衣卫”,从后黎朝一直延续到阮朝)。

所以为啥越南不能代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双标啊。

西夏文去汉化,都能代表中国,一直推崇汉字的越南为何不能?

其实大家都明白,某些人也明白,所以某些人一只会不断重复高调。

user avatar

如果宋不能代表当时的中国,那你在历史书里学的就不该是“靖康之耻”,而应该是“天会大捷”。

如果宋不能代表当时的中国,那么甚至“五代十国”这个称呼都不该存在,因为辽此时已经建国了,既然有了正统的“中国朝代”,怎么还能用一堆割据政权的统称来代表这个时代呢?

如果宋不能代表当时的中国,那么1234年金亡后,这个“中国朝代”就没了,而此时忽必烈还是小孩子(经评论区提醒纠正:此时忽必烈已经成年了,不过离汗位还远),那么中国历史在“金朝”和“元朝”之间还应该有个“蒙古朝”。

……

我建议团劫壬先去把这些历史统统改了,再来跟我们说“宋不能代表中国”吧。


更新:鼓吹辽金代表中国的,一般有一个奇妙的理由:因为南宋向金称臣了,所以南宋不能代表中国,金才是中国。

说实话,这个理由简直莫名其妙,毕竟中国政权向外族称臣的时候少,而周边政权向中国称臣的那就多了去了,只需换位思考一下:

朝鲜向明朝称臣,今天的朝鲜人韩国人会认为李氏朝鲜不能代表朝鲜,反而明朝才是朝鲜吗?

日本向唐朝称臣,今天的日本人会认为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不是日本,大唐才是日本吗?

越南更是称臣专业户,即使是写下“南国山河南帝居”,大败宋军打进南宁的李朝,最后也是向宋称臣的,所以越南人会认为宋朝才能代表越南,李常杰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徒吗?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否,那凭什么南宋称了20年的臣就不是中国了,金反而能代表中国?

知乎上有这么一群人,认为中国只能是强大、统一、威震四海万国来朝的,而绝不能是弱小、分裂、屈辱、甚至亡国的,如果有哪个时代(比如宋朝)不符合这个标准,他们就无法接受。

怎么说呢,如果还是小孩子,说实话这种反应是正常的,毕竟小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祖先强悍爸妈厉害,这样跟小伙伴们吹牛逼时也有底气。

你看野比大雄知道小夫的祖先是武士,自己祖先只是个猎户时,也是很失落的:

不过,大雄好歹知道再垃圾也是自己祖先,他想的也是坐时光机回去帮助自己祖先,从没有想过去认哪个牛逼的武士大名当祖先。

而知乎这群巨婴,看到弱宋太挫,想的不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开除中籍,去找个符合他们想象中“天朝上国”的政权来代表中国。说得不好听点,这叫有奶就是娘,能打就是爹,连野比大雄都不如。

直白地说,这群人爱的不是中国,而是“天朝上国”,中国大多数时候是天朝上国,所以大家就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这群人跟大家一样爱国。但如果中国哪天衰落下去当不了“天朝上国”了,这帮人翻脸比谁都快:

————————————————————————————

鼓吹辽金代表中国的,我还看到一个特别搞笑的理由:因为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称中国为“契丹”,所以我大辽才是中国正统。

合着谁来代表中国不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要洋大人说了才算啊,这尼玛就差把“崇洋媚外”四字写脸上了好吧?

而且,就算按照洋大人的意见来,中国正统也不是契丹,毕竟当前最牛叉的洋大人说的是英语,而英语里管中国叫“China”:瓷器之国。

(景德镇:看到没有?洋大人亲手盖章,什么辽金夏的,劳资才能代表中国!)

其实吧,照他们这个逻辑,最有利的不是辽金,而是印度,因为现在全世界都管美洲土著叫“印第安人”,这么说来,印度才是美洲正统,四舍五入就是印度比美国更能代表美国,就问你拜登服不服?

(莫迪:北美是印度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我认为,虽然北宋的代表性更好,但辽朝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金朝则比南宋有更好的代表性。

辽的优势一则是对唐朝统序的继承,这一点在历史科普方面有独特的意义;二则辽垄断了面向世界岛核心部分的交流渠道,在世界文明史上保留下了另一种独特的标记。

金朝统治了最本源意义上的中国区域,关中、中原、河北,较南宋的代表性更强。

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也不止这个时期,战国时期和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同样也有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说辽金夏代表中国,只会让人怀疑“中国”这两个词的含义。

毕竟某些人不是说了吗,“不能用现在的中国去套历史上的中国”。既然定义都改了,那就不是同一个中国了。某些人尽可承认辽金夏代表的是你的中国,而我们只会承认宋才是我们的中国。

挫宋的挫,是我们哀其无能,怒其不争,是一种对自己人的愤怒,而不是说我们就否定他了,更不是某些人用来夺舍和解构的理由。

user avatar

这三个垃圾怎么能代表华夏,代表华夏的必然只能是大蒙古帝国。

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
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
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
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页。)(注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辽、宋、金三个王朝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华夏”这个概念。要说哪个“更能代表华夏”,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因为“华夏”的内涵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三个王朝:一、疆域与统治范围: .............
  • 回答
    关于旗袍和汉服哪个更能代表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们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在国际上的形象,确实各有侧重。旗袍:时代的风韵,民国的优雅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确实更多地与民国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满族女性的袍服。清朝时期,满族女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辽和金在军事、经济上都曾压倒宋,为什么反倒比宋灭亡得更早?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一概而论。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辽和金“强”的根源与基础首先,我们得承认,辽和金相较于宋,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拥有让.............
  • 回答
    辽和金之所以有底气一直称大宋为「南蛮」、「蛮子国」,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军事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句蔑称,而是多方面实力对比和自我认知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军事实力与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 骑兵的压倒性优势: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辽和金的统治阶层是契丹和女真人.............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历史叙事中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我们称呼那个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为“宋朝”,而不是“辽朝”呢?这背后涉及历史的复杂性、朝代定义的标准以及后世评价的侧重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那个时期的基本格局: 辽朝(9161125):由契丹族建立,占据了中国北部和东北部的大片.............
  • 回答
    宋辽之间的贸易逆差能否抵消“岁币”对宋朝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岁币”的性质及其对宋朝经济、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影响,然后分析宋辽贸易的规模、结构以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最后才能判断贸易逆差是否能够平衡两者之间的失衡。“岁币”的本质与宋朝的困境首先,.............
  • 回答
    澶渊之盟的岁币,即每年宋朝向辽朝支付的“岁赐”,对两国财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澶渊之盟的岁币及其对宋辽两国财政的影响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朝在澶渊(今河南濮阳)签订了“岁币之盟”,结束了宋辽长期的军事对峙。根据盟约,宋朝每年需要向辽朝提供银十.............
  • 回答
    澶渊之盟:一场被误读的“胜利”与宋朝的真实处境澶渊之盟,作为北宋时期与辽国签订的一份重要条约,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描绘成宋朝以“屈辱”换取和平的标志性事件。然而,若要对其进行评价,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盟约签订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宋辽双方当时的真实实力对比和战争态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理解这场发生在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命名的一些规律和历史背景。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宋国是“朝”,而辽国是“国”,而且还不是“辽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朝”和“国”虽然都指代政权或统治区域,但在古代的用法和含义上是有细微区别的,尤其是在被后世历史学家命名的时候。 一、“宋”.............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关于辽朝和西夏“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历史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抛开后世的政治框架,仅仅从历史事实去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不简单是一个“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演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何不被普遍认可,即使它灭亡了后晋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辽朝的性质及其对中原政权的统治方式: 契丹民族的王朝: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辽朝是一个由契.............
  • 回答
    说起辽国和宋朝议和,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权谋、军事压力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捋一捋,为啥一个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的辽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跟那个偏安一隅的赵家宋朝达成协议。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要议和,不是因为辽国弱到不行,而是因为战争对它来说,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却未必能完.............
  • 回答
    辽国灭亡,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一下子让百万契丹人没了家,他们都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头道来。话说辽国被金国给灭了,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这帮契丹人,原本是辽国的主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亡国之人,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想,一个国家没了,皇帝没了,朝廷散了,几代人打下的江山,一.............
  • 回答
    提起辽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是和宋朝对峙的那个显赫一时的政权。那么,辽国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在军事力量上,辽国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辽国的核心是契丹民族,他们以骑兵见长,骑射技艺冠绝天下。想想看,一支支身披锁子甲,手持弓、.............
  • 回答
    辽和北宋这对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特例”的朝代,它们没能实现统一,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是它们的“特例”导致了未能统一,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两个政权各自的内生问题,共同促成了这种格局。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那会儿可不是一派一派“统一全国”的简单逻辑。首先.............
  • 回答
    辽国耶律氏与萧氏之间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巩固统治的方式。这种做法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但同时也确实存在着遗传学上的隐患。政治与权力联姻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的王朝更迭中,特别是像契丹族这样新兴的强大政权,内部的稳定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