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时的倭患有种说法是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

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推向了极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海禁政策的负面影响: 明朝为了应对海盗和走私,实行了非常严厉的海禁政策。理论上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但实际执行中却对沿海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许多原本以海上贸易、渔业为生的汉族渔民和商人,他们的生计被剥夺,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被禁止。这导致了沿海地区大量人口失业,生活困顿。

2. 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 除了海禁,沿海地区的官府贪腐、横征暴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对渔民的捕捞进行盘剥,或者在征税、征役等方面存在不公。当底层民众的生计被断绝,又面临压迫时,一部分人就容易走向反抗。

3. 经济的困窘与生存的压力: 活不下去,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在海禁和官府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汉族渔民失去了正当的谋生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养活家人,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参与海上劫掠,即使风险巨大,也可能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

4. “倭寇”概念的模糊性: 需要注意的是,“倭寇”这个词本身在当时就有一定的复杂性。虽然最初是指来自日本的武装海盗,但在实际的明朝官方文献和民间认知中,“倭寇”的含义逐渐扩大,常常包含了所有在沿海地区进行海上劫掠的武装力量,无论其民族成分如何。因此,当史料记载“倭寇”时,很有可能其中已经混杂了大量的中国沿海居民。

支持这种说法的历史证据和观察:

尽管我们无法精确地统计出“十个倭寇中有六七个是汉族渔民”这个比例,但有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官方记载中的“内地人”参与: 一些明朝的官方奏疏和地方志中,就已经记录了沿海的“内地人”(即中国居民)参与倭寇活动的情况。例如,在一些对倭寇作战的报告中,会提到抓获了大量的中国籍海盗。
学者的研究成果: 很多明史研究学者,如吴晗、黄仁宇等,都曾深入探讨过明朝倭患的成因。他们普遍认为,明朝的海禁政策和由此引发的经济困境是造成沿海居民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甚至直接指出,所谓“倭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居民,特别是失业的渔民和流民。
“丁忧复为盗”的现象: 一些文献提到,一些因家庭变故(如父母去世需要守孝,即“丁忧”)失去生计来源的汉族男子,也可能加入海盗队伍。这进一步佐证了经济困顿是驱动因素。
地理和社会环境的联系: 倭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如浙江、福建沿海,正是明朝海禁政策影响最深、社会矛盾也相对尖锐的地区。这些地区人民与海洋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旦被逼无奈,转向海上劫掠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途径。

辩证看待这种说法:

虽然有依据,但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个说法:

不能忽视日本浪人的存在: 明朝中后期,日本国内战乱和经济因素也确实促使一部分日本武士、浪人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对中国的海上劫掠中。他们是构成“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早期,日本人的比例可能更高。
“活不下去”是一个相对概念: “活不下去”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描述,但参与海上劫掠的汉族民众,其动机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也可能包括对财富的追求、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反抗,或者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有利可图”。
“倭寇”是一个复合体: “倭寇”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包括日本浪人、中国沿海居民(渔民、海商、破产者、流民等)、甚至一些被裹挟的普通民众。这个比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变动。
数字上的不确定性: “十个里面六七个”是一个非常形象但非精确的说法,它意在强调汉族成分的比例之高,而非一个严谨的统计数字。

结论:

总而言之,关于“明朝倭患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依据,而是对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严峻社会现实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并且有相当的历史证据支持其中的合理性。 它深刻地揭示了明朝严苛的海禁政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逼上绝路的。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的简化解读。真正的倭患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构成,其中既有日本浪人,也有大量的中国沿海居民。这个比例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而且参与者的动机也并非单一的“活不下去”。

因此,更准确的理解是,明朝倭患的组成成分中,确实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因社会经济困境而参与劫掠的汉族沿海居民,其中很多是失去了生计的渔民。 这个比例可能很高,甚至可能如传言所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困难的,而且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强调汉族本土因素在倭患形成中的重要性的生动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汉族渔民,而是走私商人。

明朝的海禁是禁止民间通商往来,但并不禁止百姓下海打鱼。

但是倭寇中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倒是真的。因为走私贸易带来的利润太大了。像明末的时候明朝的海外贸易吞掉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西方在开拓的美洲殖民地中所获得的白银大都用来和明朝贸易。当时南方临海诸省哪些下海经商者无不腰缠满贯,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此可见海外贸易的利润之大,所以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铤而走险的商人有很多。比如说嘉靖年间最大的倭寇集团汪直就是个走私贩子,甚至连日本都要称他为徽王,哪些日本的浪人也都是他的打工仔。

并且可以看到的是从明朝立国没几年“倭寇”的骚扰就从来没有断过,但到了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倭寇”的犯罪率就明显下降。像嘉靖年间那般猖獗的犯边之举基本消失。

所以明朝的“倭寇”当然也有日本的身影,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群为了利益挺而走险的商人占主要成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明代倭患,这场持续百年的边患,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中国古代史中。谈及这场祸患的根源,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倭寇”本身,显然过于简单化。事实上,明朝政府在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其自身的失误与不足,为倭患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一、 经济困境与沿海居民的生存危机明朝.............
  • 回答
    嘉靖年间的“倭患”,并非是明朝经济强盛或衰退的单一表现,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当时明朝社会的真实肌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倭患”的本质:人们常说的“倭患”,其实并非单纯的日本海盗侵扰。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
  • 回答
    要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个好或不好。汪直这人,本身就是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影子人物,他一死,对沿海的局面来说,无疑是拨乱反正,但也可能因此埋下了新的隐患。首先,咱们得明白汪直是谁,以及他当初在“倭乱”中扮演的角色。汪直,字“龙庆”,原名“汪世忠”.............
  • 回答
    当然,除了那些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明朝与日本之间还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交往,或温和,或激烈,都共同勾勒出两国复杂而多维的关系。民间贸易与“勘合贸易”背后的博弈虽然“勘合贸易”(官方允许的官方贸易)是双方正式往来的基础,但民间走私贸易同样十分活跃,并且往往更加复杂。 走私.............
  • 回答
    明朝时的北京,那可真是一座了不得的城。说它“不得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大明王朝的都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王朝气象,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繁华与复杂。要细细说来,那得从里到外,从顶到底地描摹一番。首先,得说说这座城的模样。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和扩建的,但又注入了明朝独特的政治和审美理念。 .............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鞑靼、瓦剌是否会冶铁炼钢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中涉及到历史文献的解读、考古发现的证据以及对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认知。笼统地说他们“不会”冶铁炼钢,恐怕过于简单化,甚至可能是一种误解。历史文献中的零星线索与普遍认知明朝官方的史书,例如《明实录》等,在记载与鞑靼、瓦剌的交往时.............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究竟有没有能力抵达美洲?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只看个大概。首先,说说当时的造船技术。明朝,尤其是永乐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个巅峰。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儿。郑和那会儿的宝船,个头那叫一.............
  • 回答
    明朝时期,江西在科举制度下人才辈出,进士阁老数量确实名列前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栋梁之才。然而,有趣的是,到了万历年间,朝堂上出现了浙党、楚党、齐党等以地域命名的政治派系,唯独不见以江西为名的“赣党”或“江西党”。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江西缺乏影响力,而是涉及了明代政治派系形成、地域文化特性以及历史发展脉.............
  • 回答
    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兴起,并在1644年攻占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满清并非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满清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满清取代了明朝,而不是继承了明朝。尽管如此,满清在统治中国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满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朝的延续,.............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明末清初,明朝军队在面对八旗军时,常常显得不堪一击,但一旦投降清朝,原明朝士兵的战斗力似乎就能得到显著提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转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军队的弊病,以及清朝在吸收和利用这些力量时所采取的策略。明朝军队的病根:腐.............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当时明朝的普通民众而言,对“满人”这个概念的认知,恐怕远不如后世史书描绘的那般清晰和统一。与其说他们知道满人总人口二十几万,不如说他们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直观的印象来理解这个来自关外的新兴力量。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信息并非如今日这般爆炸式、实时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在远.............
  • 回答
    你看到的韩国节目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东亚格局,尤其是朝鲜半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明朝的态度和介入,也并非简单的“妨碍和负担”。为了更详细地讲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头说起。一、丰臣秀吉的野心:一个扭曲的帝国.............
  • 回答
    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王朝的余晖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然而,即便在这样晦暗的时刻,仍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肩负着家国天下的重担,以血肉之躯筑起最后的防线,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历史的尘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熊廷弼:孤身赴死,誓死报国说到明末的忠臣,熊廷弼的名字首先会浮现在脑海。他字飞熊,是辽东经.............
  • 回答
    如果明朝真的在拥有当时最先进舰队的时代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那么后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乃至航海时代的进程,很可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最先进的舰队”意味着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