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战斗力下降了?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广阔的帝国疆域和更强大的中原农业经济作为支撑。特别是唐朝,其骑兵的构成、战术运用以及对游牧民族的战略威慑力,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顶峰。而到了宋朝和明朝,时空的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宋朝:失去的战场和骑兵的短板

宋朝的“战斗力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丢失了大部分的北方草原地带,与游牧民族的“主场”距离大大拉近,且宋朝自身缺乏适合骑兵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传统。

1. 地理与疆域的限制: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宋朝建立的疆域与唐朝相比,大大缩小了。其北方边界基本稳定在燕山山脉以南,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意味着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远离了广袤的草原,而草原正是游牧民族骑兵发挥优势的天然战场。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原王朝可以凭借对河套地区、漠南地区的控制,将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驱赶到更远的北方,在战略上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和主动权。

2. 骑兵的先天不足:
马匹来源和质量: 游牧民族的强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马匹的优良品质和数量。而宋朝地处相对封闭的华北平原和南方丘陵,不具备像北方草原那样得天独厚的养马环境。虽然宋朝也努力发展养马业,比如在边境地区设置牧场,但始终无法与游牧民族的数量和质量相匹敌。马匹的质量直接影响骑兵的速度、耐力和冲击力。
骑兵战术和训练: 游牧民族是天生的骑兵,从出生起就与马为伴,骑射技能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虽然也有发展,但其规模、训练方式、骑兵战术的成熟度都难以与以骑兵为核心的游牧民族相抗衡。宋朝的骑兵更多是作为步兵的辅助,或者在相对平坦的地形上进行局部作战,难以形成像唐朝那样大规模、有冲击力的骑兵集群。
对马的依赖性: 游牧民族的战争模式是建立在马匹之上的,他们可以长距离奔袭,快速集结,灵活机动。宋朝的军队则更依赖于坚固的城池和步兵的阵列。一旦被游牧民族的骑兵突破阵线或者拉开距离进行消耗,宋军的应对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3. 经济和财政的压力: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其军事开支巨大。养马需要消耗大量草场和人力,建立一支与游牧民族匹敌的骑兵部队,对宋朝的财政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弥补骑兵的不足,宋朝更多地依赖步兵的防御工事、弓弩的远程优势(宋朝的床弩、诸葛连弩都非常有名),以及消耗战的策略。

4. 战略思想的变化: 与汉朝和唐朝对外积极开拓不同,宋朝在建立之初就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主要目标是稳定内部统治,避免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这使得他们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峙时,更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策略,避免与游牧民族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虽然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但也让宋朝错失了在草原上压制游牧民族的机会。

但是,说宋朝战斗力“下降”也需要辩证看待:

防御能力和军事技术: 尽管在骑兵方面有所不足,宋朝在步兵作战、防御工事、远程武器(如床弩、火器雏形)以及水军方面却非常强大。他们能够修建坚固的城池,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并用先进的弓弩和逐渐发展的火器对敌人造成杀伤。
战略的灵活性: 宋朝并非一味挨打,他们在某些时期也曾发动过大规模的收复失地战役,虽然总体成果有限,但也展现了其军事实力。而且,宋朝与多个政权并立,其战略更多的是在多个敌人之间周旋平衡。

二、明朝:从草原的驱逐者到内部的隐忧

明朝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明朝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将原先威胁中原的蒙古各部驱逐到了漠北草原,并在一定时期内恢复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洪武、永乐年间,明朝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庞大的军队和先进的火器装备,是足以与游牧民族抗衡甚至占据优势的。朱元璋北伐徐达、常遇春,以及后来的明成祖五征蒙古,都显示了明初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明朝的“战斗力下降”更多地体现在后期,尤其是嘉靖、万历之后,以及面对后金(满洲)崛起时。

1. 骑兵的局限性依然存在: 尽管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养马的区域,但与蒙古骑兵相比,在马匹质量和数量上,以及骑兵的整体作战能力上,仍有差距。明朝的军队依然是步兵为主,骑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缺乏大规模、高素质的骑兵部队来主导与游牧民族的决战。

2. 军制和财政的腐蚀:
卫所制度的衰败: 明朝初期建立了先进的卫所制度,旨在自给自足,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度逐渐腐败,军屯荒废,士兵素质下降,训练松懈,导致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
军费开支与财政困难: 维持庞大的军队,尤其是边防线,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明朝后期,由于冗官、贪污、内耗以及与后金的长期战争,财政日益困难,军费不足导致装备得不到更新,士气低落。
兵源素质的下降: 随着卫所制度的瓦解,明朝越来越依赖征募兵,这些士兵的训练和素质参差不齐,忠诚度和战斗意志也难以与游牧民族的战士相比。

3. 外部威胁的变化: 明朝后期面对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骑兵,而是崛起中的、组织更加严密、战斗力更强的后金(满洲)政权。满洲民族不仅继承了部分蒙古的骑射传统,还结合了汉族的军事组织、火器制造和城市攻坚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具威胁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火器运用和战术协同方面,满洲军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

4. 战略上的被动: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战略重心逐渐从主动出击转为被动防御。边疆战事频繁,消耗巨大,却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尤其是在辽东地区,明军屡次在野战和攻城战中失利于后金军队。

5. 内部的动荡: 明朝后期,内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极大地分散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也消耗了国家的元气。农民起义军虽然不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存在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对外御敌的能力,为后金的南下提供了机会。

总结一下的话:

宋朝: 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导致失去了发展骑兵的良好环境,以及在战略上倾向于防御,加上国家财政和军事制度上的局限性,使得其在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对抗中处于劣势,特别是无法有效收复或长期控制北方草原。
明朝: 明朝初期曾一度强大,但后期的问题更多体现在军事制度的衰败、财政的困境、军事实力的下滑以及面对更具组织性和适应性的新对手(满洲)时的挑战。虽然明朝的火器和步兵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骑兵的不足,但在关键的野战和整体战略上,后劲不足。

所以,“战斗力下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汉唐时期相比,在与游牧民族的整体对抗格局中表现出的不足。这并非否定宋明两朝在军事技术、防御能力上的成就,而是指出它们在应对游牧民族骑兵的战略和战术上,以及国家整体军事实力上,未能达到前代的高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宋明就没想强,宋明的立国理念不是求强而是求稳。

宋明是一心求稳而不求强的极致。

比如宋朝养了100多万冗兵,大部分是没什么战斗力的厢军,而明朝竟然养了200万卫所兵。

冗兵打游牧民族有用吗?出塞作战,不说几十万人的后勤,就算后勤满足了,冗兵很容易乱,然后被屠杀。

但是冗兵可以打过农民军呀!

你派几万精兵去围剿农民军,农民军东躲西藏,怎么也剿不净。但是你有几十万兵去围剿,那就不一样了。

农民军起义初期战斗力非常弱,冗兵再烂还是比农民厉害的。农民军到处逃,结果发现到处都是官军,最后无路可逃。

对于宋明这种反动王朝,剿灭农民军才是第一要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两个朝代在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教训的驱动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皇权传承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看看这两个朝代是如何避免了唐末五代那样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仍的乱局,又如何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宋朝:重文轻武的体制与.............
  • 回答
    “资本化”这个词,在咱们讨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时候,会有点意思。咱们先得明确,古代的“资本”和现在的“资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核心的“将资源转化为能够产生更多财富的工具”这个意思,是能联系起来的。宋朝和明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但要说它.............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宋朝和明朝后期,都曾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变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两个时代在思想层面的表现时,却会发现它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一边是理性思辨的蓬勃发展,一边却是僵化保守的阴影笼罩,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商品经济的兴衰可以解释。宋朝:理性思辨的黄.............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推行了“以文制武”的国策,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文强武弱”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具体情况。宋朝的“以文制武”:一种主动的选择与深远的隐忧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
  • 回答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光辉是宋朝而非明朝”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解读角度,它更多地聚焦于宋朝在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与成熟度,以及它在某些层面上展现出的与后世迥异的开放性和社会活力。而明朝虽然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但在一些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辉煌,只是这种辉煌的性质和我们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朝代,其中宋朝和明朝常常被拿来比较,关于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认为宋朝是“最后的光辉”而非明朝,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文化与思想的繁荣:开启与奠基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如果说之前的汉唐是中华文化形态的形.............
  • 回答
    明朝为何没能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更像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它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局限和挑战,而明朝的建立.............
  • 回答
    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王朝更迭,士大夫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忠君”困境,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投诚”以求自保,另一个则选择了“殉节”以证清白。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士大夫群体的构成以及统治者策略的差异。一、 明末士大夫“投清”:生存现实与政治现实的交织.............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明朝相较于宋朝,在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非文学领域。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但明朝在继承和发展宋朝成就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特点。一、经济发展与商业活力如果说宋朝开启了中国商业经济的繁荣时代,那么明朝则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白银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