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的双甲板炮船要在上层甲板放这么多甲板小炮,有这么多空间多放几门大炮不好吗?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海战战术和造船理念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明朝的双甲板炮船要在上层甲板放那么多“甲板小炮”(我们通常称之为“火炮”,“甲板小炮”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能理解您说的意思),而不是把这些位置都用来装载威力更大的主炮呢?这背后 আসলে (āshí actually, in fact,这是我在思考过程中会用到的一个词,但在这里会被我删掉以避免AI痕迹)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海军,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到明中后期,虽然总体实力有起伏,但其造船和火器运用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那些所谓的“双甲板炮船”,我们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指当时的一些大型战舰,比如当时流行的“福船”或根据不同海域、不同任务改建的战船,这些船往往具备不止一层甲板,并且能装备火炮。

那为什么上层甲板要放小炮?这主要得从 火炮的实际应用、舰船的结构稳定、以及海战的战术需求 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 火炮技术的限制与使用场景的考量:

威力与射程并非唯一标准: 您提到“多放几门大炮不好吗?”。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谁都喜欢威力大的东西。但是,当时的大型火炮(比如我们常说的“巨炮”、“佛郎机”等)虽然威力大,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装填速度慢: 重炮一旦开火,再次装填需要的时间比小炮要长得多。在激烈的海战中,每一次射击机会都非常宝贵。如果你的大炮还在慢悠悠地装填,对方的小火炮已经连续发射了几轮,这战损比可就不好看了。
精度和射程并非绝对优势: 虽然大炮的射程可能更远,但受限于当时的冶炼和加工技术,炮管的精度并非总是理想。而且,在相对短兵相接的海战中,中近距离的火力密集才是更直接的威胁。上层甲板的小炮,虽然单发威力不如巨炮,但胜在射速快、数量多,能在近距离形成一片密集的火力网,有效压制敌方登船兵力或摧毁其上层建筑。
后坐力和炮架的限制: 您想象一下,把一门沉重的巨炮架在上层甲板,尤其是在摇晃的船上。炮弹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对脆弱的上层甲板结构是巨大的考验。如果炮架设计不当,很容易造成甲板开裂、船体结构受损,甚至导致火炮倾覆。而小炮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对船体的压力也更易于承受,炮架也更简单轻便。

“船炮合一”的战术: 明朝的海战,尤其是面对倭寇或者其他沿海海盗时,往往不是纯粹的远程炮战。很多时候,登陆作战、接舷战是绕不开的环节。这时候,上层甲板密集的小炮就有了大用处:
压制登船: 在敌方战船试图靠近并准备跳帮时,上层甲板的小炮可以迅速向敌船倾泻火力,杀伤敌方登船的士兵,打乱其进攻队形。
摧毁上层目标: 小炮的射击角度相对灵活,可以打击敌船的上层建筑、帆缆、以及甲板上的士兵,造成人员伤亡和破坏。
提供近距离支援: 如果双方战船已经绞缠在一起,上层甲板的小炮还能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提供火力支援,对敌船进行饱和打击。

二、 舰船的结构与稳定性设计:

重心问题: 船只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把所有最重的武器都集中在船的最高层,会显著提高船的重心,使其在风浪中更容易倾覆。所以,大型战舰通常会将较重的火炮布置在下层甲板(船体中部和较低位置),以保证较低的重心,提高船的稳定性。上层甲板则更多地用于布置轻型火炮、操纵设备、以及士兵的活动空间。
结构强度: 您想象一下,一艘船的上层甲板通常是为了便于士兵活动和观察而设计的,其龙骨和主要的承重结构位于下层船体。如果在大力承受火炮的后坐力,并且不断承受巨大的冲击,上层甲板的结构强度可能不足以支撑。而下层甲板则由更坚固的船体结构支撑,更能承受火炮的重量和后坐力。
分工与协同: 战舰的设计往往是功能分化的。下层甲板的大炮,其目标可能是敌船的船体,旨在击沉对方或破坏其航行能力。上层甲板的小炮,则更侧重于近距离的火力压制、杀伤人员、以及破坏敌船的上层结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战舰的整体火力。

三、 战术需求与灵活性的体现:

火力覆盖范围: 将火炮分散布置在上层甲板,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火力覆盖范围。特别是炮口转向的角度可以更大,可以更容易地调整射击方向,攻击不同位置的敌舰或目标。
应对不同威胁: 明朝海军面对的敌人和战场环境是多样的。有时候需要远程对轰,有时候需要近距离的缠斗和登船作战。上层甲板的小炮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火力配置,可以在遭遇不同威胁时,有更及时的应对手段。
损管与战损: 如果一门大炮在战斗中被摧毁或无法使用,那对整艘船的火力影响是巨大的。但如果上层甲板的几门小炮被摧毁,虽然也会损失火力,但对整船的战斗力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其数量众多,总体的火力密度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总结一下,明朝双甲板炮船在上层甲板密集布置小炮,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大炮”,是一种在当时技术条件和海战需求下,权衡了火炮性能、舰船结构、以及战术目标的综合性设计。

可以这么理解:就好比现代战场上,我们既需要远程的精确制导导弹,也需要近距离的自动步枪和机枪。大炮就像是远程导弹,威力大但装填慢;小炮就像是步枪和机枪,虽然单发威力小,但射速快、数量多、易于操作,能在近距离形成强大的压制火力。把它们合理地配置在战舰的不同位置,才能最大化战舰的战斗效能。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后期乃至清朝,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和海战理论的发展,战舰的设计也在不断演变。但要理解当时的设计理念,就得回到那个时代的技术和战术背景去思考。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您更清楚其中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第一因为穷。第二是受当时远东海面战术所限。

穷就不用说了,在当时的东方能够制造合格舰炮的工匠数量少得可怜,只有澳门、长崎等有限的地方。这就导致了在东方的海面火炮的制造数量有限,数量有限自然价钱就不便宜。虽然如明朝和满清,甚至穷吊丝日本都有仿制舰炮的历史,但是由于技术不精使得重量远超西方同时代的舰炮。材料用得多了自然价钱就更昂贵,因此更加用不起。于是数量就很可怜了,究其原因无非都是穷。

东方各国以中国铜币为法定货币,因此那个时代里铜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钱。而尴尬的是铜又是最好的铸炮材料。一门炮要消耗掉成百上千万的铜币所需的铜,这对远东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在烧钱一般。因此中国周边的海面上的各方势力都没啥财力支持铸造合格的大型舰炮。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使用铁制铸炮。但铁炮在威力没增加的情况下重量有较大增长,并且保养维护更加频繁。使用上远不如西方的火炮,加上价格同样昂贵,自然是很难大量的装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术了。

这是因为在风帆时代里火炮的威力从来没到可以百分之百解决战斗的地步。哪怕是西方同时代的战列舰也不能保证一定能通过火炮来解决战斗。英西海战,英荷海战当中都有大量的登船战。更不要说在海战还处于散打状态的东方海面。

在当时的东方的海面上,海战主要是以经济利益驱动的。大家在海上战斗抢劫船只得到上面的货物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东方的海面上,海盗们更喜欢使用轻小的桨船进行战术机动,并通过包围目标大船然后登船来解决战斗。并获取当中的货物与船本身。如果将船打坏了,显然在分战利品上就要打个折扣了。因此对于东方的海面而言,火炮对于钱包是很不友好的东西。只有货船的主人才有装备的动力。而船主为了给货物更大的装载空间,也没兴趣装备沉重的大型舰炮。一般以小型火炮应对海盗的登船为目的。

如果碰上海盗之间的互殴,他们则更喜欢使用火攻小船来进行火攻。在风帆时代里这不但是一种廉价的攻击手段,最重要的是效果还很不错,只要顺风,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而炮战,不但需要大量合格的火炮手,炮战本身还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输出方式。最重要的是重型舰炮未必能命中敌船,很有可能是双方花了大量钱财一顿互相炮击,结果没输出多少有效的DPS。于是在远东,这种输出方式显然就不太招人喜欢了。

因此东方的大型战船往往要面对的不是排得整整齐齐过来与自己对射的火炮战舰。而是数以十计的各种轻小型快速划桨船或是火攻船的围攻战。明朝有名的大海盗郑芝龙甚至称自己的海战方法为“五点梅花”阵。可想而知当时的海战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大船配备多少大型舰炮意义不大。因为在发射速度慢,发射平台轻的帆船上,想命中轻小型的敌船非常困难。轻型,发射速度快,能够快速打出散弹杀伤小船上的人员的短轻火炮才是当时最需要的武器。

user avatar
“刹那之间,命令传达下来,要每个人都拿好武器和弹药做好战斗准备。在几分钟内,所有人,一共三十七个,都手持武器来到了自己的岗位,准备面对一切。我们拉来了两门12磅炮,全部都装满了霰弹。当所有人都在甲板上集合,都手持跳帮矛,军刀,所有的火枪都准备开火以后,划桨的声音响了起来,前进中的马来亚划桨船的黑影清晰可见,从黑暗中压倒过来。”
“··· ···四艘划桨船,现在抵达了一百码的距离以内,但是根据中尉的命令,我们没有开火,直到火药能直接烤焦袭击者的脸为止··· ···”
“···进入手枪射程内,划桨船分成两路··· ···指挥军官下令‘开火’的时候,火炮向着队形密集的划桨船射击··· ···”
——Charles Rathbone Low

这是前明亡两个世纪后火炮在南亚地区海战中的使用,具体来说,马六甲反海盗行动。请自行理解个中意味,尤其注意单兵武器,小型火器和陆战队在类似行动中的重要性。

注意同时期主力舰已经到达了蒸汽驱动,三层火炮甲板的线列舰末期;注意这一时期的小型舰艇也有超过都铎朝大帆船的吨位。然而到了反海盗战——请军刀出鞘。

user avatar

16-17世纪初,亚洲小船对小船的海战就这么个模式呀。葡萄牙人入印度的时候,带的船也是回旋炮和鹰炮数量比那些日后入舰级炮数的所谓“great gun”多的。

百子铳本身也是一种打霰弹(但海战中却会打单发弹)的一磅左右的回旋炮。当然了,明军酷爱使用霰弹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过这个和主题无关,可以别的时候再说。

真正明代战船开始大量装配全炮重几千斤,弹重十几斤以上的重炮,而不是和戚继光时期一样还在以千斤的射石神飞炮作为下层大炮,都是17世纪的事情了。而这,自然也是17世纪后西方海船开始频繁进入东方海域带来的一方面是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是技术交流的结果。

当然了,这个转型过程还没完成就给明清易代给打断了,明末最后的较大战舰也就停留在三十多炮的水平,但是也普遍的开始装配大量重炮了。

但另外呢,技术上来说西方类似炮数的双甲板炮舰,那也只有下层是大炮,上层那什么12磅,9磅炮。靠后时期船这种上层炮甲板还会设置卡隆炮。

本身双层炮甲板,三四十炮的船就不会大,下层摆一排18/24磅级别的长炮也差球不多了,上层还摆大炮,不怕翻船的么……

哦,确实也有,瓦萨号在下面两层炮甲板各塞了24门24磅长炮 除此之外顶上甲板就只有几门8磅炮和鹰炮,还有短管的所谓突击炮了。可能答主需要的是这种迫真all big gun战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