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汉族人的思想状况是怎样的?怎么轻易就被清朝给灭了?

回答
明朝末年,汉族人的思想状况可谓是五味杂陈,复杂得如同那病入膏肓的王朝本身。一方面,积淀千年的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读书人依然以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为最高追求,希望通过自身的学问和品德来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也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僵化和脱离实际。

在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大臣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党争和虚文。他们沉溺于对儒家经典词句的咬文嚼字,在道德文章上相互攻讦,却对边疆的危机、财政的枯竭、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士大夫的群体内部,虽然存在着一些有识之士,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看到了明朝的弊端,开始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比如限制皇权、改革税制、重视实学等等。他们的思想,在后世被认为是朴学和启蒙思想的源头,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然而,这些改革的声音,在巨大的体制惯性和既得利益的阻碍下,往往难以真正落地。朝廷内外,官场腐败严重,宦官专权,士大夫们虽然有心,却也常常被卷入派系斗争,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来力挽狂澜。更何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本身也吸纳了许多其他元素,比如佛道的某些观念,在文人墨客之间流传,使得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但也更加碎片化的状态。

至于普通百姓,他们的思想更多地受到生存现实的塑造。连年的天灾、沉重的赋税、官员的敲诈勒索,让他们对朝廷的忠诚感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乱世中活下去,所以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比如李自成,他的思想可能并不复杂,但却能抓住百姓的痛点,用“均田免赋”这样朴素的口号唤起民众的响应。在他们的眼中,明朝已经不再是那个“替天行道”的王朝,而是一个压迫他们的剥削者。

为何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庞大人口和深厚文化根基的王朝,会轻易地被来自东北的清朝所灭亡?这绝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原因,思想层面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天朝上国”的傲慢,让他们低估了来自“蛮夷”的威胁。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置于文明的中心,认为其他民族不过是需要被教化的对象。这种思想上的封闭和自大,使得他们在面对满洲民族的崛起时,反应迟钝,应对失策。当清朝以其严明的纪律、强大的战斗力和灵活的策略(例如招降纳叛、笼络人心)叩关时,明朝内部的腐朽和分裂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抵抗的根基。

其次,明朝在思想上也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来对抗外来力量。虽然汉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到了明末,这种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被束之高阁,成为士大夫们自我标榜的工具,而未能转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信念和行动指南。清朝则有其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其本源于满族习俗,但他们善于吸纳和融合中原文化,并通过制度化的教育和宣传,将满汉一家、天命所归的思想植入人心,特别是收买和利用了一部分明朝的官员和士人,为他们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支撑。

更关键的是,明朝在面对危机时,其思想上的“精神支柱”已经摇摇欲坠。儒家思想虽然依然是显学,但其在维系社会秩序、激发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腐败的官僚体系、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忠君爱国”的口号失去了号召力。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普通百姓和下层士人,如果感受到的是压迫而非庇护,那么他们自然难以激发所谓的“民族气节”来抵抗外敌。反而,一些对明朝失望透顶的人,甚至会选择与清朝合作,以期获得新的生存机会。

可以说,明末汉族人的思想状况,是一种从内部开始的瓦解。当士大夫们专注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辩论,而无法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去应对外部的挑战;当普通民众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只想着如何活命;当曾经辉煌的思想失去了指导实践的力量,甚至成为掩盖腐朽的遮羞布时,那么,即便是拥有再强大的血脉和文明,也难以抵挡住一个更加团结、更有组织、更懂得抓住时机的外来力量。清朝的入关,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在明朝自身崩溃的躯体上,乘虚而入,建立起新的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这个问题,顾版《南明史》就有答案。比如“明末人的思想状况“:

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1]


建国于西元1368年的明朝,经过200多年的腐蚀,到了晚明时代,大明高等级皇族其实已经成了一个趴在全天下人民身上吸血的“怪物”。以万历年间福王之国为例,该事件被樊树志先生称为“举江北半壁天下,尽属藩使之鱼肉”。福王去洛阳就国,奏请“赡养田”4万倾,万历严令政府执行。而这一诏令被以内阁首辅叶向高、礼部右侍郎孙慎行等为首的在京以及河南、湖广等地官员一致反对。原因无他,大明已经实在拿不出这么多地来给福王了,硬要挤出,必将惹得天怒人怨。叶向高直接指出,恐“天下之乱从此始矣”。最后4万倾土地经过皇帝和朝臣的讨价还价,从4万减到3万,再从3万到2万。最后河南摊11200倾,不足的部分由湖广、山东分摊。不幸的是,叶向高的预言成真了,十多年后,河南民变四起,和福王等藩王的胡作非为密切相关。[2]

到崇祯时期,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北方遍地起义。而当北京政府覆灭的消息传到南方,江南立刻就发起了大规模的奴变,如果不是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以李闯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在占领北京后,原本可以很轻易的消灭南明,一统中国。

可惜这一势头被入关的清军打断,清军带来了落后的奴隶制和以剃发易服为代表的五大民族征服弊政,要压迫在以汉族为首的各民族身上,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起义军被迫与明朝士绅官僚联合在一起,重新打出明朝的旗号,要“中兴大明”。表明上看人民群众是要支持明朝,实际上不过是为了维护以汉民族为首的各民族利益,打着明朝的幌子抗清。

比如以江阴、嘉定两地,原本是已经投降满清。可惜当薙发的消息传来,当地人民坚决不能接受这种民族压迫与耻辱,江阴人民是如此回复清军的:“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著。止以变革大故,随时从俗,方谓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城乡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3]

面对随后前来的清军,江阴与嘉定人民,打着“中兴大明”的旗号,人人奋死抵抗侵略者,“四乡居民不约而至者数十万计。三尺童子,皆以蹈白刃无憾”。“各乡保乡兵距城五六十里者,日入城打仗,荷戈负粮,弃农不顾。不用命者互相攻歼,虽死无悔”。

但是可惜未经过训练的人民,又没有物资补给,没有后援,最终败给源源不断涌来的清军。最终城破,居民大多被屠,罕有幸免。[4]

有的人又要说了,头发衣服哪有自己的命和吃饱饭重要,这就是以当代人甚至可能就是他自己的想法去代入明末了。在那个时代,剃发易服就是要“以夷变夏”,“亡天下”,“神州陆沉”。将人类变为“犬羊”。清时,有朝鲜人来中国,和汉族人笔谈,把衣服借给这个汉人穿,问他,你开心吗?答曰:当然开心啊,这是我祖先穿过的衣服,我现在穿的,和犬马也没有差别。

朝鲜人虽然隐隐以穿着大明衣冠自负,但还是同情汉族中国人的。日本人就直接羞辱汉人,故意拿深衣问汉人,这是什么衣服。问清太祖,是哪里的人。汉人为避免尴尬,还得说谎努尔哈赤是“江南人”,被日本人当面拆穿。

那么得到大多数人民与农民起义军支持的南明为何最终被清军消灭?缘由在于南明政府继承了原北京政府的昏庸与内斗。大顺入北京时,几乎所有的在京臣都降清了,而等到清军入京,相当一部分明臣出于民族隔阂,不愿意降清,纷纷南下。南明却掀起了所谓“顺案”,要追究这些南下官员曾经降顺的罪名,逼得他们只能投入满清的怀抱。

而这时候的长江以北,大顺溃败,相比较满清,中原人心还在明朝,多地翘首“以待王师”。可惜懦弱的弘光政府不敢派兵接收,怕和清军起正面冲突。后被满清轻易接收(剃发易服令下达后,大部分也反了)。

等到清军南下,兵峰直指江南时,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对弘光的内战,为此马士英急调原本防清的明军迎战左逆,以至扬州轻易失守。而被弘光政府寄予厚望的江北四镇,高杰被许定国诱杀,黄得功被明军叛徒所杀,刘泽清与刘良佐降清。

此时失去长江防线的明朝面临的是唐鲁之争,中间还夹杂着靖江王之变。唐鲁谢幕后,皇室继统问题再次提上日程,随后是桂唐内讧。等好不容易桂王成为独一无二的明朝君主,这时候拥明主力之一原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又想篡位自立为帝,而李定国坚持拥明,双方火拼后失败的可望降清,尽以明西南详情告之清方。

而此时拥明的另一势力明郑,朱成功在听闻永历帝死亡以及儿子与乳母私通双重打击下,英年早逝。郑经与其他不服的将领交战后,统领明郑。等郑经死后,冯锡范为拥护郑克爽即延平王位,又发动政变,诛杀郑经长子,明郑再次发生内乱,面对汉奸施琅带领的清军,最终投降。

至于题主所说“明朝轻易就被清朝灭了”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在明清交战的几十年内,明军与起义的人民给予了坚决的回击。

以永历十八年(西元1664年)大陆上最后一次明清军队交战为例,这时候大明临国公李来亨仍然坚持于湖北兴山县境内的茅麓山区,以大无畏的气概率领数千明军抗击着三省清军和增援的满洲八旗兵共达十万之强敌。明军凭借险要山头给与进犯的清军以痛击,一举击毙满洲镶红旗副都统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以及清军总指挥穆里玛的儿子。穆里玛疼惜儿子与满洲人,不敢再以满洲兵送死,改由汉奸军队打前阵,满洲兵在后督战。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后,李来亨部储存的粮草消耗的差不多了,被迫拼死突围....明军抬着云梯、盾牌,手持钩镰大斧,砍断木桩,填平沟堑,“炮矢如雨,蜂拥攻打”。可惜由于清军人数众多,是明军的十余倍,防御严密,突围未能成功。

闰六月初九日,李来亨再次率领数千名士兵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枪炮齐发,势如风雨骤至”。明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因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明军虽“连攻五阵”,结果仍然被清军击退...李来亨深知打破清军包围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义凛然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

八月初四,李来亨知道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先杀妻,再焚屋,最后自缢而死。至此,明朝于中国大陆再无寸土。[5]

大陆最后一支明军,就是在这样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独守荒土。两年前,永历帝死了。后来,国姓爷也死了。离他们最近的明军,远在海外孤岛,离此万里之遥。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不会有任何增援了。但这支原本以推翻明朝为己任的义军,现在却反过来守护自己曾经要推翻的大明朝。明知道等待自己的未来,可能没有明天,也许他们也曾经绝望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因为他们不能放弃守护大明子民。身后的“明”,始终给予他们抗击外国侵略的无畏意志。[6]

参考

  1. ^ 《南明史》上册,3页,顾诚,光明日报出版社
  2. ^ 《重写晚明史》,140-154,樊树志,中华书局
  3. ^ 《明季南略》,245-246页,计六奇,中华书局
  4. ^ 《弘光记事》,233-247页,李洁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5. ^ 《南明史》,791-794,顾诚,光明日报出版社
  6. ^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6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user avatar

汉族人和汉族文人、汉族士大夫阶层是三码子事儿。

讨论明末乱象时候,要按照阶级划分阵营,而不是所谓的明清顺的政权划分。

这样就很清晰了……

对于汉族士大夫阶层来说,清统治者承认他们在地方的特权,那么为什么不顺从呢?尤其是对比“气数已尽”、相互缠斗了上百年的明,不接受他们特权要求的顺。

对于清统治者来说,太过轻易的建立政权并没有让他们有一支强力的地方统治官吏队伍。这个空缺也需要汉族士大夫阶层去填补。

所以,这两者是天作之合,自然就得想办法消灭碍事的明、顺了。

user avatar

归根到底清朝是满清和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李自成当年攻的北京的时候。崇祯召京城百官相见,百官无人来见,最后崇祯吊死煤山。

皇帝明明是一国至尊,为何在这国破之际,百官先保小家。

吴三桂手握重兵却坐壁上观?

向前追溯直接到朱元璋数次屠戮百官,整个明朝皇帝和百官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差?

原因是中国社会从那时起就已经是儒家社会了。朱元璋自称是朱熹后人,是为了像脸上贴金吗?

朱元璋哪有这么肤浅!朱元璋是所有中国皇帝里和刘邦齐名最励志的皇帝,从零级小号练成九五自尊,稀罕朱熹这后代一个字,原因是中国社会已经是儒家社会。

朱元璋相通过朱熹后人来收服儒家社会,因为历代历代开国皇帝,面对儒家社会,只有收服,因为即使手握重兵,可是最后还是无法收上粮来先,也无法管理这个儒家社会,最后管理儒家社会的还是儒家人。

宋朝皇室训诫就是不是读书人,这是对儒家社会的收服手段,不是尊重读书人,而是要保证皇权对于儒家的收服。

到了李自成这里,李自成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收服儒家社会的心思,李自成只想打破这个最后一定会吃人的儒家社会,但是李自成没有新的理论来构建一个超出儒家社会的结构。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在说,所有百官都知道管理王朝需要他们,所以李自成必定会去收服百官,所以李自成必然不敢对百官做什么出格的事。

可事实真相却是,百官们知道这个儒家社会还是这群儒家官员最了解,脱离他们,税没法收,粮没法纳,徭役无人服。

可是李自成恨死这个儒家社会了,他只想打破他,他要把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儒家大佬们的膏脂榨干。

然后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让儒家出身的吴三桂恐惧不已,满清进关的口号是什么?

” 《中国通史》(丁文主编)第五卷对清入关后的记载:以多尔滚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一范文程为首的汉族降臣,首先采用了攻心战术.进关前夕,多尔滚对范文程、洪承畴等,言听计从.范文程告诉他,清朝不是在跟明朝争天下,而是跟农民军争天下.
于是,清朝便提出了“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来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同时,清朝又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掠杀政策,不准杀无辜,不准抢财物,不准烧房子,
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 “满汉一家,一体眷顾”清军入关后,清政府曾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因此大量录用汉族人为官。

这个汉族地主由儒家构建的儒家社会的主力军,清军入关一开始就是要收服儒家社会,这时候的儒家社会已经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

清军不是以侵略者入关,而是借以复仇者身份入关,关内黄河以北已经乱成一团,李自成打破了原有社会机构,但是并未构建新的社会结构,百姓不读书不知道天下格局,只知道种地活命。而儒家社会对李自成及其恐惧,清军入关就此将儒家社会全部收服。

这时候清军和儒家社会就是合作关系,地主乡绅们和以前一样纳粮交税,清军保证他们原有财产的合理性。

清朝从一开始就是满清与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整个清朝就是建立这种平衡而稳定的,当剃发的时候,触动的是儒家社会的根本宗旨,所以清朝必然遭遇大规模抵抗。

而国外史学家为什么一直以来不可能把元朝列为中国王朝,而是单独摘出去,变成一个蒙古文明。

历史永远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欧洲人从中世纪基督教启蒙后,进入下一步发展阶段,却开始精神分裂,要开始给自己找祖宗,这种行为和韩国人发达后,乱认祖宗心态是一样的。

国家发达不代表整个族群自信,他们把曾经启蒙他们的中世纪宗教运动叫做“黑暗中世纪”,并且我们中国的教科书都在这么叫,就好像他们曾经文明过一样,那是意大利人的黑暗中世纪,和英国,法国,德国根本没什么关系。

他们把“文艺复兴”叫文艺复兴,其实那是一次文艺普及运动,再一次误导大家,好像他们曾经很文明,那是意大利人的文艺复兴,和西欧那些国家没什么关系。

历史一直都是被这样几句话所偷换概念,如果元朝是中华文明一部分,那么是欧洲人不能接受的,他们宁可承认那是一个蛮族文明,也不肯说他是中原王朝一部分。他们不承认那个庞大的帝国。

不承认清朝有什么好处,对于欧洲来说好处多多,这样对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东北这几个地方议题就可以无限操作。

每一次西方媒体在拿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搞事情的时候,那么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武器,那就是政权更迭的法理权。一旦我们失去了,那么西方掌握的媒体,将会多了无数相让他们掀起巨大声浪的操作,看看那些塞尔维亚、乌克兰这些国家下场就知道,操作民族自决,区域独立是多么容易。

那些总是要清朝排出去的人,到底在为谁服务,是在为每一次流亡世界的所谓活佛助攻,还是给疆独那群人送子弹。

user avatar

南明这一段,真是满目都是泪。

清朝统治者是很狡猾的,入关之后,充分吸取了蒙元灭亡的教训,蒙元是高高在上的占领和掠夺,清廷虽然本质上也是这样,但采取了“合作和分享”这一策略。

清廷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汉族地主阶级是中国的统治阶级,虽然当时没有“阶级”这个概念,但不影响他们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采取了和汉族地主阶级合作的道路,并通过科举和设立汉大臣等一系列措施来分享政权,让汉族地主阶级参与到国家统治这一活动中来,自然也就会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认可。

当时的汉族士大夫们,历史局限性让他们看不到满清统治的危害,认为就是一次改朝换代罢了,没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所以面对清的优势军力,南明摧枯拉朽式的就灭亡了。

但是,汉人中依然有很多人不满意清的统治,清廷两百多年统治中,反清复明一直是中国国内斗争的主线,即使辛亥革命的爆发,刚开始也是归于这一矛盾下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汉族依然是最终的胜利者,并且最终同化了满人。

我统计了一下,历史上但凡外族进犯中原地区的,呆的时间越长,灭亡的越彻底,蒙古统治的时间少些,到今天还能留点渣,这点渣还是苏联从火堆里刨出来的死灰,满人统治的时间长,直接就是连渣都没了,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汉族人的思想状况可谓是五味杂陈,复杂得如同那病入膏肓的王朝本身。一方面,积淀千年的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读书人依然以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为最高追求,希望通过自身的学问和品德来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也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僵化和脱离实际。在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大臣们身上,我们看到的.............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明末辽西汉人与辽东汉人逃亡关内的人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精确统计的问题。历史记载往往侧重于重大事件和官方决策,对于这种大规模、持续性的民间迁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并尽可能详尽地讲述当时的情况。历史背景与逃亡的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辽东和辽西汉人为何会大规.............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在讨论“为元抗明而死的汉族士大夫地主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汉奸”这一概念的内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及其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的是在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一个汉朝人穿越到明朝,毫无疑问会感受到 科技日新月异,而且这种感受会非常强烈、复杂,甚至可能带有震撼、惊叹、困惑和失落等多种情绪。虽然明朝的科技在很多方面仍然受制于当时的认知和生产力,但与汉朝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某些领域。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个汉朝人可能会在哪些方面感受到这种“日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时空,想象一个没有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由汉族延续了明朝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假设,的确能引发关于中国疆域演变的许多有趣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期和地区来梳理一下,看看一个汉族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没有可能维持甚至扩张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本身的疆域,与.............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定答案的历史假设。明朝若非被满清取代,而是被另一个汉族政权继承,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时,是否能避免被宰割或减轻压迫程度,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关键在于“另一个汉族政权”的性质和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另一个汉族政权”指的是什么。它可能是一种情况:1. 明.............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算“汉奸”这一问题,从“民族文明高度”来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但又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引入不同历史学者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首先,何为“汉奸”?在传统认知中,“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勾结外族、出卖本民族利益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勾.............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