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前几年的明末穿越小说几乎清一色的去朝廷,而没有什么人写穿越到三十六营那里?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复杂性、小说创作的逻辑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清一色去朝廷”而鲜少描写“三十六营”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一、 创作的易得性与主流叙事模式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易于切入:
明末朝廷,无论是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都是权力斗争的漩涡。穿越者一旦进入朝廷,就能接触到最高决策层,例如内阁、六部、皇帝本人。
这意味着穿越者可以通过影响皇帝、扶持某个派系、改革官僚体制等方式,来“改变历史”。这种“一人之力扭转乾坤”的模式,对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符合许多穿越小说的核心驱动力——改变命运,实现抱负。
朝廷内部的官场斗争、党争,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为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穿越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但也可能因为不熟悉规则而屡屡碰壁,产生冲突。

读者熟悉的路径,市场导向:
早期的明末穿越小说,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穿越小说模式的影响。作者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安全”和“有影响力”的起点。朝廷作为政治中心,是大众最熟悉的权力结构。
市场反馈是引导创作的重要因素。如果早期描写穿越到朝廷的读者反响热烈,销量好,那么后续的作者自然会倾向于复制这种成功模式。

“低武高谋”的起点:
朝廷代表着制度、政策、人力资源和财政。穿越者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优势,通过现代知识(经济学、政治学、军事理论、管理学等)来改革和发展,实现“低投入高回报”的成长。这种“智斗”模式,在早期穿越小说中非常受欢迎。

二、 “三十六营”的复杂性与创作难度

“三十六营”的定义与历史地位模糊:
首先需要明确,所谓的“三十六营”并非一个明确的、单一的、有统一领导和运作模式的军事集团。它更多是一个泛指,包含了明末时期各地形形色色的民团、地主武装、绿林好汉、乃至后来的起义军早期组织。
例如,在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初期,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营”的编制,而是以“队伍”、“营头”、“闯王”、“大西王”等形式存在。而其他一些地方性武装,如保甲团练,则更偏向于地方防御。
这种概念的模糊性,使得作者在构思穿越者进入“三十六营”时,首先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设定挑战:穿越到哪个“营”?哪个时间点?当时的“营”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其军事力量、经济基础、政治诉求是什么?

缺乏统一的权力中心和明确的叙事切入点:
朝廷至少有一个皇帝、一个中枢机构可以作为叙事的核心。而“三十六营”则分散在各地,各有其领袖和目标。
穿越者如果直接进入某个具体的起义军队伍,其影响力初期会非常有限。他可能需要先在队伍里建立威望,然后再逐步发展。这是一种“草根逆袭”的模式,相比于直接进入权力核心,起点更低,上升难度更大,故事推进可能更缓慢。
即使穿越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大型起义军,他们的早期阶段也充满了混乱和不确定性。穿越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篇幅来描写如何整合队伍、训练士兵、发展后勤,这些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不如朝廷政治斗争来得直接和刺激。

“三十六营”的性质多样,难以统一描写:
明末的武装力量非常复杂。有的是为了自保的民团,有的是趁火打劫的绿林,有的是带有朴素农民起义思想的队伍,也有的是被官府招安又反叛的队伍。
如果穿越到一个民团,可能面临的是如何抵御流寇、如何管理地方。如果穿越到一个绿林,可能面临的是如何从抢劫走向建立自己的势力。如果穿越到早期起义军,则可能面临的是如何发展壮大、如何与官军对抗。
这些不同的“营”,其生存环境、主要矛盾、发展路径都截然不同,想要用一个统一的叙事逻辑去描写“三十六营”,难度极高。

对历史细节的更高要求:
描写朝廷的政治斗争,虽然也需要历史细节,但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作者的想象力来填补空白,例如官员之间的对话、政策的制定过程。
而描写“三十六营”,尤其是起义军的早期,则需要更扎实的考证。例如,起义军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当时的行军路线是怎样的?他们的粮草如何解决?士兵的构成是怎样的?这些细节一旦失真,很容易引起历史爱好者的批评。作者为了避免这些,可能会望而却步。

读者对“起义军”的复杂情感:
许多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可能带着一定的民族情绪或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虽然明末民不聊生,但起义军的形象往往是复杂的,他们有反抗的精神,但早期也难免会有一些破坏行为,或者其内部也存在争斗。
穿越到起义军,意味着要和这些复杂的历史人物打交道,要面对他们本身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穿越到朝廷,可以通过改革来“拯救”百姓,满足读者更直接的“正义感”和“拯救者”情结。

三、 读者口味的演变与细分

早期穿越小说的成熟期:
随着明末穿越小说的不断涌现,市场也逐渐饱和。读者对“穿越到崇祯朝,辅佐皇帝改革”的模式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甚至可能出现审美疲劳。
因此,一些作者开始寻求新的切入点,试图在更为冷门但有潜力的领域挖掘故事。

对“另类”叙事的追求:
一些读者也开始厌倦“万能主角”和“宫廷权谋”的套路,转而寻求更接地气、更具挑战性的叙事。穿越到民间,甚至底层,从零开始建立势力,其过程中的艰辛和成长,更能引起一部分读者的共鸣。

四、 近期趋势的变化:并非“没有人”写,而是“开始有人写”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没有人”写穿越到三十六营。而是与“去朝廷”的主流相比,数量较少。但近年来,随着穿越小说题材的细分和读者口味的多样化,已经出现了不少描写穿越到明末农民起义军,或者其他民间武装的优秀作品。

例如,一些作品会选择穿越到李自成或者张献忠的队伍中,描写主角如何凭借现代知识和战略眼光,帮助起义军克服困难,壮大队伍,甚至影响历史走向。这类作品往往更注重军事谋划、后勤保障、基层动员等方面的描写,也更能体现主角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和成长能力。

总结来说,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几乎清一色的去朝廷”,是因为:

1.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是改变历史最直接、最容易切入的起点。
2. “去朝廷”的模式符合大众读者对穿越小说的普遍期待,具有市场基础。
3. 描写朝廷更容易构建“低武高谋”的叙事,满足读者智斗的乐趣。
4. “三十六营”的概念模糊、结构复杂、历史细节要求高,创作难度大,容易出现设定和描写上的困难。
5. 读者对起义军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拯救者”角色的偏好,也使得朝廷成为更受欢迎的穿越目标。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读者审美的变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尝试描写“三十六营”这类更具挑战性但可能更有新意的题材,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是一个小说创作不断尝试与创新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会穿越到我们陕北,去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呢?

user avatar

如果穿越三十六营,怕是爽文要变成虐文了。

首先就是不好写,资料太少,三十六营中的很多人只是在史册上留下了一个外号,既没有真名实姓,也没有事迹,很难描写。农民军的生活状态也很难还原。三十六营的主要活动就是行军、打仗、行军、打仗,不方便展开剧情。

三十六营只是个泛称,很难指出是哪三十六营,姑且取张道濬《兵燹琐记》中的记载。

1.紫金梁王自用:崇祯六年战死,其部归于李自成。

2.八大王张献忠:这个都熟悉,就不用说了。

3.扫地王张一川:那个攻破凤阳,刨了朱元璋祖坟,打出“古元真龙皇帝”旗号的人,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张献忠,而是张一川,但是张一川后来却投降了官军。后来他跟着官军围剿张献忠,被张献忠擒获处死。

4.邢红狼:曾经和革左五营一起在大别山区活动,结局不详。

5.黑煞神李茂春: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孙传庭死后重归闯军,结局不详。

6.曹操罗汝才:后来成为与李自成、张献忠并列的三大豪帅之一,死于和李自成的争斗。

7.乱世王郭应聘: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结局不详。

8.闯将李自成:这个也不必说了。

9.闯塌天刘国能: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之后效忠于明朝,尽心竭力帮助明朝对付李自成,最终被李自成、罗汝才包围。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局面,刘国能彻底绝望,孤身前往李自成、罗汝才营中谈判,拔剑自刎,临死前命令他的部下杨彦昌率部投降李自成。后来杨彦昌在抗清战争中战死于荆州战役。

10.满天星高汝利: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孙传庭死后重归闯军,清军入关后投降,之后一度参加反清起义,但最后还是降清了。

11.老回回马光玉:崇祯九年病故,由马守应继承其部,成为大别山革左五营之一,马守应一度与李自成联合,但是因罗汝才事件与李自成失和出走,不久病死,其部投降张献忠。

12.李晋王:崇祯七年战死。

13.党家焦得名: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结局不详。

14.破甲锥:结局不详。

15.八金刚:结局不详。

16.混天王郭某:郭应聘的弟弟,崇祯六年战死。

17.蝎子块拓养坤:崇祯九年投降,次年被部下武大定杀死。

18.闯王高迎祥:崇祯九年战死。

19.点灯子赵胜:崇祯五年战死。

20.不沾泥张存孟:这会儿应该已经死了,不知道怎么混进来了。

21.张妙手张文耀:崇祯九年投降,曾跟随左光先一起围剿李自成,结局不详。

22.白九儿:结局不详。

23.一阵风:崇祯六年战死。

24.七郎:结局不详。

25.大天王高见:读过姚雪垠的《李自成》的应该对这个人很熟悉,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结局不详。

26.九条龙刘进福: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大低潮时投降,结局不详。

27.四天王李养纯:崇祯十六年投降孙传庭,结局不详。(这货是多没眼力,堪比1949年投国军)

28.上天猴刘九思:结局不详。

29.丫头子:结局不详。

30.齐天王:结局不详。

31.映山红:结局不详。

32.穿山虎:崇祯八年战死。

33.冲天柱:结局不详。

34.油里滑:结局不详。

35.革里眼贺一龙:大别山革左五营之一,罗汝才事件时与罗汝才一同被杀。

36.不知为什么,《兵燹琐记》中的三十六营只有三十五个人,推测可能有某个绰号与他人重合的人,有两个人可能性比较大,一个是满天星张大受,和高汝利绰号相同,崇祯八年战死,一个是八大王阎正虎,和张献忠绰号相同,崇祯六年战死。考虑到前面提到的张存孟很确定在三十六营会盟的时候已经死了,把张大受和阎正虎补进去,正好三十六个人。

(这个名单并不一定准,有很多当时也在山西活动的著名农民军首领不在其列,比如关索王光恩、老张飞张文朝、过天星张天琳、射塌天李万庆等)

这三十六个人,只有张献忠、李茂春、李自成、高汝利四个人活到了崇祯上吊的那一天,生存率只有九分之一。

穿越到三十六营,穿越小说里常用的什么种田练兵、造枪造炮的套路统统都不存在,每天都是长征。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就要面对今天全军吃什么的问题,在灾荒太严重的地区,老百姓们倒是都来参加你的队伍了,可你没有粮食,也养活不了他们,到了相对富庶的地区,老百姓又不肯支持你。你带着你的人马砸了几个响窑,甚至攻下了县城,暂时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你的军队能携带的粮食也是有限的,一旦明军前来围剿,你就必须转移,多余的粮食只能放弃。如果真饿极了,又找不到地主老财可抢,你的部下要从平民手中抢口粮,你怎么办?部队几乎天天要作战,今天招来的人,也许明天就死了、跑了,人员流动性极大。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来的淳朴农民倒是好管,可是你没有时间和资金从头训练他们,真正会打仗的全都是明军的逃兵和造反多年的老流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军队的正规化,如何整肃纪律?打败了官军,缴获了几门红夷大炮,你只能把它们钉上炮门扔到河里,因为你根本运不走它们。鸟铳没有稳定的弹药供应,没有时间训练,也和烧火棍没什么分别,真正靠得住的只有冷兵器。你能小规模自产的冷兵器只有乡下铁匠打造的大刀片子或者枪头,要想有好武器,有铠甲,得一件一件从官军手中夺。没有骑兵打不过官军,要养骑兵就得有草料喂马,然而很多地方草料都让人吃没了。

三十六营在山西抵挡不住明军围剿,退入河南,实在是实力使然,不是哪个穿越者能改变的。王自用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在作战中中了箭,结果伤口感染。总盟主尚且如此,穿越者穿过去,也得老老实实去上阵砍人。农民军和明军的战斗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在崇祯前期,明朝的动员能力还相当强大,持续不断地发动围剿,农民军是无力与之硬碰硬地打阵地战的,只有保持流动作战,才有可能维持生存。

而且,其实绝大部分反王都不相信他们将来真的有一天会推翻大明。造反有的是为了求生,有的是为了功名利禄,一旦情况不利,很多人都各谋生路去了。到了崇祯十一年,陕西、河南的农民军均遭遇重大失败,连张献忠、罗汝才都招安了,绝大部分反王都接受了招安,包括有些曾经跟着李自成爬雪山过草地的人都降了。一个穿越者在这样的大势之中,又能做到什么呢?

真要是写了穿越到崇祯前期的农民军中的小说,恐怕要体现的就是主角被历史裹挟的无力感了。

但说实话,我觉得穿越成官军也一样会有这种无力感,不过小说嘛,允许有艺术的夸张。可要是穿越成农民军,再怎么开挂也弥补不了巨大的实力差距,要想获得成功,就算比历史上的李自成更快一步,也必须是经过多年的苦战,承受巨大的伤亡。但是没有多少读者愿意看主角每天如何被官军追着打,战友如何一批一批地战死、病死、叛变,而且一直持续好几年的小说吧。

user avatar

这就是个开局资源问题,明末国内的可选项基本上就是满清、农民军、带明三个阵营,而资源最多的就是带明了,到时候组织度外挂一开,带明的纸面实力就会源源不断的转化为战场上的兵源装备,然后主角的工业化思想也可以推得下去,紧接着痛宰女真鞑子和白皮猪,还不是美滋滋。

历史穿越文的核心是种地,更具体地说,是在种地的时候用四两拨千斤,用现代化的思维去指导古代的生产力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力,如此正反馈循环,形成物质上的碾压局,这就要求你开局的时候至少有一小块地盘来作为启动的资本,启动资本越多,起飞就越快。

穿农民军种不了地,穿满清虽然能种地,但是读者非把你骂自闭不可……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之前有个类似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一个小说的市场性的问题:

王朝末期、腐朽无能、民不聊生、阶级压迫这种事情在我们中华历史上多了去了,不多你明一个,也不少你明一个,凭什么你明末能稳居男频古穿第一热门?凭什么你明末那破几十年能吸引那么多人来写?

用商业点的话说,明末穿越小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明穿与唐穿宋穿三国穿这些同类商品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如何利用差异化构建核心竞争力?

——明末穿越的时间点与其他朝代差异体现在哪里?一方面在明末,华夏文明和汉族先民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挫败;另一方面明末中国又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当此之时的欧洲已经文明开化,足以为中国的转型辅以外力,而西方的军事力量却又不强,无法干涉中国的转型。前者的条件在元末不具备,后者的条件在清末不具备,而明末正是最合适的时间点。

——明末穿越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读者是冲着揭竿而起、一统江山、君临天下、后宫三千的爽感来看你明末穿越小说的吗?

毛线!就是冲着你驱灭建虏、捍卫文明、富国强兵、工业培育、科学开化、拓疆殖民、决战白夷来的。为了拯救汉族先民和华夏文明于数百年黑暗压抑,也是为了避免近代被万国来艹的百年国耻,甚至还能对西方实现反杀复仇——这才是明末穿越小说的核心竞争力!

明朝可以灭,华夏不能亡。


说了那么多,就会发现去投奔农民军,是很难实现明末穿越小说的核心竞争力的。农民军的主要流动地盘在陕甘、中原等地,一不能在山东、山西、辽东等地尽快与后金-清军交战,二不能利用东南沿海的优势进行西风东渐、近代改良,这怎么刺激读者的爽点?作者也很无奈啊!

当然指望老老实实做明朝的官也是不可能的,基本就是利用大明朝廷的政治资源为自己做方便(边军路线或土豪路线),或者干脆就是自己造反(海商路线或军阀路线),何必去农民军一方,苦苦求不得呢?

其实就算是近年来新兴的、最讲阶级斗争的援G文,也是喜欢把大篇幅用到抗日救国、抗美援朝、乃至拯救南洋华人上,和KMT军的摩擦往往写的较少,反而和K军联合搞缅甸是个大热门……

所以,知乎和现实世界还是很有差距的,别看知乎ers天天“民族矛盾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三句不离嘴,让他们去写小说恰饭,保证和二战时的苏联一样,扔掉阶级思想捡起民族主义一个比一个积极……

user avatar

其实还是有那么几本的,我看过的就主要是《明末不求生》(李自成本队)、《虎狼》(李自成本队)《明匪》(闯营独立营头),《磷火常同日色鲜》(闯营二当家)、《伐清》的时间节点太靠后,严格来说算是清穿小说了。

明末农民起义呈现出一个指数增长,而且坡形非常大,明明几年之前农民军还在被像割草一样屠杀。就在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和岳托分道入寇,崇祯十二年,原本安置在南阳盆地一代的献、曹、惠登相等部暴起复反,十三年李自成出商洛。紧接着就是闯营和献营比着赛一样的毁名城杀宗藩,败绩雪片一样飞向北京,杨嗣昌连哄带吓拉着明军将领们在川、楚、豫、陕之间疲于奔命。八大王比较倒霉,在玛瑙山和光山被左良玉揍了两下狠的,但是仍然实力强盛,李自成就不用说了,在十三年的征战当中已经基本奠定了他农民军一哥的绝对领导地位。

至于崇祯十四年之后,那就是军事灾难了,短短两年时间,明王朝在李自成手上损失了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孙传庭四位总督,前后几十万大军,秦、晋、直、豫、楚等省兵员扫地遂尽。明王朝也就完犊子了。

因此我倒是觉得,如果有人愿意写写明末山东的农民军视角,应该还挺有意思的。

按理来说,明末山东的天灾、瘟疫和兵燹都十分的严重,前有吴桥兵变糜烂全鲁,后来清军入寇,屠济南城,兼以天灾瘟疫,民变本来是此起彼伏的,其实很适合搞一搞事情。

历史上李青山由于玩的过大,直接截断漕运,驱漕舟直冲临清,在崇祯十四年冬天遭到了明廷重拳出击,张国维率刘泽清、刘元斌、黄得功、周遇吉等围殴,李青山不敌,向东依附登莱总兵杨御蕃就抚,杨御蕃因为招抚李青山被朝野攻讦,罢职下狱,李青山复叛,被齐昱龙击败,被杨御蕃侄子杨衍俘虏,被俘送京师,于是被害。

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李青山能想办法苟下来发展壮大,没准真能改变历史大势,看看崇祯十四年围殴他的这个豪华阵容,如果他能反杀成功,后面估计都没有南明了。

所以我觉得吧,李青山应该先向东发展,想办法把杨御蕃所部搞掉,然后背靠登莱的盐运之利,向西从漕运里捞钱粮,跟朝廷虚与委蛇,想办法发展壮大。

user avatar

明末两大千古遗憾:1民族矛盾 2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矛盾

所以满清和欧洲殖民者都是大BOSS(通常还会有个日本,但当时日本进入了龟缩防守阶段,基本上能打败前两个BOSS的主角对付日本都比较轻松)

所以上来至少就要逮着满清或欧洲两个中的一个来打,加入农民军的话前期主要就是和明朝廷打,难以涉足这两大千古遗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