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律真的有像《大明王朝1566》里面海瑞运用时的强大力量吗?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确实把大明律刻画得非常具有戏剧张力,海瑞借由律法与嘉靖皇帝和朝廷中的权贵们周旋,让许多观众对大明律产生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印象。那么,真实的大明律,在海瑞手中是否真有如此神威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理解大明律的性质和目的。

大明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系统性的成文法典,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纂,经历多次修订。它的核心目的,是维护朱元璋所构建的中央集权统治秩序,巩固皇权,惩治官僚腐败和民间的违法行为。它包含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民事、刑事等各个方面的条文,可以说是非常详尽。

大明律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制度化了对臣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对于官员,它规定了俸禄、考成、回避制度、行为规范等,违反者轻则降职,重则充军甚至处死。《大明律》里有不少条文是针对官员渎职、贪腐、滥用职权的,例如“贪污受贿”、“滥用刑法”、“杖弊”、“奸党”等等,这些都是海瑞在《大明王朝1566》中能够抓住的“罪证”来源。

其次,海瑞的个人特质与大明律的结合。

电视剧中海瑞之所以能发挥出看似强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人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的性格特质,再加上他对律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1. 对律法的谙熟: 海瑞作为一名官员,对《大明律》肯定有深入研究。他知道律法条文的规定,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行为触犯了哪条律法。比如,他能抓住严嵩父子贪污腐败的证据,并以此为由,引用《大明律》中关于“贪污受贿”的条文进行弹劾。
2. 利用“人治”与“法治”的缝隙: 虽然大明律是法典,但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终究还是“人治”色彩浓厚。皇帝的意志、官员的权力都可以影响到律法的执行。海瑞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皇权至高无上和官僚体制的缝隙中寻找法律的支撑点。他不是在挑战皇权本身,而是在要求皇权依法而行,要求官员遵守法律。他利用皇帝“要脸面”、“怕落史册骂名”的心理,以律法为武器,迫使嘉靖不得不面对自己曾经强调过的法度。
3. 将“民意”转化为律法依据: 电视剧中,海瑞的行动往往能引起民间的强烈反响,而民间的不满和呼声,在海瑞的解读下,往往也能找到律法的对应之处。比如,因饥荒和赋税引起的民怨,海瑞会以律法中关于“水旱成灾,官吏失职,毋得催科”的规定来反驳官员继续征税。
4. 敢于触犯“潜规则”: 很多时候,官场上的腐败和不公并非没有触犯律法,而是存在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潜规则”。海瑞不畏惧打破这些潜规则,他直接将这些行为摆在明面上,用律法的条文去审视它们。

然而,大明律的力量并非绝对强大到可以“无坚不摧”。

虽然大明律条文严苛,但它的实际执行力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制约:

1. 皇权与官僚的干预: 律法的生命在于执行。在古代中国,虽然有法典,但皇帝和高官的意志往往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皇上不赞成,或者权力大的官员不愿意执行,法律就可能形同虚设。例如,即使海瑞弹劾,如果嘉靖皇帝不想处理严嵩,严嵩也未必会轻易倒台。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的态度变化才是关键,海瑞的弹劾只是促使了这一变化。
2. “人治”的惯性: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人治”的色彩始终很浓厚。官员的升迁、奖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恩宠和人际关系,而非完全依据法律条文。律法更多是一种约束和工具,而不是独立于统治者意志之外的绝对力量。
3. 法律的解释权: 法律的条文往往需要解释,而解释权往往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当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读法律,从而使其为己所用,或者规避其约束。海瑞的强大在于他能找到最有利于他、也最符合律法原意的解释。
4. 执行者的素质: 法律的执行离不开执行者。如果执行者本身腐败或者缺乏能力,再严苛的法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明朝后期,吏治的腐败也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5. 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法律是相对抽象的条文,而社会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很多时候,律法条文可能无法完全涵盖或适应所有的情况,这就给了当权者规避或扭曲法律的空间。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艺术加工: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但它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效果,对历史和人物的刻画必然会有所夸张和提炼。

海瑞的“神化”: 电视剧中的海瑞显得格外突出,他的行为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纯粹的法律精神。历史上虽然有海瑞这样的人,但他的影响力也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极大限制,他的几次上疏虽然震撼,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政治格局。
律法的“集中体现”: 电视剧将海瑞的行动集中展示了他利用律法的力量,从而放大了律法的效力。在现实中,律法的执行是分散的,并且经常被其他政治力量所干扰。

总结来说:

大明律本身是一部内容详实、条文严苛的法律典籍,它为官员和百姓的行为设定了明确的界限,并在理论上赋予了国家强大的执法权力。海瑞作为一名坚守原则的官员,对《大明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确实能发挥出强大的震慑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揭露腐败、纠正不公方面。他能够以律法为武器,向当权者施压,迫使他们面对法律的约束。

然而,大明律的力量并非是绝对的、独立的。 它的实际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皇权的意愿、官僚体制的运作、以及执行者的素质。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的强大更多地是海瑞个人与大明律这一工具的完美结合,并得到了嘉靖皇帝在特定政治考量下的某种程度的“默许”或“利用”,才得以展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离开了这些条件,即使是《大明律》本身,其力量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运用大明律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既有对真实法律精神的提炼,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大明律提供了法律的框架,但最终的执行和效果,还是离不开“人”和“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律有用,是因为它是朱元璋写的。

但是海瑞运用它有用,是因为他是裕王推荐的。

仅此而已。

看一个ZZ题材的电视剧判断其优秀不优秀,你只要看它是不是懂得最最基本的ZZ原则。

什么是最最基本的ZZ原理?

“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记下来,要背的。

这是啥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ZZ最基本的原则是:站队。

你是资本家,那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看成分?不是,你是站我们这边的,你是好的资本家,可以为你专门发明一个词,叫红色资本家。你是对面的?买卖,土豪,劣绅。你自己挑一个。

扯远了。

回到《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在玩的是什么游戏?底层的如海瑞,王用汲等,在玩民生利益游戏。中层的郑泌昌,何茂才等在玩办事邀功升迁戴大帽子游戏。顶层的严嵩徐阶嘉靖在玩站队游戏。

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在于,你站谁的队——谁能为你撑腰。

一般的权力站队,都是下一级站上一级的队。除非你有特殊情况。

举个例子,毁堤淹田的事情,郑泌昌,何茂才要让底下的人干。他们招集来了三个人来开会,常伯熙,张知良,马宁远。常伯熙,张知良是淳安和建德的县令,平时他们的上一级是知府马宁远。现在马宁远的上级郑泌昌、何茂才主动找上他们,这是难得的机会,平时他们连这种省级大员的面都见不上,现在让你有机会站队,跟中奖差不多。所以常伯熙,张知良一句话都没说,巴不得在郑泌昌,何茂才面前表忠心。这事要是办成了,以后常伯熙,张知良就成了他郑泌昌,何茂才的“嫡系部队”,站了郑何二人的队,以后升个知府只是时间问题。

那为什么还要开这个动员大会,而且还要叫上杨公公,沈一石呢?因为马宁远。马宁远这个官本身当然不值一提。在郑泌昌,何茂才二人眼中,杭州知府,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参他一本,爱干干,不干调走的一个小官。做为省级大员,处置这么一个下级官员的权力还是有的。接任浙江巡抚的赵贞吉就对下属非常严,不听话的下属直接叫滚蛋。但是郑、何二人,包括杨金水,沈一石为什么这么看中马宁远,因为马宁远站的是胡宗宪的队。胡宗宪时任浙江巡抚,又是浙直总督,马宁远是胡宗宪的人。打狗还要看主人,想动马宁远,胡宗宪必定过问,到时候胡宗宪是听马宁远的话,还是听你郑、何二人的话?结果马宁远借用胡宗宪的权力反过来干掉郑、何二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马宁远虽然是郑,何二人的下级,但是实际的ZZ能量是跟郑,何二人平级的。自然而然,郑、何二人不敢强迫马宁远做事情。于是拉上杨金水,沈一石给马宁远讲道理。

讲的什么道理?你以为讲的是民生的道理?讲的是朝庭财政的道理?还是讲的分赃的道理?都不是。

讲的是站队的道理:你马宁远站的是胡宗宪的队,胡宗宪站的是谁的队?站的是严阁老的队。所以你做毁堤淹田,实际上也是在站胡宗宪的队——难得你还有机会站上严世蕃的队。你不抓紧把握?

马宁远听得懂吗?当然听得懂。马宁远,一个举人出身的人,努力了三年,连贡生都没干上,一路平步青云坐上杭州知府。坐得比进士出身的人还要高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英明神武?靠的是他学富五车?当然都不是,靠的是他站了胡宗宪的队。胡宗宪是浙直总督,胡宗宪的上面是正国级的严嵩,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别说提拔你马宁远做杭州知府,就是再过些年,等资历够了,让他顶上郑泌昌的布政使也没什么问题。所以他当然懂得站队的利害关系。自然而然,是嘴巴上爱民如子,说不能死一个人,身体却很诚实。要知道,之前马宁远就干过私自带着戚继光的兵去踏青苗的事情。

你要想明白了这层关系,才能理解为什么马宁远显得这么蠢。他不知道毁堤淹田是大事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的是,没有胡宗宪,他什么都不是。而现在有机会站上小阁老的队。他会放过?

毁了堤,淹了田,拿着受贿来的老山参去见胡宗宪,说淹了田,希望改稻为桑就能办下去了。啥意思?大哥,我这是为你办的,我是你的人,这次的天灾我背了,办个辞官就行了(反正站了小阁老的队,过段时间起复是很容易的事情)。胡宗宪怎么说?直接打你一耳刮子,我不认你这个小弟。为啥?因为你犯了站队的大忌——脚踏两只船。现在事情办了,用实际行动站了郑何二人的队,暗里以为自己甚至站到了小阁老的队。还想叫大哥认你?你以为我胡宗宪是什么人?小学生吗?能看不懂这个利害关系?叫你供出背后主使是谁,还不说。以为这样他们就会保你?你不说我也知道,整个浙江官场除了郑何二人还有谁能指使你,让你说只是给你最后机会。

年轻人,你道行还太浅。我胡宗宪能当这浙直总督,就不是那么好胡弄的。能提拔得起你,自然也能让你死!胡宗宪明示马宁远,只要他胡宗宪不同意,郑何二人就不敢认他这个小弟,小阁老更不会。不信?不信我让你开开眼。

大家看剧要注意,马宁远原来是不用死的。本来郑何二人想打马虎眼,让毁堤的事报个自然灾害就过去了,只要胡宗宪点头,事情就大事化小,马宁远就不用死,李玄也不用死。问题是,你们敢搞我胡宗宪的人,我能让这个事情这么过去?门都没有。直逼得郑何二人把事情结算到贪墨公款导致修堤不利上面。既然事情定性为贪墨腐败,就要有人出来背这个贪污的锅,二五仔马宁远出来背锅——反正这种人也不能用了。“讲道理”的事情杨金水也搅和在里面,就要让杨金水也流流血。胡宗宪直接点名河道监管李玄也要出来背。狠!

胡宗宪当然是个狠人,不狠做不到他这个位置上。马宁远知道自己单纯了,现在没人要他这个二五仔。哭哭泣泣,让胡宗宪帮他照顾家人,也算是一辈子给胡宗宪当小弟卖命的回报。

有胡宗宪的马宁远明里暗里跟郑何二人平起平坐,没有胡宇宪的马宁远啥也不是。

所以你再来看海瑞,是海瑞厉害吗?还是《大明律》厉害?

都不是,是裕王厉害。

裕王亲点的知县,你觉得ZZ能量有多大?

虽然站在电视剧外的人知道,裕王跟海瑞之间没啥书信,海瑞这个愣头青跟清流这边也没啥书信往来。到底清流这党对于海瑞这个人有多大的信任,根本没人知道。但是剧中人可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海瑞是裕王亲点的,正常的ZZ逻辑来考虑,海瑞跟裕王没点书信往来是不可能的。

那这个知县可就不是一般的知县了。

事实上,在ZZ里一个官员的ZZ能量有多大,取决于他的站队有多深。以正常的情况来推测,裕王亲点的知县,ZZ能量至少在省级大员一级。换句话说,正常的情况来看,海瑞一封密信给到裕王,裕王根据海瑞的密报随便找个由头处理一个市级官员是很轻松的。哪怕是省级官员,也可以敲打敲打。所以表面上海瑞是个知县,实际上,他至少是跟郑,何二人一级的ZZ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郑、何二人不敢跟海瑞来硬的原因。大家不来硬的,就只能玩文字游戏,这就才有海瑞的《大明律》。海瑞是个愣头青,真以为《大明律》是个啥宝贝。实际上,主要还是大家怕你背后的裕王。大家要注意,海瑞是裕王派来的,这个事可是连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谁传的?海瑞不会说,郑,何不会说。自然是县丞和衙役说的,这也是为什么县丞和衙役在关键时刻倒向海瑞的原因,跟了裕王的人,能有错吗?大牢里田县丞小心翼翼的确认:堂尊,你真是裕王的人?得到明确的回答后,马上下跪哭泣认错。真以为是被海瑞的几句话忽悠,改过自新?怕是单纯了。

当然,后面郑、何二人被逼急了,要暗地里做掉海瑞。这是被逼不得已,何茂才这个猪队友出了昏招,井上十四郎落入海瑞手里。正常的斗争情况下,这时候海瑞就应该夜审井上十四郎做下黑口供倒打郑何二人一把,再连夜把黑材料送给裕王。只是海瑞不懂,当然也可能是不愿意,但是郑何二人肯定会这么想,这可是要命的大事,逼得他们挺而走险。事实上,如果当时他们真的做掉了海瑞。郑、何二人的ZZ前途也都完蛋的。裕王亲点的知县——你其实可以理解为不那么明说的钦差——死在了淳安。那两个干事的千户自然是跑不掉的,但是你郑、何二人一样难逃干系——你不会以为这种事情需要什么证据吧?不需要,因为这个事情说明你郑、何二人站的不是我裕王的队,我当然不会说海瑞的死是你们干的。但是,找个由头说你治安不利降你的职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裕王亲点的知县都有人敢下黑手,我要不拉下几个人来,以后谁还怕我,我还有什么脸面当这个大明储君?

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要能看懂权力运行的真正逻辑,否则就是雾里看花,总是少点味。

对《大明王朝1566》感兴趣的,可以看我另外一个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行不通,以严嵩老谋深算为什么没有预想到呢?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user avatar

这部剧里,海瑞能这么有力量。还是因为嘉靖皇帝不想杀他。嘉靖皇帝为什么不想杀他,最后一集都说明了。说白了,为了利用海瑞来维护皇权。记得中间有一集,海瑞被下大狱,有人暗示用大刑,被嘉靖皇帝制止了。而且,嘉靖还有特殊交代,三法司会审等这些都说明了,嘉靖皇帝不想杀海瑞。嘉靖非常清楚海瑞对大明王朝的作用,结尾一集,嘉靖把海瑞比喻为,大明朝的神剑(这也是这部剧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这部剧的点睛之笔(个人看法)。嘉靖皇帝临终时对王爷的交代,也算是对整部剧的总结,也看得出来,这部剧中的嘉靖皇帝是个政治高手,历史上的嘉靖皇帝也确实是这样,二十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把握朝纲。
总之就是,虽然嘉靖不太喜欢海瑞直接怼他,但是嘉靖皇帝更知道,大明朝需要海瑞这样的人,尤其他的儿子需要这样的人才(裕王没有嘉靖这样的手腕,所以更需要海瑞这样的直臣)。
大明律只对普通百姓和官员有用,你看海瑞在怼嘉靖的时候还用大明律吗?
所以不是大明律多么有力量,而是嘉靖背后的那些人的能量(明面上,裕王,徐阶,张居正,高拱;但是,海瑞 最大的后台却是嘉靖皇帝)。

user avatar

这事还有个暗线。

那就是嘉靖,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要脸

那位问了,嘉靖在这剧里干了那么多不要脸的事,他怎么还非常要脸呢?

对,不要脸的事是干了,但同时又要脸,这个不矛盾。

这个道理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可以光眼子,但你不能说出来。


嘉靖为什么需要这个脸呢?因为他要修道。

他修道,不是光打打坐念念经,穿八个道袍(分四季),修几个道观(宫殿),就能解决问题的。

他需要政府所有的公示文件里,都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法纪严明”才行。这样才能证明“上天把九州万方都交给了朕”,才能得到上天的进一步认可,从而修仙成功。

即使写不了吉祥话,也要写“皆是臣等不忠,贻误圣明”

你绝对不能写“我做这事虽然不合大明律法,却是皇上让我干的”,即使是暗示也不行。

谁写,谁死。

海瑞的厉害在于,我要照大明律办事,谁要是不同意,咱们就一块上奏朝廷。上奏朝廷的公文,是要公示的

谁要是和海瑞有争执,上奏到北京,你看看嘉靖会不会为了保你而公开不承认大明律。

明着干不过海瑞,暗中搞他呢?也不行,因为有裕王的举荐。干掉裕王手下人,铁得罪储君的事,傻子才干。冯保干了一次,直接从东厂提督太监变成王府看孩子的,这还是吕芳救他的情况下。

所以第二份郑何供词送上来时,把吕芳气坏了。这个口供一旦公示,嘉靖要么处理严世蕃,倒严;要么违法保严世蕃,参见上面写的。吕芳决定自己亲自给皇上平事,结果还翻车了······

第三份郑何供词送上来之后,嘉靖也只能选择不拆封就烧了,还不能私自烧,必须当着首辅次辅烧,为的是不公示又不留中(留中不发就成了明保了),从而暗保严世蕃。

这已经是嘉靖的心理承受极限了,但严世蕃不知道,后边还敢继续作死······


所以大家就明白,海瑞在嘉靖乔迁之喜,准备宣布已经完成上天使命,功成身退专心修道的当口,写这么一篇完全否定的文章,会惹来嘉靖多大的愤怒了。

nnd,和我玩阴的是吧!贫道四十多年修来的道行全都白费了!

而且杀了海瑞是没有用的。嘉靖认为他的上级是上天,老天爷。把下边人杀了就能把老天爷蒙住了?嘉靖自己都不信。

结论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想明面上不要脸,不是很难的事情(参见某构、某祁镇、某翊钧之类的)。但嘉靖这个皇帝,为了修道,必须格外地“要脸”,这就给了海大人发挥的空间。

user avatar

《大明律》有用,但在海瑞手中威力无穷是因为用的人是海瑞。

同样是用《大明律》,在“二十年刑名”的何茂才手中就不那么灵了。

赵贞吉第一次审何茂才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

何茂才:“赵中丞,我虽是革员,却尚未审讯定案,请依大明律法待我。”

赵贞吉:“我自然可以以大明律法待你,可几位宫里的钦差,他们怎样待你,我就无权过问了。”

何茂才:“那好,该用什么刑就用什么刑吧,打死了我,朝野自有议论。”

朱七:“这你就错了,比你大几级的官我们都打死过,连蚊子都没有哼一声,何况你这么个小小的赃官?还有,你的家人现在还在西院里关着呢。”

起码对何茂才来说,《大明律》并不能保护他免遭锦衣卫的威胁。

所以胡宗宪对海瑞说的:“你太高看自己了,你做的事之所以能震动朝廷,是因为你背后有人要震动朝廷。离开了浙江,你能震动谁啊,皇上要用的你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你也保不了。”

海瑞手中《大明律》威力无穷,因为他是裕王的人。

user avatar

如意金箍棒被太上老君造出来的时候只是他的诸多法宝之一,用的时候非常好用,不用的时候就乖乖呆着。

如意金箍棒在大禹手里的时候是一个牛逼的生产工具,伸缩自如的属性让大禹测量起来非常便利。就给他又起了个名字叫“定海神珍铁”

如意金箍棒在东海龙王手里只是个景点 ,他知道自己用不了,也不许别人用,还刻意隐瞒金箍棒到底是什么。在东海,大家只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其他的如果敢细问,就有掉脑袋的危险。

如意金箍棒在孙悟空手里的时候不但能降妖除魔,就是那些不干人事儿的神仙也要挨揍。作为孙悟空唯一的兵器,金箍棒跟着他闯出了好大名声。

user avatar

就戏论戏

戏里杨金水说的,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浙江这些事,海瑞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属于“上了称”的,上了称,意味着全国多少双眼睛盯着,想在浙江动海瑞,基本不可能。循正道杀常伯煕张知良,还要胡部堂请王命旗牌,已经略略出格。这玩意郑、何还没有。

郑、何二大人,蒋徐两千户,说到底都是给上面办差的,自己顺便捞点油水,没有上峰的死命令,没有阁老小阁老的手札,没有找到替自己背锅的人,他们不会主动去干。为理想牺牲的见得多,但就没见过为帮上司平事儿豁出自己前程的。

所以他们能做的有伪造通倭让海瑞杀淳安农民,为的是重挫他在淳安的威信,让他以后好好配合。郑何两人此时想得还是办成改稻为桑让自己安全下庄,让他们硬顶《大明律》干掉海瑞?他们从来没想过。

下一个,回到浙江省里,在赵贞吉手下审郑、何。从圣旨,从嘉靖对初审的态度,海瑞已经明白嘉靖的需求。此后海瑞的所有行为都紧扣圣旨,紧扣嘉靖。这个阶段谁跟海瑞过不去,就是跟嘉靖本人过不去。所以赵贞吉不能把他怎么样,杨金水,朱七更不能把他怎样?杨金水几个胆敢叫朱七剁了海瑞?莫说朱七不敢干,就算敢,那就是连宫里这一片云也不要了。而且,你看的也不是《大明王朝之朱七传奇》。这个阶段,与其说海瑞的护身符是《大明律》还不如说是嘉靖的圣旨。


第三阶段,进京。这时候海瑞一上来就题字六必居。在京里一帮饱读诗书的废物们身边,他这样做,相当于把自己再次摆在“上了称”的位置上。虽然锦衣卫在门口盯着,但实际上,没有圣旨谁也不敢干什么,此时是危而不危。而且这时已经隐然有超脱内阁直接与皇帝对话的态势。


最后阶段,上书。这时海瑞是打算死的,之所以没死成,是因为海瑞希望嘉靖以“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错误的言论”杀他,执行大明律的程序正义。所以后面嘉靖要找回场子的,是想让海瑞承认自己写的内容错了,但六部九卿一帮废物都论不赢,海瑞只认罪不认错。嘉靖只好亲自下场,以山水论逼海瑞认个小错。认了错,双方有了台阶下,杀不杀他已经不重要了。虽然海瑞还是坚持嘉靖杀了他维持《大明律》的程序正义,但因为嘉靖驾崩了,隆庆无论是依遗诏赦免了他,还是依明朝列祖列宗的新君继位大赦天下的惯例赦免了他,也都符合程序正义。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也不会保护懒人。海瑞不仅知法懂法,而且遵法守法,更能识法用法,大明律在他手中才有如利剑。而对另一群人来说,大明律只是枷锁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