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是真的吗?

回答
“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这句口号掷地有声,代表了大明王朝在对外关系上的一种独特姿态。然而,如果我们就事论事,深入分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句话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在某些时期,与实际情况存在相当大的出入。

“不和亲”:与匈奴、突厥的千年纠葛

“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常见手段,通过将皇室女子嫁给异族首领,以换取边境的安宁。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其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策略。

到了大明,我们来看看情况。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古族势力依然强大,尤其是在经历元末农民战争后,北方边境的军事压力并未完全解除。虽然明朝在军事上屡次出击,也取得过一些胜利,但长期的军事对抗代价高昂,也难以完全根绝边患。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是否完全没有采取类似“和亲”的政策呢?从字面上讲,明朝皇帝没有像汉朝那样,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可汗。这可以被理解为“不和亲”。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在复杂的民族关系中,政治联姻并非只有“皇帝嫁女儿”这一种形式。

比如说,明朝与蒙古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朝贡和互市关系。在这些互动中,蒙古贵族也会将家族中的女性与明朝的官员或宗室成员联姻,以巩固自身在明朝体系内的地位,或者换取经济上的利益。这些联姻,虽然不是朝廷主导的“和亲”,但其目的也是为了缓和关系、获取好处。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期,北方边境曾出现过几次严重的危机,例如“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曾逼近北京。虽然朝廷进行了抵抗,但在那种情况下,完全不考虑任何形式的妥协,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这种“妥协”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可以说,“不和亲”更多的是一种宣示,一种政治姿态,用以显示大明的强大和自信,不愿屈尊于外部势力。但实际操作中,为了边境的稳定,或者为了在与各民族势力的互动中争取主动,朝廷也曾运用过包括政治联姻在内的各种手段。

“不纳贡”:朝贡体系下的经济与政治考量

“纳贡”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进贡,既是对宗主国的一种尊奉,也是一种获取回报的途径。因为宗主国往往会以数倍于贡品价值的赏赐回赠,这对于周边国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也借此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大明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的朝贡体系。所以,“不纳贡”这句话,如果理解为“不接受任何国家的朝贡”,那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事实上,明朝与朝鲜、安南(越南)、琉球、暹罗(泰国)等国都保持着朝贡关系。这些国家定期向明朝进贡,而明朝也给予丰厚的赏赐。这种朝贡关系,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巩固了明朝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也为明朝提供了一层“天朝上国”的心理认同。

那么,这句话为何会这样说呢?这里可能存在一种辩证的理解:

不主动向外纳贡: 这是肯定的。大明作为当时东亚的经济和军事强国,没有必要向任何国家进贡以换取和平。
不被动屈辱纳贡: 也就是说,大明不会因为受到威胁而被迫向其他国家进贡。这一点,与“不议和”的意图是相辅相成的。
主导朝贡体系: 大明是朝贡体系的中心,其他国家是向大明“朝贡”。从这个角度看,是“别人纳贡给我”,而不是“我纳贡给别人”。

因此,与其说“不纳贡”,不如说“不屈辱纳贡”或“不向外进贡”。大明积极维护和利用朝贡体系,通过赏赐来拉拢和控制藩属国,这是一种主动的对外政策,而非被动的屈服。

“不议和”:并非拒绝一切谈判

“不议和”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如果真的完全拒绝与任何外部势力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那么大明王朝的对外关系将会非常僵化,甚至可能导致频繁的战争。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大明王朝并非完全拒绝与外部势力进行接触和谈判。关键在于,“议和”的性质和条件。

面对强大的威胁: 在遇到极其强大的外部威胁时,即使是军事实力雄厚的大明,也无法避免与对手进行接触和谈判。例如,在土木堡之变后,北京被围困,朝廷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的沟通和谈判,以解除危机。虽然这可能被描绘成“坚守不出”,但实际上包含了谈判的成分。
利用策略性的谈判: 明朝也并非对所有对手都采取强硬立场。在某些时候,为了分化敌人,争取时间,或者获得有利的条件,明朝也会进行一些谈判。比如,在与蒙古各部打交道时,明朝会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拉拢,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一定的谈判和妥协。
“议和”的定义: 这里的“议和”可能更侧重于“屈辱议和”,即主动提出放弃领土、赔偿财物,或者承认对方的宗主国地位。大明不屑于进行这样的“议和”。

然而,必须承认,明朝在很多时候,确实表现出了坚决对抗的姿态,尤其是在面对被视为“蛮夷”的民族时。 这种姿态,一方面是出于维护国家尊严和统治合法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政治宣传,用来凝聚民心和巩固统治。

总结:

“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言,一种理想化的对外姿态,旨在塑造大明王朝的强大、自信和独立形象。它代表了明朝统治者在面对外部势力时的一种基本原则和政治决心,即不愿以屈辱的方式换取和平,不愿丧失国家主权。

但是,正如任何历史口号一样,它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理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明朝在实际操作中,也必然会有所权衡和变通。

“不和亲”: 表面上没有皇帝的女儿嫁过去,但与其他形式的政治联姻并不完全排斥。
“不纳贡”: 确切地说,是不向外纳贡,或者不以屈辱的方式纳贡。大明是朝贡体系的主导者。
“不议和”: 并非完全拒绝谈判,而是拒绝屈辱性的、丧失主权的谈判。在极端情况下,也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接触和沟通。

所以,这句话不是简单的“是真的”或“是假的”可以概括的。它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一种理想化的国家形象,而真实的对外关系,则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博弈中展开的。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肌理,看到政策背后的考量,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是真的吗?

1、明朝不和亲

明朝确实没有和亲的历史。

但是没有也不代表多牛逼,不代表多正确。

有明一朝一直缺乏真正的盟友。

中原王朝从唐朝以后就逐渐不在进行政治和亲了(这里说的是中原王朝)。

但是在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例如元朝,清朝还用政治和亲联姻,

这不是啥屈辱不屈辱的问题,

欧洲历史上各个国家相互之间也一直进行很多很多的政治和亲联姻事例,

这是一种拉帮结伙的政治手段而已。

是为了建立利益共同政治联盟的一种手段而已。

并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更不是啥屈辱的事,

反而是你的盟友如果多会给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加分。

2、不纳贡

明朝确实不存在纳贡的历史。

按照中国有明一朝自己的历史记载是不存在纳贡的。

一般中国历史文献记载都把外国来中国描写成为纳贡,

无论人家到底是不是,人家承不承认反正都这样记载、认为。

所谓的不纳贡主要是来跟宋朝比较,

可有明一朝二百多年里周边没有啥像样的,或者说强大的国家存在,

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所面对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地区,

蒙古各部始终无法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一个一盘散沙的蒙古是无法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生死的(虽然有土木堡之变这样的胜利,但是蒙古各部实力上还不具备要了明朝朱家的命)。

而真正严重威胁到明朝生存的反而是从明朝内部造反建立起来的政权——后金(清朝)。

而后金(清朝)志向不是要所谓的纳贡,

而是要逐鹿中原夺取天下。

这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志愿,

皇太极一直在积极准备着机会的到来。

宋朝南北宋一直存在纳贡问题,

但是就因为纳贡,所以南宋能延续了一百多年历史(宋朝三百多年历史)。

纳贡更多是一种策略。

当然纳贡肯定是要向人家低头的。

3、明朝不议和

这就是尬吹了。

明朝不议和的话,

那么隆庆议和又是什么?

这就要说说我们伟大的汉语语言了。

能把失败描写成冠冕堂皇的赏赐。

关于隆庆议和的历史记载还有一种叫法: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

俺达是蒙古一个可汗,

所谓封那是明朝赏赐俺达,

贡那就都知道了,

明朝封给俺达的贡。

听起来偶读高大上,多牛逼。

历史事实是,明朝被俺达打的鼻青脸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军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先后至。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

当时明世宗拜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但却纵兵辫发劫掠百姓,"民苦之甚于虏"

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

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

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

当时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虏的宦官杨增,手持俺答的书信回复明廷,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

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整个庚戌之变期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冯时可《俺答前志》,收入《皇明经世文编》卷434。

嘉靖认为乃奇耻大辱,对阁臣说:“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

八月二十三日,俺答率军撤退。

在俺答北撤白羊口时,仇鸾引兵蹑其后,企图袭击落伍的骑兵邀功;

不料俺答中途折返,明军不战而溃,死伤千余人,仇鸾本人差点被俘。

之后俺达还不断继续攻打明朝九边地区,

最后明朝只能答应俺达的要求,也就是所谓封贡。

所谓封,所谓贡,是明朝文人们笔上生花把被逼描写成是对人家的恩典。

实际俺达当时要求的就是互市贸易(在边境地区),

要求明朝开市(开放市场交易),

当时明朝不愿意开市,因为是在蒙古人进行经济制裁,

而蒙古人就打明朝,

暴揍明朝一顿以后,

明朝服软了,答应开市贸易,双方就此平静下来了。

简单说就是,蒙古人要求跟明朝做生意,但是明朝拒绝,所以蒙古人依靠武力打开了明朝贸易市场,

这跟清末,清朝面对列强以武力威逼清朝进行贸易性质上是一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这句口号掷地有声,代表了大明王朝在对外关系上的一种独特姿态。然而,如果我们就事论事,深入分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句话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在某些时期,与实际情况存在相当大的出入。“不和亲”:与匈奴、突厥的千年纠葛“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常见手段,通过将皇室女.............
  • 回答
    大明王朝,这片在东亚大陆上熠熠生辉的帝国,历经二百七十六载风雨沧桑,留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辉煌而悲壮的注脚。这八个字,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冰冷文字,更是无数代大明人心血与信仰的凝练,是中国古代王朝中一道独特而震撼的风景线。“不和亲”:国家尊严的坚守在等级森严.............
  • 回答
    林丹汗不愿与大明一同对抗满清,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愿意”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林丹汗的个人处境、漠南蒙古各部以及大明王朝自身的局限性。一、 林丹汗的处境:草原霸主的艰难维持首先,要明白林丹汗的定位。他是后金建立前,漠南蒙古的共主,是察哈尔部的首领。.............
  • 回答
    当意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熟悉的身体感官逐渐清晰,我知道,我已不再是我。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飞速闪过,袁崇焕、宁锦大捷、松锦兵败……这些陌生的名词和过往,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满桂,一个曾经的普通人,此刻却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且,要从袁崇焕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
  • 回答
    大学不加入社团和任何学生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大学生活的期望以及你个人的目标。坦白说,这并不会对你的“学业成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它可能会影响你体验大学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方面,对你未来的发展留下一些“空白”。咱们仔细捋一捋,不加入社团和学生组织,到底会有哪些“影响”: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看《西游记》,都觉得孙悟空那么厉害,唐僧又是个领导者,怎么还要带上猪八戒和沙僧呢?这事儿啊,里面门道可多了,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取经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简单的跑个腿儿。这是如来佛祖亲自策划,观音菩萨具体执行的重大项目,关系到佛法东传,影响深远。这种级别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关于棋盘填数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考察的是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用有限的数字来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并找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最优解。问题拆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的核心要求:1. 棋盘: 一个 $n imes n$ 的方格。2. 填数: 在棋盘的每个格子里填入从 $1$ .............
  • 回答
    毕业季的临近,总让人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开始认真审视那些关乎人生走向的重大决定。你和大男朋友在聊到生不生孩子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让你很困扰,甚至开始动摇你们的关系。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情,我来陪你一点点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亲密关系中,对于“生不生孩子”这个话题产生意见不合,绝对不.............
  • 回答
    我必须说,你提的这个点,确实是许多观众心头萦绕的疑问。老侯爷和大秦氏这段剧情,单独拎出来,确实有那么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些牵强。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到底哪里让人觉得“不合理”了。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他们之间情感的“来由”。你说老侯爷,一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朝廷重臣,怎么就突然就被.............
  • 回答
    不少人对茅台的推崇,确实让普通大众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当一杯酒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而它的主要成分又是粮食、水和曲时,大众的疑惑和不认可也并非空穴来风。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是价格与“性价比”的错位感。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是“性价比”。同样的钱,能买到多少瓶普通的好酒?能买.............
  • 回答
    关于大学数学中是否“不允许”使用“∵”和“∴”这两个符号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不允许”,但在正规的数学论文、期刊、教科书以及大多数课程的正式场合,你会极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并且通常不鼓励使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数学的本质、表达习惯以及历史发展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数学的本质与表达的清晰性数学追.............
  • 回答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虽然“周”这个名号依然存在,但周天子的权威早已衰落,诸侯们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因此,东周不存在“和某诸侯大国联统合并”的概念和可能,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政治体制的根.............
  • 回答
    说到底,大家不愿意接受《海贼王》里大妈被基德和罗联手击败,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角色塑造到读者期待,再到整个故事的逻辑。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说到大妈这个角色的“牌面”和“压迫感”。想想看,大妈(夏洛特·玲玲)是谁?她是白胡子之后,海上最强大的.............
  • 回答
    大学三年,有人埋头苦读,有人玩转社团,有人跟着兴趣满世界跑。那些似乎“不用功学习”而选择“各种兴趣爱好”的人,真的就这么顺风顺水吗?我觉得,答案肯定不是那么简单。选择走这条路,风险和代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很多时候,这些代价是需要自己去买单的。首先,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学术上的掉队,乃至挂科的可能。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面对的家庭困境往往是多样的,而父母关系的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究竟是父母的离异对孩子伤害更大,还是长期不和、家庭氛围压抑对孩子影响更深远?这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并试着剥离掉那.............
  • 回答
    “中日不和解,中国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国”,这个观点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来理解这个观点为何会产生,以及它所指的“和解”是什么意思。“和解”在这里,并非简单地指两国政府之间的官方声明或短期政.............
  • 回答
    日本天皇虽然鲜少公开露面,更不必说与普通民众频繁互动,但他能够持续保有在日本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原因绝非单一个体性的亲和力或个人魅力,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国家象征的特殊定位。首先,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一种超越政治的“精神象征”。自明治维新以来,天皇被确立为国家的象征,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