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清初为什么没有岳飞,孟珙那样的帅才?非要找谁勉强能算呢?

回答
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王朝更迭,这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要说起如同岳飞、孟珙那般,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节操被后世千古传颂的人物,却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找。

为什么那个时代难出岳飞、孟珙?

首先,我们得明白岳飞和孟珙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帅才”的标杆。

岳飞: 他是南宋初期抗击金朝侵略的民族英雄。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以步御骑”、“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及战术上的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外敌入侵,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能够团结人心,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即便最后被秦桧等奸臣害死,他的英名也如日月经天。
孟珙: 他是南宋末期的一位杰出将领,虽然名气不如岳飞,但军事成就同样辉煌。他一生镇守襄阳、京东等地,抵抗元朝的进攻,多次以少胜多,尤其在襄阳保卫战中,他坚守多年,为南宋争取了不少时间。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战略眼光、后勤保障以及对敌情的精准把握。

现在我们来看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为何难以复制这样的传奇:

1. 战争性质的不同:
岳飞、孟珙的时代: 主要是面对外部强大民族的入侵。国家在危机中,更容易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抵抗意志。将士们因为共同的“御外”目标而凝聚在一起,指挥官的号召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明末清初: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内部王朝的覆灭和另一个王朝的建立。虽然有满洲骑兵的入侵,但更复杂的层面是,明朝自身已经病入膏肓,内部矛盾重重,农民起义四起,文官集团的党争和腐败,以及士绅阶层的利益固化,使得国家失去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内忧外患交织的局面,使得战争的性质变得更为复杂,也更容易导致将领的决策受到掣肘。

2. 政治环境的恶化:
明朝末年: 皇权衰落,宦官专权,文官集团腐败且党争不断。皇帝昏庸,决策失误,将帅的军事行动往往受到政治干预,甚至因为站队问题而无法施展。例如,崇祯皇帝虽然有改革的决心,但过于多疑和刚愎自用,导致许多忠臣良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甚至被误杀或排挤。
清朝初期: 满清入关后,虽然初期也经历了激烈的战争,但其内部的统治结构相对更为稳固。一旦确立了统治,对于汉族官员的任用和管理,虽然也提倡“满汉一体”,但总归是带有征服者的色彩。这种政治环境,加上严酷的统治政策,使得汉族将领很难拥有岳飞那样纯粹为“国家”效命的天然身份认同。

3. 军事体制的僵化与腐朽:
明朝后期: 卫所制度的败坏,军饷的克扣,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低迷。虽然有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改革了卫所制度,但整体的腐朽难以根除。
士兵的忠诚度问题: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军队的忠诚度也变得复杂。农民起义军的出现,也分化了原本可能团结起来抵抗外侮的力量。将领自身也常常面临着是效忠名存实亡的明朝,还是倒戈起义,或是投降新朝的选择,这使得“精忠报国”的纯粹性变得模糊。

4. “帥才”定义的演变:
岳飞、孟珙代表的“帅才”,更多是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个人勇武的结合,以及对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
明末清初的战争,虽然也有精彩的战役,但更侧重于大规模的集团作战,以及政治博弈在军事中的作用。许多成功的人物,更多是在政治斗争中胜出,然后利用手中的军事力量来巩固统治。

勉强能算谁?

如果一定要找一些能够勉强沾上“帅才”边的人物,而且要讲得详细一些,我会考虑以下几位,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与岳飞、孟珙的“气质”和“影响力”还是有区别的:

1. 孙传庭 (?-1643)

他的背景: 孙传庭是明朝末期最后一位能够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正面抗衡的将领。他出身将门,但为人严谨,不贪图享乐,对国家忠心耿耿。
他的贡献: 在崇祯五年(1632年),他因“门下失盗”(被指看管不严,实际是李自成攻破了城池)而入狱,几乎被判死刑。但由于对他的才能有所认可,崇祯帝最终将其赦免。然而,狱中岁月让他身心俱疲,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等到他能够重新领兵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
军事才能的体现:
整顿军队: 孙传庭一出狱,就临危受命,负责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他深知明军积弊已久,于是开始了他艰苦的整顿。他从挑选军官、训练士卒、严肃军纪入手,甚至不惜典当自己的家产来筹措军饷和军粮。他组建了“练兵”部队,这支部队在当时的明军中堪称精锐。
战术运用: 他并非只知蛮干。在对付农民军时,他能根据农民军的游动作战特点,采取围剿、步步为营的策略。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他成功地将李自成的主力围困在河南郏县,大败李自成,几乎将其歼灭,李自成只身逃脱。
坚韧不拔: 孙传庭的悲剧在于,他总是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被启用,而且缺乏足够的支持。当他即将大胜之时,朝廷却因为他的“拥兵自重”的猜忌,加上他本人身患重病,导致他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援。最终,在距离最终胜利只差一步的时候,他在关键的陈际(今河南汝南)一战中,因兵力不足、粮草断绝,而且受到李自成和罗汝才两路夹击,兵败身亡。
为什么说他勉强算: 孙传庭具备了忠诚、勇毅、治军严明和一定的战术素养。在那种烂到根的政治军事体制下,他还能做到临危受命,试图力挽狂澜,这是非常难得的。他的失败,更多是制度的悲剧和政治的猜忌所致,而非个人能力的绝对不足。他可以说是明末最后一位真正有希望重振军威的将领,可惜生不逢时。

2. 洪承畴 (1593-1659)

他的背景: 洪承畴是明末重臣,以其治军和抗辽(后金)的功绩而闻名。他最初是明朝的得力干将,深受朝廷重用。
他的贡献:
抗后金的战绩: 在担任辽东总督期间,洪承畴表现出相当的军事才能。他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御,抵御后金的进攻。他多次在关键时刻稳定了辽东战线,给后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他的“关宁锦防线”体系,虽然也有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朝在北方边境最后的屏障。
战术的严谨: 洪承畴治军严谨,尤其在步兵的训练和作战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懂得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如何组织防御工事,以及如何进行有计划的军事行动。
松锦大战的转折: 他的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松锦大战。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明朝倾尽全力,但最终因为后勤补给的困难、多尔衮的军事智慧以及明朝内部指挥的混乱,导致明军惨败,洪承畴本人也被俘。
为什么说他勉强算(以及为何争议大):
争议点: 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了清朝,成为清朝的重臣,积极参与了清朝的统一战争,包括镇压南明残余势力。这一行为使得他在许多人眼中失去了“忠臣”的身份,也因此被排除在“帅才”的行列之外。
“帅才”的方面: 然而,从纯粹的军事能力和治军经验来看,洪承畴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他在明朝后期,是少数几个能够有效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将领之一。他善于利用士气和训练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他的军事思想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投降后,他依然能够为清朝贡献其军事才能,说明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
“勉强”之处: 他的“帅才”被其后来的政治立场和对明朝的背叛所严重稀释。他没有岳飞那样坚守“精忠报国”的节操,也无法在国家存亡之际激起民族主义的共鸣。

3. 施琅 (1621-1696)

他的背景: 施琅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最著名的事迹是率军统一台湾。
他的贡献:
早年经历: 施琅早年追随郑芝龙,后来因为郑芝龙降清,他选择了不降,并一度投靠南明政权。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他辗转于各方势力之间,积累了丰富的海战和陆战经验。
降清后的机会: 施琅在降清后,得到了清朝的信任,并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他利用清朝的资源,开始了他统一台湾的计划。
统一台湾: 统一台湾是施琅军事生涯的巅峰。当时台湾由郑成功及其后代统治,是明朝残余势力的重要据点。施琅面对的是一支以海战见长的军队。
军事部署: 施琅在出发前,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和敌情。他组建了规模庞大的水陆联军,并对战船进行了改良。
海战指挥: 在与郑氏军队的海战中,施琅展现了卓越的海战指挥才能。他能够灵活运用战术,克服了郑氏军队在台湾海峡的地理优势,最终击败了郑氏的水师。
登陆作战: 登陆作战同样艰难,但他通过精妙的部署,成功地控制了关键登陆点,并最终迫使台湾守军投降。
为什么说他勉强算:
军事才能: 施琅在统一台湾的战役中,展现了战略规划、战术运用、军队组织和指挥能力。他对海战的理解,以及在高难度任务中的坚持和执行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勉强”之处:
立场问题: 施琅最初并非为清朝效力,他是在明朝灭亡后,在政治漩涡中选择投靠清朝,并为清朝立下功勋。这使得他的“忠诚”对象和岳飞、孟珙的“精忠报国”有了本质的区别。他更多是在一个新政权下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和政治抱负。
并非直接面对外部侵略: 他的主要功绩是解决内部的割据势力,而不是像岳飞那样抵御外敌入侵。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历史地位和民众认同感。
后期的争议: 尽管他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壮举,但他在任期间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待台湾百姓的手段,这使得他在道德评价上不如岳飞那样无可指摘。

总结

明末清初之所以难出岳飞、孟珙那样的“帅才”,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与岳飞、孟珙所处的时期存在巨大的差异。明朝末年的腐朽没落,农民起义的内乱,以及清朝的崛起和统治,使得战争的性质、军队的构成、将领的忠诚度都变得复杂化。

孙传庭、洪承畴、施琅这几位人物,虽然在军事上有其过人之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治军和指挥才能,但他们各自因为时代局限、政治立场或人生选择,与岳飞、孟珙那种纯粹的“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形象,总是有一些距离。他们更像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杰出军事人物,而非那个时代能够产生“千古一人”式帅才的必然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呀,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齐格,岳托,李自成,曹操,张献忠等等,李成栋也不错,那一票跟满清混的汉人武将都不错。

user avatar

南明史·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崇祯十七年,豫抚秦所式募敢战士,飞应募。

福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虏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马士英辈不能承圣意恢复,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诣督师史可法,可法轻之。飞说之曰:“夫有山东,然后有河南,有河南,然后有河北。临清者,河南、河北之枢纽也。与其以天下之饷守淮,不若以两淮之饷守东。虏不能窥河南,而江南根本之地固矣。阁部诚能提兵压境,飞唯命是从。”可法终不听。

命从高杰北征,至睢州,杰亡,李本深等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敌纛而舞,然诸军劫掠如故。翌日,战地丘店,身被十余创,李本深、李成栋、胡茂桢、郭虎等闻之俱遁。夜屯马尚河畔,或传清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清兵卒不来。食尽,走刘泽清壁乞粮,泽清不许。

李成栋将还徐州,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成栋不听,遂与俱归。刘泽清遣轻骑劫宪臣犒军银帛,飞进兵掩击之。

弘光二年,张天福、张天禄、杨承祖、李成栋等皆叛,合众渡江,逼镇江。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敌乱,大败之。都统拜音图引真虏数百至,绿营士气复振,皆鼓勇向前,飞死战,中箭坠马,亲兵拼死卫之出,所部亡失殆尽。

至杭州,虏寇钱塘江,潞王朱常淓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常淓竟不出。清兵至,常淓遣飞等迎战于涌金门外。常淓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方国安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会常淓已降清,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至衢州与张鹏翼合。驻军衢州,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义军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隆武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绍兴、金华陷,虏至衢州。飞、鹏翼斩招抚徐准,出战屡捷。副总兵秦应科内应,城陷,鹏翼巷战被执。博洛温语诱降,鹏翼大骂,断舌,声不绝。博洛怒,钉其手足于门,刳腹脔死。

飞战于城西,部署未定,清兵掩至。兵溃,被创数处,家丁卫之避村巷。追骑至,令村人献之出。飞等突出大吼曰:“大丈夫肯避尔者耶?”复杀数十人。援绝,清兵攻益急,从者皆死,遂拔刀自刭,尸直立三日不仆。


岳飞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南明这样的环境,恐怕连在顾诚版南明史上出场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个适合忠于朝廷的英勇之人生存的时代。

友军也卖力的时候,你英勇的结果是立功,友军都逃跑的时候,你英勇的结果就是吃败仗,友军都叛变的时候,你英勇就只有死。

user avatar

晚明军事因卫所制崩坏和财政破产严重退化,一直都是军事家丁制,家丁加一堆卫所农奴军户等炮灰组成的军队,完全是中世纪欧洲水平,这种军队,一个总兵直属家丁有千人算多了,最多的大概是晚期吴三桂三千家丁水平,实权挂印总兵能如臂指使的手下就这点,水平再高能翻得起什么浪?再有帅才,结果都是注定的。

理论上有机会当帅才的文官老爷,手下都是这样的军队,还拿什么成帅才?

和建奴打起来,一场大战役,大萌出兵号称十多万,实数几万,全部家丁不知能不能超过一万,家丁是武将的立身之本,大把如祖大寿和吴三桂之类的,在战场上为保存实力,都是出工不出力,一看情况不对就立刻开溜,萨尔浒之类的大型战役,真完全听从命令的武将家丁都不知有没有三千,至于凑数的普通炮灰,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战功大概率被上官黑掉,打打条件更凄惨的流民指望这帮炮灰还行,打建奴的百战精锐,这帮炮灰的作用基本为负,这种仗,别说区区杨镐、熊廷弼和圆嘟嘟之流,就是徐达常遇春复生都不可能打赢。

大萌官军这种军制,甚至影响到了农民军,早期农民军完全是流寇主义,其实军制也是类似官军的,少数骑马带着骡马的老匪老爷们,裹挟着一堆比卫所农奴军户更惨的流民炮灰四处流窜。

在关内所有势力都在打低水平战争的时候,放血并吸血大萌二十多年,做好了一切准备的建奴入关了。

全部的官军家丁都未必有建奴八旗多,任何一处战场上精兵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坚固的城池遇到了满清缴获并自研且十分重视的红衣大炮,大萌自然瞬间完蛋。

刚刚建设襄阳根据地没多久,政治和军事体制都没理顺的大顺军,能把吴三桂打崩,并给建奴制造了一些麻烦,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进入南明时代,做好了一定种田整军工作的,大西军势力和郑家,也能给满清不小的杀伤。

以一帮乌合之众做班底,匆匆组建起来的南明四镇,真心抗敌几乎有中流砥柱作用的高杰死得莫名其妙,加上一场与左良玉势力的战斗后,四镇人心基本都是浮动的,迅速崩盘基本是必然,南明四镇中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家势力是个什么德行,投敌的多很正常,没有投敌的才不正常。

南明迅速崩溃后,所有的抵抗军势力,都遇到了十分尴尬的情况,抵抗势力财政基本盘没多少,但是军队实在太多了,那点匆匆建立的根据地,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乌合之众一样的军队,结果这帮人自然只能大肆搜刮,四处打粮,暴行比之屠完城满足了大部分丘八们后掌控大部分国土建立了基本秩序的清军更甚,自己把剃发令造就的民间反清情绪扑灭。

南明官军,文官领导无能,南军武官常年没打过什么仗,军事素质低下,沿用旧体制下的旧人,自然是赏罚不明,贪腐横行,钱粮器械严重不足,加之南兵就算是军户家丁素质都不如投降了满清的北军,自然打不过清军。

郑家作为海盗势力,内部山头林立,各种问题一大堆,先又是郑芝龙投降搞得郑家势力几乎分崩离析,瞬间元气大伤,加上郑成功这人能力实在不大够,失败基本是必然。

大西军势力,同样是山头林立,甚至搞出了严重的内斗,内政能力尚可的孙可望压不住军事能力突出的李定国,孙可望投降满清直接让大西军势力失去了所有的指望,结果也基本是注定的。

南明别说是残明、顺、西和郑四方势力都是各怀心思,各个势力内部都是山头林立,内耗不止,同时为养活军队四处打粮折腾得失了民心,就算出了帅才,在这种严峻的政治军事格局下,也是必然会失败。

大势上,抗清势力就不大可能出什么帅才。而满清,除了屠杀过多和剃发令也没犯多少错误。这种局面,说是国运将倾天数如此,基本也没什么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王朝更迭,这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要说起如同岳飞、孟珙那般,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节操被后世千古传颂的人物,却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找。为什么那个时代难出岳飞、孟珙?首先,我们得明白岳飞和孟珙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帅才”的标杆。 岳飞: 他是南宋.............
  • 回答
    明末为何未能形成地主豪强割据的局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与其他王朝末期,尤其是汉末、三国时期,地主豪强势力崛起并割据一方的情况相比,明末的政治格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地主豪强势.............
  • 回答
    .......
  • 回答
    “改元”在古代是中国历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一个新君即位,或者发生了一些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从而改变了纪年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年周期。然而,到了明清两朝,我们发现皇帝们似乎不再热衷于“改元”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背后牵涉到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皇帝个.............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明末辽东战事的旷日持久,确实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满清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的大规模经济困难,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既有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也有其崛起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明朝辽东战事的经济重负: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为何在辽东问题上如此“出血”。辽东是拱.............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复杂性、小说创作的逻辑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清一色去朝廷”而鲜少描写“三十六营”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 创作的易得性与主流叙事模式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易于切入: 明末朝廷,无论是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都.............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喜欢在起点上刷书的普通读者,我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毕竟,穿越小说涵盖的时代太多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主题都有。但偏偏是宋末和明末,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充满变数和悲情的时代,却少有那种“完美帮助元、清避开所有不利、入主中原”的穿越小说。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期,虽然也接触和生产了火器,但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地装备和普及燧发枪,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于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遇到的障碍首先,得承认明清时期并非对西方火器一无所.............
  • 回答
    明末名将辈出,这说法确实不假。从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这样承平之世的老将,到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这样的力挽狂澜的能臣,再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从军事角度看),大明王朝确实不乏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人物。然而,纵然有如此多闪耀的名字,为何最终还是未能阻止王朝的倾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同样是“裁员”,后果却天差地别。世纪之交的下岗潮,虽然对个体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但从宏观社会层面来看,其稳定性远超了明末那场因精简驿站引发的动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其中的原因: 1. 事件的性质与范围世纪之交的下岗潮: 性质: 这是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末的江北四镇,即辽东总兵、蓟州总兵、宣大总兵、山海关总兵,在抗击满清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最终未能像唐末藩镇那样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抵挡住外部入侵,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不如”二字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天时地利人和:唐末藩镇崛起的土壤与.............
  • 回答
    明末之乱,堪称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说起来,那会儿天灾人祸,旱灾、蝗灾、瘟疫轮番上演,百姓苦不堪言,官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之下,大明王朝的根基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历史的舞台上往往会涌现出一些能人异士,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胆略和影响力,试图力挽狂澜,重塑山河。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末,就有曹操和刘.............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