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亡国,几个原因的重要性怎么排序?

回答
要说清楚大明为何走向覆亡,实在不能简单地用“一二三”来排个座次,因为那些导致王朝倾颓的因素,往往是盘根错节,相互激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将整个王朝埋葬。不过,若非要论个轻重缓急,我倒觉得,有几个关键的“病根”,其危害程度,足以让整个大厦崩塌。

首先,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的极致化,是那一把将社会这根弦绷断的弓弦。 这个问题,从明朝初期就开始埋下种子,一直到末年,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皇亲国戚、勋贵大臣、以及无数的官僚地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吞并了数不清的土地。普通百姓,特别是那些靠土地维生的农民,被逼到绝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这种情况下,国家税收的根基也随之动摇,因为土地是税赋的主要来源。但一边是大量的土地逃避了国家的征税,另一边却是农民因为贫困而无法纳税。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枯竭,也让社会矛盾如同干柴烈火,一触即即。当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效忠一个已经不再能保障他们基本生存的国家了。

其次,失控的财政危机,如同癌细胞般侵蚀着王朝的肌体。 土地兼并导致税源枯竭,这是内部的因素。但外部的侵扰,如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以及无数次的边境战事,则更是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如同决堤的洪水,迅速被掏空。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应对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朝廷不得不变本加厉地加征赋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负担,将更多的人推向了反抗的边缘。而腐败的官僚体系,更是将本就不多的财政收入,层层克扣,最终能抵达前线、用于实际战争的,更是少之又少。财政的崩溃,意味着国家失去了维持运转最基本的动力,军队的士气、官员的效忠、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成了空中楼阁。

再者,政治腐败与低效,让本该是救命的药,变成了毒药。 晚明的官场,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染缸,买官卖官、贪污受贿、党同伐异,成为了常态。皇帝在位的后期,对朝政的掌控力也大大减弱,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互相掣肘,使得国家的决策效率低下,很多本应及时处理的问题,被拖延、被忽视,或者被扭曲。即使是那些真正想为国效力的人,也往往因为政治斗争而难以施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有医生(忠臣)想救治,但身体的抵抗力太差,加上各种药物(政策)都被腐败的医护人员(官僚)稀释或篡改,最终只能走向死亡。

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天灾人祸的连番打击。明朝末年,气候异常,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这些自然灾害,本身就足以让一些地区民不聊生。而当一个国家已经因为财政枯竭、社会矛盾激化而变得脆弱不堪时,这些天灾,就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更是直接给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致命一击。

最后,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特别是对后金(清朝)的节节败退, 更是让大明失去了最后的军事屏障。明朝的军队,曾经也辉煌一时,但到了末年,因为粮饷不足、训练废弛、指挥失当,战斗力早已大打折扣。面对北方崛起的、纪律严明、战术先进的后金军队,明军屡战屡败。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朝廷为了平息内部的农民起义,反而抽调了镇守边疆的精锐部队,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让北方边防彻底失守,后金得以长驱直入,最终夺取了天下。

综合来看,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是那个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它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基础,也孕育了民怨。而财政的枯竭,又让一切都失去了支撑。政治的腐败和低效,则是加速了王朝的死亡过程,让本应有的改革和应对变得不可能。天灾和军事失败,则是在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躯体上,进行最后的致命打击。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最终共同铸就了大明的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灭亡是一定的了,但是明朝会在那个时候那样灭亡就不一定了。别的不说,崇祯的锅至少占5成.他登基的时候其实明朝局面还不算太烂,国家靠太监收税财政可以维持。国家经济也发达。军队战斗力还可以,文官武将都有人,关外有几十万的游牧民族作乱,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民心还可以。朝廷无外戚无权臣还没有太后跟他争权夺利。这tm简直是皇帝剧情的上好开局了好吗。至于流民,游牧民族威胁,官员党争和贪污的情况基本每个皇帝都会遇到。所以说,如果换一个不那么作死的皇帝明朝至少不会灭亡的如此屈辱可以再延续几十年。我想崇祯几十年以后可以找一个叫戈尔巴乔夫的毛子一起交流下作死心得。手机打字不容易,那懒得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大明为何走向覆亡,实在不能简单地用“一二三”来排个座次,因为那些导致王朝倾颓的因素,往往是盘根错节,相互激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将整个王朝埋葬。不过,若非要论个轻重缓急,我倒觉得,有几个关键的“病根”,其危害程度,足以让整个大厦崩塌。首先,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的极致化,是那一把将社.............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大明灭亡时,锦衣卫的命运也如同大明王朝一般,走向了衰败和消散。要详细讲述锦衣卫的去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锦衣卫机构的覆灭与解散明朝末年,腐败和内忧外患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锦衣卫也不例外。 机构的削弱与名存实亡: 在崇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和政治斗争,锦衣卫的规模和权力早已不如鼎盛时期.............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应该杀死魏忠贤的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至今仍有争论。如果崇祯没有杀魏忠贤,大明是否会亡国,这又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魏忠贤当政时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忠贤在位期间,明朝的政治确实非常黑暗。他一手遮天,培植党羽,打击异己,导致朝廷内部政治.............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是否能力挽狂澜,避免大明覆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津津乐道但又难以定论的问题。如果孙传庭“有备而来”,而不是在仓促和被动的情况下出潼关,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但要说因此就能“稳稳地”保住大明江山,则需要更为审慎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孙传庭在明末的处境。他可以说是明末为数不多能力出众.............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这句话,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顽石,激起无数涟漪,也让人们对魏忠贤这个名字,以及他与大明朝的关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大明的罪魁祸首,还是被冤枉的忠臣?这桩公案,恐怕要细细说道。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说他是“十恶不赦大奸臣”的理由。魏忠贤的崛起,本身就带着一股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成都大学毛洪涛溺亡调查结果的公布,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起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高校管理、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等诸多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关注。一、 调查结果公布后,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官方调查的结论与证据链: 核心结论: 调查组最终.............
  • 回答
    江苏大学一名学生不幸坠亡,生前留下“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的遗言,警方已排除他杀。这一事件令人扼腕叹息,背后牵扯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压力以及宿舍环境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一、 学生心理健康的隐匿与求助的困境1. 心理问题的潜在性: “不知道为.............
  • 回答
    天津大悦城两名孩子坠亡事件,无疑是发生在2024年5月5日的那场悲剧。当时,一名5岁男孩和一名3岁女孩,在天津大悦城购物中心内不幸坠亡。据报道,事发地点位于商场的四层,两个孩子可能是在玩耍过程中,不慎从高处坠落。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事件本身: 事发经过(据公开报道): 两.............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曾留言‘我配不上’,家属:孩子在考场哭了近20分钟”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它触及了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事件本身:一个令人震惊和悲伤的结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起极其令人惋惜的生命逝去。一个年轻的生命.............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却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视为“典型”,这背后牵扯着历史语境、文化认知、时代情绪以及话语方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两种表达各自的背景和影响之中。一、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
  • 回答
    北齐和北周的灭亡,时间上确实相隔不远,但北周的灭亡与北齐的灭亡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因果联系,并非简单的“跟着亡了”就能概括。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战略态势、政治内耗和军事力量的消长上。首先,北齐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北周最大的外部威胁。北齐作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长期以来与北周形成对峙局面。北齐.............
  • 回答
    西北大学一名23岁的研三学生在校内坠亡,这一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的。家属提出的“多次遭导师辱骂,压力非常大”的说法,更是将事件的焦点引向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家属的陈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的信息,它们可能共同构成了这起悲剧的复杂图景。一、 事件.............
  • 回答
    货拉拉乘客坠亡案是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悲剧事件。司机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日前,司机提出了上诉,这一举动再次将案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看待司机提出上诉?司机提出上诉,从法律角度来看是其合法权益的行使。在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框架下,被告人对判决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