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清初时,为什么明朝的部队遇见清军战斗力低下,投降成为清军以后战斗力迅速提升呢?

回答
明末清初,明朝军队在面对八旗军时,常常显得不堪一击,但一旦投降清朝,原明朝士兵的战斗力似乎就能得到显著提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转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军队的弊病,以及清朝在吸收和利用这些力量时所采取的策略。

明朝军队的病根:腐朽的制度与士气低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明朝军队已经积重难返。这支军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不堪,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一系列深层次的弊病已经侵蚀了它的肌体:

军户制度的崩溃与世袭弊端: 明朝的军事制度核心是军户制。士兵被世袭地束缚在军队中,而非主动选择职业。这导致了兵源素质的良莠不齐,许多人只是为了生存而参军,缺乏真正的军事热情和荣誉感。长期下来,军事技能退化,训练懈怠,士兵的身份更像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劳役者,而非训练有素的战士。
军饷拖欠与克扣成风: 这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军饷经常被层层克扣,士兵们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能有士气去作战?温饱问题尚且无法解决,指望他们为朝廷卖命无异于缘木求鱼。军官也因此将精力放在了如何从士兵身上榨取油水,而不是训练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兵员素质与训练的缺失: 长期拖欠军饷,使得军队无法获得充足的后勤保障,更不用说精良的武器装备和系统的训练了。士兵们往往只能进行最基础的操练,甚至许多士兵连基本的武器使用都不熟练。相较之下,满洲八旗自建立之初就以骑射闻名,其训练体系严谨而残酷,每一个人都是从小接受军事训练的。
军官的腐败与能力不足: 军官的选拔往往与军功、家庭背景甚至贿赂挂钩,而非真正的军事才能。许多军官本身就贪污腐败,只想着升官发财,对于部下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一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出怯懦和无能,直接导致了战败。
武器装备的落后与制式混乱: 虽然明朝也引进了一些火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生产和维护,以及装备的克扣,前线士兵能获得的武器往往是陈旧甚至残破的。八旗军在早期就掌握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并能够有效地将其应用于战场。
内部的离心离德: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四起,一些边镇军队更是被裹挟进这些矛盾中。士兵们对腐败的朝廷和压迫性的官僚体系早已心生不满,士气低落,缺乏为朝廷而战的动力。

清朝的“收编”策略:而非简单的“投降”

当明朝士兵“投降”给清朝时,他们并非直接变成了清军的炮灰,而是被清朝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策略进行“收编”和改造的。

“招降”与“整编”: 清朝统治者非常清楚,仅仅依靠满洲八旗和少量蒙古骑兵,难以统治幅员辽阔的中国。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明朝降兵的招降和整编工作。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清朝迅速趁虚而入,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招抚那些对农民军不认同的明朝降兵。
“绿营”的建立与利用: 清朝最大的一个收编举措,就是建立了“绿营”制度。绿营并非简单地将明军的番号照搬,而是将其进行重组和整编,并赋予新的编制和管理模式。原明朝的汉族士兵被编入绿营,成为清朝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留部分“明军”建制与训练: 在收编过程中,清朝并非完全抹杀原明军的军事传统和编制。他们会根据这些明朝降兵原有的兵种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训练。例如,擅长步战的被编入步兵,擅长骑射的则可能被安排到骑兵部队中。
强调军纪与奖惩分明: 相较于明朝军队的混乱军纪,清朝在整编降兵时,会更加强调军纪和作战纪律。他们会通过严厉的赏罚制度来激励士兵,鼓励作战英勇者,严惩怯懦逃跑者。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明朝军队松散的军纪。
提供稳定的军饷与后勤: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清朝在建立绿营后,能够保证相对稳定的军饷和后勤供应。虽然也存在克扣问题,但整体而言,降兵们能够获得比在明朝时更稳定的温饱保障。这直接提升了士兵的士气,使他们愿意为新主子卖命。
“汉人”作为“内应”与缓冲区: 清朝将招降的明朝士兵编入绿营,实际上是利用汉人来管理和镇压其他汉人。这既可以减少满洲贵族直接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能起到一定的“以汉制汉”的作用。同时,这些绿营部队也为清朝在与农民军、南明政权的战争中提供了强大的炮灰和主力部队。
新的效忠对象与精神激励: 对于许多明朝士兵来说,他们对腐朽的明朝廷已经心灰意冷。当清朝提供一个更有序、更有组织、更有希望的体制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效忠新的统治者。清朝也会通过各种宣传和激励手段,如“征讨闯贼”、“恢复秩序”等口号,来争取这些降兵的效忠。

战斗力提升的“秘密”:

因此,明朝部队遇见清军战斗力低下,投降成为清军后战斗力迅速提升,其“秘密”在于:

1. 告别腐朽,获得新生: 他们摆脱了明朝军队积重难返的军户制度、军饷拖欠、低劣训练等弊病,进入了一个更具组织性和执行力的军事体系。
2. 温饱与士气: 稳定的军饷和后勤保障,解决了士兵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作战士气。
3. 有效的训练与管理: 清朝在收编过程中,对降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这使得他们能够发挥出原有的军事技能,甚至有所提升。
4. 新的“主人”与目标: 效忠一个相对稳定、强大的新政权,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比为腐败无能的明朝廷卖命更容易被接受。

总而言之,明朝士兵之所以在投降清朝后战斗力迅速提升,并非是他们个人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由于他们脱离了明朝那个病入膏肓的军事体系,被吸收到一个更有组织、更有效率、更有保障的清朝军事体系中,并被重新塑造和激励。这是制度优势和策略运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明朝统治衰败的一个鲜明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我都觉得有待商榷。与其说战斗力提升不如说从逆风局改打顺风局了。

降清明将中,以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五人知名度最高。其中最厉害的应该是洪承畴,但洪承畴生涯最高光的时刻明显是在仕明时期,降清以后虽然也赢过孙可望,而且在战略上提供过建议,但是更多的还是在地方上搞治安。

吴三桂降清以前就很猛了,降清以后,除了山海关大战牵制李自成以外,其他方面不是被阿济格盯着就是有个李国翰,李国翰属清朝老将了,虽然名义上职位没吴三桂高(降清封王),但是资历比他老,也是战功赫赫,更受重视,李国翰顺治五年就是定西将军,而吴三桂直到李国翰顺治十四年死后才获封平西大将军,可见此前真正打头的是李国翰。李国翰不死,吴三桂大概率当不了这个云南王。所以在降清以后,反清以前,吴三桂其实自己撑场面的战争并不多,而且战果也没有非常辉煌,倒是屠杀方面做的非常忠诚。

孔有德降清最初单独统兵在桂林被打的稀烂,直到南方形势进一步稳定,他才重整旗鼓,花了两三年占领广西,很快就被李定国打败。

耿仲明和孔有德一样,在广西被明军打败过的。

尚可喜是最忠清廷的,尤其对皇太极十分忠诚,战果也相对最好,攻占了广东,赢过李定国,但是一个广州围了十个月都没打下……

你这一看就能看出来,降清明军这几个牛逼统帅确实不弱,但战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极大概率只是靠着顺风局,容错率更高才撑起来的战绩。相比之下,真正的大仗硬仗基本是靠多铎、阿济格、豪格这几个清军嫡系完成的。

user avatar

因为明军觉悟低,水平低,不深谋远虑看得不远,穿越几个明粉做做思想教育,讲明白道理,带带兵用数年苦读领悟的战术阵型兵法训练下士兵,搞搞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爬爬科技树,预计崇祯8年左右灭后金,杀光满人,崇祯十八年灭蒙古,同年发现新大陆,崇祯28年一统东亚,订立大明第一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清初,明朝军队在面对八旗军时,常常显得不堪一击,但一旦投降清朝,原明朝士兵的战斗力似乎就能得到显著提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转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军队的弊病,以及清朝在吸收和利用这些力量时所采取的策略。明朝军队的病根:腐.............
  • 回答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但战争规模反而变小,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军事技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人口增长、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清社会生产力为何远超先秦。 农业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
  • 回答
    要说宋朝的金国女真族和明末的后金女真族之间有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更准确地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民族的演变,但并非朝代更迭式的直接政治继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传承”的含义。 政治传承: 指的是一个政权被另一个政权合法地继.............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时期,确实如你所观察到的,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出现了大批有实力、有背景的豪强势力趁乱崛起、争夺天下,最终形成多方混战割据的局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是明朝体制、社会结构以及起义本身的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明朝的政治体制本身就对地方豪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压制。明朝初年,朱元璋经历过.............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王朝更迭,这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要说起如同岳飞、孟珙那般,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节操被后世千古传颂的人物,却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找。为什么那个时代难出岳飞、孟珙?首先,我们得明白岳飞和孟珙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帅才”的标杆。 岳飞: 他是南宋.............
  • 回答
    明末清初,那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方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他们之所以对数学、天文历法、自然科学有着普遍的了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个例,而是当时耶稣会士整体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耶稣会士的教育和培养体系:系统而扎实的基础首先,要理解传.............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你作为一名汉族人,了解明末清初历史,但却并不“痛恨”清朝,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历史观。事实上,将历史人物和朝代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以及用强烈的个人情感去评判,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下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复杂性: “民族主义.............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如果胡锡进穿越到明末清初,他可能会写出一些在当时引起轰动、在后世被奉为“奇书”的佳作。当然,他的写作风格和关注点,与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大相径庭,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话题性。以下是我设想的胡锡进穿越到明末清初可能写出的几类“脍炙人口的佳作”,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细节:核心创作理念:实用主义、国家主.............
  • 回答
    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他的军政水平,需要放在那个波诡云谲、群雄逐鹿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且同时考量其在明、清两个朝廷中的表现,以及他后期的藩王生涯。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并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吴三桂。一、 在明末的军政表现:既有才.............
  • 回答
    明末清初,八旗军的真实形象,可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勇猛无敌”或者“腐朽不堪”。他们的面貌是复杂而多维的,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侧面。初创时期:从草原雄鹰到横扫天下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的初期,八旗兵是实打实的“马上民族”的骄子。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军事特质。 .............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嘿,您问我这问题,让我想起了村里那些老辈儿,也常着酒,皱着眉头叹气。殉国?这词儿听着就跟朝廷里那些大人物用的似的,跟俺们庄稼人没啥关系。俺们日子里,就围着这几亩地转悠。春天撒种子,夏天锄草,秋天收成,冬天还得盼着家里那点粮食够吃。一年的盼头,就是能平安度过,别遇上个天灾人祸,或者官老爷们又来收重税。.............
  • 回答
    开封城,这金汤玉液之地,如今却是一片凄凉。城墙内外,尽是流寇的营帐,像是啃噬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恶狼。城内,粮草早已告罄,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里只剩下绝望。我叫张瘸子,本是城里一个靠给人拉磨为生的。这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算安稳。可自从这群不三不四的流寇围了城,一切都变了。每天睁眼,看到的都是死亡的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