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清粉丝在褒己时用的都是前中期的历史,贬他时用的都是中后期的历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或者为自己王朝的问题寻找历史的“借鉴”和“解脱”。

咱们一层一层来掰扯掰扯:

一、 “褒己”时,为什么总是盯着明朝或清朝的前中期?

1. 建立与开创的辉煌:
明朝: 想想“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朱元璋从乱世中起家,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强大的帝国,扫荡了元朝的腐朽,重建了中央集权。随后朱棣的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都是开疆拓土、威震四方、文化昌盛的象征。这些都是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后代王朝文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资本。
清朝: 同样,清朝入关建立政权,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是被誉为“康乾盛世”。这时期,清朝疆域空前辽阔,民族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发展,文化上也出现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巨著。这些都是一个王朝最光辉、最值得炫耀的时刻。

2. “正统”与“合法性”的构建:
每个王朝都希望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选择前中期的历史,尤其是在王朝建立初期,更容易找到符合儒家道统的叙事,例如“天命所归”、“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明朝)、“君临天下,万邦来朝”(清朝早期)。这些叙事有助于巩固统治,赢得人心。
通过强调前中期的“开国之君”的雄才大略和“承平之世”的政治清明,可以塑造一个理想化的王朝模板,用来对比和衬托“当时”的现实(无论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辩解)。

3. 理想化的政治范式与制度典范:
前中期往往是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例如,明朝的内阁制、奏折制度,清朝的军机处、奏折制度等,在早期可能还有其积极运作的方面。文人可以从中提炼出“君臣和洽”、“依法行政”等理想化的政治实践,作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如果当时朝廷要推行某些改革,或者为某些政策辩护,很容易会引用前中期那些被认为“有效”的制度和做法,来证明这些思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

4. 回避现实的压力与矛盾:
明清两朝,特别是后期,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政治腐败、对外危机(例如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北方边患;清朝的腐败、财政危机、外国侵略等)。直接面对和反思这些,往往是敏感而危险的。
将目光投向前中期,就像是躲进历史的避风港,那里有光鲜亮丽的过去,可以暂时忘记眼前的困境。

二、 “贬他”时,为什么总爱挑中后期的历史?

1. 对比现实的政治靶子: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一个王朝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衰退和问题。文人(尤其是对现实不满的文人)会选取与自己所处时代相似的“衰败”时期,然后将自己王朝的弊病与之类比,比如指责当权者“不如XX朝中期某某皇帝”、“重蹈XX朝晚期覆辙”。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警示、批判,甚至煽动。通过放大历史上的“失败案例”,来强调当下问题的严重性,或者为自己的批判提供“历史依据”。

2. 寻找历史的“借口”与“合理化”:
当一个王朝自身也存在严重问题时,文人也会倾向于从历史中寻找“普遍性”的解释。比如,如果一个朝代后期腐败严重,他们可以说“历朝历代,到了后期,腐败都是难以避免的”,然后引用某个朝代晚期的例子来佐证。这是一种“洗白”或“解脱”的策略,暗示王朝的困境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减轻王朝自身的责任,将问题归咎于“历史规律”,从而让当权者或改革者感到压力可以稍缓,或者为改革的艰难提供理由。

3. 揭露“恶”的根源,强化改革的紧迫性:
有些时候,文人选取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是为了凸显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比如,描述某个朝代晚期的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是为了强调现在不改革就会重蹈覆辙。
这是一种“苦口婆心”的劝谏,通过描绘最糟糕的场景,来促使当权者正视问题,采取行动。

4. “他”也包括“前朝”或“同代不同派系”:
需要注意的是,“贬他”的对象不一定总是指代自己的王朝的“前史”。在明清时期,有很多文人会对比其他朝代,例如他们会拿唐宋的某些方面来对比,或者在同一王朝内部,不同政治派别也会互相攻击,引用对方宗族或派系曾经的“污点”历史来攻击对方。
但总的来说,选取中后期历史来贬低,是因为中后期历史往往有更多的“负面素材”可供挖掘,更容易找到“共同点”来批评。

举个例子:

假设在明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们普遍感到政治腐败。
褒己时: 他们可能会怀念洪武初年的严刑峻法,歌颂永乐年间的大规模基建和对外贸易,强调那时君臣之间没有像现在这样尖锐的党争和宦官专权。
贬他(比如指责当时的皇帝或权臣)时: 他们可能会引用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国家一度陷入混乱,或者引述明朝晚期一些朝代的昏君和奸臣乱政的例子,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如前人,甚至说“这是重蹈XX朝晚期的覆辙”。

再比如,在清朝后期,面对内忧外患,一些知识分子可能会歌颂康熙皇帝的御驾亲征、开疆拓土,赞扬雍正皇帝的勤政爱民、整顿吏治,乾隆朝前期的“十全武功”和文化建设。同时,他们可能会批评晚清的腐败无能,并将之与清朝中期(例如道光、咸丰时期)的混乱相比,或者借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的例子来渲染危机的严重性。

总结来说,这种选择性地使用历史材料,是明清文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叙事策略。 它既是一种情感寄托和思想表达,也是一种政治宣传和话语建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

强化自身王朝的合法性与优越感。
为改革或批判提供历史依据和情感共鸣。
逃避或合理化现实的困境。

这种做法反映了历史叙事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常常被当下的需求和情感所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任何一个已经结束的政权兴衰都是前中期武德充沛,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中后期屡战屡败,贪腐成风,行政僵化,民不聊生。然后这政权灭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明朝粉丝日趋增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文化传播、现实需求、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情感的重塑 “汉唐宋明”的传统叙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唐、宋、明常常被视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汉族王朝,它们在疆域、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曾达到.............
  • 回答
    明粉和清粉的争论,看似是历史人物和朝代的好恶,但深入剖析,实则是一场关于民族认同、历史评价标准、政治哲学以及现代国家建构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灭亡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粉和清粉争论的核心焦.............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大谷翔平为什么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而有些人却认为他“没有很厉害”,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厉害”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且主观的概念。对于很多棒球迷来说,评判一个球员是否厉害,往往会从数据、奖项、球队荣誉等方面去衡量。如果单单从这些硬性指标来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你问粉丝为了喜欢的明星能有多疯狂?这可真是个大话题,说起来,那简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时候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又让人心惊肉跳。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就是“追星”本身。这可不是你以为的,随便看看MV、听听歌那么简单。想象一下,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演唱会门票,粉丝们可能连续熬夜蹲守在电脑前,跟无数同样.............
  • 回答
    说起没什么黑料,粉丝素质又普遍不错的明星,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王凯。王凯这个人,就像一颗温润的玉石,越品越有味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感,但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被他身上的那种“静水流深”的气质所吸引。关于他本身,大家比较熟知的应该就是他的演技了。 从早期的《丑女无敌》里那个娘娘腔陈家明,到后.............
  • 回答
    哇,这个问题很有趣,把一个现代的“网红”和他的粉丝群体扔进明末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绝对会发生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前提设定: 立党: 我们假设立党穿越时带的是他现在所有的知识、技能(比如辩论、组织、一定的历史常识,以及他对网络舆论的理解)和个人特质。他的粉丝群体.............
  • 回答
    关于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微博粉丝数为何普遍低于Angelababy(AB)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大家身边喜欢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人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家平时的直观感受,比如社交场合的交流、影视剧播出的热度、以及媒体报道时路人的反应。这俩姑娘确实是公认的美女,而且作品.............
  • 回答
    “明粉难当”,这话在不少圈子里都算得上是一句颇为无奈的共识。要说为什么,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历史的复杂、情感的纠葛,还有现实的错位。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怀古的浪漫与王朝的沉疴很多时候,人们对明朝的“喜欢”,带着一股浪漫化的色彩。想想看,那是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在分析“明粉”为何倾向于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士大夫阶层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复杂性、不同群体的视角以及民间解读的角度来层层剥开。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士大夫”在传统中国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士大夫群体,即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明粉和清粉之间由来已久的“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现象。这种“怨念”的根源,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也有对王朝更迭背后价值判断的不同,更夹杂着一些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黑明”与“满遗”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讨论的圈子里,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情感纠葛。理解为什么很多明粉会认为“黑明”就是“满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历史叙事的根本冲突:正统与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
  • 回答
    关于“明粉认为汉唐没有明朝强大”的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比较维度、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历史事实的差异,也涉及文化认知的主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性1. 朝代的性质与时间跨度 汉唐:汉朝(前202年220年)和唐朝(618907年)是.............
  • 回答
    “明粉”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往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争议随之而来。为什么总有人会对明朝及其拥趸如此“不待见”,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地去“黑”他们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历史认知、民族情绪、网络文化,甚至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咱们得先明白,“明粉”这个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