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不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

回答
明朝为何没能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

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更像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它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局限和挑战,而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元朝统治的否定和对汉族王朝复兴的渴望。这种“革故鼎新”的心理,决定了明朝不会全盘照搬前朝的制度,而是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制度领域来细致地看看:

一、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

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皇帝权力不受制约,以及文官政治方面。它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大量文官进入官僚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的文官集团。宋朝的宰相制度也比较发达,虽然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宰相在实际运作中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能够制约皇帝的某些决策,形成一种“君相共治”的微妙平衡。

然而,明朝建立者朱元璋,作为一位戎马出身、推翻了少数民族统治的皇帝,他对皇权的集中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他深知权力分散的危险,尤其是在经历元末的混乱之后。因此,明朝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废除丞相制度: 这是最显著的一点。宋朝的宰相权力不小,朱元璋认为这威胁到了皇权,于是果断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这使得皇帝成为中央机构的绝对核心,效率是高了,但同时也加剧了皇帝个人的决策负担和权力滥用的风险。
设立内阁: 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朝设立了内阁。但内阁并非唐宋时期的宰相,它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并不具有法定和独立的决策权。内阁首辅的权力看似很大,但说到底只是皇帝的秘书长,容易受到皇帝的宠衰影响。
强化监察体系: 宋朝也有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但明朝在加强监察方面更进一步,设立了都察院,并且在地方也设置了按察使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监察网络。这固然是为了加强统治和反腐,但也可能导致官僚体系内部的互相牵制和效率低下。

可以说,明朝在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的设计上,比宋朝更加极端地倾向于强化皇权,这与宋朝追求文官政治和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二、军事制度:

宋朝面对强大的辽、西夏、金等北方民族,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因而发展出了一套重文轻武,并且以募兵为主的军事制度。这导致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相对不高,但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专权带来的威胁。

明朝建立于驱逐蒙元之后,其军事力量的核心是“卫所制”。这种制度是以军户为基础,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稳定边疆,同时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逐渐腐朽,军户逃亡,军队战斗力下降。

卫所制的特点与局限: 卫所制与宋朝的募兵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宋朝是国家招募职业军人,而卫所制是将兵籍世袭化,国家提供军田,士兵在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被征发。这种制度在初期可以自给自足,但在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军户的土地被侵占,生活困苦,逃亡现象严重,导致兵源枯竭,训练松弛。
明朝对卫所制的改革: 面对卫所制的衰败,明朝后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引入募兵制,招募职业军人,但这些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卫所制的弊端。

对比来看,宋朝虽然军事上不强,但其军队的组成和训练模式与明朝有很大不同,并且其“重文轻武”的思想也贯穿于军事制度的方方面面,与明朝建立之初强调军事力量的思路不尽相同。

三、经济与财政制度:

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商品经济繁荣,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也比较多样化,除了农业税,还有盐、茶、酒等专卖收入,以及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宋朝的纸币“交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创新。

明朝在经济制度上,虽然也注重财政收入,但其政策导向有所不同。

赋役制度: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和后来的“摊丁入亩”,这是对宋朝和元朝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一条鞭法将各种名目的赋役折合成银两统一征收,简化了征税程序,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与此同时,它也加剧了白银在经济中的地位,使得社会经济对白银的依赖性增强。
土地政策: 明朝开国之初,为了恢复生产,实行了一些与宋朝不同的土地政策,例如鼓励开垦,并且对于军屯、民屯都有具体的规定。
对外贸易: 宋朝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设立市舶司管理,为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明朝虽然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在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则经历了从开放到“海禁”的转变。这与宋朝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截然不同。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可以看出,明朝在经济和财政制度上,虽然也试图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其出发点和侧重点与宋朝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明朝的摇摆不定,与宋朝开放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四、文化与思想:

宋朝是文化思想高度繁荣的时期,理学兴盛,文学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明朝的文化思想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朱明王朝对儒家思想的解读: 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但其解读和应用上,与宋朝儒家学者有所区别。明朝更加强调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并且在对理学的运用中,更侧重于规范社会行为和强化统治秩序。
思想的禁锢与活跃: 虽然官方思想有所强化,但明朝的文化思想并非全然压抑。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例如李贽等。

总结一下,为什么明朝不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可能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历史的断裂与政权的合法性需求: 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的汉族王朝,它需要与前朝划清界限,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而宋朝距明朝建立已久,其制度设计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未必适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2. 帝王个人意志与政治理念: 像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往往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理念和施政风格。朱元璋对加强皇权、恢复汉族统治有着强烈的愿望,这决定了他会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不是简单地继承。
3.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新的挑战: 明朝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宋朝不同。例如,北方的威胁、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等,都需要新的制度来应对。
4. 制度的经验教训: 宋朝虽然繁荣,但也并非没有弊端。例如,宋朝的“积弱”和冗官问题,明朝的统治者在制度设计时,可能会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反过来,明朝的制度也可能因为吸取了宋朝的某些教训而产生新的问题。

总而言之,明朝不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历史发展规律使然。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在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政治目标进行制度创新和调整的结果。明朝的制度设计,是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做出的选择,它既有对前朝制度的继承和改良,也有否定和超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继承了啊。

我大宋发明了海禁政策,明朝继承了:

《宋史·本纪第五》:己巳,禁海贾。
《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太平兴国初,私与蕃国人贸易者,计直满百钱以上论罪,十五贯以上黥面流海岛,过此送阙下。淳化五年申其禁,至四贯以上徒一年,稍加至二十贯以上,黥面配本州为役兵。
《嘉佑编敕》:客旅于海陆商贩者,不得往高丽、新罗及登莱州界。
《熙宁编敕》:自海道入界河,及往北界高丽、新罗并登、莱界商贩者,各徒二年。
《宋史·食货志》:绍兴十二年,兴榷场,遂取腊茶为榷场本,凡胯、截、片、铤,不以高下多少,官尽榷之,申严私贩入海之禁。
《宋史·卷一百八十》:淳祐十年,以会价低减,复申严下海之禁。

明朝基本上没有制度是直接继承自宋朝的,因为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改朝换代后就是一张白纸可以自由涂画,明朝的制度基本继承自元朝,海禁也是直接继承的元朝海禁。

元朝中书省独大还直辖地方、右左丞相们权力很大,干出过废立皇帝、强娶皇后、公主做妾等猛事;虽然明承元制,朱元璋肯定是要吸收前朝教训进行变革的,所以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

而元朝的中书省和丞相也不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是继承了南宋的制度,南宋孝宗时期三省合一,恢复了右左丞相。


再举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宋朝从晚唐五代那里继承并发展了所谓的“扑买”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把部分官营手工业承包给私人经营等等。

元朝一开始也继承了“扑买”制度,但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变革,实行“诸色户计”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把百姓按照职业、民族、宗教等因素划分成各种户籍分别管理,各种户籍一般都得世世代代从事其职业,进而加强了对官营手工业的控制,无需故也不再“扑买”。

明朝也部分地继承了“诸色户计”制度,形成了明朝前期的“匠户”制度等等,直到明朝中期的私人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极大地冲击了明朝的“匠户”制度,最终使其名存实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为何没能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更像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它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局限和挑战,而明朝的建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日本当初不选择延迟举办奥运会,这背后涉及的考量确实相当复杂,不仅仅是疫情这么简单。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并且希望我详细地解释,并去掉AI痕迹,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当初做出“不延迟”这个决定的时间点和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当时的世界对于病毒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大.............
  • 回答
    明朝末年,当清兵铁骑叩关而入,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士绅阶层——这个在明朝社会结构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其面对王朝覆灭时的反应,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议题。普遍认为他们“不捐款抗清”,这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捐款”这个狭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茶就是茶,怎么会有“不喝抹茶”的说法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明朝初期中国饮茶方式的巨大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和历史原因。我们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宋朝。那时候,饮茶绝对是风靡全国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出名的,无疑就是“抹茶”了。宋朝人喝抹茶,那可是一门艺术。他们的做.............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对云南那样,让张家世镇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明朝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一、 越南的地位与明朝的政策:由征服到羁縻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对越南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早期征服与“军事直辖”: 明朝.............
  • 回答
    明朝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是“羁縻”政策,而不是“改土归流”。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一、 历史遗留与民族构成首先,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基础。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相对松散的管理,保留了许多当地原有的部族体系和领导者。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定东北局势,避免与当地强大的民族势力发生正面冲突,在很大程.............
  • 回答
    明末朝廷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王朝气数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与其说朝廷“不放弃”,不如说是一系列原因让这个“放弃”的选项变得无比艰难,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辽东并非一块可有可无的边疆,而是大明帝.............
  • 回答
    明朝时期的西域:失落的故土与错过的机遇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在其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中,对于其遥远的西部疆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新疆”地区,却始终怀揣着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它既曾是汉唐的荣光所系,却又在明朝时期逐渐淡出了中原王朝的直接视野。明朝时期的西域:一个遥远而模糊的.............
  • 回答
    建州女真从一个分散的部落发展成为一股足以威胁明朝的强大力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内部的整合、外部的机遇以及明朝自身政策的失误。明朝之所以未能及早“剿灭”发育期的女真,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认知上的诸多因素。建州女真的壮大之路:从分散到统一,从臣服到崛起建州女真,其.............
  •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对“高贵”和“奴役”的理解。事实上,将明朝简单地断定为比清朝“高贵”是一个有争议且过于简化的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不会简单地使用“高贵”来评价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统治方式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您提出的“封建王朝不都是奴役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明朝在郑成功时期还能跟荷兰人(西班牙和英国的竞争对手)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据了台湾,那么为何到了清朝,面对英国和西班牙(虽然西班牙的海洋实力在清朝中期已经衰退,但问题中提及所以一同回答)时,却显得如此被动和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
  • 回答
    明末文官集团为何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明朝,甚至在王朝覆灭之际扮演了某种程度的“坐视”角色,这背后是一团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和思想僵局。并非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时代的大环境,让他们即使看到了危机,也无力或不愿做出有效改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明朝末年为何对西北加税,而非东南?一个错位的财政重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财政的压力如同潮水般不断上涨,朝廷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寻求新的税源。然而,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将更多的财政重担压在了西北地区,而非富庶的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经.............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