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亡国时,锦衣卫都去哪了?

回答
大明灭亡时,锦衣卫的命运也如同大明王朝一般,走向了衰败和消散。要详细讲述锦衣卫的去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锦衣卫机构的覆灭与解散

明朝末年,腐败和内忧外患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锦衣卫也不例外。

机构的削弱与名存实亡: 在崇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和政治斗争,锦衣卫的规模和权力早已不如鼎盛时期。虽然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其作为独立侦查、逮捕、审讯的强大机构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一些职能被东厂、西厂(虽然在后期已被裁撤但其残余影响仍在)、内行厂以及户部、刑部等部门分流或取代。
依附于皇帝的衰落: 锦衣卫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的直接信任和支持。随着崇祯皇帝的日渐多疑、猜忌和无力回天,锦衣卫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皇帝对朝臣的控制力减弱,自然也无法有效利用锦衣卫来维护统治。
兵变与溃散: 当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时,明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守城的官军和各地驻军相继发生兵变、投降,作为皇权爪牙的锦衣卫自然也无法幸免。

北京陷落: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在京城陷落的过程中,锦衣卫的指挥机构和人员要么在混乱中被杀,要么选择投降起义军,要么逃散躲藏。
军饷断绝: 锦衣卫的运作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当国家财政崩溃时,他们的薪饷和开支自然难以保障。失去经济来源的锦衣卫人员,很多为了生计而选择离开。

新政权的接纳与排斥:

被招降纳叛: 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对原明朝的官员和机构进行了整合。一些没有被杀的锦衣卫人员,如果选择投降并效忠新政权,可能会被收编或利用其技能(例如情报收集)。然而,由于锦衣卫“鹰犬”的恶名,他们在新政权中的地位普遍不高,也不会被委以重任。
被清除和压制: 另一方面,李自成和后来的清朝政府都对前朝的特务机构持警惕态度。锦衣卫作为皇权专制的工具,在新兴的统治者眼中,往往是需要被清除的对象,以避免其构成潜在的威胁。

二、 锦衣卫成员的个人命运

锦衣卫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其成员的命运是多元化的,取决于他们的职位、政治立场以及在王朝灭亡时的具体处境。

被杀者:
战死沙场: 在明末的几次大战役中,部分锦衣卫作为京营的一部分,可能参与了战斗,并在战斗中牺牲。
兵变或乱军中遇害: 在京城陷落、政权更迭的混乱时期,许多锦衣卫人员可能因为其前朝身份而被起义军或乱兵杀害。特别是那些忠于明朝、顽抗到底的锦衣卫。

投降者与逃亡者:
投降起义军或新政权: 如前所述,一部分锦衣卫为了保命或寻求生路,可能会选择投降李自成或后来的清朝政府。他们可能会被收编到新的机构,但通常不会身居高位,甚至可能被当作炮灰或工具。
逃离京城或南方: 大部分锦衣卫人员,尤其是那些不愿与新政权合作,或担心自身安危的人,会选择逃离被攻陷的京城,或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前往南方,寻求新的出路。

隐姓埋名,回归民间:
许多锦衣卫,特别是那些职位不高、没有参与严重迫害行为的普通旗校或低级官员,在王朝灭亡后,很可能会选择“洗白”身份,隐姓埋名,回到乡间,回归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试图忘却过去的身份和职业。
他们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谋生,例如成为普通士兵、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可能利用自己的一些技能(如侦查、审讯的经验)在民间活动,但不再是官方的锦衣卫。

追随南明:
在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和一些忠于明朝的官员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一些前锦衣卫人员,特别是那些具有忠君思想,不愿归顺清朝的,可能会选择南下,加入南明军队或机构。
然而,南明政权本身就极其不稳定,内部斗争激烈,最终也被清朝所灭。因此,追随南明的锦衣卫人员的命运,也随着南明的覆灭而一同走向了终结。

成为传说与历史的遗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整的锦衣卫组织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关于锦衣卫的传说、故事和其作为特务机构的黑暗历史,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研究和民间故事的一部分,被后世所铭记,但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组织,他们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来说,大明亡国时,锦衣卫的结局是:

组织解散: 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锦衣卫的组织机构不复存在。
人员分流: 绝大多数锦衣卫成员在混乱中被杀、逃散或隐匿。一部分可能被新政权收编但不受重用,还有一部分追随了南明。
身份转变: 许多人回归民间,成为普通百姓,试图摆脱前朝特务的身份烙印。

锦衣卫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们作为明朝统治的工具,其命运也与明朝的兴衰紧密相连,最终一同归于历史的尘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题主新增的疑问:

锦衣卫首先是一个特殊的军事组织,虽说是皇帝直接掌握的,有其特殊性,但仍改变不了其军事性。在甲申之变的情况下,锦衣卫首先是上前线,守卫城门。大部分人在守城时就死了。

那么,为什么崇祯自缢的时候,当时身边只有王承恩?

在崇祯选择自缢之前,曾尝试从安定门、齐化门(今朝阳门)等门出城,但没有成功。而这也意味着北京所有城门都已经(或即将)被农民军攻克,官军实际上已经败北,皇帝已无路可走。如果要活下去,只有降敌一条。而崇祯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所以,当崇祯回到皇宫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准备自杀了。他让王承恩去鸣响朝钟,其实根本是为自己鸣响丧钟。

从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崇祯是一个非常刚愎自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着是很好面子的人。他在选择自缢的时候,是不会让外人在身边的。而被皇帝视为身边人的只有宦官而已,最亲的就只有王承恩。锦衣卫说白了只是他的卫队而已,是个工具,并不是身边人。所以,崇祯根本不会让锦衣卫跟在自己身边啊。

===

那一日已经过去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日了。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包括我一直活到了现在。

我看到的成了历史,而我听到的,则成为了故事。


我仍会时常地去看长平公主,她现在居住在景山后街的一个四合院里,剥落了皮的外墙上写着大大的红字:

“拆”。

我每次去看她,都会按照她的要求,给她带去脂粉和发油。原来还会带去一些陶泥和黏土,不过在七十年前的时候,她已经补好了她的脸,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带过这些东西;只带脂粉和发油。

偶尔在天气好的时候,长平公主会要我陪着她到外边去逛逛。我们便就吱嘎作响地从胡同里走出来,去风和日丽的景山公园遛一个弯,然后从山上下来,在熙熙攘攘的戴着小红帽的人群里头,看着神武门,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天黑了,我俩才会吱嘎作响地顶着紫色的天和白闪闪的星星,慢慢地回到她堆满了柴火和煤块的家。


“背背我吧。”昨天的时候,长平公主在神武门前对我说,“走不动啦。”

我便将长平公主驼在背上。和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日之前相比,她重了一些。

“是陶泥和黏土。”她解释道。


长平公主从未见过神武门是什么样的,直到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日前的那个下午,她在我背上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看见这道她的家的后门。

她的家太大了,她也不曾知道,从前门到后门,究竟有多么远。

“徐经历,”她问我,“从前门到后门,究竟是多远呀?”

“殿下说的前门,”我答,——其实也不算答,“究竟是午门,是顺天门,还是大明门呀?”

她歪着头趴在我的背上,不再说话。我想,对一个大明国的公主来讲,午门和顺天门和大明门,没有区别。


但对于我,大明国锦衣卫都指挥使司下辖经历司的经历,整个皇城,以及整个大明国,必须了然于心。


平常我的工作并不复杂,也不如您所想的那般酷炫和充满危险。我的工作,就是将两个镇抚司的文书誊抄成册,加以分类,再递交给皇上,并加以简单的口头汇报。这个工作极其简单,以至于我总认为,若是在桌前吊上一根骨头,长平公主所养的那条叫作小宝的白色小狗,都能轻松地做完我的工作。

在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天前,我袭官进入锦衣卫已经六年了。我的父亲徐烈去世前是都指挥同知,和骆思恭骆都督、田尔耕田都督、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骆都督——也是现在的都督都曾共过事,一直从万历年干到了崇祯年。

听骆都督说,崇祯十一年我刚进入锦衣卫的时候,父亲便后悔了。我的三个兄弟两个在北镇抚司,一个在南镇抚司,多年来一直在山西、河南和陕西查办叛民案,常常几年没有消息,不知是死是活;三个嫂子都在家守着望门寡似地,着实苦得很。我是最幼的一个,父亲本不想叫我当这缇骑,可家里是军户,要是不当锦衣卫,就只好去五军了。

于是,骆都督宽慰父亲说,就让徐腾进经历司吧,好赖不用见血。

我初进锦衣卫的时候十五岁,只是个百户,在经历司帮事。三年前,父亲因为公事去世之后,便给我升了从五品千户。这两年间,我的三个兄弟分别死在陕西、河南和山西。在他们的死讯抵达天听的时候,皇上又给我升了经历,这是个正四品的官秩。

皇上说,我们一家父子五人,四人死国,把他们的品秩全加到我这个最小的儿子身上了。

因此,虽然我是个锦衣卫,穿的是绯红虎豹的衣服,也佩着皇上赐的绣春刀,事实上我从未出过内城,我的刀也没沾过血。


即使在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日之前的那一日,我的刀也没有沾过血。


那一日我跑进午门的时候,宫里一个人也没有。

我跑到顺天殿,跑到东阁,跑到文华殿,一个人也没有。我又回到顺天殿前的广场上,站在那里,看见远处有白色的云在天上翻滚。我手里攥着的那张纸,也像云似地在手里翻滚。


那张纸浸满了血色。那张纸是我的同僚,南镇抚司的百户杜升飞马从左安门外送来的。他刚在经历司衙门前停下马,就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他的手中紧紧攥着这张纸,我大声冲他喊了好几声,他也不松手。

“杜百户!杜百户!我是徐腾!我是经历司徐腾!”

杜升再没睁开过眼睛,但是松开了手。

我得以拿出那张纸。纸上的墨迹纷乱,但处理过大量文书的我能够认出来南镇抚司镇抚使杨学光匆忙的笔迹。

外城已陷,贼攻崇文、宣武二门;昌平总兵、怀柔总兵、大兴总兵已叛,正带兵从北、南、东前来,京城旋将被合围。

这是我一直在等的消息。我顾不上管杜升,转身往北边的皇城冲去。

几个时辰前,骆都督在安排最后一批待命同僚前往协助京卫司和神机营一道守城的时候,叫我一人留在经历司衙门里,说杨学光可能有信送来,等送到了马上秉告宫里。

我猜到了杨学光的情报的目的:

要找一条安全的路,护着皇上出城去。大概是要去南京。

可是我没有猜到,后来情报来得却如此之迟。

“那……太子殿下呢?”我问骆都督。

“你不用管。”骆都督留下话,“太子殿下在成国府。”


我听见炮声和火铳声,隆隆的像是过年。

过年的时候,李自成登了基,号称是大顺皇帝。这个情报是二哥送回来的,也是我最后一次在文书里看见他的手迹。大哥和三哥的手迹分别在一年前和两年前戛然而止,我先于皇上知道了他们的死讯。

在隆隆的声音里,远处的云不断向上升腾,在天上结成洁白的团块。

东边有马声过来了。

我向东华门的方向走去,在体仁阁前看到了骆都督。

骆都督下了马。他后面还跟着两匹;那两匹马上的人,一个穿着青色的麻布衣,另一个穿着杂色的罗缎衣,都拿笠子遮住了脸,也都从马上下来,匆匆往前走了。

“徐腾!”骆都督喊我,他看见我的注意力被那两个人吸引过去了。

那是皇上和司礼监的掌印王公公。

“徐腾!”骆都督又喊了我一声。我回过头,后面又有四匹马奔了回来,马上的人也都下了马。

他们五个都穿着绛色的粗布衣服,包着腿,踩着草鞋;头上戴着粗编的网巾。锦衣卫外出办案,都穿着这样粗劣的服饰,和普通百姓没有差别;就连牙牌也藏在了怀里,丝毫不叫别人看出来一点亲军的痕迹。

“都督!”我向骆都督拱了个手,“杨镇抚的信刚刚到。”

我将那张浸着血色的纸递给骆都督。骆都督一边看,我一边打量着跟骆都督一道回来的人;都督同知吴孟明,佥事梁和,北镇抚司镇抚使吴邦辅,还有千户俞乙祥。他们的脸上溅有血迹,而衣服上则因为布料的颜色关系,血色好似长在身上了似的,分不清是布的颜色还是血色。

骆都督将纸折好放进怀里,看着我问道:

“徐腾,若是要你去抵挡一阵贼军,你可以支撑多久?”

我摸了摸佩刀。

“两个……”我伸出两根手指,“两个时辰。”

骆都督看了看左右,哈哈大笑。

“看见了吗?他一个拿笔杆子的都能抵挡两个时辰。咱们还不得一人坚持四个时辰?”

吴孟明、梁和、吴邦辅和俞乙祥都哈哈大笑了起来,空旷的皇城里四处都是他们笑声的回响。

顺天殿的朝钟响了起来,混合着他们四人的笑声,还有越来越近的炮声和火铳声,惊起了皇城里的槐树上留守的最后的一群渡鸦。


我们搜括了皇城里留下的所有能够用上的东西。二十一门已有锈迹的红夷炮,十三支佛郎机铳,三袋火药,七匹马,一头麒麟,两头象,三头牛,十个中官。

我们将火药装进火炮和火铳里,剩下的便绑在活物们的身上。我们握住佩刀,又撕下袖子将佩刀紧紧缠在手上。我们让中官端住火铳,对着紧闭的午门,等骆都督一下令,就扣动扳机。

我们站成一排,有如每年大祀时站在皇上身前一样。我们面对午门,而门外是炮声和金戈铁马。整个大明国,我们是最后六个锦衣卫了。

而我清晨送走他们时,还有一百来个。

我在脑海里飞快地盘算着都有谁没回来。

等到贼乱平了,我要去各个城门,一一替他们去收尸。

这也是经历司的工作。

不过现在,经历司的工作又加了一条:

在这里与同僚和中官们一道,构成镇守皇城的最后一道锁链。


后来的事,我终究还是没有看见。我看见崇文门的方向起了烟,便知道那里已陷了。俄而宣武门也起了烟,灰突突的转着圈儿升上天空,与洁白的云的团块缠绕在了一道。

在灰色的烟覆满全天之前,我已经到了西宫。

我终究还是没有让我的刀沾血,我终究还是放弃了成为那道锁链当中的一环。我向北跑了,想要追上皇上,给御驾些保护,但我终究还是去了西宫。

我看见宫女和几个公主歪斜地趴在台阶和回廊上,而从殿门的里面我看见周皇后的脚。我看见那只名叫小宝的白色的小狗,——它成为了一个红色的毛团,——在这些人当中穿行和啃咬。我看见长平公主的脸缺了一半,齐刷刷的,我知道是被刀剑劈下来的。

长平公主还在吐气,我决定带上她一道向北跑,追上皇上。可是她总是拽着我,叫我不要让她的父亲看到她还活着。

“爹爹砍的。”她说。

我听见从长平公主的心里头传来的皇上的声音:

“汝奈何生我家?”

我顾不上这么多,我一直往前跑。我听见背后传来炮声,还有没死干净的恸哭和哀嚎声。我一直跑,跑出了神武门。我听见长平公主问我:

“爹爹看见了吗?”

我回答:

“皇上看不见。”

我看见皇上自缢在了煤山上,和周皇后自缢在西宫一模一样。皇上旁边是王公公,吊在一棵低了半截儿的树上。两个人披发被面,在炮声中左摇右晃。


我将长平公主藏在煤山北面的低矮的小屋里。我也躲在那里,直到我听到一切炮声都停了下来,而天上开始飘起了漫长的雪。


国破了。我没有流一滴血。我没有像都指挥使王国兴那样凛然自焚;也没有像指挥同知李若琏、千户王文采那样守卫崇文门、宣武门而身死。我活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作为经历司的经历,我得把所有人所做的所有事,都给写下来。因此,当炮声一停下来,我便跑到街上去,打听所有人的下落。

后来我听一个叫周钟的庶吉士提起,那一日的时候他寄住在百户王守林家里,他想出降,王守林非要用绳子困住他不让他出降。他拼命挣断了绳子跑走,而在他回头的时候,发现王守林自缢倒在了地上。

后来我听断了一条腿后在街边乞讨的俞乙祥说,那一日我走后,指挥同知吴孟明战死在了午门前。午门一被攻开,吴孟明便下令放炮,没成想未及点火,便被飞来的一枝箭毙了性命。

再后来我听多尔衮身边的小厮说,左都督骆养性降了李自成。指挥佥事梁和不愿降,被骆养性绑了交给李自成,梁和被李自成砍了头。李自成的手下查出骆都督藏有赃银二万两,酷刑待之,骆养性转头便又降了多尔衮,现在去了天津。

更后来的时候,我听从南边来的人告诉我,吴邦辅在那一日之后被关进了李自成的大牢,逃出来之后去了南京。弘光皇帝登基的时候他也在,待到多铎占了南京,吴邦辅便又没有了下落。

后来我也见过一些同僚,他们有的进了清朝皇帝的鸾仪卫,也有的成了沿街叫卖的小贩。没有人愿意与我多说一句,而原本连睡觉都带在身上的牙牌也都早就在自家灶膛里烧成了灰烬。

于是我只好每一日拿着陶泥和黏土,将长平公主缺掉的半边脸孔慢慢补上。一开始我补得很慢,因为我并不知道一个少女的脸庞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很快我便熟悉了,只用了三百年的功夫便将她的脸补得整整齐齐。为了让那些陶泥和黏土尽早干燥,我每当天气好的时候便背着她出去晒晒太阳,在景山上遛个弯儿,又在神武门前一道发呆。毕竟三百七十一年又一个月又二十四日过去了,只有她不会打断与我的对话。

于是,我便能够一遍又一遍地给她背我所知道的所有锦衣卫的名字并告诉她所有人的结局,以至于今日,我能够写下这些文字,告诉你们,在国破的时候,我们都在哪里。


而每当我和长平公主说完了我要说的话,从她的心里头,便会传来一首更古老的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灭亡时,锦衣卫的命运也如同大明王朝一般,走向了衰败和消散。要详细讲述锦衣卫的去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锦衣卫机构的覆灭与解散明朝末年,腐败和内忧外患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锦衣卫也不例外。 机构的削弱与名存实亡: 在崇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和政治斗争,锦衣卫的规模和权力早已不如鼎盛时期.............
  • 回答
    要说清楚大明为何走向覆亡,实在不能简单地用“一二三”来排个座次,因为那些导致王朝倾颓的因素,往往是盘根错节,相互激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将整个王朝埋葬。不过,若非要论个轻重缓急,我倒觉得,有几个关键的“病根”,其危害程度,足以让整个大厦崩塌。首先,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的极致化,是那一把将社.............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应该杀死魏忠贤的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至今仍有争论。如果崇祯没有杀魏忠贤,大明是否会亡国,这又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魏忠贤当政时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忠贤在位期间,明朝的政治确实非常黑暗。他一手遮天,培植党羽,打击异己,导致朝廷内部政治.............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是否能力挽狂澜,避免大明覆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津津乐道但又难以定论的问题。如果孙传庭“有备而来”,而不是在仓促和被动的情况下出潼关,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但要说因此就能“稳稳地”保住大明江山,则需要更为审慎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孙传庭在明末的处境。他可以说是明末为数不多能力出众.............
  • 回答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这句话,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顽石,激起无数涟漪,也让人们对魏忠贤这个名字,以及他与大明朝的关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大明的罪魁祸首,还是被冤枉的忠臣?这桩公案,恐怕要细细说道。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说他是“十恶不赦大奸臣”的理由。魏忠贤的崛起,本身就带着一股江.............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成都大学毛洪涛溺亡调查结果的公布,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起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高校管理、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等诸多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关注。一、 调查结果公布后,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官方调查的结论与证据链: 核心结论: 调查组最终.............
  • 回答
    江苏大学一名学生不幸坠亡,生前留下“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的遗言,警方已排除他杀。这一事件令人扼腕叹息,背后牵扯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压力以及宿舍环境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一、 学生心理健康的隐匿与求助的困境1. 心理问题的潜在性: “不知道为.............
  • 回答
    天津大悦城两名孩子坠亡事件,无疑是发生在2024年5月5日的那场悲剧。当时,一名5岁男孩和一名3岁女孩,在天津大悦城购物中心内不幸坠亡。据报道,事发地点位于商场的四层,两个孩子可能是在玩耍过程中,不慎从高处坠落。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事件本身: 事发经过(据公开报道): 两.............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曾留言‘我配不上’,家属:孩子在考场哭了近20分钟”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它触及了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事件本身:一个令人震惊和悲伤的结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起极其令人惋惜的生命逝去。一个年轻的生命.............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却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视为“典型”,这背后牵扯着历史语境、文化认知、时代情绪以及话语方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两种表达各自的背景和影响之中。一、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
  • 回答
    北齐和北周的灭亡,时间上确实相隔不远,但北周的灭亡与北齐的灭亡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因果联系,并非简单的“跟着亡了”就能概括。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战略态势、政治内耗和军事力量的消长上。首先,北齐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北周最大的外部威胁。北齐作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长期以来与北周形成对峙局面。北齐.............
  • 回答
    西北大学一名23岁的研三学生在校内坠亡,这一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的。家属提出的“多次遭导师辱骂,压力非常大”的说法,更是将事件的焦点引向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家属的陈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的信息,它们可能共同构成了这起悲剧的复杂图景。一、 事件.............
  • 回答
    货拉拉乘客坠亡案是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悲剧事件。司机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日前,司机提出了上诉,这一举动再次将案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看待司机提出上诉?司机提出上诉,从法律角度来看是其合法权益的行使。在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框架下,被告人对判决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