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的土默特入犯地点在辽阳?

回答
明朝时期,土默特部(属于蒙古的一支)多次进犯明朝边境,但你说“土默特入犯地点在辽阳”这个说法,需要仔细辨析一下。

首先,要明确土默特部的活动范围。他们主要活跃在今天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就是明朝所说的“塞外”——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他们的核心势力范围,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是以河套地区(黄河河套部分)和阴山一线为中心。

那么,为什么会提到辽阳呢?辽阳,在明朝时期是辽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也是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军事重镇。明朝在这里驻扎重兵,是抵御来自北面女真(后来的后金)和其他蒙古部落的重要屏障。

土默特部虽然主要活动在中原以北的草原,但他们与明朝的军事对抗,以及其他蒙古部落(如鞑靼、瓦剌等)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在某些时期,例如16世纪中期,受到俺答汗的强大影响,土默特部确实表现出了相当强的军事扩张和侵略性。

然而,如果说“土默特入犯地点在辽阳”,这通常不是他们的主要或直接的进攻方向。 土默特部最常入犯的地点,是沿着明朝的长城防线,比如宣大(宣府、大同)一线,或者偏向东一些的蓟州、永平一线。他们的目标往往是掠夺物资、人口,或者迫使明朝开放互市(贸易)。

有一种可能的情况,会将土默特与辽阳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是间接的,或者说是在一个更大的军事背景下的。

1. 牵制明朝兵力: 蒙古部落的入寇,尤其是强大部落(如土默特)的活动,往往是为了牵制明朝的兵力。当土默特部在北方或西北方向给明朝造成压力时,明朝就必须从其他防线调集兵力去应对。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土默特部没有直接攻打辽阳,但他们在大漠以北的行动,间接影响了辽东的兵力部署。明朝担心这些强大的蒙古部落会利用其军事优势,通过其他路径(比如绕过长城,从更远的北方或东北方向迂回)来威胁辽阳,尽管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2. 战略联动: 在明朝与后金(女真)的对抗日益激烈的后期,蒙古各部(包括土默特)的动向也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土默特与女真的地理位置有一定距离,但理论上,蒙古各部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战略协调或相互策应。也就是说,当女真在辽东制造事端时,北方或西北的蒙古部落(包括土默特)也可能发动袭扰,以分散明朝的注意力,从而为女真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土默特部的活动,虽然不是直接打到辽阳城下,但可能与辽阳方向的战事在战略上有所呼应。

3. 地理概念的模糊: 在古代,对于“辽阳”的地理范围认知,可能不像今天这样清晰。有时,“辽阳”也可能泛指辽东地区,而蒙古部落的边境冲突,可能蔓延到辽东边境的某些区域,尽管不是辽阳城本身。但这种可能性较低,因为辽阳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其防卫体系是相当严密的。

4.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历史记载往往会突出最重要的事件。如果土默特部的确对辽阳方向的明朝边防造成了重大影响,即使不是直接攻城,也会有所提及。但根据现有的史料,土默特部更主要的活动区域和冲突地点,是在长城沿线。

总而言之,如果直接说“土默特入犯地点在辽阳”,这可能是一个不太精确的表述。 土默特部的侵扰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意在掠夺和施压。他们与辽阳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战略影响,比如牵制明朝兵力,或者在更广泛的边疆冲突格局中,与其他势力形成某种配合。直接以辽阳为主要入犯地点,这与土默特部的传统活动区域和作战方式不太相符,也未见有大量史料支持土默特部大规模、直接攻击辽阳的记载。他们对辽东的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后来的女真(后金),而不是土默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看过蔡的书,不过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应该是作者搞错了,我估计这个错误是这么发生的:作者先查了一下当时明朝的周边形势,看到了一句“炒花纠土蛮诸部寇辽东,杀掠无算”,就猜测这个入侵辽东的“土蛮诸部”可能是指大名鼎鼎的土默特部(实际上是指察哈尔部土蛮汗);但这时候他可能还不大确定,因为一般印象里土默特是在绥远等西北地区活跃,似乎不太可能来到辽东,便又翻了一下中华民国全图,结果发现汤大帅的热河省阜新南边有个土默特旗(土佐),朝阳北边又有个土默特旗(土右),便觉得这一切都说得通了。

其实这还是错了。土默特二旗分布在辽西山地是清朝为诸札萨克旗划分牧场的结果,最终定型已是乾隆年间,并不能反映清朝以前的走向,自然更不能套用到壬辰战争时期了。也因此题目下有知友 @秋月雁 用嘉庆年的谭图来解释,也是有些不妥的。

明朝土默特部的最东端是东土默特部,是土默特万户领袖俺答汗之子辛爱台吉的部落后裔。当年辛爱被分封到了河北西北部与内蒙交界处的兴和、沽源、张北等县市的草原,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并在此经营兀良哈部落。俺答死后,辛爱西归呼和浩特,娶了父亲俺答汗的妾三娘子继承家业,而他在东部的根据地则被儿子赶兔台吉等子孙所继承,部众逐渐形成了东土默特部这一新的部落,并脱离了土默特万户,加入了右翼喀喇沁万户。

万历时代的东土默特大致是分布在明朝宣府镇东北到蓟州镇边墙以北的延边一带,即从长城龙门口一带向东经过丰宁、兴隆、平泉等地,直至辽宁省最西边缘的凌源、建昌一带。其中满套儿(丰宁)及其以东基本为诸塔布囊的封地,赶兔兄弟等诸诺颜的封地都在宣府东北一带。东土默特诸部仅刚刚接触到辽西丘陵,还远远接触不到辽西到辽河套的辽东边外,更谈不上进犯辽东。

明末清初夹在明、清、察哈尔东土默特部的遭遇,更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了。

在明朝经历了万历到天启一连串的辽东军事失败后,包括东土默特在内的喀喇沁万户也多产生了新的野心发动寇边。在赶兔死后,继承东土默特势力的主要为其三个儿子敖目、七庆和毛乞炭。他们活跃在宣镇长城以北的山地之中, “鼎足而立,各拥强兵,列帐山后林丛中,阴不能进,攻不能入,而时窥内地,每岁蹂躏于永宁之东,号称劲敌”。

1628年农历1月,敖目带东土默特兵与其他喀喇沁兵马在昭城与林丹汗作战,败。敖目把东土默特部东迁至白马关长城以北躲避,秋天林丹西走后返回龙门所以北故地。

8月31日,皇太极与东土默特所属的喀喇沁万户结盟。

9月4日,土默特兵攻打永宁,宣府明军大败,据王会图统计阵亡者有800人以上,甚至闹出了将怀来援军误认为土默特人而溃走的笑话。

9月29日,明军发动报复,在激烈的作战中击毙敖目的兄长七庆。算上早死的毛七炭,敖目收编了两个兄弟的兵马,加强了本部力量对东土默特部的控制。

七庆死了,满营齐哭。举问今日哭怎么缘故。敖酋下夷人颇颇会恰说,七庆官儿、宰生恰台吉俱被你南朝上阵打死了,七庆箭炮眼发死了,宰生恰台吉阵上回来即死。还有许多带伤夷人不教外人看见。颇颇说称,你们不要与人说,敖目官儿厉害,不教你们南朝知道。

本年秋,西征的林丹汗重创西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右翼蒙古,横扫河套。

11月9日,皇太极写信给东土默特各领袖,表达亲近拉拢之余严厉批评此前东土默特未与后金一同出兵攻打林丹。

我出征(察哈尔)的名义是,因为喀喇沁汗、托内滚济、布颜洪台吉给我派来使者,请求说:请给我们报仇吧。这个罪孽的汗把左翼万户的诸诺颜全部杀死了。消灭(他)吧。我认为此话有道理,(所以)向天献祭宣誓,出征了。你们难道没有参加这次军事约定吗?难道察哈尔对你们是朋友,对我们是敌人吗?你们现在不要怨我。我在生你们的气。如果想痛改前非,立即去探坏汗的鄂托克,火速往我们这里派使者来。我将出征。你为什么和敌人相连而不顾?以博硕克图汗、济农汗、永谢布诸诺颜、喀喇沁汗为首的右翼万户的诺颜们,难道不是你的亲族吗?你们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亲族呢?

1629年初,敖目收容了从河套叛离林丹的西土默特部宾兔台吉,“志骄气盈,随尔放肆”。东返的林丹以此为借口讨伐东土默特。

4月10日,敖目收到了皇太极半年前写给他的信。

4月20日,东返的林丹汗来到龙门所外猛攻东土默特。敖目节节败退,逐步又往白马关转进,来到了蓟州镇的喜峰口、曹家路以北地区。

6月12日,丢掉了满套儿、在边境和明朝谈判议和的敖目本想在次日插刀血誓,结果听说察哈尔大举来犯又匆匆出兵接战。

6月28日,敖目在5月写的回信来到皇太极处。当时敖目还想摇摆骑墙,在回信中既表示了对满洲的忠心和与察哈尔作战的决心,却又不提自己是否要归顺后金。

本年秋,彻底支撑不下去的敖目派卓尔毕泰将投诚书信送往皇太极处,9月18日送达。

有话说,高瞻远瞩,则能容纳众人主宰未来;暴躁性急,则连一个人也抓不住。因为这个罪孽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所以即便是他的亲族,也直到死亡,直到穷困潦倒,都不到他那里去。因为你(皇太极)高瞻远嘱,(人们)像雨滴一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你那里。志同道合的人,相隔遥远也是有帮助;心志相异的人,虽在身旁也是有害。虽然左右翼的亲戚(有可能)去四面八方,但是只有我跟在天聪汗后面,向你纳贡,此心至诚。虽然听从你的法令的诺颜、塔布囊们可能有向里面投奔汉人,向外面投奔察哈尔的念头,我心里却绝没有叛变的念头。以奏闻真诚不二的心。

1629-1630年之交,敖目率部离开原牧地,投靠后金。

投靠后金的东土默特部仍然希望能返回宣府龙门所外故地,并继续讨要明朝赏物。1630年10月19,总兵董继舒、孙显祖出兵截杀西来的土默特部众,以轻伤家丁11人、重伤5人,损失马匹49的代价,斩获蒙古首级235颗,夺得军械2000多件,所谓“宣府仅见之一大奇捷”。战后东土默特基本不再西来宣镇边外。

投靠后金的东土默特部未被编入八旗,而是编为了两个独立的固山,后来逐渐演变为了两个札萨克旗。此后其牧地不明,至乾隆年间最终知晓其被划定在辽西地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时期,土默特部(属于蒙古的一支)多次进犯明朝边境,但你说“土默特入犯地点在辽阳”这个说法,需要仔细辨析一下。首先,要明确土默特部的活动范围。他们主要活跃在今天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就是明朝所说的“塞外”——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他们的核心势力范围,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是以河套地区(黄河河套部分)和.............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爱琴海东岸的岛屿,那些散落在蔚蓝海面上的璀璨明珠,虽然在地理上与土耳其陆地近在咫尺,但绝大多数却属于希腊,这背后是一段绵延数千年、充满波折的历史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从古至今,从政治到文化,层层剥开。一、文明的摇篮与古希腊的扩张首先,我们得回到一切的起点:古希腊文明。.............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为啥要控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明明地好像还有不少能盖房子的地方。这事儿可不光是房子够不够住那么简单,里头牵扯的可多了,得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首先,你说的“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这话说对也不全对。咱得明白,北京和上海这俩城市,尤其北京,它的土地规划其实.............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要是奥斯曼帝国跟万历年间的明朝“杠上”,这绝对是一出能让史书都为之侧目的超级大戏。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那个时候,奥斯曼帝国正值苏莱曼大帝的时代余晖,威名远扬,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是当之无愧的东方霸主。而另一边,大明王朝在万历皇帝的御宇之下,虽然内耗严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旧是.............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这么想的。说明朝皇帝“放飞自我”,清朝皇帝“个个明君”,这其实是一种概括,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咱们分开来聊聊:先说说明朝的“放飞自我”明朝那会儿,皇帝们确实有些是挺…怎么说呢,比较有“个性”。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约的减弱: .............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明朝的诤臣,敢于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直斥皇帝的过失,这本身就体现了他们极高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然而,在为建文帝平反这个问题上,他们却普遍选择了沉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敢不敢”就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平反”这个词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为建文帝平反,不仅仅是纠正一个.............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海战战术和造船理念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明朝的双甲板炮船要在上层甲板放那么多“甲板小炮”(我们通常称之为“火炮”,“甲板小炮”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能理解您说的意思),而不是把这些位置都用来装载威力更大的主炮呢?这背后 আসলে (āshí actually, in.............
  • 回答
    明朝皇帝的“奇葩”现象,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深埋于皇权制度、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之中。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衡的缺失,是制造“奇葩”的温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早年经历战乱,对权力的掌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废除丞相制度,将大权一把抓,这开启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起来,明朝的历史,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崛起,到靖难之役的惊心动魄,再到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后来的海禁、土木堡之变、倭寇猖獗、党争激化,最后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亡国之君的悲凉结局,这中间哪个不是电视剧的好素材?光是想想,那些历史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