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对比明朝,有那么糟糕吗?

回答
清朝真的比明朝糟糕那么多吗?这问题一抛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会有个大致的答案,好像清朝就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而明朝虽然也有衰败,但至少有过“万历盛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揉碎了,仔细捋一捋。

先说经济:谁更“富强”?

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有官员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但总体来说,农业生产发达,手工业也有进步,比如江南的丝织业、瓷器生产都很有名。白银的流入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

不过,明朝的经济也存在不少隐忧。比如,赋税制度不合理,农民负担重;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对商业税收不够重视;而且,中央集权加强,但地方财政却不一定充裕。到了明末,因为连年的天灾、农民起义和战乱,经济更是急转直下,百姓流离失所。

再说清朝。很多人一听清朝,就想到鸦片战争、割地赔款,觉得是个落后的国家。但如果把时间拉到清朝前期,比如康雍乾盛世,那经济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首先,人口爆炸是清朝经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据估算,从明末的几千万人口,到乾隆末年已经突破三亿大关。这数字背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如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的推广,以及开垦荒地等措施。人口多了,劳动力就充足,也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

其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重心,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不仅在国内畅销,也大量出口海外,为清朝带来了不少白银。运河的疏浚和陆路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国内贸易。

但是,清朝的经济也存在结构性问题。虽然人口多了,农业生产也发展了,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传统的小农经济。技术革新缓慢,工业化程度很低。和西方国家相比,清朝在生产力上已经落后了。更重要的是,清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对商业有所放任,但对商业的整体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消耗,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所以,经济上说,清朝前期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可能超过明朝,但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两者都停留在传统农业文明的框架内,只是清朝的体量更大,问题也随着体量被放大。

政治制度:谁更“稳定”?

明朝的政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权的高度集中。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权力一人说了算。这使得皇帝的个人能力对国家命运影响极大。像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能让整个国家机器运转失灵,可见一斑。

明朝也存在严重的党争和宦官干政问题。东林党、阉党之间的斗争,以及宦官掌握军政大权,都严重扰乱了朝政,削弱了国家的力量。

再看清朝。清朝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但也保留了许多旧的糟粕。

首先,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尤其是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等机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帝成为了绝对的统治者,任何人都不能挑战他的权威。

其次,八旗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清朝入关后,以八旗子弟管理国家,虽然初期保证了统治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子弟逐渐腐化,养尊处优,战斗力直线下降,成为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第三,文字狱是清朝政治一个非常负面的印记。为了维护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禁锢文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也阻碍了思想的解放和创新。

第四,吏治腐败也一直存在。尽管雍正皇帝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但整体而言,官员的腐败、贪污现象在清朝也屡禁不止,从地方到中央,都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低效问题。

所以,政治上说,清朝在前期确实比明朝更加稳定和高效(尤其雍正时期),但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更严酷的统治手段和更深重的思想禁锢之上的。而明朝虽然权力斗争激烈,但至少在文化和思想上相对宽松一些,也保留了更多的士大夫议政的空间。

对外关系:谁更“封闭”?

明朝的海禁政策虽然存在,但并非完全封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证明了明朝在航海和对外贸易上的能力。虽然后来因为内部原因逐渐收缩,但整体上,明朝对海外的了解和接触是有的。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其对外关系中最受诟病的一点。为了维护统治,限制西方思想和势力传入,清朝实行了严格的贸易限制,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这不仅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使得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当然,清朝也并非完全没有对外接触。比如,与俄罗斯的边界勘定,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虽然也有限制),都说明清朝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但是,这种接触是被动的、受控的,而且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深入,这种被动和受控的接触反而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所以,对外关系上,清朝的闭关锁国比明朝要彻底得多,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更为负面的影响。

文化与科技:谁更“进步”?

明朝在文化上,文学艺术都有不少成就,比如小说创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戏曲(昆曲),书画等方面都有发展。科技上,虽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突破,但一些领域(如农业技术、军事技术)也有进步。

清朝在文化上,虽然有“四大名著”的续作和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但整体而言,相比于明朝,似乎在原创性和思想性上略显逊色。清朝的文学艺术更多的是在继承和发展,或者说是迎合统治者喜好的转向。

科技方面,清朝的落后尤为明显。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虽然一些传教士带来了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但由于缺乏社会土壤和制度支持,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到了清朝后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文化和科技上,清朝并没有比明朝做得更好,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一种退步或者停滞。

总结一下:

用“糟糕”这个词来形容清朝,确实有些笼统。如果说清朝在前期,尤其康雍乾盛世,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社会稳定性和对内统治效率上,可能比明朝的后期要好一些,这一点无可否认。比如,清朝早期相对统一的局面,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是,如果放到长远来看,放到与西方世界对比的维度来看,清朝的“糟糕”之处就更加明显了。它未能有效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在科技、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文字狱、闭关锁国、以及未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清朝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明朝,虽然它本身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腐败、党争,但它在文化上的开放程度,在思想上的活跃度,以及在与外界的有限交流中,都保留了一些更为积极的因素。

所以,简单地说清朝比明朝“糟糕”很多,或许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清朝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明朝更好,但在更重要的方面,比如适应时代变化、应对外部挑战以及推动社会进步上,清朝的表现比明朝要差很多,甚至可以说是走向了一个更令人担忧的境地。 它承接了一个走向衰落的明朝,却未能将其拉回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反而将中国推入了更深的泥潭。

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明朝把棒子传给了清朝,但清朝没能跑好,反而摔倒了,而且还摔得比前面的人更远,更重。所以,说清朝“糟糕”,更多的是对其未能担当起时代重任,未能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失望和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考虑民族矛盾,清朝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明朝,一些好的方面加强了、一些坏的方面也加强了,不幸的是坏的方面加强的更多,我在此列举一些例子:


加强1:

明朝从万历朝开始征收三饷,是正税之外的加派,也就是加税:

大清皇父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清朝蠲免了天启、崇祯两朝的三饷加派,但保留了万历朝的,也就是说我大清,一直在征收明朝以“征讨后金”为名义征收的辽饷、以“镇压流寇”为名义征收的剿饷、以及训练军队的练饷。

崇祯朝的三饷加派主要是“一分二厘”,大清原本是想把三饷加派全免的:

“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

但顺治四年就开始局部恢复、顺治九年全面恢复了万历四十八年水平的三饷加派“九厘”、顺治十四年把这九厘划入了正赋,而且清朝在部分地区还是重复加征“九厘”的、也就是达到了“一分八厘”的水平:

《题请征辽饷明示以便遵行本》:“辽饷自九年起征。又奉部开,通省九厘饷银,旧额七十四万二千四百七十六两一钱六分三厘,以九厘原按亩加派,应照田地山塘等项科算,逐一厘正册报。”
《赋役全书》:“(顺治十四年)至若九厘银、旧书未载者、今已增入。”

顺治八年主要是按万历朝的正税收的,只收了875万两白银,顺治九年全面开征三饷加派后达到了1489万两白银。

此外,在正赋方面,清朝也干了“原额征收”和“扩大折银”。

原额征收,就是按万历朝的数据征收正税,全然不管明末清初的战乱破坏;扩大折银,就是更多比例的税得用白银而非实物缴纳,导致通货紧缩引发“银荒”,以至于“是国家未曾增赋,而百姓一年若纳四五年之粮”。


加强2:

明朝的畜养宗室问题很严重,很多宗室勋贵,既拥有减免税役的特权、又拥有大量田地和工商产业、还有俸米禄银,严重影响了明朝的税收。

清朝入关后,一开始还“照旧恩养,不加改削”,但很快就对明朝的宗室勋贵进行了大清算,将宗室勋贵的田地和工商产业清查没收,并大肆屠戮:

“明朝遗宗,除原赐予田产清查入官外,其无名封散宗,革去宗室名色,自置地土房屋,准其照旧为业,与庶民一律当差。”
“深忆伪藩子姓,或有败奔逃窜或有变姓潜藏,今若不早为净除,恐将来酿患滋大,故一面宣播上传德意,广示招徕,一面通行搜查,剪除梗化。”

而且在清查明朝宗室勋贵的田地和工商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扩大化,很多平民的田地和工商产业也被清查没收:

“严刑酷拷, 士民体无完肤。宗室不论存亡,房地不论典买,凡沾与宗姓干涉者,一概断令入官。”

此外就是臭名昭著的“圈地”了,大清在顺治元年、二年和四年下了三次圈地令,还有各地满城的圈占,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停止,根据大清《钦定八旗通志》、《皇朝政典类纂》等典籍的记载,总共圈占田地22.96万顷(约占当时耕地总面积的4.11%,比明朝的峰值还多2万顷),且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的田地:

“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

有了田地还得有人耕种,然后就是更臭名昭著的“投充”,仅崇祯年间后金-大清就掳掠了83.13万汉人充作包衣佃奴,入关后的大小掳掠更是难以计数。

如果敢逃跑,那还有“逃人”等着,爱新觉罗·多尔衮因为“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下令“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严惩逃亡者和窝藏者,康熙四年正式制定逃人法、直到三十八年才废止:

“畿辅之民圈占以后,田庐荡然。年来水涝频仍,道殣相望。近以逃人众多,立法不得不严,而有司奉行未善,使流徙者竟无所归。……今闻山东一带流民复千百成群,携男挈女,蚁聚河干,望救无门,逃生无路。当此严风密霰,坠指裂肤之时,此辈衣不掩胫,食不充腹,流离沟壑。”

逃不了,那就只有死了:

“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


加强3:

历史教科书说明清的八股文科举禁锢思想。

清朝的选官制度和明朝区别很大,民族矛盾以及文字狱、买官鬻爵就不多谈了,我之前回答过相关问题:

为什么明朝寒门容易当官,清朝寒门再难出贵子?

雍正至光绪朝,共有军机大臣、办理军机事务和总理王大臣143人,其中皇亲国戚17人(11.9%)、八旗贵胄62人(43.4%)、官宦世家32人(22.4%)、其它出身32人(22.4%,其他出身不等于贫寒出身,且有一部分是史料较少记载不全)。
康熙在平三藩之乱时,在3年内卖掉了超过500个知县职位;雍正开始允许卖道、府以下的各种官,高宗更是允许卖道、府、郎中和游击及以下的官;到了乾隆时约有超过六成的官吏出身捐纳。

只说科举,明朝是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且八股文之后还有策论和公文;但是清朝开始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别说策论和公文了,五经也荒废了,以至于《红楼梦》中贾政反对贾宝玉学习《诗经》;此外清朝极少考历史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为啥荒废五经,因为《春秋》和《尚书》是以历史为主的)。

今人对明清八股文的研究结论是:成化到嘉靖朝的八股文写的是最好的,康熙到乾隆朝是最僵化的。

————————————————————————————————————————


加强4:

明朝从张居正改革前后开始“一条鞭法”改革,该法最早于嘉靖九年提出,例如海瑞就曾于隆庆三年在南直隶地区推行过。

该法的核心有二:一是把正役和杂税杂役逐步摊入正税,二是用白银征税,通过这两点来提高效率、整肃吏治。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例如“摊丁入亩”就是把杂税之一的丁税摊入正税,又例如“耗羡归公”就是把正税的“损耗”归入正税,还有把正役之一的运役摊入正税等等(也就是把原来的人头税、税收损耗、运输费之类的税,统统算进农业税,然后用白银而非粮食来收农业税)。

雍正朝的田文镜还搞出过所谓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不过这个很难说是善政,我之前回答过:

为什么雍正帝可以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而其他王朝无法推行?


加强5:

清朝的乾嘉学派比明朝要进步很多,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乾嘉学派虽然受文字狱等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只致经典不问世事”,且研究方向偏向于“名物训诂(解释事物的名称特征)”、“小学(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研究字音)”、“典章制度(例如什么级别的官员用什么样的印章、袍服)”等远离时政的内容,但是重视考证、强调证据,抽象议论和理论发挥比较少,文风朴实简洁:

“立义必凭证据、援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隐匿或曲解证据为不德,剿袭旧说为不德,文体贵朴实简洁,辩诘不避本师,不出本题,词旨务笃实温厚。”

乾嘉学派对明清之前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为我们阅读、利用和整理这些文献典籍帮助很大;在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上,严谨踏实、一丝不苟,开近现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user avatar

明朝给人一种有心救国无力回天,国家财政已经崩了,钱都在地主贪官手里,皇帝没钱发饷了最后只能上吊了

而清朝给人一种,我有钱,我就是不用来干正事,我就是不用来强军强国,我就是要赔款,我就是要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地我是能割就割,割完汉地割祖地,条约我是能签就签,打的赢我签打不赢我也签,就是要拖着大家一起完蛋,到最后钱赔完了,日本也起崛起了,然后就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打的这么惨还得多亏了大清啊,东北沦陷后皇帝还给人当傀儡建立了伪满洲,然后到了现在那群皇室就跑到国外打着伪满洲的旗号搞起了国家分裂,再加上剃发易服……说真的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糟糕可以来形容得了

user avatar

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上,如果站在入关的八旗奴才角度上,那我带清当然不糟糕了,糠稀盛世,十全武功,简直是我大清比大唐有过之而无不及,功盖汉唐,吊打宋明。

站在我们贱汉和境内其他民族角度上,那自然糟糕了,先不说入关时候的屠杀也波及到其他民族了,你们都是八旗奴才的吸血源泉,人家可不把你当人看,明时候好歹还有点好日子了,清你们可就没咯~思想上打击你,肉体上吃不饱更是打击你。当然境内贱汉和其他民族可以通过跪舔我们的带清姥爷看人家能不能施舍一下把你抬进八旗里面。

user avatar

先不论贵族,清朝平民识字率和平均身高(考古发现,自己去了解)都开了历史倒车。马嘎尔尼来访中国之前整个西方对中国都是敬畏的心理,英国国王对他说一定要遵守中国礼仪,一群文艺复兴先驱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粉丝,可来访中国见证了遍布贫困和人民愚昧后,整个西方对中国的敬畏就都消失了,拿破仑也给出了中国沉睡的评价。从明末到所谓“康乾盛世”,一百多年社会整体都在退步,靠屠杀筛出一堆软弱文人,来肆意篡改历史毁灭中国文化。野蛮可比五胡,软弱可比南宋,堕落可比两晋,治民可比印度,愚昧可比蒙元。当这些要素都集齐了,配合上屠杀,你就会发现大清的pua成功了,成功到至今都有一堆人去捧臭脚。说白了,龙的尸体被野狗吃掉,然后野狗给自己涂上油漆装作龙鳞,并且屠杀奴役真正的龙之后裔,甚至想把这一切再转手卖给新的入侵者,这就是烂到底的大清。

相对于明朝,清朝最洗不白的就是一鸦开始签订的几百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一点上围明救清的逻辑很可笑:他们说明朝自永乐后一直收缩防御,不断失去领土,与清末没什么区别,可这段历史他们不一直是定义成民族内战吗?如果将明朝面对蒙古、女真丢失领土等同于清朝面对列强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那明朝面对的就是入侵,不是内战,满清入关就等于日本侵华。这个逻辑你们慢慢圆吧哈哈

哪个朝代都有辉煌的时候,拿明清最鼎盛的时代相比,抛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文明整体倒退,单看国家实力,这两个朝代各有千秋。但是比末期呢?明朝灭亡前都是整个东亚的宗主国,清朝灭亡前成什么了?至于拿清朝鼎盛比明朝末期这种行为,你们活在梦里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一个从建国就屡屡屠杀人民掠民为奴的政权, 又不断的割地赔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搞文字狱, 自武昌起义起,4个月满清就灭亡了,南明还维持了几十年呢, 生于不义,死于不义就是对满清的评价,这还不够糟糕吗

本文摘自张宏杰著作《饥饿的盛世》 乾隆盛世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七月五日早晨,广西布政使朱椿正准备出桂林城郊游。官轿刚刚出胡同,路边快闪出一位长者,老头颤巍巍跪在路边,手中高举一册文书。朱椿心中腻烦,看来又遇到一位上访的刁民。及至随从把文书递到他手里,才发现并非如此。文书封面上题着两个字“策书”,原来是一份政策建言书。打开一看,端楷正书,字迹娟秀,内容有五条:一、请朝廷进一步减免钱粮,减轻底层人民负担;二、建议各地添设社义仓,以救济贫民;三、革除盐商盗案连坐;四、禁止种烟,以利人民健康;五、裁减寺僧,减轻社会负担。看完了策书朱椿神色大变,他命身边的几个随从:“立刻把这个老头拿住!” 游兴被一扫而光,朱椿立刻转轿回府,连夜给广西巡抚写了一个汇报,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案件。其罪有二:一是读书人(老头吴英)胆敢批评国家政策,妄议中央;二是行文中有发布「政治敏感」内容,犯了圣讳。原来,这篇策书中“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一段,用了今上名字中的“弘”字,没有避讳。过程不表,这道奏折最后被送往北京。乾隆皇帝在和大学士等人反复多次认真研究了这桩大案后,中央做出了如下决定: 吴英凌迟处死,女眷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乾隆爷仁慈,准吴英弟弟及子侄之斩立决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无声的中国》 ,鲁迅文集·杂文集

user avatar

前朝通常在大家眼里都是入土为安的那种感觉。

但是你见过哪个朝代,反抗者能把复前朝的口号从头用到尾的吗?

大家很清楚明朝烂到骨子里去了,都知道明要反,但是清朝更烂,更得反。为了反清朝,大家连明朝都能忍了。说明什么呢?我就不说透了

最后而彻底推翻满清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真的比明朝糟糕那么多吗?这问题一抛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会有个大致的答案,好像清朝就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而明朝虽然也有衰败,但至少有过“万历盛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揉碎了,仔细捋一捋。先说经济:谁更“富强”?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
  • 回答
    说到明清两朝的漕帮,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那些“欺行霸市”、“垄断海运”、“阻碍发展”的负面评价。那么,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明清漕帮对当时的中国海运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漕帮,或者说漕运系统,它本身是为了解决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存在.............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虽然清朝已经寿终正寝,但“明粉”们对它的差评,我觉得非但不是没有意义,反而可能有着多重、复杂的意义。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明粉”这个群体。他们是对明朝抱有特殊好感和情感认同的人。这种好感可能源于对明朝某些方面的赞赏,比如军事上的抵抗外.............
  •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明朝,特别是中后期.............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论明清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一个时代的演变与延续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跨度最为长久的两个封建王朝,其对广袤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控制,既有历史的延续,也伴随着深刻的变革。要评价这两个朝代对边疆的掌控,需要我们剥开笼罩在“天朝上国”光环下的某些模糊叙事,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实际的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清兵入關後,對於明朝皇室的處理,並非一概的「趕盡殺絕」,而是呈現出複雜且多樣的局面。這其中既有針對性地清算,也有策略性的懷柔,更有因時制宜的妥協。清兵入關後對明朝皇室的處理:首先,我們需要釐清「趕盡殺絕」的定義。如果指的是將所有明朝宗室成員,不論老幼男女,全部殺戮殆盡,那事實上並非如此。清朝的統治者.............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b站up主未明子对清明梦和塔罗牌的“诋毁”?这事儿啊,得从几个角度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理解未明子这个人。他走的路线很清晰,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科学至上”的个人风格。他的内容里,经常会用一些看起来比较硬核的科学概念、逻辑分析来解构一些被大众认为是玄学、神秘.............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