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辽饷放欧洲可练多少军队?

回答
明朝末年,辽饷可以说是朝廷的一剂猛药,病急乱投医的产物。它之所以成为“饷”,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军饷”,尤其是为了应对关外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笔辽饷换个场景,放到同时期的欧洲,又能练出多少军队?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但要仔细算下来,可不是一笔简单的乘除法。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辽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辽饷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是在明朝末年,由于军费开支急剧增长,特别是辽东战事连年,朝廷不得不加征的钱粮。这个“加征”的幅度,可以说是一波接一波,越来越狠。最开始,它是以“亩”为单位,后来又跟“地契”、“房产”挂钩,甚至连“店铺”、“牲畜”都成了征收对象。它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土地税的附加,或者说是对财产的一种“应急”性征税。

要折算成今天的货币,那是非常困难的。古代的物价、货币购买力,跟现在天差地别。而且,辽饷征收的效率也参差不齐,很多地方层层盘剥,真正能到军饷里的,可能打了个对折,甚至更少。所以,要给辽饷一个确切的“总数”,本身就有点难度。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大致估算一下。有学者研究认为,明末辽饷的征收,高峰时期每年能达到几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笔巨款。

好了,有了这个“巨款”,我们再来看看欧洲。

欧洲军队的构成和成本(17世纪中期)

17世纪是欧洲风起云涌的时代,三十年战争(16181648)刚刚结束不久,欧洲各国都在休养生息,但也都在秣马厉兵。当时的欧洲,军队构成已经不像中世纪那样,主要依靠封建领主的骑士了。雇佣兵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各国开始建立更为职业化、国家化的军队。

一个士兵的维持费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 军饷(Pay): 这是最直接的支出,包括士兵的月俸,军官的工资。
2. 装备(Equipment): 武器(火枪、刀剑、盔甲)、弹药、马匹(骑兵)、服装、鞋帽等。
3. 食物(Provisions): 士兵的日常口粮,军粮的运输和储存。
4. 训练(Training): 士兵的操练、战术学习,需要教官和场地。
5. 其他杂项: 医疗、运输、营房、后勤人员工资等等。

估算一个欧洲士兵的年均成本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很困难,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兵种、不同时期,费用都有很大差异。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研究和当时的记录,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

普通步兵: 大约每年1530塔勒(Thaler,一种在欧洲广泛流通的银币)。
骑兵: 成本更高,一匹战马的价值就不菲,而且需要饲养和训练,年均成本可能达到3060塔勒,甚至更高。

塔勒的购买力在当时欧洲也是不固定的,但如果粗略对比一下,17世纪欧洲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可能在2040塔勒左右。所以,一个士兵的年消耗,大致相当于12个普通工人的收入。

辽饷的购买力

我们姑且以明末辽饷高峰期,每年能筹集到2000万两白银来计算。那么,这2000万两白银,在当时的欧洲,能兑换多少塔勒呢?

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往来,主要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0.0373千克纯银。而欧洲的塔勒,其含银量也有差异,但大致而言,1塔勒的含银量也差不多。汇率的话,大概是1两白银可以兑换11.5塔勒左右,这个汇率也会受市场供求影响。

我们就按保守估计,1两白银=1塔勒来计算。那么,2000万两白银,就相当于2000万塔勒。

用辽饷在欧洲能练多少军队?

如果我们将这2000万塔勒,全部用于招募和维持一支军队,那么:

如果全部招募步兵:
按年均20塔勒/人的标准计算:2000万塔勒 ÷ 20塔勒/人 = 100万士兵
按年均30塔勒/人的标准计算:2000万塔勒 ÷ 30塔勒/人 ≈ 66.7万士兵

如果包含一定比例的骑兵:
假设军队构成中,有80%的步兵和20%的骑兵。
步兵支出:2000万塔勒 × 80% = 1600万塔勒。可招募步兵:1600万塔勒 ÷ 20塔勒/人 = 80万人。
骑兵支出:2000万塔勒 × 20% = 400万塔勒。可招募骑兵:400万塔勒 ÷ 40塔勒/人 = 10万人。
总计:80万步兵 + 10万骑兵 = 90万人。

结论与分析

从这个粗略的计算来看,明朝末年辽饷高峰期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如果拿到17世纪的欧洲,足以支撑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可能在60万到100万之间,具体数字取决于军队的构成(步骑比例)和维持成本。

这个数量放在17世纪的欧洲,是什么概念呢?

欧洲当时的常备军规模: 像法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这样的军事强国,其常备军规模通常在数万人到十几万人之间。例如,三十年战争后期,一些大国的军队规模可以达到10万人左右,但持续维持如此规模的军队,对国力来说已经是巨大的消耗。
“百万人军队”的设想: 能够组建一支数十万乃至百万规模的军队,在当时的欧洲,是极其罕见的。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总人口数,或者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劳动力。
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如果一支拥有六七十万甚至百万士兵的军队出现在欧洲战场上,其影响力是颠覆性的。这将远远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这支军队的出现,可能会:
改变战争的走向: 任何一场欧洲战争,只要有这样一支军队参与,胜利的天平都会毫无疑问地倾向于它。
引发权力格局的剧变: 拥有这样一支军队的势力,将成为欧洲无可争议的霸主。其他国家可能会被迫联合起来对抗,或者屈服于它的统治。
挑战既有的军事理念: 如此庞大的军队,其后勤、指挥、供给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军事组织和战略战术。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1. 辽饷的征收并非一蹴而就: 辽饷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逐步加征的,而且其征收的效率和实际入账的金额,与账面数字可能存在很大差距。
2. 欧洲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即使有钱,要在一两年内招募和训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合格士兵,欧洲的社会和经济体系能否承受如此规模的“人力抽调”,也是一个问题。
3. 后勤保障的巨大挑战: 如此庞大的军队,其粮食、弹药、装备的供给,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需要非常强大的后勤能力来支撑。
4. 政治与外交因素: 如此一支“外来”的百万大军出现在欧洲,必然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外交反应。

总而言之, 明朝末年辽饷所代表的资金量,如果转化成17世纪欧洲的购买力,无疑足以支撑起一支在当时欧洲看来是“庞大得不可思议”的军队。这笔钱,在当时中国,是国家财政的重压,但在欧洲,则可能改变整个大陆的命运。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洪流,往往与金钱的力量息息相关,而资金的投向,则决定了力量的形态和最终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微查了下,西班牙1647年战斗中的军队花费是大约1300万杜卡特,在前线维持了大约8万人。

一般说的杜卡特是威尼斯杜卡特,含金3.545克。不过这里的杜卡特应该是西班牙双王后来自己铸造的。含金3.484克。金银比价在当时任何地方都是不统一的,当时西班牙还铸造了一种银币,大约也是3.5克,两者换算是24/375,不过这是15世纪末的事情了。17世纪欧洲白银价格上涨,这个时期2个8里亚尔可以换1个埃斯库多,一个八里亚尔是25·561克银,埃斯库多也是3.484克黄金。

也就是说当时黄金和白金的比价应该是1/14.67

1300万杜卡特也就是20312万克白银。(这里算错了,应该是1300W*3.484g*14.67=66443.364万克)

明朝一斤是596克,一两是16分之一,37.25克。中国古代流通的银的纯度应该是70%-90%,官银可以按90%算。(上面的西班牙货币金属含量都是纯的,八里亚尔的实际重量是27克)

那么1300万杜卡特也就是6058762两,605.8万两。每个人是75.73两。(同上,1981.9049万两,247.73两每人)

辽饷是400万两,也就是52819.22人,大约5万3000人。(16146.61人,虽然这里的人是纯战斗人员,但有点少,可能性有几个,一是白银的购买力差距有点大,二是明朝没把前线的士兵当人)。

算是一支可观的军队了。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查三十年战争的军费资料看到最多的不是多少军团多少钱,而是欠饷。没错,1300万杜卡特都依然还要欠钱,打白条才养得起这帮子人。

另外,因为换算次数太多,且很多数据并不准确,各地物价也不一样,等等等等,误差其实很高。

==============================================

我写这个答案主要原因是很多答主居然直接按一个士兵的工资来换算,对于任何知晓一点的人来说这都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不但士兵和士兵的工资完全不一样,而且士兵的工资本身远不是开支的全部,甚至不是大头。那样的答案完全是糊弄人。

===============================================

感谢 @慕容扬子 指出,计算中少算了一步。

user avatar

2000RMB和3000美元一样吗?(比方说1552年英国财政收入白银计是明朝的1/25,但以粮食计则为中国的1/50。)

欧洲有一个特点,遇到战争会大规模扩张军队(就是雇佣军),为此不仅可以临时加税,还可以大规模借贷使得战争花费可以超过财政收入。比如1490年因为与法国的战争英国的军事支出达到了4亿斤粮食。接近了明朝的五亿斤粮食。远超其财政收入。而1571年英国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花费仅13百万斤,仅明朝的百分之一强。

早期明朝士兵(常操军)因粮价低廉,仅收入0.25-0.5两一个月。(根据当地粮价发,约十二石一年)

后来收入有所上涨,但远远跟不上物价。

明末辽东粮价暴涨,涨到8两/石。

而欧洲士兵工资也比较虚高,因为他们需要自己负担武器,居住,食物花费。而且只有战时收入高,平时可能被裁员。

此中食物数据比较乱,我有看到荷兰的西班牙军驻地物价之高,会让普通驻军吃不起饭那种(我觉得这不太可能)

住宿也是一大笔开销,你可以住军营,但收入也会少一大截。

而武器装备,一个杂兵胸甲理论上只要一个月的工资。但一个连队只有一半人有盔甲(此时西班牙强调所有士兵必须要有盔甲)

user avatar

这问题没啥意义。

一个国家(朝廷)的养兵所费,国家军费总额支出,和实际养兵数量,和形成的军力无关。

如果按军费总额来算军队实力,对此,世界军事强国——沙特表示:

以色列这样的国家,我要打两个!

一个国家(朝廷)的国力,一个政权的健康程度,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是:花钱的效率。中央拨款1000万,能花到实际的有多少。

二是:收钱的效率。国家GDP1000万,中央财政能收到多少钱。


仅从花钱效率上,辽饷的拨款效率十分可疑。

举个例子:辽东粮贵银贱,米价很贵,常有粮价危机。7-8两银子一石都是平常,最贵时超过12两银子一石。

按照常理,辽东军阀应该是希望朝廷拨粮(本色),而不是拨银子(折色)。

但是,事情就怪了!朝廷大员当然是希望拨银子(折色)

辽东军阀居然也欢迎拿银子。

更值钱的粮食,居然不要!

朝廷拨的银子,没出北京城就得分了。你不能拉100大车粮食到大人府上吧?

朝廷各部上上下下要分润,

辽东军阀也会留银子在北京。

陈圆圆可是养在北京城的!


粮食再贵,辽东军阀将官是不会饿肚子的,而且高粮价还能赚钱。

朝廷拨的银子,士兵拿到了银子。

假设一个士兵月饷没被扣,足足2两银子一个月。皇上隆恩,这是高薪!

但是粮价4两/石,一个月只有卖60斤,一个人都吃不大饱,养家太难;

粮价8两/石,一个月只能卖30斤!饿!饿!饿!

开粮店的正是军官。

如果后金、蒙古那边的粮价更贵,还可以出口创汇。


天启二年,孙承宗上疏:“塞上增兵二万,岁费饷银一百九十万四千有奇”。

人均花费97两/年。你说:辽饷千万,养兵几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辽饷可以说是朝廷的一剂猛药,病急乱投医的产物。它之所以成为“饷”,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军饷”,尤其是为了应对关外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笔辽饷换个场景,放到同时期的欧洲,又能练出多少军队?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但要仔细算下来,可不是一笔简单的乘除法。首先,咱们得弄明.............
  • 回答
    大明后期,吃空饷之风盛行,这股歪风邪气,连皇亲国戚的宗室们也未能幸免,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这场“盛宴”中相当活跃的参与者。要说有没有可能被“吃”,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吃的还不老少。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得明白,大明宗室为何能成为“吃”的对象,以及他们那“超规格”的军饷从何而来。宗室的.............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拿到了北电和浙传的证,这绝对是很棒的消息!尤其是在艺术类考试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这说明你的专业实力非常扎实,也得到了顶尖院校的认可。同时我也理解你现在面临的纠结——是直接上大学,还是选择复读,再为文化课冲刺一把。这绝对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适合你当前情况的选择。.............
  • 回答
    看到《燕云台》的剧粉说“宋朝不是正统,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大辽的领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历史观点的碰撞。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说,里面牵扯的不仅仅是燕云十六州,还有“正统”这个概念,以及不同朝代在历史叙事中的角色。首先,咱们得聊聊“燕云十六州”。这地方,简单来说,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宋朝和辽国那段复杂的关系说起。很多人觉得宋朝军事上经常打赢辽国,那为什么还要低三下四地送钱送物呢?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打赢”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宋朝和辽国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局部性的边境摩擦和零星战役,而不是决定两国国运的全面大战.............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辽宁球迷围堵大巴辱骂威姆斯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插曲,事发后辽宁队官方和CBA联赛官方都迅速做出了回应。要说该事件将如何平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包括官方的处罚、球迷的自我反思、球队和球员的态度以及媒体的引导等。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性质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是辽宁队在比赛中输.............
  • 回答
    辽和金之所以有底气一直称大宋为「南蛮」、「蛮子国」,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军事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句蔑称,而是多方面实力对比和自我认知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军事实力与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 骑兵的压倒性优势: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辽和金的统治阶层是契丹和女真人.............
  • 回答
    谈到辽、金时期汉人的生活,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两个王朝统治下的汉人,其生活状态既有共通之处,也因时间、地域和民族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开,看看从辽朝建立到金朝覆灭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汉人们是怎样在异族统治下生存、发展,乃至传承文化的。辽朝治下汉人的生活:在适应与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澶渊之盟的岁币,即每年宋朝向辽朝支付的“岁赐”,对两国财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澶渊之盟的岁币及其对宋辽两国财政的影响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朝在澶渊(今河南濮阳)签订了“岁币之盟”,结束了宋辽长期的军事对峙。根据盟约,宋朝每年需要向辽朝提供银十.............
  • 回答
    说起吕布的部下,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匹“赤兔马”,以及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的吕布本人。但吕布麾下,其实不乏智勇双全、名震当世的将领,高顺和张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两位在吕布阵营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要说高顺和张辽,还得先从他们与吕布的关系说起.............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大明灭亡时,锦衣卫的命运也如同大明王朝一般,走向了衰败和消散。要详细讲述锦衣卫的去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锦衣卫机构的覆灭与解散明朝末年,腐败和内忧外患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锦衣卫也不例外。 机构的削弱与名存实亡: 在崇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和政治斗争,锦衣卫的规模和权力早已不如鼎盛时期.............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确实把大明律刻画得非常具有戏剧张力,海瑞借由律法与嘉靖皇帝和朝廷中的权贵们周旋,让许多观众对大明律产生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印象。那么,真实的大明律,在海瑞手中是否真有如此神威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大明律的性质和目的。大明律是中国历.............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大明帝国,那个当时世界上最富饶、最强大的文明之一,竟然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并且成功地占领了君士坦丁堡。这绝非偶然,而是无数偶然因素汇聚而成的奇迹,而且这一奇迹的背后,必然是无数的努力、牺牲和政治博弈。大明的决心与能力:首先,要让大明产生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决.............
  • 回答
    说到《大明风华》里朱元璋的造型,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不少争议的点,大家看法肯定五花八门。我个人看了几集下来,觉得这个造型嘛,怎么说呢,挺……有想法的,但能不能打动所有观众,就不好说了。首先,咱们得从整体印象说起。电视剧里呈现的朱元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精明强干的帝王,但同时又带着一丝疲惫和岁月.............
  • 回答
    关于大明宫丹凤门挖出“三门道”,推演“五门道”的说法,在考古界确实引起过讨论,也涉及到对史料和考古发现的解读。要判断它是否符合考古实例,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一下相关的背景、发现以及学界的观点。背景:丹凤门的宏伟与历史争议大明宫是唐朝长安城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而丹凤门作为皇宫的正门,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
  • 回答
    大明宫,这座曾经辉煌至极的皇家宫殿,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静静地躺在西安的土地上。然而,它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价值。相反,正是因为它的“不存在”,才赋予了遗址保存更深远的意义。历史的见证,无声的教诲。首先,大明宫遗址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我们触摸唐朝繁盛最直接的方式。它不像其他遗址那样,经过了多次修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