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不是在心理上受到了元朝的破窗效应?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

1. 理解“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理论,用来解释城市犯罪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破损的窗户不被及时修复,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延伸到社会心理层面,它指的是一个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负面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引发一系列更严重的负面行为,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或群体的心理崩溃和秩序失调。

在政治和历史语境下,这个效应可以理解为:当一个政权或制度出现严重的衰败、腐败或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迹象(“破窗”)时,人们会逐渐对其失去信心,认为其已经无法提供安全和稳定,进而更容易接受新的、甚至是通过武力带来的改变,即使这种改变初期可能带有压迫性。人们的抵抗意志会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顺从。

2. 明末汉族社会背景:国家衰败的“破窗”

明朝末年,社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未被修复的“破窗”,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倾覆:

政治腐败与权力真空: 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朝廷机构效率低下,决策失误频频。皇帝(如万历)的怠政,导致国家机器运转失灵。官员贪污腐败蔚然成风,导致民怨沸腾,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经济凋敝与财政危机: 连年征战(如对后金的战争)、天灾频发(如小冰河时期的旱灾、蝗灾),导致国家财政枯竭。苛捐杂税不断加重,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军事力量衰弱: 边防不振,虽然有孙承宗、袁崇焕等少数有能力的将领,但整体军纪涣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辽东战事长期不利,加上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明朝军队疲惫不堪,战斗力大打折扣。
农民起义的爆发: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虽然未能成功建立稳固的政权,但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统治根基,消耗了其有生力量。起义军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也让很多原本属于明朝的统治者和士绅感到恐慌和无力。
社会信心危机: 面对上述种种危机,明朝统治者未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屡屡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使得整个社会对明朝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3. 元朝覆灭的“破窗效应”——历史的记忆与心理暗示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被汉族起义推翻,并经历了近百年的统治,这段历史是汉族社会的重要记忆。那么,元朝的灭亡是否对明末汉族人民产生了“破窗效应”的心理暗示呢?

少数民族政权的脆弱性: 元朝的统治虽然持续了近百年,但其征服性的统治、民族歧视政策(如四等人制)、以及最终被汉族起义推翻的事实,都可能在汉族士人和民众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即使是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并非牢不可破,其统治也可能最终被推翻。
“天命”的转移: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命”是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元朝的灭亡被许多人视为“天命”的转移,汉族政权取代了其统治地位。这种“天命观”的观念可能会使得汉族人民在面对另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崛起时,会潜意识地将历史经验与现实联系起来。
对比与类比: 当明朝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并且满族政权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相对清晰的政治纲领出现时,一些汉族士人和民众可能会在心理上将“推翻一个衰败的王朝,迎接一个新的统治者”这一模式与元朝的灭亡进行类比。他们可能认为,就像当年汉族人民推翻了元朝一样,现在也可以通过投降满人,来“顺应”某种历史潮流,或者说是在绝望中寻求一条“活路”。
对“亡国”的恐惧与“识时务”的务实: 明朝的灭亡是汉族政权的瓦解,这给汉族精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时,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国破”的悲哀。而满族军队的进入,则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新的秩序的到来,尽管这种秩序带有压迫性。在强大的武力压迫和对自身安全、财产的担忧下,一些人选择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成为了一种避免更大损失的策略。

4. 将两者联系起来:心理上的“破窗效应”及其局限性

将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与元朝“破窗效应”联系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心理上的“示范效应”: 元朝的灭亡,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汉族政权取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案例,为汉族士人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当明朝统治崩溃,满族崛起时,这种历史记忆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人们可能想:“历史上汉族人也曾成功地推翻了外族统治,现在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更优’的选项。”
对“新秩序”的心理预期: 元朝的统治结束后,明朝的统治建立,虽然带有革命性和暴力,但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当明朝覆灭,满族入关时,那些选择投降的汉族士人,可能在心理上是对满族政权的一种“预期”,认为满族政权虽然是外族,但其统治能力和国家构建能力可能比已经腐朽不堪的明朝更强,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这种心理预期,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对“汉族政权不复存在”的绝望,以及对“新的、可能更有效”的政权的一种希望。
“顺势而为”的心理安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一个政权注定走向灭亡时,那些选择投降的个体,可能在心理上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种“顺势而为”的合理性。他们可能认为,对抗一个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是愚蠢的,而顺应历史潮流则是明智的。元朝灭亡的例子,可能强化了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心理暗示。

局限性与需要注意的方面:

尽管存在上述联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破窗效应”的直接心理作用难以量化: “破窗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将其直接归因于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的个体心理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历史选择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地域关系等。
元朝历史记忆的间接影响: 元朝灭亡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是一种历史的“参照”或“参考”,而不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指令。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才是导致投降的根本原因,而元朝的灭亡只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联想。
满族的吸引力与“拉拢”策略: 满族入关并非仅仅依靠武力,他们也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例如保留一些汉族官僚体制、承诺尊重汉族文化(表面上)、以及利用科举制度等方式。这些主动的策略,比单纯的“破窗效应”更能直接地促使汉族精英投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投降是一个复杂的个人选择,不能简单地用集体心理来解释。许多汉族士人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抵抗,但也有很多人在个人利益、家族利益的考量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历史事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明末的历史事件极其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理论来解释。投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对明朝彻底失望: 认为明朝已经无可救药。
对满族军队的恐惧: 满族军队的战斗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李自成农民军的排斥: 担心农民军的统治带来的混乱和破坏。
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希望在新的政权下保全财产和地位。
地域和派系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派系的士人有不同的选择。

结论: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并非完全是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直接心理诱导。明朝自身统治的腐朽和危机,才是导致社会信心崩溃的根本原因。然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最终被汉族推翻的王朝,其灭亡的历史记忆,确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强化了汉族士人的某些心理预期和选择逻辑。

具体来说,元朝的灭亡可能在心理上营造了一种“政权更迭是可能的,即使是外族政权,也并非永恒”的观念,并可能在绝望中为一些人提供了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心理安慰,甚至是一种对新政权稳定性的隐约期待。但这种影响是微妙且间接的,远不如明朝自身的衰败以及满族主动的拉拢策略那样具有决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元朝的覆灭历史,是明末汉族社会心理构成的一个复杂背景元素,但它不是导致大面积投降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它更像是为绝望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系”和“心理暗示”,而不是一个直接的“破窗效应”的启动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不要用现在的[民族主义]去套古代人。

民族主义,也就是在最近一百年内才出现的一个奇葩产物。明末时代,甚至没有十分清晰的民族区分。

所以,在古代,老百姓其实是没有太深刻的[我们被异族入侵了][我们亡天下了]这种观念的。

因为,不管是汉族当权,还是少数族裔当权,老百姓的日子,一直都差不多。

没说朱重八得了天下就对老百姓免一百年赋税的,也没说努尔哈赤来了就把汉人超过车轮高度的男子全砍了的。

老百姓很现实的,既然谁当皇帝,对他们的实际生活都没太大影响,那……管他谁当皇帝呢。

说[有奶就是娘]可能不太准确,但是,说真的——老百姓的意愿,对[天下大势]的影响,微乎其微。

近代以来,我们中国能崛起出这么强烈的[民族主义],其实和清朝满族的骚操作有关,如果不是清朝做的太过分,我们想觉醒出这么强烈的[民族主义],还真的不是太容易。

但是,你要说蒙古人带来了[破窗],也不准确。

黄帝是内蒙河北一代过来的游牧民族,商汤是祭祀邪神的蛮族入侵,秦国也是蛮夷一类,汉代更是和匈奴互爆多年,魏晋时期,异族更是一度做大,就连杨坚,也曾改姓[普六茹],李世民更是有异族血统。

不是只有蒙古人有破窗的实力,我们华夏,一直都在被[破窗]啊。

其实,说的现实一点,明末入关的,满族拢共也就两三百万的样子。剩下的,基本都是因为明末时期天灾人祸,实在混不下去,逃荒到关外的[汉人]。

满族称他们为[汉军旗],正是这些逃荒到关外的[同胞]们,给满族带去了开化和文明,冶炼,匠作,种植……

这才是让满族这种边境小瘪三能够[趁势而起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甚至于,再往上查,蒙古人也是靠汉族这[强力奶妈]才具备了反抗女真族的实力。

女真族也是在汉族的[强奶]之下,具备了跳反契丹人的实力。

甚至于,契丹人能崛起,也是靠了汉族的[强奶]。

还有西夏,还有吐蕃,还有九姓杂胡,这些[掘墓人],都可以看成是大唐那个时候一波强奶,造就出来的。

匈奴,柔然,鲜卑,铁勒,突厥……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汉人奶出来的。

有的是主动奶,比如西夏,比如吐蕃。

有的是被动奶,剩下的几乎全算。

一旦中原政局发生波动,就会有大量的[兵祸]发生,然后老百姓就趋利避害,逃难吧。然后,很多人就这样跑到了异族那里,然后发动[强奶],可能三五十年,可能百八十年,可能两三百年……然后就会给我们汉族朝廷奶出一个[掘墓人]。

这么说吧,华夏大地上凡是异族入侵,几乎都是[师华夏长技以治华夏]的模板。

如果没有匈奴人隔三差五过来掳掠汉族人口,他们可能至今还是野人部落。

如果没有汉末三国大混战,老百姓四散奔逃,加入异族,就没有后来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什么破野头宇文家,什么渤海高氏,什么独孤家,什么……

几乎都是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然后就开始崛起的[异族]。

这几千年,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多蒙古人和建奴这两次,也不存在什么[破窗]。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你会发现,我们这边的[窗],破的次数不要太多。

这种现象,也导致了汉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真要较真儿,根本没有所谓的[华夏正统],你说黄帝是,那你置炎帝于何地?

拳头大就是有道理,这是人类文明萌芽时期就知道的[真理]。

也就是现代,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百多年的黑暗时代,让外国和尚传过来的[民族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

这种现象,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常见,那种有奶就是娘的风格,才是人类文明的主流状态。

所以,在西方各国看来,中国简直就是一朵奇葩。因为我们和其他所有国家都不太一样。

[异类]其实是我们自己。

[民族主义]这种欧美白左放出来的[概念股],真的在中国[具现化]出来了。然后,西方各国就像是[叶公好龙]故事里的叶公一样,被吓尿了。

[我就随口那么一说,我自己都不信的,你们居然真的做到了,要不要这么吓人?]

所以,我们现在可能才是[异类],因为还没有更多国家和地区把[民族]和[领土]看的如此重要。

强如普京大帝,也没说过[俄罗斯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这种话。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二战时期的大佬也没说过类似的话。

但是,我们中国人说了,并且准备那么干……

我不知道到底是哪边有问题,反正,很不对劲。

也许,错的是整个世界,只有中国人是[正常的]。

也许,是反过来。

user avatar

说个可能有违许多人认知的事情:

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年,弘光朝廷上下有着“清军是明军同盟”甚至“清军是明军下属”的观念。

在当时明廷上层的认知中,清军是一支可以控制利用的少数民族武装,就好像唐朝的沙陀军一样。

这直接导致那段时间里,许多明朝官军投靠清军毫无心理压力,没有觉得自己真正改换了阵营。

直到清军打到江南地区,发布一系列民族压迫恶政,这种观念才被打破。


这种现在看来很可笑的认知,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满洲人本来就是明朝治下的子民,努尔哈赤起兵一开始就是“明朝封疆大吏发动的地方叛乱”。

在搞剃发易服之前,明朝君臣的认知中都将满清起兵视为一场大明框架之下的反叛,就跟之前万历朝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差不多。

早在崇祯朝,就有人将李自成比作黄巢,将清军比作沙陀兵。提出“联虏平寇”策略的雏形。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之后,弘光朝廷也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是吴三桂降清,误以为吴三桂仍然忠于大明,只是借清兵之力击退闯军、光复北京。

上面有个答案引用的“弘光朝廷嘉奖吴三桂”那段史料,也是这种认知下出现的。

可见弘光朝廷这时根本没将清军视为头号敌人,甚至将其视为可以联合的对象,当成是自己手底下可以控制利用的一支少数民族军队。

清廷也声称自己入关是为了“复明”,是要消灭闯军为崇祯复仇。

这一时期北方的局面就是:上层官员乡绅看到“复明”的旗号后纷纷降清,下层百姓则支持闯军、起兵反清。


这是因为:

我们知道后来的历史走向,所以会觉得这时候清廷是在演戏、欺骗。

但想想李克用、马占鳌等人的事迹,如果明廷力量足够强大、率军北伐归来,清廷后来完全可能真的按照大明的剧本往下演,到时候谁能说他们“复明”的旗号不是真心?

只是明廷实力薄弱、昏招迭出,才会导致历史走向我们熟知的方向。

所以但凡看过南明史的人,都会劝别人“别看,能气死你”。


等到李自成兵败身死、弘光朝廷兵败城破之后,形势彻底变化。

这一时期就不存在题主说的“没有心理压力大面积投降”了。就连已经投降的文武官员,都加入了反清复明活动。


参考资料:《南明史》顾城

user avatar

能用出“汉族”投降“满人”这种措辞,说明题主连最基本的政治常识都不具备。

“投降”和“受降”是政治行为,只有军人、政府官吏、民间抵抗组织、地方名流等等具有政治性质的单位才有主体资格。平民不存在“投降”这一概念,敌军打过来没反抗,只能叫“接受现实”,而不叫投降。所以要问也应该问“为什么明朝官员大面积投降满清”,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进一步讨论原因,军事失败当然是一个方面,慕强是人的共性,投降强者历来是普遍现象。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因为同样作为失败者,农民军高级将领投降满清者比例要低得多。

继续深究来看,明朝文武官员不仅投降满清者较多,投降农民军者更多。所以不能说明朝官员喜欢向异族屈膝,而应该说他们对明政权不够忠诚,在与敌对抗中就缺乏韧性和积极性。归根结底,在于明政府经过两百多年的矛盾积累,恶性党争、山头主义、贪污腐败、文武失衡等问题非常严重,政府内部的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让官员对政府失去了归属感。典型如三顺王的投降并非因为战败,而是由于内部矛盾的爆发。

当然也不要觉得明朝很垃圾,任何政权都有生命周期,用甲政权的衰落期比乙政权的盛世完全是耍流氓。同样比较末世表现,晚明的比以往任何大一统政权都强得多。看看秦汉晋隋唐元各自生命尾声的崩盘,明朝在最后二十年的政治能量比它们要强得多了。

实际上晚明的形势很特殊,其动员能力一直不差,直到灭亡前三四年还能组织大军和清朝进行大规模决战,随后才迅速垮台。这或许可以说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明朝,从自身结构而言还远未到亡国边缘,动员能力和维稳尚强,只是对清战争消耗国力太大,越过了某个奇点,才在最后两三年突然呈兵败如山倒之崩盘现象。以人为喻,以往的朝代死法如癌症终末期治无可治,明朝则更像一个矽肺患者,本来休息休息还可以撑,但被人逼着干苦力,拼命透支,终于疾病爆发,累死了。

user avatar

明末投降满清这事不要太琢磨一些高大上的“民族”“破窗效应”什么的,想想在一个文盲超过95%的国家,你跟他们说100年前的事普通人大概率都两眼一抹黑,谁记得那么久的玩意,还不如多关心关心明天吃什么。

明末的事无非就3点

1、打不过投了活命,无需多说,自古有之。毕竟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活着。顺来了投顺清来了投清,清朝赢了,所以他们跟着清,仅此而已。

2、被明朝逼的,典型的就是边军士卒,在大明这边穿不暖吃不饱,卖妻卖女求得一活还要被地主皇室军头们层层盘剥,对面满清可是真给钱给女人安排成家的。何况边军和满清蒙古打交道都百年多了,打打和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家门口的蒙古人女真人和那些四川广西来的汉人谁对你更亲一点还说不定呢。这么一对比那自然投了拉倒。

3、满清能让他们安置下来,所谓坏秩序也好过无秩序。明末中央混乱,官员腐败,地方民不聊生,最终流民遍地,催生出了李自成。可惜李自成很快又兵败一片石未能成业。结果就是明末的中原大地上打打杀杀了几十年,混乱无序,老百姓朝不保夕。而满清在击败李自成后成功站稳了脚跟,多年的战乱空出了大量的土地,满清给了流民土地把他们彻底安置了下来,根除了动乱的源头。老百姓一旦能过上安稳日子,谁还想回到那个末日一样的混乱中去呢。

最后总结:明朝但凡不要这么菜,大顺但凡给点力,这一切哪里轮得到满清!

user avatar

破个x的窗

按照惯例,此问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回答:

1·有秩序比无秩序好

2·讲一个带清来了不收三饷的温馨小故事

3·哪有什么民族主义啊,都是你们皇汉yy的

首先声明,我说话冲,下面的言论不针对个人

明末不光是汉族,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一样大面积投降,包括被后金征服的漠南蒙古,你要除开把林部这种被打服的,还有像奈曼、敖汉这种箪食壶浆迎王师的,这也是破窗?

这不叫破窗效应,应该叫破防效应

有秩序指被有秩序的持续剥削

圈地、逃人法是传统艺能我懒得复读

《清世祖实录》顺治一年十二月辛巳:

辛巳。谕户部前听民人投充旗下为奴者原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也。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八年七月初三:

况供我赋役者民也。国家元气赖之。投充者、奴隶也

随时开除人籍.jpg

真要老百姓选,谁愿意选一个把农民军刚分了的地又圈起来的政权叻

哦,对了,辽饷一样收,九厘银直接摊正赋里了

所以开篇说的前两种回答实质上就是那啥(被和谐了,你懂的)

但凡学学徐贞明或董应举拿着帑金买田广募耕农,就算是做做样子我也不会说起带清的农业就炸毛


明末大面积投降的民族多了去了,哪是简简单单一个“汉族”就能框尽的?

这是当农民军在崇祯朝十七年间啥也没干吗?

《石匮书后集》给死在农民军手上的“忠烈”编个目录都要占三页纸,后金在华北劫掠一城的官员破城自杀比比皆是:

就算看不来档案,《国寿录》八百多页也够翻了吧

李来亨死在康熙三年,破窗破到这个地步,带清也是蛮丢人的

user avatar

给你做个假设。

你现在就是明末的一个普通百姓。家住在明朝中部地区的某个县。


这个县大概是十万人,两万户。这其中读书人大概是一百多户,但是有很多平民为了不交税,把土地寄在读书人的名下,从而避免了税收。大家族有七八家。总共加起来大概是有两千户不用交税。这群人就是所谓的士绅阶级。

你家里有5口人。你一个壮劳力,老婆就是个裹脚女人,基本上干不了重活,地里面全靠你努力。孩子年龄还小,帮不上什么忙。

你家里有十亩地,平时租种地主家十亩地,约定地租是四六分,你四地主六。一年下来能产4000斤粮食。但是要给地主家交租1200斤,剩下2800斤。

虽然,田税老朱的时代就三十税一,但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士绅们不用交税,但是一个县多少土地交多少税,这是个定数。县太爷也没辙,只能是把这些要交的分摊到你们这些有地的自耕农身上。

本来开国时候,不交税的土地只有三成,现在变成了八成。也就是土地少了五成,粮税总量不变。那么剩下的两成需要承担原来的七成土地应该交的税,那么,税收肯定是接近十税一了。也就是说,你要交税280斤。

但是,你交税的时候,稅吏先来两脚,意思踢瓷实了,然后一脚踩进去,装一靴子粮食出来,要求你必须淋尖,意思是倒的冒尖才行。这样下来,本来,你要交280斤,结果交了350斤才交够了。

然后,这还不算完,稅吏还会要求你再交50斤的米耗,意思你家的粮食水分多,会耗损,所以,耗损的这部分你需要多交点,弥补上。这样一来,你交了400斤。

你以为这就交完了,还有佣税,也就是地方税,意思是交税免除徭役,但实际上,官府真的用到徭役了,能不能免除还是两说。你们一家你两个成年人,一人一两银子,也就是差不多一人一担粮粮食。下来是240斤,但是实际上,你交了250斤。

交完佣税,你还要交户税或者说调税。从东汉一直收到了你们现在,发明这个税的人简直是天才,用交税强迫老百姓必须劳动,最开始是成年人交税,后来变成了三岁小儿也要交税,但是到了我大萌朝,这一年龄又下降了,三个月的小宝宝也成了纳税人了。搁在我大萌朝,三岁以内儿童夭折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虽然都不能保证你活到三岁,但是可以保证你税交到三岁。

这样,你家五口人,你又交了五担税,理论上六百斤,实际上,你交了700斤。

这样算下来,1700斤你都交了税了。全家五口人就指望剩下的1100斤粮食过日子。

不过,你老婆也是个操持家庭的好手。虽然干不了重活,春天挖野菜,夏天犄角旮旯种点蔬菜,到了秋天一腌制,冬天日子也是有滋有味的。

甚至你家半大小子会上山下套逮兔子,下水摸鱼,偶尔还能吃点肉。虽然,山里有狼,有豹子,确实很危险,但是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随他去吧!

1100斤粮食,在你老婆手中,吃糠咽菜,愣是用500斤过了一年。剩下的600斤,也就是5担粮食,你挑到市集上换了5两碎银子。

除了买盐等必要品,花了点钱,其他的都攒了起来。就是你给孩子买个糖,她都会抱怨你胡花钱。

睡觉时候,她还会幻想着,明年用这点钱,买几个鸡仔,猪苗,等着明年秋后,有鸡蛋了,给你家的孩子补补身子,猪苗卖了,能比今年多赚二两银子。

然后再过几年,攒的钱都可以买头牛了,到时候,你家的半大小子也长大了,能给家里帮上忙了。那时候,多租一点地,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当你,觉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这时候,田税,佣税,调税之后,又来了一个辽饷,说是为了打女真人。

你大字不识一个,出最远的门,就是去交税,还是保长带着去的。这段路距离不远,至少不用开个路引(路引这东西,你大概知道,但是你大概一辈子用不到,这需要离开家50里,才需要开具的证明)。

虽然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女真人,但是你知道打仗了。

全县要交3万两银子的辽饷。理论上来说,你家五口人,一两半银子,咬咬牙还能交出来。但是你别忘了,还有不交税的阶级,交不起税的穷人。

你们县大概有一百六七十个保。但是县令为了省事,或者想多替皇帝要一点,就按照一个保200两的标准分发了下去。

虽然老朱时代为了税收,使用了保甲制度,十户一甲,在找个富农当甲长,如果穷人交不起税,富农代交税收。然后十甲一保,保长一般是地主,这样保证了税收的稳定性。反正地主家肯定有钱交税。

这样虽然容易让有良心的富农返贫,但是对于真的保证了老朱家二百多年的税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再说到200两银子的问题,保长把200两银子的份额给了十甲。每一甲交23两银子,因为朝廷是要收火耗,火耗不能保长承担了吧?

甲长回来,把你们十家家主叫到一起,就说了辽饷的事情。然后,说了,一家交二两半银子。

你今年卖了粮票,总共赚了五两,买盐还有一些其他用品花了一两。现在只有四两,虽然,你心疼的直撮牙花子,你老婆更是心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但是你板着脸,维持了一家之主的面子,二两半交上去了。

然后,看着家里仅剩的一两半银子,你迷茫了,曾经你老婆跟你说的想法何尝又不是你的想法呢?

现在呢,你们两个,要纠结明年买鸡仔还是猪苗了,反正不可能两个都买下来了。猪苗还要买个差一点的,不能保证一定活下来。最后叹了一声,明年买鸡仔吧,至少给孩子补补身子。要是多抓了公鸡,就卖点,还能回个本。你老婆就认真的给你分析,鸡仔中间如何辨别雌雄。只要一个公鸡,其他的都要小母鸡。

到了这个时候,你或许会讨厌女真人。你开始了关注有关女真人的故事了。但是传过来了故事,几乎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口,早都母驴变美女了,真相早都在口口相传中变了味。你知道的女真人,青面獠牙,身高一丈,刀枪不入,以人为食,确实应该挡在关在。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辽饷一年三涨,你家的存款终究都被要了去。在甲长的逼迫下,你不得不借了保长家的钱,交了辽饷。

到了第二年年末,你还不上钱,成了“老赖”!大过年的,保长让人盯着你家门。把你家值钱的都搬走了,这只是利息。

你家的老婆哭的昏天黑地。你连买二尺红头绳安慰一下她都做不到,你没钱,一屁股债。你老婆开始对你人生攻击,骂你窝囊废,后悔嫁给你了。

然后,你们两个关系出现了裂痕。

来年开春,你种上了庄稼,保长让人堵住你,你要是不还钱,你家的庄稼他就给毁了。为了保住庄稼,你答应把一亩地当做本钱还给保长,这样借的钱一笔勾销!然后,你跟保长终于打成了和解。

就这样,哪怕你老婆再会过日子,你的日子越来越差,甚至开始吃不饱饭。

你家的大小子一眨眼长大了,你也人到中年,但是常年的劳作,你已经衰老了,身体除了就像不是自己的,哪哪儿都疼。你跟孩子的感情渐渐的随着年龄和身体,变得开始淡漠。

这些年,你陆陆续续把自己家的地抵押光了,现在,你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佃户了。

为了,给大小子说个对象。你决定,同意了那个保长卖掉你家的三丫头子,实在是养不起了,保长给的钱,也能让你家日子好一点,大小子找个对象。三丫头去了保长家干活,也能吃饱饭。

大小子结婚了,二小子也不远了,三丫头卖了,你感觉自己真的越来越窝囊了。

后来,闯王来了,你家的大小子被县令征召去守城,虽然这些年,你的佣税一分钱没少交,但是真正遇到了,该服役躲不过去。

战争结束了,闯王赢了,但是你家的大小子没有回来。家里面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孙儿。

闯王军队杀了保长,抢了他家粮食,糟蹋了他家女人。你们家的三丫头也死在了这次动乱中。但是,对于你来说,虽然偶尔会为三丫头伤感,会想着大小子去了哪里,但是你更高兴闯王把保长家的二十亩地分给了你。你觉得日子一下子有盼头了。

这一年,你比年轻时候更努力了,催促着你家二小子,不要睡懒觉,抓紧时间干活,争取年底取老婆。

你家的二小子确实干劲十足。今年还遇到了一个你半辈子都没有遇到的好事,收税的没了。你有钱了,竟让给二小子说了个婆娘。

看着二小子笑得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你觉得这小子虽然笑起来傻,但是傻人傻有傻福。你也张嘴笑了,满嘴的牙土黄色,剩下的不多了。

过了年,清军来了,二小子又被征召守城。你虽然,身子骨老化了,动一下哪里都疼,但是,你带着家人逃进了山里面。

几个月后,你回去了,你们所在的县城被清兵攻破,并且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只有几个人当做搬运尸体的工人活了下来。你一方面,觉得你家二小子傻有傻福,可能就是搬运尸体的,但是另一方面,你也知道,这个可能性太小了。

你接受了,你家二小子死在清兵刀下的事实。人到老年,子嗣一个都没了,你常去三丫头的坟前。三个孩子,大小子,二小子连个尸骨都找不到。只有你最不在乎的三丫头这里,你才会想起,曾经他们带给你的欢乐。甚至,三丫头子,你也能想起她的好,这时候,你都会流下泪水,想着谁给你养老送终!

孙子看出你很伤心,也陪着哭了起来。你哄着孙子,也哄着自己,为了孙子,还是要努力。也许,年轻的时候,那些幻想总会实现的!

和平来了,你顶着小辫子,感觉日子又回到了没有辽饷的那个年月,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好像又有奔头了,今年努力一年,能挣八两银子,身体终究是老了,不像年轻时候,有二十亩地,你一年能扒拉出十两银子。

老婆子还是那么会过日子。想着明年给你买头牛,你老胳膊老腿的,能轻松点。

……

一辈子,又回到了起点!

user avatar

投降异族根本没什么心理压力,关键看你给不给权力

元朝汉人诸侯,那不比给赵家人当狗爽的多

清朝三藩,封的王,给的地,也都是实打实的

而一旦你想收回权力,自然要反,李成栋杀了多少汉人,一旦感觉到没给权力,还不是投降逃跑天子

抗日汉奸不卖力,还不是日本人不给权力,满洲国,汪伪政权,想卖力都没机会,权力全被日本人恰的死死的

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要求刘邦封个假齐王,刘邦虽然气不过,最后还是给封了个真齐王

孙可望要求逃跑天子封个秦王,逃跑天子那边商量半天,还不愿意,最后搞出假秦王事件。而孙可望不带一兵一卒降清,清廷直接封义王,高下立判

明末的时候崇祯对封疆大吏,洪承畴孙传庭,那是一催再催,把自己家底全赔完就开心了

清朝打天平天国,曾国藩几次想跳海,清廷也没把他怎么样

所以你说为啥到最后还有那么多人怀念我大清,还有辫帅张勋

若是袁世凯是个曾国藩这样的愚忠之人,北洋开下去打各省自建的新军不跟玩似的,那大清不知道僵尸形态还要维持多久

user avatar

不是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你:不是。

在弘光完蛋之前,“联虏平寇”是弘光在处理清和农民军两大对手时的国策,在这一阶段,汉人中的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后世遭人唾骂,在当时可不是这样。

弘光朝廷的态度是:

“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闻尔星统关兵大挫贼锐,是用晋尔侯世爵,加坐蟒一袭,纻丝八表里,银二百两,示宠异也。又尔部下士卒蓐食未饱,已令海上运漕十万石、银五万两接济犒劳。《敕谕破贼总兵官》

刘宗周:

“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 - 李清《南渡录》卷一

彼时的弘光朝廷,包括后面殉国的史可法,都支持联虏平寇的方针。

史可法:

先帝以圣明之主,遘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从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近辽镇吴三桂杀贼十余万,追至晋界而还。或云假虏以破贼,或云借虏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审孰是?然以理筹度,此时畿辅之间必为虏有。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多尔衮在布告中写道:

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

他意思很明白,第一我大清不想图天下,只是为了救大明不得已借用了北方;第二投降大清的文臣武将,那都不算叛国,是为了给明主报仇和大清合作,要是想回去辅佐南明的,我们也不拦着。


旧明的文臣武将们,得到弘光和多尔衮的双重“曲线救国”认证,降清还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吗?


弘光完蛋之后,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降清将领也有反正的:李成栋,金声桓,王得仁,姜襄等。但是南明旧人和抗清主力的农民军依旧矛盾不断,最终抗清势力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这时候的投降,基本已经是被飞龙骑脸,实力碾压,不得已为求生存而投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