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大明宫与汉朝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唐朝大明宫和汉朝未央宫与北京紫禁城面积的比较,我需要先澄清一个误区:说大明宫或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是不准确的,至少不是按照一个简单的平面面积来简单计算的。这背后涉及到我们理解“宫殿建筑群”和“城市规模”的不同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

先来聊聊这三座宏伟的宫殿,以及为什么简单对比面积会产生误解。

汉朝未央宫:巨无霸般的权力中心

未央宫是汉朝长安城的核心,始建于汉高祖时期。它不仅仅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更是整个帝国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

规模之宏大: 未央宫的规模可以用“庞大”来形容。根据史书记载,其周长“广二十七里” (约合今天的20多公里),占地面积十分惊人。虽然现代考古发掘出的墙体和遗址面积与这个周长有所出入,但普遍认为其占地面积至少在3.5平方公里以上,甚至有说法认为包含附属宫殿和苑囿后,可能达到30平方公里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size of Monaco, or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a small city. 想象一下,一个占地如此之广的建筑群,其中包含了宫殿、朝堂、官署、仓库、甚至养马场等各类设施。

功能之多样: 未央宫并非只有皇帝的寝宫。它是一个集居住、办公、外交、祭祀、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政治中心。著名的“未央宫前殿”是皇帝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北宫”则是皇帝的居住区;还有承明殿、宣室、麒麟殿等多个宫殿和庭院,各有其功能。未央宫的设计理念是将整个政治中枢高度集中在一个巨大的范围内。

遗址的震撼: 如今我们看到的未央宫,更多的是考古发掘出的夯土台基和部分遗址。即使只是遗址,其规模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汉朝王朝的雄厚国力。那高耸的台基,宽阔的院落,都指向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心脏。

唐朝大明宫:东方帝国的华丽宫阙

大明宫是唐朝长安城三大宫殿建筑群中最宏伟、最壮观的一座,也是唐朝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主要场所。

规模之庞大(但侧重点不同): 大明宫的占地面积也非常可观,根据考古测绘,其平面投影面积约5.7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本身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如果将“宫殿建筑群”的概念延伸,包括了它周围配套的宫苑,例如著名的“龙首园”,其总体的占地范围会更广。

建筑之精美与创新: 大明宫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代表了唐朝的最高成就。它不同于未央宫那样密集、厚重的布局,而是更加注重层次感、空间感和景观的融合。大明宫的建筑群并不是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而是由一系列宫殿、楼阁、亭台、池沼、园林组成,通过廊道、御道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开放、优美、气势磅礴的宫苑式建筑群。

代表性的宫殿: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建筑有含元殿(用于举行国家重大庆典和外朝活动)、麟德殿(是举行宴飨和礼仪活动的场所)、太液池(是一个大型皇家园林水域)。大明宫的布局更加强调“宫”与“苑”的结合,让皇帝在处理政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与未央宫那种更偏重于坚固、集中式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北京紫禁城:明清皇权的象征与浓缩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规模的“精巧”与“规整”: 紫禁城的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合0.72平方公里。与前两者相比,它的平面面积确实要小得多。

紧凑与集中的布局: 紫禁城以其严谨、对称、内向的布局著称。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建筑群,包含了外朝(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的区域,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内廷(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区域,如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每一个建筑都围绕着中轴线展开,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象征意义的强化: 紫禁城的规模虽然不及前两者,但其建筑的密度、装饰的华丽、象征意义的强化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符号和缩影,将皇权、等级、礼制等观念通过建筑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禁城在“占地面积”上是逊色的,但在“作为皇宫的象征性和仪式性功能”上,却达到了顶峰。

为什么说“大很多倍”不准确?

1. 测量方式不同:
未央宫的“周长”: 史书记载的“周二十七里”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如果按照这个周长计算,其围合的面积会非常惊人。但现代考古发现的宫墙遗址,其周长与此存在差距,可能当年“周二十七里”包含的是一个更大的区域,例如长安城西部的政治文化区,而非仅仅是宫殿本身的围墙。
大明宫的“宫苑结合”: 大明宫的5.7平方公里主要指的是核心宫殿建筑群的范围。如果算上附属的园林和附属区域,整体的占地范围会更大,但这样计算也难以与未央宫的“周长”概念直接对比。

2. 功能侧重点不同:
未央宫: 更像是一个集中的政治“城中之城”,包含了大量办公、仓储、军事等功能,占地面积大也在情理之中。
大明宫: 是一个将宫殿与园林巧妙结合的宫苑,更注重居住、游赏和礼仪的功能,布局相对开阔。
紫禁城: 是一个高度凝聚、象征意义极强的皇权核心区域,更注重建筑的仪式感和规整性。

3. “倍数”的定义: 如果我们只看紫禁城0.72平方公里的平面面积,然后用这个数字去对比未央宫考古遗址推算的3.5平方公里或更大范围,或者大明宫5.7平方公里,确实会发现它们比紫禁城大出“好几倍”。但这种“大”的含义是不同的。未央宫和唐朝时期的宫殿,往往是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政和生活区域来规划的,其内部的附属建筑和院落非常多,给人的感觉自然更广阔。

更合理的理解:

未央宫: 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功能极其集中的早期帝王政治中心,其占地面积绝对是惊人的,远超紫禁城。
大明宫: 是一个设计更加人性化、景观化、开放化的皇家宫苑,其核心宫殿建筑群的规模也比紫禁城大不少,加上其附属的园林和空间,整体给人的感觉更加宏伟开阔。
紫禁城: 是一个在相对有限的土地上,将皇权象征、政治功能和居住需求高度集中和精炼的建筑艺术品。它的“小”是相对的,但其精致、规整和文化内涵却是无与伦比的。

结论:

与其说大明宫和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不如说它们在占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哲学理念上与紫禁城有着显著的区别。汉朝未央宫以其庞大和功能的集约性称雄,唐朝大明宫以其开阔的宫苑式布局展现了东方帝国的华美,而北京紫禁城则以其紧凑、规整和高度象征性的建筑艺术,成为皇权集中的极致体现。

简单地说,汉未央宫和唐大明宫的“腹地”比紫禁城要宽广得多,但紫禁城的“精气神”和建筑的集约性是它们所不具备的。三者都是各自时代最高建筑成就的代表,各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真的,汉代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长乐宫(6.6平方公里),建章宫(约5平方公里)以及唐代的大明宫(3.2-3.3平方公里),每一个都比故宫(0.73平方公里)大好几倍,西汉长安城内大约六分之五的面积都被宫殿占据(长安的居民大都住在城外),以至于汉武帝修建章宫的时候,城内都找不到地方(城内除了长乐未央两宫,还有桂宫北宫明光宫以及武库),只好修建在城外西边的上林苑内。

(一)总的来说,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宫殿群整体规模是越往后的朝代越小,究其原因,我们做如下解释:
1.秦汉重威,而不惜民力
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初建皇权,自称始皇帝,原来秦王时期居住的咸阳宫本来已经规模巨大,但是为了配得上自己的功业,另外在渭河南岸开建新的朝宫阿房宫,并在旁边仿造六国样式的宫殿,滥用民力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后人形容当时关中离宫别馆三百,咸阳附近的就有二百七十座。叫得出名字的就有芷阳宫,望夷宫,甘泉宫,极庙,兴乐宫,章台,鸿台等等等等。
咸阳宫的本就是规模极其庞大的宫殿,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时副手秦武阳之所以掉链子,被秦军阵帐吓破了胆当然是主因,但是咸阳宫太tm高了也是一个原因,以至于还没爬完台阶就体力不支,瘫软在地。
而到汉代时,高祖刘邦本为一介布衣,有朝一日居然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当上了皇帝,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也不为过,所以自然也极其注意体现皇家威严。
丞相萧何在解释为何要将未央宫修建得如此磅礴时就说过:“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所以沿袭自春秋的高台建筑,夯土台基越来越高,宫殿规模也越来越大,只有如此才能让百姓仰望,展现皇家威严。史书说未央宫前殿的夯土台基高度甚至比之后建成的长安城墙还高。

而后世朝代的皇帝普遍意识到滥用民力营造宫殿的恶果,在规模上有所收敛及顾忌,因此体量也是一朝比一朝小。

2.宫殿功用不同

秦都咸阳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还没发现城墙的踪迹,汉初未央宫刚建成时长安也没有城墙(长安的城墙在汉惠帝时代才开始建筑),所以叫它宫殿,还不如认为它直接就是一座城,不仅是居住,上朝处理公务,还夹杂有很强的防卫功能,又自带花园,湖泊,亭台楼阁均在其中,供皇帝游玩,所有的东西都塞在宫里,规模不大才怪呢。

唐代的大明宫依然如此,由于建在长安城东北的城墙外边,自然要比城中的太极宫兴庆宫更重视防卫,大明宫的北城墙是两道城墙城防,分别是玄武门以及重玄门,宫中除了规模庞大的三大殿,依然少不了太液池,池水至少有十几万平方米,池中还修筑有三座岛屿,模仿蓬莱仙山。

明朝时紫禁城就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紫禁城外又套着一圈皇城,要游山玩水,有中南海(明朝称西苑)以及北海,要祭天,城南还有天坛,到了清朝,皇帝更是直接常住畅春园圆明园,春节前后才象征性的回紫禁城小住个把月。

所以,拿故宫和大明宫比较体量本身就不对呀,拿明清的皇城去和大明宫比还差不多。


(二)接下来我们讨论单体建筑,单体建筑在秦汉达到顶峰后也是越往后越小,这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特有制约因素导致的:

我们知道木构宫殿的尺寸会严重受制于木材的最大尺寸以及木料的多寡,而单体宫殿建筑尺寸一朝不如一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好木头越来越难找了,整个中国境内树龄过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巨型珍贵木材越砍越少,直到明朝后期基本已经难觅踪迹,所以即使朝廷的财力无限,宫殿的尺寸依然不得不缩小,没有好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这样的大国所拥有的动员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动辄可以征用几十万民夫。在人力财力满足的情况下,单体建筑大小就只取决于建筑主梁柱的高和粗,越高越粗的主梁住越能撑的起庞大的建筑。而秦汉时珍贵的木材直接取材自都城南边终南山以及秦岭的山麓中,高大的千年巨木,就近取材,造就出秦汉壮丽无以复加的宫殿。

而等到唐朝准备修建大明宫时,几百年过去了,秦岭中高大珍贵的木材早已砍伐殆尽,而只能从帝国遥远的南方深山中取得,就是这样,唐依然以惊人的国力建造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建筑,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只是其一,而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建造的明堂,则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木构建筑,没有之一。

《唐会要 明堂制度》 垂拱三年。毁乾元殿。就其地创造明堂。四年正月五日毕功。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广三百尺。凡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

明堂占地7780平方米,是太和殿的四倍,高86.4米,相当于三十层楼高,是太和殿高度的2.5倍,建成七年之后(695年正月),被武则天的姘头薛怀义一把火烧了,然而最可怕的是,火灾之后,武则天下令重建,次年三月(696年)即重建完毕,在相距不到十年之内,两次建筑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筑,这是怎样惊人的国力,我们知道明朝的奉天殿被雷击焚毁之后,可是往往要等待几十年,才能攒够木材以及其余资源,并且体量一次不如一次。

近至600年前明初,整个中原地区的巨木已荡然无存(别说巨木,中原连成片的森林都不是很多了),永乐皇帝修建紫禁城之初,大臣们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材,遍寻天下,最后来到云贵川等地的群山峻岭,才找到尺寸合适的楠木。甚至朱棣为此还封一座山叫神木山。整个木料的准备工作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据史书说进山一千人,出山就只能剩下五百人,艰难如斯。

这些最最珍贵的楠木后来成为紫禁城奉天殿(现在叫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相信这也是中国境内最后的千年巨木。遗憾的是。因为雷击,巨木早已化为灰烬,在现今的太和殿里,是后来清朝用松木拼凑而成的(八九根松木用钢箍圈成足够的粗细,外表看起来像是一根巨木柱子)。八九根松木才抵得上永乐朝一根楠木的粗度,可是高度是远远不能及的,所以如下图大家可以看到明初的奉天殿,其规模巨大,而清朝重建的太和殿,小了整整一圈,没木头呀。

即使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乾隆朝,为了维修营建宫殿乾隆皇帝找人遍寻天下,可纵天下之大,巨木已无处可寻。皇帝本人甚至动了念头想拆掉朱棣长陵的主殿(因为当时长陵主殿的尺寸居然比太和殿还大,而且还是金丝楠木建的),取其中之巨木来用。但这事儿被御史参了一本,从而打住。

到了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木头从哪里来呢,南洋,几十万两雪花花的银子本该添置北洋水师的大炮巨舰,结果变成了颐和园中佛香阁里的巨木。
----------------------------------------------------------------------------------------------
下面罗列了些史上赫赫有名的宫殿,可惜无一例外,因为战火,雷击火灾等等,都已不存在了。

章华台:战国时代楚国最赫赫有名的离宫章华台(公元前535年建成)
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壮丽无比,号称天下第一台,据说体力不好的大臣要登上章华台需要中途休息三次,所以又被叫做三休台。章华台毁于秦统一中国的战火中。

咸阳宫,阿房宫:同样是在那个时代,秦国的咸阳宫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壮丽程度更甚于章华台,但就是这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还是觉得不满意,因此在上林苑中营建了规模更大更加壮丽的阿房宫,但阿房宫没有最终建成,只完成了夯土台基,就因为陈胜吴广起义而废弃,咸阳宫最终也毁于项羽的一把大火。

阿房宫前殿占地800亩-大约有九十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未央宫:汉代最有名的宫殿当属于未央宫,长乐宫以及建章宫,未央宫(公元前200年)是萧何在秦朝章台的基础上修建的,它的前殿依然是高台建筑,据说夯土的台基就比长安城的城墙还要高,壮丽无比,建成后刘邦刚好外出征讨叛军后回到长安,非常生气,直到萧何解释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才同意住进去。未央宫经历了历次战火,但数次被修复,最后一次有史书记录的是公元841年(居然撑了一千年,这也算是个奇迹吧),唐武宗对未央宫进行大规模修葺,当然,它在唐末的战火中依然,毁灭了。

未央宫前殿复原图

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遗址公园(前殿只是中间那个土堆)


建章宫: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于是在公元前104在长安城外修建了号称千门万户的建章宫,武帝为了往来方便,横跨长安城墙之上修建了飞阁,可以跨过长安城墙坐马车直达建章宫(这就是立交桥呀)。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中最惊心动魄的建筑应该是高达五十丈的神明台了,台上有铜铸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围之大,至于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个直径27丈的大铜盘,盘内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神明台上还设有九室,象征九天。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为邻通话。建章宫的时间比较短暂,西汉末年大部分木料就被王莽拆除去修建明堂了,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在位时,想把仙人承露搬到洛阳。搬动时因铜盘过大而折断,断声远传数十里。铜盘勉强搬到灞河边,因太重再也无法向前挪动而弃置。

建章宫神明台遗址


大明宫: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给李渊建造的,还没建成李渊就去世了,所以直到唐高宗时期才完全建成,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大明宫处理朝政,历时二百余年,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

大明宫鸟瞰

丹凤门广场以及含元殿远眺


宫中最惊心动魄的建筑当属大明宫前殿含元殿

含元殿复原图

含元殿遗址(谷歌)

含元殿遗址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谷歌)



明-紫禁城-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
注意啦,这就是太和殿的前身啦,只不过,它的体量,那是相当的大,所用木材都是朱棣派人从云南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寻觅来的,也应该算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批巨木了,可惜,建成之后一年(1421年),整个三大殿就因为雷劈而着火全毁。之后的皇帝,不论明清,都重修过,但是,鉴于已经再也找不到那么宏大的木头做主梁,所以建筑尺度就只能大大缩小了,清朝的时候,奉天殿就变成了现在的太和殿,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通闭64米,通深37米。可以看得出来,须弥座台基还是那个台基,但是殿面的尺寸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从面阔九间的九五之尊改成十一间,完全就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粗长的木头做梁,可改成了十一间以后依然没有原来九间的面阔长,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大的木料。
太和殿本该是天下体量最大的一间房子,现如今还没有太庙主殿的面阔大,也比十三陵里面朱棣的长陵祾恩殿小,祾恩殿阔九间(通闭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

奉天殿与太和殿对比图(如今的太和殿小的令人发指)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唐朝大明宫和汉朝未央宫与北京紫禁城面积的比较,我需要先澄清一个误区:说大明宫或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是不准确的,至少不是按照一个简单的平面面积来简单计算的。这背后涉及到我们理解“宫殿建筑群”和“城市规模”的不同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先来聊聊这三座宏伟的宫殿,以及为什么简单对比面积会.............
  •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同时期东方强大的唐朝,以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就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相互作.............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唐昭宗,面对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我的目标自然是竭尽全力扭转乾坤,复兴大唐。这绝非易事,因为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定局,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朝廷内政腐败,民生凋敝,外患也未曾解除。因此,我的策略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并且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以下是我作为唐昭宗,会采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唐朝和大宋,虽然都曾是辉煌的朝代,但它们的“大一统”程度和稳定性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为什么唐朝能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固的大一统王朝,而宋朝却未能做到呢?这背后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文化心态乃至地缘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从历史的起点.............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拥抱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自信、包容和富庶的综合产物。它就像一块沃土,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更滋养了璀璨的文化,而李白,正是这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首先,我们得聊聊唐朝的开放与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伟大的时期,它开创了前所未有.............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问,将穿越、文学成就和历史人物的成名机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一个比李白稍长一岁,并且能确保我的诗歌每一篇都比他早一年问世,那么李白是否还会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出名?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李白当年是如何获得“诗仙”盛名的。1. 卓越的诗歌才华是.............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要说唐朝《西游记》之后,中国的神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这可真是个绝妙的问题!不过,咱们得先弄清楚一个事儿,就是《西游记》的故事,它本身就是小说家言,是文学的创作,并非真实历史的记载。所以,神界“之后”发生的事,自然也就更像是民间传说、宗教演变以及历代文人墨客们在神话世界里添砖加瓦的故事了。真要说起来,.............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朱元璋真的能以唐朝三省制为框架,并继承宋太祖“不屠戮功臣”的遗风,同时大力推行教化农桑,那么大明王朝确实有超越大唐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政治体制的优化:三省制与皇权专制的平衡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 回答
    人们之所以认为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比唐朝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对“影响力”不同层面的解读。 这种看法并非普遍认同,但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一定的依据。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剖析这种观点:1. 广袤的疆域和统治的长期性:首先,从地理范围和持续时间来看,阿拉伯帝国(特指其鼎盛时期的倭马亚王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考古学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确实,我们现在已发掘的汉代墓葬,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唐代墓葬,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很关键的时间差。汉朝距离我们更近,但是它也比唐朝早了差不多六百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唐朝的遗迹,尤其是一些地.............
  • 回答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的战争历史确实存在多次交锋,但后世主要记住的是怛罗斯之战(751年)的失败,而非“六次大破”的胜利。这一现象的根源涉及历史记载的差异、地理政治影响、后世史学视角的局限,以及具体战役的影响力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混淆与误解1. “六次大破”的误解 唐与阿.............
  • 回答
    隋大兴城,这座曾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确实与后来的唐长安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之处。要说它是否像唐长安城那样“分两个县管辖”,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存在非常重要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体现在了它更早期的行政设置上,为唐长安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咱们得从头说起,.............
  • 回答
    唐山,这座承载着中国工业化iedenis 的城市,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要谈论唐山的未来发展潜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辉煌的工业印记,更要深入挖掘其转型升级的动能,以及正在孕育的新生力量。工业底色的坚实支撑与转型升级的挑战唐山最显著的优势,无疑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作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钢铁.............
  • 回答
    如果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的时候选择“硬刚”,不给他们金禅宝杖,甚至撂下狠话“大不了不取经了”,那么整个西天取经的宏大叙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方利益和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大不了”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阿难和迦叶这两位佛祖的弟子,虽然表面上是佛门高僧,但他们索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产生的疑问。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真是神通广大,搅得天上地下鸡犬不宁,玉皇大帝都束手无策。可是一到了西天取经的路上,怎么就屡屡被妖怪打得落荒而逃,甚至要搬救兵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境界低了”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
  • 回答
    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河南卫视的国风晚会系列确实成为了现象级的文化爆款,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赞誉。其“财富密码”之所以难以被轻易复制和“跟风”,背后蕴含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模仿就能奏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 河南卫视国风晚会成功的“财富密码”:深度融合与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