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在给明朝修史的时候是否写出了“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

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

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据。虽然清朝是明朝的取代者,但按照中国历代正史的惯例,修史需要遵循一定的史学规范,不能将胜利者的主观情绪直接写入史书的评价体系。如果上来就给朱家皇帝“一锅端”,这与史书的严肃性不符,也容易招致后世的批评。

其次,明朝毕竟统治了二百多年,皇帝也有一二十位。即使清朝认为明朝弊端丛生,但其中也必然会有在某些方面尚可,或者在特定时期有所作为的皇帝。简单一句“没有一个好的”显然过于片面,缺乏史学上的严谨性。

清朝修撰《明史》的真实立场和方法

虽然没有直接的粗暴论断,但清朝在《明史》的编纂过程中,确实有意无意地,或者说从其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突显了明朝的种种弊端和衰败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归结于明朝皇帝的统治能力、决策失误以及制度的腐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朝修史的“倾向性”:

1. “褒贬有义”的史学传统与政治目的的结合: 中国古代修史讲究“褒贬有义”,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以示褒扬或贬斥。清朝修史《明史》,其政治目的十分明确:为清朝的统治合法性辩护,说明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腐朽所致,而非清朝的武力征服。因此,在评价明朝皇帝时,自然会倾向于寻找他们的过失和缺点,来论证明朝“德不配位”。

2. 选材和叙事的侧重: 史官在选材和叙事时,往往会选取那些能够反映皇帝昏庸、朝政败坏的史料。例如,对于一些 minor 的失误,可能会被放大;对于一些积极的措施,则可能被淡化或忽略。重点会放在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经济凋敝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都会与皇帝的决策失误或统治不力联系起来。

3. 对明朝制度和文化的反思(或批判): 清朝认为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制度的弊端,例如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滥用,内阁的权力斗争,以及一些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在《明史》的评价中,自然会侧重于揭示这些制度的负面影响,并将其归咎于皇帝的无能或纵容。

4. 对部分皇帝的负面评价: 尽管没有一概而论,但《明史》中对许多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是相当负面的。例如,崇祯皇帝虽然在最后时期励精图治,但其多疑、刚愎自用等性格弱点,在史书中也有所体现,并被认为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再往前推,明末的皇帝如万历、天启等,其怠政、沉迷木工(天启)等行为,都是史书中重要的负面记载,直接影响了朝政和国家稳定。

5. “国祚”论的运用: 传统史学有“国祚”的概念,认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德行和能力息息相关。清朝修史时,很容易将明朝的“国祚”终结,与历代皇帝的统治失败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明史》在肯定其开国之功的同时,也会强调其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尤其是在处理功臣和对待后代皇帝的管理上,会将其某些政策的负面影响提炼出来,为后续朝代的混乱埋下伏笔。
关于明成祖朱棣: 虽然有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重大成就,但《明史》也会强调其“靖难之役”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其统治期间的严酷手段。
关于万历皇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怠政,在《明史》中是极其重要的负面评价,被视为明朝政治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史书中会对这一时期朝政的空转和腐败进行详细描述,并将责任归于皇帝的失职。

总结来说:

清朝修撰《明史》并非简单地写下“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口号式的论断。相反,他们运用了更“高明”的史学手法:通过对史料的筛选、叙事的侧重,以及在评价中强调皇帝的个人过失和统治的弊端,来构建一个明朝因自身腐朽而灭亡的叙事。这种叙事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清朝官方对明朝皇帝整体统治能力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包裹在史学评价的框架之下的,而非直接的攻击。

最终的《明史》,虽然在叙事上力求详尽,但其基调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清朝统治者为自身合法性辩护的政治意图。所以,你不能在史书中找到那样一句直接的断语,但通过阅读大量的评价和对事件的侧重,你能感受到其中对明朝皇帝整体统治能力的“不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这件事,就要从《明史》的几个版本谈起。

《明史》纂修从康熙到乾隆长达百年之久,期间经手者众多,也诞生了很多版本。最为重要的几个版本是万斯同416卷本《明史稿》、王鸿绪310卷的《横云山人明史稿》、雍正武英殿本(这是今天大多数人所说的《明史》)和乾隆《四库全书》补纂本。其中王稿的本纪无论赞,而另外三稿均有。纵观三版明史在本纪结束处对明代帝王的论赞,实际上是很大程度地美化了明朝帝王的形象。


先来谈万斯同《明史稿》与武英殿本《明史》的区别——后者对明朝皇帝加以了各种形式的美化,一改万斯同持论之严。

比如《明史·恭愍帝纪》所附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主要内容:1.靖难之役是朱允炆措置失当所致;2.战争爆发后朱允炆优柔寡断;3.建文诸臣水平不够,但是锅还是朱允炆的。总之一句话,削藩都能削歪来,你还尽力局局长?

武英殿本《明史》作: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主要内容:1.朱允炆是个好皇帝;2.他不出名是因为没人记载,自然没人知道;3.我大清揭开历史真面目,真是圣明啊。(棒读)至于靖难之役怎么输的,一句没提。

《明史·景泰帝纪》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东朝之易”,指朱祁钰打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拒绝还政朱祁镇一系;“南城之固”指将回国的朱祁镇囚禁于南内;“迎立襄邸”,指传言朱祁钰打算立襄宪王朱瞻墡(这也是夺门之变后杀于谦、王文的借口——虽然事情是子虚乌有)。

到了武英殿本《明史》中,将这部分删改为“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

《明史·庄烈帝纪》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主要内容:1.我大明气数已尽,朱由检点背;2.朱由检急于求成,刚愎自用,动不动抓人杀人;3.大臣也不给力,朱由检临死都骂你们,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掏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到了武英殿本《明史》,第二点没了——朱由检自己的锅就剩下了一个“信任宦官”。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


再谈四库全书本《明史》。补纂《明史》的要求,是乾隆在乾隆42年(1777)提出来的。乾隆除了提出更改蒙古人名音译等之外,还提出了一个要点:

本纪为全史纲领,体尚谨严。而于帝王刑政征伐之大端、关系国家隆替者,岂可拘泥书法,阙而不备,致读者无以考镜其得失。盖缘当时纪事,每多讳饰,又往往偏徇不公......

乾隆认为《明史》把明朝皇帝吹得过分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爷爷康熙在修《明史》时候做出的最高指示:

朕亦一代之主也,锐意图治,朝夕罔懈,综理万几,孳孳懋勉,期登郅隆。若将前代贤君,捜求其间隙,议论其是非,朕不惟本无此德,本无此才,亦实无此意也,朕自反阙躬,于古之圣君既不能逮,何敢轻议前代之令主耶?

很显然,武英殿本《明史》为尊者讳,是有充分的现实考虑在里面的。但是没办法,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领导既然指示了,那就改咯。

四库全书本《明史》主要改动了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六位皇帝的论赞。

英宗赞,将结尾的“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改为“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僧滥,失亦多矣”。

景泰帝赞,强调了其为“奉命居摄,宜也”,突出君臣纲常。

宪宗赞(自从某著名读物诞生以后,宪宗吹简直野火烧不尽)将最被宪宗粉和明粉称道的“仁、宣之治于斯复见”删去,改评为“.......不鉴土木之失柄,用汪直,威福下移,厂卫之祸遂兴,与有明始终。履霜坚冰势成积重,可不慎哉!可不畏哉!”

孝宗赞,补充了“其时监军镇守未革,刑余内披,传奉尚沿秕政”等语。

武宗赞,将殿本的褒贬均有改为严厉批评:“......刘瑾煽祸于前,江彬肆毒于后,纪纲废坠,中外寒心矣。然且俘叛藩靖群盗,卧薪盾火,危而不亡,将天心未厌,犹欲扶持而安全之耶。一伤于狎虎,再病于覆舟,身预豹房,卒用不嗣。”

世宗赞,将结尾的评价“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改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穆宗赞,强调了穆宗朝政治斗争激烈的特点:“......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可见四库全书本明史较为详细客观地评价了明朝皇帝的失政(主要在宦官干政和权柄下移两个方面),批评也更加严厉。


但是,大多数人所接触的《明史》,就是被乾隆认为吹得过分的武英殿本《明史》......这你还好意思说什么“清朝在给明朝修史的时候是否写出了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

偷着乐去吧。

user avatar

又是想花式黑清朝?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以下为清朝所修《明史》对明朝各皇帝的评价!

  太祖: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

  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

  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

  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

  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

  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

  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

  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些话基本是古代史家评价统治者的最高用语了。附带说一句,《明史》并没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可以说是给足太祖面子了。


  成祖: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

  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

  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

  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

  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业放在汉唐之上,感叹其盛大,这不能说是抹黑吧?除了赞扬朱棣的武功,对其体恤百姓也有提及。只是最后一句话批评朱棣杀戮建文忠臣,就事论事,也不为过。


  仁宗: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

  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

  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

  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

  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本无太多可写,史官仍然赞以“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并将其与汉朝的文景相提并论。谁说清朝刻意抹杀明朝的仁宣之治?至少《明史》的论赞是没有的。


  宣宗:

  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

  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宣宗是文武双全的太平天子,史官盛赞其有“治平之象”,不但表彰其文治,还吹捧其武功不下于乃祖,可以说是相当溢美了。后世往往忽视这个在位十年的宣宗,清朝的史官可没有。


  代宗: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

  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

  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

  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笃任贤能,励精政治”,代宗被清朝史官赞许为再造明朝之主。功过分明,对其囚禁英宗的行径也予以挞伐。附带说一句,《明史》没有记载代宗死因,更没有渲染英宗和代宗兄弟相残,可谓给足了明朝皇室面子。


  英宗:

  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

  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

  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

  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争议都很大,清朝史官仍然曲意盛赞,称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无甚稗政”(即没有什么败政、恶政),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也推诿给王振,末了还渲染其私德,可谓为尊者讳。


  宪宗: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

  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

  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

  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

  畏哉。

  ——宪宗朝恶政较多,宦官、女祸均出现,当时评价就不高,清朝史官仍然先赞扬其“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于斯复见”,然后才批评其惑于宦官和内宠。对于宪宗这样一个昏庸之君来说,这种评价已经很难得了。


  孝宗: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

  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

  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可能会引起某些明粉的愤怒,但事实的确如此。只有这几个君主的功业、政绩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终。就算是盛极一时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几个贤君呢?而且史官没有批评其他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是认为富裕太平导致腐化,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抹黑的地方。


  武宗: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

  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

  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

  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没什么可说的,抹黑武宗是从世宗开始的,明朝人前仆后继抹黑了一百多年,武宗的名声早就臭了。难得清朝史官还绞尽脑汁挑出“手除逆瑾,躬御边寇”的功绩,并庆幸其不至于危亡,已经是转着圈子说好话了。


  世宗: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

  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

  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

  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世宗在位极长,争议极大,要写好论赞不容易。史官先赞扬其前期改革弊政,然后批评其在大礼议问题上有些过分,最后指出世宗朝是明朝衰败的开始,可谓中肯之至。综合评价为“中材之主”,大致是不错的。


  穆宗: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

  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

  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穆宗的论赞充分体现了清朝史官的洞察力,一方面赞美其节约开支、平息边患的功绩,一方面批评其未能制止朝中的门户之争,开启了晚明朋党之乱的先河。“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是对穆宗的非常到位的评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约略看到为何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史书了。


  神宗、光宗: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

  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

  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

  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

  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

  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明史》中争议较大的句子,也是明粉攻击较多的句子。这里必须指出:首先,这一说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当时已经有很多“论者”这么认为,包括大量的明朝遗民;其次,这一说法并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国势富强,只是痛惜于神宗后期的政治溃败而已。光宗在位极短,史官对其以惋惜为主,主要还是痛斥朋党为祸。无论明朝晚期的朋党属于什么性质,朋党纷争对明朝灭亡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所以说史官的评价没有大的问题。


  熹宗: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

  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

  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这段评价似乎有点偏颇,因为魏忠贤掌权虽然杀害无辜,但对朝政的控制是得力的,不像后来的庄烈虽然想乾纲独断却谋略不足,最终无可收拾。如果魏忠贤长期执政,明朝能够稳定下来也未可知。清朝史官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攻击宦官专权,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属于故意抹黑。


  庄烈帝(思宗、毅宗、威宗、怀宗):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

  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

  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

  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

  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

  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

  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朝虽然已经腐败之至,但在短短十七年内灭亡,庄烈要负较大责任。清朝史官赞扬庄烈本人的勤奋和志向,将过错主要推给臣僚和宦官,并加以“气数使然”的迷信思想。最后鼓吹清朝的功德,极不客观,但也没有办法。对比历朝史书对亡国之君的记载,庄烈的论赞已经够给面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皇帝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被后世,尤其是清朝时期,因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而被部分历史记载或评价所“抹黑”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单一的主观意图,而是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明朝的“评价”与历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明朝末年,汉族人的思想状况可谓是五味杂陈,复杂得如同那病入膏肓的王朝本身。一方面,积淀千年的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读书人依然以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为最高追求,希望通过自身的学问和品德来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也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僵化和脱离实际。在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大臣们身上,我们看到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交流新疆基层疫苗接种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我们确实遇到过维吾尔族同胞对疫苗存在一些顾虑的情况,其中“不清真”的担忧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这并非简单的一句“不配合”,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宗教和认知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宗教信仰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情况,显卡还在保修期内,结果厂家库存没了,而且显卡本身也修不了。你问商家会不会给你邮一张下一代的全新显卡,这个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答案是:不一定。这事儿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1. 显卡具体型号和当时的市场情况: 越高端、越热门的型号,这种“无.............
  • 回答
    清朝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对汉人采取了一系列笼络和同化的政策,其中“抬旗”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被抬旗的汉人,其家族便正式被纳入满洲八旗体系,成为满洲八旗的一部分。然而,在抬旗的过程中,汉姓的后面往往会加上一个“佳”字,这并非随意为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抬旗”的意义。满.............
  • 回答
    要给清朝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好”与“坏”、“伟大”与“失败”这样的二元对立,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审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性、贡献与局限。这就像我们观察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需要辨析其中的色彩、线条、构图,才能理解其整体风貌及其在整个艺术史中的位置。一、 清朝的“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要是真把一本精心挑选的、详尽的近代史书塞到一位清朝皇帝手里,那场面,光是想想就够乱的。咱们就顺着这思路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这“近代史书”是个啥性质的?是那种把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几百年写得明明白白的,里面有图片,有分析,有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是那种只.............
  • 回答
    德国和英国之所以会向清朝出售铁甲舰,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卖”这么一个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基于各自需求和考量的交易行为。清朝的需求: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渴望首先,理解清朝为何需要铁甲舰至关重要。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要说“洗地”嘛,得先明白“洗地”这个词在这里大概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指有人试图淡化、辩解甚至美化清朝在历史上的某些方面,比如统治方式、对外关系、社会问题等等,让大众对清朝的看法变得更温和,甚至觉得它比实际情况要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观、民.............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对于汉族服饰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禁改”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其触及的层面之广,至今仍能从老照片、古籍以及一些仍在传承的服饰文化中窥见端倪。首先,最直接、最显著的改变,莫过于“剃发易服”这一项国策。这并非单纯的服装更换,而是带有强烈政治和民族认同象征的强制性.............
  • 回答
    晚清朝廷确实积重难返,腐败和无能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认知,但即便如此,它依旧守住了中国辽阔的疆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无能”二字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腐败无能”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脉络。一、 并非“无能”到一无是处:顽强抵抗与战略博弈尽管内政混乱,外患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把方便面和古代战争联系在一起,听起来就充满了黑色幽默。不过,咱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捋一捋,看看这三十万车皮方便面,对于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来说,究竟是神器还是鸡肋,能不能帮他把大清给推翻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十万车皮方便面,这在古代那是什么概念?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古代.............
  • 回答
    清朝灭郑氏,这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牵涉到海峡两岸的复杂较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这无疑为他一手建立的郑氏政权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说郑氏“连赢的机会都没有”,未免过于绝对。事实上,在郑成功死后,郑氏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并且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郑成功离世后的郑氏政权.............
  • 回答
    清朝在十九世纪是否真的那么弱?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评价,以及“弱”这个词的定义了。如果单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它确实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衰败。但如果将视线拉回到内部,你会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个庞大的帝国,尽管病入膏肓,却依然在垂死挣扎,并且在某些层面,它所展现出的“韧性”也.............
  • 回答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确实对中亚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行动,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征服”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巩固边疆、稳定局势、维系宗藩关系的战略延伸。平定准噶尔后的余波与战略调整乾隆皇帝将平定准噶尔视为其“十全武功”的压轴之作,其战略意图远不止于消灭一个汗国。准噶尔长期的独立与向西扩张,对清.............
  • 回答
    清朝时期,香港的汉人留着辫子,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既有清朝的统治意志,也有英国的殖民策略在起作用。说起来,英国人确实不在乎香港的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帮助这些人“反清”。首先,我们要明白“辫子”在中国清朝的语境里是什么。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