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合约的受益方推断一下合约签订时的战场态势。至少是当事人对态势的判断。
宋辽合约的经济后果:
1:宋辽贸易长期严重逆差,宋一直处于流失硬通货购买商品的不利情况(大量流失铜钱)。
2:硬通货大量外流对国内经济危害极大。硬通货是印不出来的,硬通货流失不能与信用货币输出相提并论,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
3:辽货走私导致宋朝高度依赖日用品专卖的财政体系在河北地区难以为继,财政蒙受巨大损失。以盐为例,河北地区盐政受到走私辽盐极大冲击,其损失远不止三十万岁币。
4:宋朝丝路断绝的情况下,由于辽国掌握着草原丝路,通过转口贸易可得到巨大收入。20万匹帛对辽来说,价值远不止20万。岁币的输血效果,被严重低估。
5:榷场的关税收入宋可以收,辽同样可以收。
宋辽合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由于双方当事人对战场形势的评估,必然直接反应在合约中。因此从当事人的角度推断,当时战场形势处于宋的严重劣势下。
澶渊之盟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宋主和辽主同时都怂了。
我们要理解澶渊之盟的政治结果,必须要理解作为其背景的景德之役。
澶渊之战属于景德之役的一部分,辽国发动这场战役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以战迫和。
自从宋太宗发动高粱河战役揭开了宋辽全面战争的序幕,战争已经进行了25年。几乎每一场大战,往往都要使宋辽双方付出上万人的伤亡。于是到了宋景德元年,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南下战役,宋朝史料称之为景德之役。
借用 @朱道榛 引用得的地图再说明一下。
景德之役分成几个阶段,而最终决定了澶渊之盟结果的,是宋辽二帝直接对峙的澶州之战。在此阶段,河北战场上超过10万人的重兵集团有三支:
1、辽圣宗主力:20~30万人
2、宋真宗主力(开封预备队+部分河北军):10余万人
3、王超的定州军:10万人
从战役的发展来看,辽军的攻城能力堪忧,先是顿兵于瀛州城下,然后又绕开了坚城天雄军,而本来第一个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团干脆就没有去碰。所以,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
这时的战局从各种意义上都陷入了胶着——仅从澶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虽然在一场战斗中意外打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但宋军并没有取得其他决定性的胜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团10万人始终未动,也成为辽主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可以想象,深入宋境顿兵坚城之际,被10万人从背后插一刀,那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还要糟的多。
然而辽主不知道的是,宋真宗这时比他还要头大,因为——王超根本不听指挥了。
景德之役初期,寇准拟了一个战役部署,分成三个部分——
1、万一敌骑已营贝州以南,即自定州发三万余人,俾将桑赞等结阵南趋镇州,再令河东雷有终所部兵由土门会定州。审量事势,那至邢、洺间,銮舆方可顺动。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阵,以应魏能等,作会合之势。
2、万一敌人筑栅于镇、定之郊,定州兵不可来,邢、洺之北渐被侵掠,须分三路精兵,就差将帅会合,及令魏能等迤逦东下,傍城牵制,敌必怀后顾之忧,未敢轻议深入。
3、若车驾不行,益恐蕃贼戕害生灵,或是革辂亲举,亦须度大河,且幸澶渊,就近易为制置,会合控扼
也就是说,当辽军突破过了贝州防线,第一步的计划就是定州军南下牵制辽军;
第二步如果辽军分兵挡住定州兵,则安排魏能等机动骑兵东向牵制,使辽军无暇继续南下;
第三步才是御驾北上澶州指挥整个河北战场。
然而,王超坐拥10万大军在战役一开始就龟缩观望,根本没有起到牵制作用,任由辽军一路突破。寇准的计划从第一步直接跳到了第三步的御驾亲征。然后宋真宗御驾亲征后,下诏让王超引兵会合后,王超仍然逗留不进,于是真宗彻底懵逼了。
……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
……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
……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
……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
辽主以为随时会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后夹击(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团≒辽主主力),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估计是不会来了(宋真宗主力<辽主主力),然而只有辽主知道宋真宗不知道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意外战死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只有脑子貌似抽风的王超了(这货虽然违诏不进,但事后看似乎也没有反叛的心思,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
于是宋主与辽主在澶渊会盟前,其实都是相当心虚的,都怕对方一个疯起来和自己同归于尽,而且都认准了对方比自己占有更大优势。于是才会装作若无其事,但实际都非常迫切地促成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的举动。在这个背景下,宋辽双方在澶州的谈判开始了。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为之后谈判的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结果,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澶渊之盟是个很有意思的盟约,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在签订盟约之前,辽宋都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然而又都试图在对方面前表现出强势的一面。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双方信息都不透明。
此时的战场形势十分有趣,宋真宗与辽军在澶州城对峙,而辽军身后还有若干小股宋军和一支近十万人的主力部队在定州,大家是麻杆打狼两头怕。辽军的攻城能力本来就不行,现在觉得自己打到开封很可能不现实,而当初进军的时候太过深入,一路上不少城池还在宋国手里,这要是退兵就是个关门打狗的架势啊。而宋真宗比辽军还紧张,因为他发现自己调不动辽军身后的那支宋军了!
定州军的指挥叫王超,这哥们是太宗旧臣,身高两米多,看着相当有压迫感,然而却是个忍者神龟的性子。辽军入侵的时候他的定州军就始终龟缩不动,等到辽军主力和宋真宗开始对峙时他依然龟缩不动,宋真宗数道旨意都没能调动王超,这眼瞅着定州军就指望不上了。
于是真宗很害怕,他觉得王超可能是特么的要反,契丹大军就在眼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抽风上来和自己拼命了。萧太后也忧心忡忡,自己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射死了,士气低迷,眼前这防线自己估计打不过去,身后又有一支大军引而不发,搞不好辽国精锐就得全交代在这。
于是大家都很害怕。
这怎么办?大家都打不下去了,都觉得自己要完,然而对方却迟迟没有动手。既然不动手……那就和谈吧。
于是和谈开始了……和谈的结果就是澶渊之盟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签订盟约之前,辽宋两国是都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的。
最后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宋朝的誓书送到辽营以后,辽营足足用了五天时间才回书。由此可见辽国内部对这个和议是有争议的。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