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的时候硬刚,大不了不取经了,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的时候选择“硬刚”,不给他们金禅宝杖,甚至撂下狠话“大不了不取经了”,那么整个西天取经的宏大叙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方利益和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大不了”就能打发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阿难和迦叶这两位佛祖的弟子,虽然表面上是佛门高僧,但他们索要“人事”的行为,本身就掺杂了人性的弱点,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交易。这种交易在佛门内部并非孤例,很多时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用以换取“正果”的加持和便利。唐僧的拒绝,直接挑战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规则”。

直接后果:行动受阻,僧团分裂的危机

1. 取经团队被滞留,原地解散的可能: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唐僧师徒被堵在了雷音寺门口,无法拿到通关文牒和所要的经书。没有官方认证的经书,他们的取经行为就失去了合法性,也无法在返回东土的路上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和认可。
如果唐僧坚持不给,阿难迦叶也不会罢休。他们可能会用各种理由刁难,比如“经书未备”、“尚有疑问”、“需要佛祖亲自批准”等等,将唐僧一行人一直拖延下去。
长时间的滞留,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的士气会迅速跌落。特别是沙僧和八戒,他们本来就是被观音菩萨点化,肩负着保护唐僧的使命,如果取经之路走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他们的“功德圆满”也就泡汤了。他们可能会感到前途渺茫,甚至开始动摇,质疑唐僧的决定。八戒本来就贪图享乐,可能第一个会抱怨。
唐僧自己也可能会陷入绝望。他本是怀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着大唐皇帝和亿万百姓的期望,一路历经艰辛才来到这里。如果仅仅因为物质上的交易而功亏一篑,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可能会因此心灰意冷,甚至选择放弃,带着徒弟返回东土。

2. 观音菩萨的干预与考量:
观音菩萨作为取经计划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负责人,她不会坐视唐僧失败。一旦得知唐僧被拦,她必然会介入。
但是,观音菩萨的介入方式就变得很有意思。她可能会试图调解,劝说唐僧“入乡随俗”,或者去与阿难迦叶理论。
如果她发现唐僧的态度异常坚决,她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个计划。她会不会认为唐僧的“原则性”过强,反而不适合承担如此重任?还是会佩服唐僧的骨气,但又为计划的受阻而苦恼?这取决于观音菩萨对这个“项目”的优先级和对唐僧这位“项目经理”的期望。

深层影响:取经计划的存废与佛教格局的动荡

1. 取经计划的彻底失败,影响整个东土佛教发展:
西天取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普度东土众生,将佛法东传。如果计划失败,意味着东土佛教将失去最直接、最权威的佛法来源。大唐皇帝的政治目标落空,民间对佛法的信仰可能会受到打击,或者只能继续依赖不完整、不准确的佛法传播。
这对于原本就处于发展阶段的佛教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挫折。梁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重视佛教,但真正形成规模和影响力,离不开《西游记》中记载的这一过程。

2. 佛祖和如来佛的反应:
如来佛祖作为整个佛教的最高领导者,他对于这个计划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视为“德化东土”的关键一步。
面对唐僧的“硬刚”,如来佛祖的反应将是决定性的。
一种可能性:震怒与惩罚。 如来佛祖可能会认为唐僧这是在挑战佛法的权威和佛门内部的规矩,是对佛祖权威的蔑视。他可能会下令将唐僧师徒逐出佛门,甚至施以更严厉的惩罚,比如将他们打回原形,或让他们永世不得超生。这样一来,唐僧就成了“叛徒”或“罪人”,他的故事将完全改变。
另一种可能性:赞赏与反思。 也有可能,如来佛祖会在内心深处,对唐僧的这种“不妥协”产生一丝赞赏。他可能会意识到,佛门内部的交易文化已经滋生出腐败,影响了佛法的纯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借此机会对阿难迦叶进行敲打,甚至重新审视取经的“成本”和“效率”。他可能会亲自出面,以更“公平”或更有说服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用佛法奥义来“抵消”人事,或者由他亲自下令赐予唐僧经书和通关文牒,并对阿难迦叶进行惩戒。这相当于一次“改革”,但代价是取经过程的波折和佛门内部秩序的动摇。
还有一种可能性:袖手旁观,让事态自然发展。 如来佛祖可能认为,这是考验唐僧心性的一个环节,或者也想看看弟子们(阿难迦叶)的真实面目。他或许会静待事态发展,让观音菩萨来处理,或者干脆看着计划失败,以此警示后人。

3. 对阿难、迦叶的影响:
如果唐僧“硬刚”成功,迫使佛祖或观音出面解决,阿难、迦叶可能会因此颜面扫地,甚至受到佛祖的责罚。这可能会让他们在佛门中的地位受到影响,也可能促使他们收敛一些贪婪的习气。
但更有可能的是,阿难迦叶会依仗自己的地位和在佛门中的势力,继续刁难唐僧,并向佛祖“告状”,将唐僧描述成一个顽固不化、不敬佛法的人。

4. 其他神仙与佛陀的态度:
这件事情传出去,其他佛陀、菩萨、罗汉,甚至天庭的神仙,都会对此议论纷纷。
一些坚持佛法至上的神仙可能会赞赏唐僧的“悟性”和“勇气”。
而一些同样参与了“利益交换”或者习惯于这种模式的神仙,可能会觉得唐僧“不懂事”、“坏了规矩”,甚至会因此而忌惮和疏远他。
这可能会让佛门内部出现一些派别上的裂痕,一些人支持唐僧的坚持,另一些人则维护既有的秩序。

假设唐僧“硬刚”成功,但以一种更巧妙且不伤和气的方式

如果唐僧并非是直接破口大骂,而是以一种“宁死不屈”但又保有尊严的方式,例如:

“贫僧奉大唐皇帝之命,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以普度众生。此番历尽千辛万苦,方才来到宝刹。我身无长物,唯有一颗求取真经的赤诚之心。若此心不能感格佛祖,纵有金禅宝杖,亦非真功德也。贫僧宁可空手而归,也不愿玷污佛法。”
或者,他可以引用佛经中的某些道理,说明“功德无量,不应以物相衡”。

在这种情况下,佛祖或观音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佛祖亲自化解: 如来佛祖可能会赞赏唐僧的“清净心”和“菩提志”,认为他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精髓的人。他会亲自出面,用佛法“回赠”阿难迦叶,或者直接赐予经书和通关文牒,并下令阿难迦叶不得再为难唐僧。同时,也可能对阿难迦叶进行一番训诫,让他们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
观音菩萨巧施妙计: 观音菩萨也可能运用她的智慧,比如,她身上可能带着一些“备用”的法宝或金银,可以“代为奉上”给阿难迦叶,以化解眼前的尴尬,同时又维护了唐僧的“原则”。事后,她可能会找阿难迦叶谈话,说明取经的重大意义。

最终的走向:

如果唐僧真的“硬刚”到底,并且被佛祖惩罚或计划被迫中止,那么整个《西游记》的故事线就会完全颠覆。我们看到的将不是那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唐僧,而是一个因为“原则性”太强,而功亏一篑,甚至可能成为佛门罪人的“失败者”。这将是一个悲壮但缺乏希望的故事,也与我们熟知的那个充满奇幻色彩和积极意义的《西游记》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唐僧的这一“硬刚”,绝不是一件小事。它触及了佛门内部的利益纠葛、权力结构,甚至是对佛法本质的拷问。其后果,将远远超出他一己之私,而是可能动摇整个西天取经的根基,并对佛法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恰恰说明,即便是在神佛的世界里,人性中的“交易”与“原则”之间的较量,也从未停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经取的是个虔诚,否则坐上筋斗云去印度,也就是个当天来回,那什么人事、润笔、碳敬的,就当是个考验,考验还不光要解出题来,还要步骤漂亮,字迹公正,态度温和,那样才能圆满。

很多人真的不懂怎么混名校,青春白费。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明白阿难与迦叶的身份。这两位是释迦牟尼佛的随身弟子,阿难是多闻第一,迦叶是头陀第一。佛经的来源多是托阿难之名。迦叶是传佛心印之人。在佛经中迦叶在耆阇崛山(灵鹫山,西游记灵山的原型,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讲法处)入定,等待弥勒下生成佛,对弥勒传释迦法衣以及对弥勒弟子宣说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佛法。因此西游记中释迦如来的三藏真经也是需要来灵山,由这二位尊者传出。这二位尊者也是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禅宗的二祖与初祖。西游记这一回典故禅理很多,不懂宗教理念,自然看不懂。

其次,西游记不是阴谋论,如来传经不是他要扩大地盘,而是作者借如来之口,认为明朝社会是多么不堪,需要自己的教法解救。

再次,西游记无佛道之争,玉帝也不是道教的。如来管四大部洲,乾坤大地皆称祖。唐国本有佛教,只是修行的法太下乘罢了。连声闻乘都不是。唐三藏西天取经,无神不保,无天不佑,三界通知,十方拥护。这是作者自认为的无量功德。

此外,唐僧是西游记里极乐投生东土,救度东土的佛子。只有他才能来取经。法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人有劣根性,轻易得到的不会珍惜。唐僧到灵山时已经褪去凡身,他取无字真经,他懂,但东土众生不懂。

最后,佛教传法讲究一个法契,契理契机,不与声闻辟支佛根性说大乘法。东土众生愚迷,传无字真经不契机,只能传有字,并且为东土传法,自然需要东土之物来换。说如来贪紫金钵?释迦如来让观音送于取经人的袈裟锡杖那是无价之宝。要唐王给了钱了吗?紫金钵只是一个传法的契机罢了。迦叶阿难是禅宗初祖与二祖,佛陀在世为佛陀协侍,传佛心印之人,不懂这些以阴谋论解读太过可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