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如何?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

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以东,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且与明朝腹地隔海相望。
明朝对库页岛的认知主要通过其北部地区的边民和东北的民族(如女真各部)的活动逐渐建立。

2. 朝贡体系的纳入:
明朝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朝贡体系,吸引周边国家和民族前来朝贡,以显示其天朝上国的威仪,并维持边疆的稳定。
库页岛上的居民,特别是萨哈林人(即后来的库页人或阿伊努人),也曾多次派代表前来明朝朝贡。朝贡的内容通常是当地的特产,如海产品、毛皮等,以换取明朝的赏赐和贸易机会。
通过朝贡,明朝在名义上将库页岛纳入了其势力范围,并承认了当地居民的“臣属”地位。

3. 军事防御的前沿:
明朝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部署之一是设置卫所,用于屯田和防御。尽管库页岛本身可能没有直接设立卫所,但明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区,如奴儿干都司,曾设有军事据点,对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奴儿干都司虽然在明朝初年设立后一度活跃,但随着明朝国力变化和东北局势的变动,其效能有所减弱。库页岛作为边疆地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军事辐射。
明朝曾派遣军队到黑龙江下游地区,有时也会对北岸(包括库页岛北部)进行巡视或军事行动,以震慑可能出现的威胁,并维持对周边民族的控制。

4. 有限的直接统治:
明朝并没有在库页岛上建立常设的行政机构,也没有直接派遣官员进行税收征收、司法审判等日常管理。
明朝的“管理”更多是通过对东北民族的招抚、羁縻,让他们成为明朝的屏藩,通过他们间接影响库页岛。
一些黑龙江下游的部落或首领可能会接受明朝的册封,并在一定程度上听从明朝的号令,这间接延伸了明朝在库页岛的影响力。

5. 边疆民族的活动:
明朝的边疆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边疆民族的配合和自治。东北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等民族在与明朝建立联系后,也逐渐与库页岛的居民产生了交往,包括贸易和冲突。
明朝有时会要求这些东北民族承担起边疆防御和管理的责任,其中就可能包括对库页岛方向的关注。

总结明朝时期: 明朝对库页岛的管理是一种松散的羁縻政策,主要通过朝贡体系和军事威慑来确立名义上的宗主权和影响力。直接的行政管理非常有限,更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其东北边疆的整体防御和外交格局中。

二、 清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从“疆外”到“疆内”的逐步收紧

清朝时期,特别是到了乾隆年间之后,中央政府对库页岛的管理力度显著加强,并将其逐步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和行政管辖体系。

1. 早期认知与“疆外”观念(入关初期至康乾盛世):
清朝入关初期,由于国家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原,对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边疆管理相对宽松,延续了明朝的羁縻政策。
此时,清朝将库页岛视为“流外之地”,或“乌苏里江以东,无土著,为鲜卑(俄罗斯)所扰”。
俄国在17世纪开始向东北扩张,并与清朝在黑龙江流域发生冲突。清朝通过《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了与俄国的边界,但库页岛当时并未明确纳入条约范围。尽管如此,条约确立了清朝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权,间接影响了对库页岛的认知。

2. 奴儿干都司遗制与黑龙江将军的管辖:
清朝在东北地区重新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东北地区的军政事务,包括对黑龙江下游地区以及远东沿海的管辖。
黑龙江将军的辖区理论上包括了黑龙江以北及至海岸地区,这为日后对库页岛的管辖奠定了基础。

3. 收紧政策的背景与驱动:
俄国扩张的压力: 18世纪以来,俄国不断向远东地区渗透,对清朝的边疆构成威胁。俄国探险家和贸易商开始出现在库页岛,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并试图建立据点。
加强边疆控制的需要: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后,国力强盛,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防止外患。
对库页岛资源的重视: 清朝也逐渐认识到库页岛的战略位置和潜在资源价值。

4. 直接管辖措施的加强(乾隆及之后):
设置吉利吉依(也作吉里吉斯)副都统(乾隆中期): 这是清朝对库页岛进行直接管理的标志性举措。乾隆皇帝认识到俄国在库页岛的活动,并指示加强对该岛的管理。
副都统的职责: 吉里吉依副都统是隶属于黑龙江将军的官员,其主要职责是:
管理当地居民: 对居住在库页岛的赫哲、满洲等部族,以及阿伊努人进行管理,进行招抚和约束。
监督俄国活动: 防范俄国人在岛上建立据点或进行不法活动。
征收贡赋: 要求岛上居民按照规定进贡当地特产,如毛皮、海产品等,作为对中央政府的效忠和经济贡献。
维护秩序: 处理岛上可能出现的内部纠纷或外部侵扰。
派遣驻扎: 虽然吉里吉依副都统的常驻地点可能不在库页岛上,但会定期派遣官员和兵力前往巡视和管理。在一些关键地区,可能还会有小规模的驻军或军事哨所。
设立库页岛城(或称库页城): 后来,清朝在库页岛北部设立了一个名为库页城的行政机构,作为吉里吉依副都统的治所。这里是清朝在岛上进行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的中心。
将库页岛纳入黑龙江将军辖区: 通过设立副都统和库页城,库页岛的行政管理被正式纳入了黑龙江将军的管辖范围,成为清朝东北边疆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5. 与俄国的边界划定与争议:
尽管清朝加强了对库页岛的管理,但与俄国的边界问题在库页岛区域依然存在争议。
在19世纪,随着俄国在远东的进一步扩张,俄国开始提出对库页岛的主权要求,并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压力。
1855年《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和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最终获得了库页岛的控制权,标志着清朝对库页岛的直接管理被终结。

总结清朝时期: 清朝对库页岛的管理经历了从“疆外”到“疆内”的转变。初期沿袭明朝的松散政策,但随着俄国扩张的压力和国家战略的调整,乾隆年间开始加强直接管理,设立吉里吉依副都统和库页城,将其纳入黑龙江将军的辖区。然而,最终在19世纪的列强争夺中,清朝失去了对库页岛的实际控制。

总体对比与贯穿始终的问题:

地理限制: 库页岛的地理位置使其难以实现像内地省份那样直接而深入的行政管理。
民族构成: 岛上的原住民(主要是阿伊努人)与中原王朝在文化、习俗上存在差异,这使得直接管理需要采取更为灵活和间接的方式。
外部势力: 明清两朝都面临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威胁,这深刻地影响了它们对库页岛的管理策略。明朝更侧重于整体边疆的防御,而清朝则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加强对库页岛的直接控制。
“朝贡”与“管辖”的界限: 明朝的“朝贡”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效忠和松散的羁縻,而清朝则试图将其纳入更实质性的行政和军事管辖体系。

了解明清两朝对库页岛的管理,也揭示了古代中央王朝在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和应对外部挑战时,其政策的演变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北海道大学图书馆很早就将一批从旧日库页岛“酋长”手上带回的文书拍照作为电子资源公开,其中有一份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内容是这样的:

 奉旨,赏赫哲来之佐领付勒珲等抵至德楞,验赏乌林,查得各处各姓哈赉达俱赴前来领赏。惟陶姓哈赉达,近年以来,总未抵来领赏,每年凭以满文剳付领取,似此情形寔非办公之道。耳闻西散大国与陶姓人往来见面。是以烦劳贵官,如遇陶姓人,切示晓谕,令伊明年六月中旬,前来领赏;如不抵至,即将此姓人销除,永不恩赏,故此特恳。

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外东北由于大多地方处于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氏族社会,所以清朝会授封当地部族中德高望重者为姓长(即“哈赉达”、“哈喇达”,其下还有“乡长”),由他们负责每年向设置在今天黑龙江依兰县的“三姓副都统衙门”交纳貂皮作为贡品。

清朝在收取貂皮后,会以服装、绸缎以及日用品作为赏赐发放,这些东西就被称作“乌林”。德楞(今俄罗斯利特温采沃)就是贡貂赏乌林的场地之一,三姓衙门的官吏届时会乘船到这里的寨城会合各进贡首领。

但是,库页岛上一个陶姓部落的姓长,已经好几年没有亲自来德楞进贡了,反倒记得让别人拿着朝廷发给他的满文执照来领赏。

赏乌林官们遇到这种常年老赖,当然不能姑息,于是就写了这份文书,拜托一位跟陶姓姓长熟识的“贵官”(应该是库页岛的另一位姓长)带回去,让陶氏部落好好掂量掂量:

你们明年要是再不来,朝廷就把尔等除名了,以后别想再要赏赐。

此外,清朝文书中还特意提了一句,听说你们最近和“西散大国”交情不赖啊!

所谓西散国,又作西山国,指的就是彼时控制以北海道为主的虾夷地的德川幕府—松前藩。

面对大清的问责,陶姓姓长也作了一份文书回复:

耳问(闻)西散大国原因,并未知情。吾未大清大国赏乌林来者,若官员以并验看。不晓有国。故此捎一同来,若有顺便者,此处原因,一并分别捎来,睹直便知。实荷。拜托。大清大国官员。

按《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第192页对该文的释读,陶姓姓长表示他跟日本人交际这事没影,至于没亲自领赏,则推说自己没见过大清的赏乌林官不知道。

有趣的是,除了“并未知情”外,陶姓长又第二次提了一句自己“不晓有国”。再次强调他和日本人是清清白白。

不过,但凡是一个接受过基础文言文教育的现代人,都能看出这位陶姓族长的汉字文章写的简直狗屁不通。

其实,这正是他们受到了日语影响的铁证。比如将“大清大国官员”这种致书对象放在文书末尾,正契合当时日本书信的格式。

(翻上去看本文开头第一份文书,按大清的写法,在末尾署名的都是写信的人)。

从这两份文书便能直观看出,当时库页岛上存在着“大清大国”和“西散大国”(日本)两股势力的交错。并且清朝对于日本势力渗透进库页岛是有所了解的。

考虑到陶姓部落可能由于跟日本的联络,而疏忽了向清朝进贡的义务,三姓副都统衙门的官吏即以“除名”作为要挟,命陶姓姓长恢复贡貂。

以前经常看到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清朝从未在库页岛派常驻官吏,所以将库页岛认作清朝领土总感觉有点别扭。但是,看问题总是要全面一些,清朝对库页岛的原住民,确实是做过招抚编户的工作的。

1984年时,辽沈书社曾经将辽宁省档案馆所藏“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中精择178件,出版为《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一书。书中附录部分所收的唯一档案就是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大学士傅恒等奏请裁定赫哲、库页费雅喀人贡貂及颁赏乌林办法折》。

折中记载,雍正十年,清朝招服了库页费雅喀人146户作为贡貂户,现在18年过去了,又增加了2户,为148户。为此,傅恒建议,将已有的人户作为贡貂户的定额,以免以后该群体继续膨胀。

三姓副都统衙门的工作正是每年都要把外东北贡貂户的姓氏、村落等信息登记为一式三份的呈文,除一份留存外,其余则分别上交给吉林将军和户部。

傅恒他们能对库页岛上贡貂户的增加了解的如此细致,正是源于大清对库页岛的户籍管理。

这些被清朝编入贡貂户的库页岛人,所承担的献貂皮的任务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傅恒的折子里专门提到,如果发现库页岛贡貂户没有前去约定地点交纳貂皮,就要命令“官兵寻入海岛,唤其前来”,并不是像以前深山丛林里那些部落,进贡几乎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至于库页岛这些被清朝任命的“姓长”们,对大清的态度又是如何?这就必须要提到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十二日晚发生的一桩有名大案。

这桩案子的根源来自于10年前的一场商业诈骗。库页岛的姓长齐查伊愿意以200张黄貂皮换住在黑龙江下游的“霍集珲”伊特谢努5匹蟒缎。结果伊特谢努这边交货之后,齐查伊不但赖账,还又勒索了伊特谢努15匹缎子,才把他从库页岛放走。

赔的底裤都没了的伊特谢努回家后派了一个家奴再去库页岛交涉,结果齐查伊毫不客气的直接把这位倒霉小弟给宰了。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什么叫做“霍集珲”。清朝有规定,外东北的人不论身份阶级,只要能凑到总数达300多张的狐狸皮和貂皮作为聘礼(价值约800两左右),就能奏请上北京娶个旗人女子做老婆。

当然了,这些所谓的旗女都是些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被拿来充数而已。不过,清朝为了笼络外东北各部族,所以给她们的礼遇相当不赖,礼部赐宴,沿途兵丁护卫,加上丰厚嫁妆,倍有面子。

人家嫁过去之后,东北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小老百姓都把新奶奶当做“皇姑”供着。清朝官方则将她们称呼为“萨尔罕锥”。

而“霍集珲”正是女婿的意思。换言之,伊特谢努也不是个善茬。他手上那些珍贵绸缎的来源之一,可能就是老婆的嫁妆。

总之这事最后还是齐查伊暂时低了下头,我杀了你的下人,我赔你4个喽。两人就这么偃旗息鼓了一段日子。

然而,我之前也提过,清朝的贡貂赏乌林制度,是要把大家集合到一起办理的。乾隆七年,齐查伊到达贡貂处奇集。他派人传话,说有事想找之前赔给伊特谢努的两个仆人。

伊特谢努心大,答应让他们和旧主会面。谁知道等过了几天,伊特谢努也到了奇集贡貂时,齐查伊的老赖本性再次发作:

“不好意思啊兄弟,那两个仆人不在我这,他们自己跑了哦。”

常言道,事不过三,伊特谢努肯定觉得自己就像是蠢猪一样被齐查伊耍的团团转。

当晚,怒发冲冠的他就带着3个儿子以及3个族人,闯进齐查伊的住所,对库页岛人大肆砍杀。

混战之中,齐查伊的手下,乡长阿喀图斯以及2名族人丧命。倒是罪魁祸首齐查伊带着大儿子跑得快,毫发无损。

最惨的是,当时有个和伊特谢努关系本来不错的另一位“霍集珲”戴柱,刚巧和这批库页岛人住在一块。

黑夜之中,伊特谢努不暇分辨,竟然把他给误杀了!

此时此刻,我相信只有一张图能表现大家伙的心情。

更关键的是,戴柱并非是一般人。雍正七年的时候,他就作为清朝官员的向导之一,带队前往库页岛,探听日本松前藩在此地活动的情报

曾为大清招抚库页岛诸部出力的好女婿惨死,这无论如何不会是小事了。

另外,我也说了,齐查伊和伊特谢努之所以碰面,是由于此地是大清的赏乌林官的地方。命案发生不过几个小时,齐查伊就把事情向大清赏乌林官们报告了。

因此涉案人员都是外东北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所以案件迅速上达天听。乾隆帝下旨,命鄂弥负责办理此案。等鄂弥到达宁古塔时,已经是当年隆冬时节了,所以此事一直迁延到了第二年暮春,等水路冰融通畅之后,才真正进入实干阶段。

而这时候,齐查伊早就回了库页岛。大清这边控制住伊特谢努之后,想来要把前因后果理清楚,没齐查伊是不行的。于是,防御吉布球接到了一个特别命令,到库页岛上把齐查伊带回三姓城。

可是,齐查伊对大清的办案专员们,却是很不客气的样子。吉布球刚到库页岛码头,就看到齐查伊和另一位姓长雅尔齐带着80多名手下站在岸边,其中穿甲配腰刀者给吉布球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之后,齐查伊又借口自己去年在奇集深受劳累,年老体弱,拒绝向吉布球下跪,仅仅作揖了事。而当听说伊特谢努被抓获之后,齐查伊才终于前来叩拜。

只不过,知道吉布球此来是要将他带去大陆后,齐查伊号称一定要大清先把伊特谢努父子杀死,“使其族姓俱散”,他才肯以后继续进贡。

而吉布球好不容易将他带出库页岛,当听闻下一步要去三姓城,齐查伊百般推辞。吉布球相劝,“尔等皆系归顺皇上之人,今派遣官员来接,尔等如若不去,则必将获罪矣”,可齐查伊最后直接跟吉布球翻了脸:

“三姓、宁古塔我亦不去,貂皮亦不贡纳”!

当晚,齐查伊即逃走。

此案的审查总共花了两年的时间,一直到乾隆十年才定案。伊特谢努运气不错,因为碰到了恩诏,加上按旗人身份减等,原定的死刑被折到最后只是被判鞭一百,枷号二月。

库页岛与此案涉及的两位姓长,齐查伊和雅尔齐之后确实长期未再贡貂。一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恢复如初。

齐查伊和伊特谢努案,可以证明清朝司法的权利确实可以囊括库页岛。但是,齐查伊面对清朝官员时的傲慢,以及之后库页岛部落不再入贡的行为,也可以证实,清朝对插手和管理库页岛事务的兴趣并不很大。傅恒在乾隆15年的折子中所写的“官兵寻入海岛,唤其前来”也没有严格执行。不然何至于恢复进贡要再等四年之久呢?

“大清大国”这种放养式的存在感,让西散大国(松前藩)有了循序渐进的可能。上文也说过,被伊特谢努误杀的戴柱,曾经带清朝官吏访查库页岛人和日本来往的痕迹。足见清朝早在雍正时代就知道日本势力北上的事情。

而在库页岛的南部,甚至还有松前藩设置的税务所的存在。

松前藩别称为“新罗”(不是韩国那个新罗王朝),所以藩史也叫《新罗之记录》。新罗记中就收录了不少跟库页岛的交往故事。而松前史书《福山秘府》提到1485年时,他们从北夷(即库页岛)那得到了一方刻着“建安十五年”字样的“铜雀台瓦砚”。其上还有“惟天降灵”等铭文。

铜雀台瓦砚从宋代开始就深受文人墨客追捧,只是真货极其罕见。台北故宫所藏的几方铜雀瓦砚经过考察,其实都更接近于东魏北齐时候的邺城瓦,而非汉末曹魏时的。

明朝跟东北的女真卫所保持着贡赐贸易,这方不知真假的铜雀台瓦砚应该就是这样流入外东北,经过库页岛,被北海道的松前家族纳入囊中视为传家宝。

不过,清朝对库页岛的了解还是要比日本领先那么一点,康熙帝时期为了绘制地图,就对北纬50度以北的库页岛地区做过勘测。因此,在《皇舆全览图》中,库页岛是个完全脱离大陆的岛屿。而日本人和俄罗斯人则一直要到19世纪才知道这一点。日本古地图中的库页岛都被画作是个半岛。

而19世纪初,与库页岛私通款曲的日本,其北方形势出现了不小的变动。俄国向南巡查的军舰直接攻击库页岛南的日本税务所,甚至连北海道都处于了危险中。

为了探查北方的种种情报,包括俄国跟清朝的边界划分,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受命渡海前往库页岛调查。此次的调查报告后来被总结为《东鞑纪行》一书。

(最牛逼的是这本书居然在1974年的时候被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还是内参资料,简直神奇)

本来间宫林藏的任务仅限于库页岛,但他正好碰到向清朝贡貂的时节,于是便跟着库页岛的酋长们渡海去了外东北的德楞城。也就是我开头列的那份文书里赏乌林的地方。因此,间宫林藏亲眼见到并记录下了外东北各族纳贡的场面。

借他的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库页岛向大清进贡时的种种细节。

首先,德楞城实际上只是三姓副都统衙门所派赏乌林官们短期办公的行署而已。所以非常简陋,只占十四五间大的方形地面(日本一间为6尺)。用圆木围成粗糙的双重栅栏,里面那层是赏乌林官的办公地,外面那层就是贸易场地。

间宫认为行署比普通部落民家还要肮脏,屋顶和墙壁都只用树皮简单铺铺,只有地上用木板。赏乌林官们结束工作后,大约在中秋前后就把行署封好撤走,没人会在这驻守到过年。

来这交贡的各族人在行署外搭起棚子就住了进去,间宫估算当时德楞周围约有五六百人聚居。

大清的官员并不像现在人见到的电视剧中那样一举一动都威仪赫赫。间宫觉得他们之间虽然官衔有高低,但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无论高级还是中级官吏出入行署都没有随从,只自己拿一把扇子穿梭在人群里。有时候进贡的夷人触碰弄脏了他们的衣服,清朝官吏也不斥责,照样和颜悦色的。

低级官员跟夷人之间就更没有如闰土和鲁迅的障碍了。或跟夷人一起吃饭,或并肩出入,或是跟夷人小孩玩闹。

间宫写道,只有进贡典礼和颁命仪式的时候,官吏夷人们才会真的正经起来(3位高官坐在台上三条凳,夷人脱帽三拜,献上黑貂皮),“无不极为严肃敬畏”。其他时候,即便是行署中的交易,秩序也极其混乱。

间宫一路上因为自己日本人的独特外貌,常常被进贡的夷人玩弄身体(还有强吻他的)。可是大清的官员却对他十分礼貌,不仅送上名帖,还时常准备酒菜招待他。间宫对其中一种跟面条有些类似的白色透明之物非常感兴趣,说这是日本没有的东西(估计就是粉条)。

在临别之际,3位大清高官还想跟间宫拥抱,但间宫以日本没有拥抱礼仪为借口,改成了弯腰施礼。

可见,大家对于外东北为何突然出现一名日本人并没觉得有什么突兀。间宫的情报搜集活动,压根没有收到清朝方面的任何一点阻碍。

这里就必须提到间宫记录的一类事情,满洲人会将自己的衣服脱下跟诸夷人交换皮毛。

清朝赏赐外东北各部落的东西,以各种华美的蟒袍及锦缎最为突出。但这些衣料最终的归宿并不是外东北,而是日本国。

库页岛的首领们,将用不完的清朝高级绸缎,渡海贩卖到北海道。而因为北海道彼时是虾夷人的聚居地,所以日本便将实际上来自清朝的这些衣料,称作“虾夷锦”。

1789年,北海道旁的国后岛发生了残杀70名大和人的叛乱。松前藩出兵平乱后,将协助平叛的12位北海道部落首领的形象绘成《夷酋列像》系列图进献给光格天皇。《夷酋列像》里的这些酋长身上穿的,几乎全部都是大清流入的蟒袍。

我国学者杨旸当年在日本讲学期间,曾经在北海道一家博物馆里发现了一块丝绸上竟然印着“苏州织造臣曹寅”的押记。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红楼梦》故事的遗物,来自江南的高级丝绸,随着赏乌林的活动,进入库页岛,最终到达日本北海道,这是何等传奇的事情。

(加上前面那块“铜雀台砚”,岂不是四大名著里有两个都跟库页岛扯上关系了)

杨旸跟日本方面百般协商后,被允许拍下一张照片。但协议规定一定要等日方研究结束发表论文后,才能公开其图像。所以目前我们还不能知道这块丝绸的样貌,实在是有些遗憾。

综合来看,清朝对库页岛的勘测活动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在管理方面,大清基本还是只在意维持那并不稳定的贡貂户。对于他务,并不热络。尤其矛盾的是,清朝对日本势力进入库页岛保持着长期兴趣,但却对松前藩在库页岛南部设置据点的事情一无所知。

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因为清朝官吏实际前往库页岛的次数太少。二则,从间宫林藏的行动就能看出,被清朝任命的库页岛姓长与乡长们乐于为日本人提供帮助。大清为招抚他们而源源不断输送入库页岛的绸缎,成了这群库页岛酋长们长期跟日本保持良好关系的动力。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过,当“大清大国”责问的时候,库页岛的大家伙还是选择三缄其口,坚决否认自己跟日本的关系。这一点倒是和两属的琉球王国颇有相似之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
  • 回答
    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剃发易服。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明朝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古代社会对于头发的规制,虽然没有清朝那样极端和血腥,但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并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也有强制的要求。明朝:儒家礼制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了明朝,随着.............
  • 回答
    在历史的讨论中,明朝和清朝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挡箭牌”效应,只是这面挡箭牌的方向似乎是单向的。当我们谈论起清朝,尤其是对其进行评价时,明朝的身影总是不期而至,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但反过来,当我们聚焦于明朝时,清朝却鲜少被主动拉入讨论的范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叙事惯性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 回答
    清朝建立后,北方蒙古部落对边境的袭扰和劫掠情况,与明朝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地停止,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演变。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明朝时期蒙古的边境威胁:一个持续的背景首先,理解清朝的变化,必须先回顾明朝时期蒙古的威胁。明朝建立之初.............
  • 回答
    要评价清朝入主是否让中国摆脱了“黑暗的明朝”并更快进入“稳定和平的时代”,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解读和对“黑暗”与“稳定和平”的定义。历史研究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层次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末年的情况。说明朝是“黑暗的”,主要是从其统治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当时明朝的普通民众而言,对“满人”这个概念的认知,恐怕远不如后世史书描绘的那般清晰和统一。与其说他们知道满人总人口二十几万,不如说他们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直观的印象来理解这个来自关外的新兴力量。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信息并非如今日这般爆炸式、实时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在远.............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明末清初,明朝军队在面对八旗军时,常常显得不堪一击,但一旦投降清朝,原明朝士兵的战斗力似乎就能得到显著提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转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军队的弊病,以及清朝在吸收和利用这些力量时所采取的策略。明朝军队的病根:腐.............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幕,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传承,也有断裂。然而,在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声音特别强调明朝的“好”和清朝的“坏”,甚至将中国近代的落后根源直接归咎于清朝,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辨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和清朝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