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疆在明朝时期是什么状态,又叫什么,明朝为什么不灭察合台?

回答
明朝时期的西域:失落的故土与错过的机遇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在其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中,对于其遥远的西部疆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新疆”地区,却始终怀揣着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它既曾是汉唐的荣光所系,却又在明朝时期逐渐淡出了中原王朝的直接视野。

明朝时期的西域: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疆域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明朝时期,“新疆”这个概念尚未形成。当时的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广袤而多元的地区称为西域。它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诸多民族、部落、城邦和汗国组成的复杂地带。这些政治单元或臣服于强大的外来势力,或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

明朝建立初期,继承了元朝的疆域,在名义上,西域的许多地区仍被视为其属地。然而,这种“属地”更多的是一种宗主国的象征性宣称,而非实际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灭亡,原先统治西域的察合台汗国逐渐分裂,其内部的权力真空和民族冲突,为明朝提供了一度介入和控制的可能。

在明朝的史书中,对西域的记载是零散且带有一定距离感的。我们能找到的更多是关于朝贡贸易的记录。来自西域的使团,带着他们的特产,如良马、毛皮、玉石等,来到明朝京城或地方,向皇帝进贡。作为回报,明朝也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并设立互市,进行商品交换。这种朝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明朝与西域各政治实体之间的联系,也构成了明朝对西域“统治”的主要形式。

然而,这种朝贡体系,并不能等同于有效的管辖。明朝的统治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其军事和行政触角,很难深入到遥远的西域。西域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的强大势力,如瓦剌(卫拉特)、蒙古各部、以及兴起的东察合台汗国所决定。明朝更多时候,是以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观察着西域的局势变化,并试图通过册封、分化等手段,来维系一种表面的稳定和自身的影响力。

为什么明朝不“灭”察合台?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因为“灭”察合台汗国,并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实现的军事目标,也并非明朝的首要战略考量。

1. 察合台汗国的地理位置与强大实力(早期):

当明朝建立(1368年)时,察合台汗国虽然已经开始分裂,但其残余势力,特别是在东察合台汗国(也称为“蒙兀儿斯坦”)的影响下,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如帖木儿·火者、黑的儿·火者等,都曾对明朝的边境地区构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察合台汗国所控制的地区,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包括广袤的戈壁、险峻的山脉(如天山、帕米尔高原)以及广阔的草原。这些都为游牧民族的骑兵提供了良好的作战环境,但也使得中原王朝的重装骑兵和步兵难以施展。

2. 明朝的战略重心与内部问题:

明朝建立初期,首要的任务是巩固统治、恢复经济,并应对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的威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明朝建国的核心政治诉求。因此,明朝的军事力量和战略部署,绝大部分是针对北方的蒙古各部。

永乐皇帝时期,虽然曾派遣使团与西域各地联系,甚至一度控制了哈密卫,但这些举措更多是为了巩固其在北方边疆的地位,并打击蒙古残余势力,而非出于征服整个西域的野心。

另一方面,明朝自身也面临着内部的挑战,如宦官专权、党争、以及后来的农民起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其难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遥远且成本高昂的西域征伐中。

3. 军事实力的限制与成本考量:

征服并有效统治一个像西域这样广阔而分散的地区,需要投入巨额的军事和行政成本。明朝的兵力虽然强大,但其军事投射能力是有限的。一次大规模的西征,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粮草消耗、后勤保障的难题,还可能引发当地部落的普遍反抗,形成持久的消耗战。

相较于此,维持一种朝贡关系,通过有限的军事存在(如设立卫所、派遣使团)和外交手段,来保持对西域的影响力,是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不能带来绝对的控制,但能够满足明朝对边疆安全和贸易的需求,避免了直接征服带来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4. 察合台汗国的分裂与当地势力的制衡:

如前所述,察合台汗国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它在明朝时期已经分裂为多个汗国和小政权。例如,东察合台汗国(也称吐鲁番汗国)一度是西域的主导势力,但其内部也常常发生内乱和权力斗争。

在这种分裂的局面下,明朝采取的是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它不会去“灭”一个统一的察合台,而是与西域的各个政治力量进行周旋,通过册封、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等方式,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并阻止任何一个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明朝的边疆安全。

例如,明朝曾与哈密卫保持着密切关系,并将其视为控制西域东部的重要据点。当哈密卫受到吐鲁番汗国侵扰时,明朝也会派兵支援,但这种支援往往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介入。

5. 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隔阂:

尽管明朝视西域为故土,但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基础,主要还是围绕着中原农耕文明。西域地区,无论是其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社会结构(部落制、封建制并存),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中原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征服并有效同化,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和宗教阻力,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总而言之, 明朝之所以没有“灭”察合台,并非因为其力量不足,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复杂地缘政治的判断。明朝更多地采取了一种“保持联系、有限介入、利用均势”的政策,在维持自身边疆安全和影响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域在明朝的统治下,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既是中原王朝的遥远属地,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当然,后世对明朝“不灭”察合台的做法,也存在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明朝在西部边疆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后来清朝在收复新疆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看,明朝的选择,也是基于其国力、战略重心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判断而做出的。这个遥远而充满变数的西域,在明朝的漫长岁月中,更像是一块虽近在咫尺,却又难以完全掌控的“失落的故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初,大明的哈密卫给瓦剌人占了。朱棣很忙,暂时没功夫管的时候。

一个机智而聪明的家伙,东察合台的沙迷查干就出来了,通过浴血奋战,终于从瓦剌人手里夺取了哈密。然后,沙迷查干很开心,派人去朝见朱棣,表示我立功了,求将哈密赏赐于我。

朱棣:啊?哈密,你收复了?不错,赶快吐出来,我让哈密王回去复国。

沙迷查干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奔驰而过,连忙反驳:呆迷儿的大汗啊,哈密王给卡尔梅克人祸祸绝嗣了。反正哈密王跟我同祖,分给我一样的。

朱棣:那不行,我爸劫掠哈密的时候,抓了个王子呢。这个俘虏王子完全可以回去继承大统。

沙迷查干:收到……


然后沙迷查干觉得自己白忙活了一场,觉得应该让朱棣帮自己也打个城,补偿自己,于是提交:

关于向伟大的永乐合罕申请呆迷儿天朝大军日翻乱臣贼子驸马帖木儿诸子,为我忠臣沙迷查干收复撒马尔罕的请示报告

朱棣批示:不准。

沙迷查干只好默默在碎纸机里把报告碎了。


你说这么听话,干嘛灭了?

至于说后面阿黑麻、满速儿造反的时候,那时候我呆迷儿天朝压根腾不出手了,别说灭东察合台,收复哈密都不行了。

user avatar

不是,题主你都知道察合台了,怎么还问“是什么状态,又叫什么”的?

接下来想哪写哪。

明初的西北经营大致继承元朝,元朝后期渐渐丢失畏兀儿斯坦地区,仅剩的哈密由出伯兀鲁思的威武西宁王、肃王二支控制,威武西宁王忽纳失里被击败后向朱元璋降顺,死后其兄安克帖木儿向明朝申请袭封时,被朱棣废弃故元封号,改封忠顺王。哈密卫成为明朝的羁縻卫所关西八卫中的其中一个,也使哈密(不含北山山外的巴里坤、伊吾)成了明朝在新疆的唯一一块势力范围。哈密后来频繁遭到瓦剌、土鲁番等势力的攻击,围绕着哈密卫的存废先后有所谓的四立四失,最终明朝方面在嘉靖朝彻底躺平弃疗。

新疆地区不被东察合台汗国控制的不只哈密一处。这里要指出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传统的中亚势力与瓦剌鞑靼等塞北游牧势力的分界线并不是阿尔泰山,北段的实际分界线大致是乌伦古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斋桑泊一线,跟今天的新疆-蒙古国界线完全不同。当然,新疆地方政权与各游牧民族的势力分野并不固定,这个之后再提。

控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是由原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来的东察合台汗国,时间上对应朱元璋-朱棣的东察合台汗是黑的儿火者、沙迷查干、马哈麻、失儿马黑麻、纳黑失只罕、歪思六位,全都是被权臣异密忽歹达一手“拥立”上去的。汗国后来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割据混战之中,在羽奴思汗死后,长子马合木在塔什干继位称汗,少子阿黑麻也在吐鲁番定都称汗,阿巴·癿乞儿·米儿咱则控制了喀什噶尔地区。马合木与阿黑麻未来都因中亚枭雄昔班尼而死,阿黑麻汗之子满速儿汗则因积极经营土鲁番汗国,并攻打明朝治下的肃州等地而在中原闻名。满速儿汗将两个兄弟萨亦德速檀和哈里勒速檀打的全军覆没,萨亦德此后与未来的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等人在中亚四处流动作战,最终在异密赛亦德·马黑麻·米儿咱等人支持下,消灭了阿巴·癿乞儿·米儿咱势力,建立了叶尔羌汗国。1570年阿不都·哈林汗派兵占领吐鲁番,将在沙汗(满速儿汗之子)之后统治吐鲁番的马速速檀掳回叶尔羌,任命马黑麻速檀为吐鲁番总督,至此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整个南疆地区。

明朝对哈密以西有没有什么治理经营?没有。明朝喜欢给土鲁番使者授予官职,从都督都指挥使到千户百户到国师之流都有,而土鲁番方面文书中会称明朝统治者为“天可汗”“大明可汗”“天皇帝主人”之类,但这都是虚名而已,并无实际统治意义。至于对别失八里、黑娄(哈烈)、失剌思(伊朗设拉子)、撒马尔罕等地使者授职,乃至封官封到埃及,亦皆等同。


关于这个问题“明朝为什么不灭察合台”,或者说什么“为什么不收复西域”,我一直很纳闷的是,明朝为什么要去所谓的,“收复”西域?

尽管后世可以用先射箭再画靶的方式而将张骞以后的该地都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这种宣传再逆练一番就能变成指手画脚宣称当地主体土著族群是鸠占鹊巢应该留地不留人的神棍),但毋庸讳言的是封建王朝曾长期有效控制新疆的只有汉、唐、清三者而已。朱于1368年于南京建立明朝,彼时距离标志着唐朝在西域统治渐趋崩溃的安史之乱(755年)已经超过六百年。六百年是个什么概念呢?现在是2021年,距离好圣孙朱瞻基放弃他爷爷打下来的交趾(1428),还不到六百年!这种情况下你去拿现代领土主权观念质问朱元璋为什么不去“收复”是非常莫名其妙的。

从实际外部环境利益的角度来说就更是如此了。我之前曾经说过,一切老想缘木求鱼对着强汉盛唐玩cosplay的爱好者都应该思考一个镜像问题:为什么与匈奴、突厥相比北元不去稳定的经营西域?卫拉岱汗、岱总汗、摩伦汗、阿剌克汗、乌格克图汗他们在干什么呢?

地球不是围绕着你转的,该不该能不能经营西域也从来不是中原大皇帝一个人所能决定掌控的。大清西征的背景是伊犁河谷出现了一个据说“控弦之士近百万众,驼马牛羊满山满谷”而控制了整个天山南北,并对清帝国以黄教为纽带的满蒙藏联盟构成严重威胁的珲台吉国;汉朝的“断匈奴右臂”更是著名,将被匈奴视为僮仆予取予夺的西域诸国拉拢过来,与乌孙匈奴北匈奴之类大玩三国演义,确实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要地,乃至汉还要在莎车龟兹与贵霜帝国的远征军大战;隋唐西域,更是有了一个能牢牢控制塔里木盆地,征服吐火罗斯坦和巴克特里亚,将疆土一直扩张到里海黑海,靠着丝绸之路攫取巨额利润的庞然大物。

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出铁至覩货逻国故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厄葱岭,西接波剌斯,南依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酋豪竞力,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突厥。

大唐积极经营西域,对应的也是当初各大外部强权围绕着天山南北的群雄逐鹿。西突厥的兴盛衰亡;东突厥的西侵;阿拉伯帝国、突骑施、大唐的三方角逐;唐与吐蕃围绕着安西四镇与大小勃律的争夺;而当唐因安史之乱无奈放弃西域,安西孤军渐渐凋零后,对应的是一直对西域垂涎欲滴的吐蕃与回鹘竞相下场展开惨烈的厮杀。

而明朝时期的西域....相信你们也能发现,佛性处之的并不只是明朝一方。

哦西藏方面倒是也有出场,只不过不是大和尚们去争夺西域,而是叶尔羌汗国的建立者萨亦德汗想派大兵征服西藏把这帮异教徒一个个都送上天,然后他自己先因高原反应病逝了。

也先太师的大名从七河到朝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后他当了一年大汗就被手下人弄死了,帝国瞬间土崩瓦解。

俺答汗是位了不起的英雄,他能派切尽黄台吉一直西征到楚河河谷的托克马克(碎叶城),然鹅瓦剌人仍旧在杭爱山下坤奎河扎布汗河活蹦乱跳,谈何像蒙古高原上的先辈柔然突厥一样经营西域。

终明朝一世,外部的游牧等各股势力都从未能像过去其他时期那样“经营西域”,倒是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叶尔羌汗国末期,还能有阿卜杜拉哈汗中兴有为,大破瓦剌人与吉利吉思人,向北挺进又控制了大片北疆地区。

事实上,跟汉唐要拉拢地方小国以抗衡北部西部的游牧强敌截然不同的是,明代的西域形势反而是需要利用瓦剌等游牧部落以维护利益、制衡外敌。而另一方面,瓦剌人既是明朝对抗关西势力的盟友,也会与土鲁番等势力结盟一同入侵,这才是明朝时代与哈密、土鲁番、瓦剌之间远交近攻、相互利用的实际格局。

瓦剌之部素称众强, 弘治时土鲁番占据哈密,都御史许进厚啖以金币,令击走之。正德时土鲁番大入肃州,副使陈九畴权使瓦剌,令袭其三城,掳掠万计,土鲁番闻之,狼狈而归,肃州之围遂解。其为我用久矣。且土鲁番入口必藉其力,是又能为我边轻重也。

后速壇满速儿招诱瓦剌,与之结亲,近年累率其兵入寇。然夷性见利则合,况且重以土鲁番奸回诱引,何足深较,且土鲁番之众不过数千,西防其弟速壇写亦,北防诸种黑达子,不敢空国远出,每每入寇必藉瓦剌兵力,是瓦剌顺逆足为我边重轻,若此。

回夷羽翼:其山北为瓦剌达子,部落约有十万,其性比宣大达子稍和缓。自来与中国不通贡,亦不犯边。近来贫困,亦稍有入侵意。而吐鲁欲犯顺,辄便纠合以助声势。瓦剌之贫穷无赖,多随之抢掳人口财物,瓦剌得者属瓦剌,回子得者属回子,及驱沙州属番为前锋。是以一举动便有万人,其实皆乌合之众。

乃至于当俺答汗以迎佛之名,行西征之实时,明朝方面又将情报释放给瓦剌导致俺答战败,实现了张居正“夷狄相攻,中国之利”的目标。

俺答西掠瓦剌,声言迎佛,寄帑于兑,留旗箭为信。尚书王崇古奏上方略,使兑谕俺答绕贺兰山后行,勿道甘肃;又阴泄其谋于瓦剌,俺答兵遂挫,留青海未归。

这就是明朝方面根据当时西北实际形势而展开的因势利导工作;尽管这并不能满足对实务一无所知的键盘侠野望。

另外,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卫拉特各部的游牧地大致是:最强的和硕特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亚梅什湖以南直至塔拉斯河-伊塞克湖;杜尔伯特在和硕特西,巴尔喀什湖以北;辉特在最南边,大小裕勒都斯;至于未来大名鼎鼎的准噶尔,此时蛰伏在斋桑泊以南的阿尔泰山西麓,阿勒泰一带。众台吉们的日常就是和哈萨克友人谈笑风生。

所以说后金不起准噶尔就能抢先灭明这说法是怎么来的?

另外真想搞照猫画虎YY个大棋局,我看也不应该照搬汉唐思路,而是应该模仿清朝啊。不能平蒙古是因为没有西域?哪有这个道理?清帝国就是先征服了整个漠南漠北后再西进的,科布多都到处是种地屯垦供应军粮的蒙古兵丁呢。相反如果你还指望河西那种地方....


现代人由于《河西走廊》一类地方文旅宣传片的影响,很容易对河西这个中原连接西域的走廊地带在古代的社会经济水平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化想象。

在清朝彻底解决了北、南、西三个方向的威胁,又承平上百年以前,河西走廊“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的世外桃源景象其实并不多见;相反, “谷物踊贵,斗值钱五千文,人相食,饥死者十余万”“甘、凉、瓜、肃,堆堞凋残”一类外患频繁,民生凋敝的问题非常突出。

西汉的河西走廊堪称地肥水美;可惜以后魏晋时期,垦殖规模大幅度萎缩,特别是下游额济纳地区最为明显,民乐绿洲开始废弃,中游的金塔、高台骆驼城等绿洲开始出现荒漠化;隋唐时期,额济纳垦殖绿洲进一步萎缩,而且发生了向西南部的迁移;中游地区只在张掖和酒泉的沿河地带保持较小规模,高台骆驼城古绿洲规模较大,金塔和民乐地区则完全废弃。宋元时期,流域绿洲进一步缩减至最小范围,下游额济纳地区垦殖绿洲更为分散,规模极小,中游高台的骆驼城绿洲废弃并沙漠化,仅在张掖和酒泉的沿河地区保持一定规模,酒泉东南部的尾闾绿洲也遭到废弃。明代以后,下游额济纳地区垦殖绿洲完全废弃并逐渐荒漠化......

(说到俺答经常打穿河西来往于河套与青海,其实他的这种行动往往还伴随着直接横穿宁夏镇)

还有你们最喜欢提的敦煌,,,,敦煌这地方吧,你别看它号称什么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但是人口一直少的可怜,人口能超过西汉末年的时代,在古代大约只有唐朝开天年间到张议潮时代,以及清朝嘉道咸丰到同治初年。

讲个并不好笑的笑话,河西走廊这地方人口下一次达到西汉末年那个人口水平,是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晚明或者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清中期。

最近那个防护林被砍的事情也引发了一些议论,有的朋友问我,明朝未实控敦煌与自然环境变化有没有原因?

当然有啊,张掖的裕固族就是元末明初从瓜沙地区东迁而走的。

听老辈人说唱才知道了,西至哈至是我们祖先的故乡。
许多年前那里灾害降临,狂风卷走牲畜,沙山吞没帐房。
河道干涸,草原荒芜,
......
趁天黑突围,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
走过千佛洞,经过万佛峡。
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
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
这是明洪武年间的事

其实环境还在其次,很多人有敦煌情结,但并不明白敦煌在路线中的意义。敦煌绝不能孤立的看待,必须将其与瓜州、哈密、和田、吐鲁番等一同讨论;为什么哈密在明清那么重要?明明敦煌兴盛的时候西出玉门走疏勒河孔雀河也好,走焉耆吐鲁番北上也好都不需要过哈密;敦煌不行的时候,那西边和田民丰且末若羌的路线是否畅通呢?为什么今天去新疆要走瓜州,而敦煌的游客却会发现铁路已经无法西进,他们只能继续坐车到柴达木欣赏大美戈壁滩呢?



这底下还有个叫 @rizhuhou 的神仙在跑火车,居然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出来。


这实在是非常有趣。割地割地割让土地,是一个双方的交互过程,如宋朝割让淮河大散关以北给了金朝,金朝割让西乐廓积天金宁会等诸州军给了西夏,“割让大宁、东胜、开平、辽东”等地给蒙古人——等等,开平也好,东胜也罢,它们既然被割让,那当时具体是割让给了那个万户的那个领主?朱棣这家伙永乐年扔了东胜大宁,结果宣德时兀良哈才开始南下,朱祁镇时候兀良哈才驻牧于老哈河并出没于河套,成化间才有蒙古部落稳定驻牧于河套——你管这种弃了土地数十年后才被占据的情形叫做“割让大片领土给蒙古人”?你往窗外扔了个新手机,第二年我捡到了满世界嚷嚷这是你打不过我吓得赔给我的,您看合适吗?

至于能把崇祯年为了拉拢虎墩兔憨对抗后金给他的钱称为“赔款”,这脑回路没救了。你要真想这么说麻烦拿着黄金史纲行不行啊,里面对隆庆封贡的描述就是汉地大明皇帝畏惧我们的阿勒坦汗而向我们缴纳贡赋。

总之这一套键盘口嗨就是性转版的“大明祖训不割地,不赔款”“万历不上朝是君主立宪”。

user avatar

明代的新疆属于大蒙兀尔斯坦的一部分,即波斯语中的“蒙古人之地”,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察合台

这张图就可以比较清楚表示彼时新疆和周边各政权的关系

致于什么状态,应该说有明一代东察合台就少有稳定太平的日子




其后裔政权叶尔羌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兄弟地头混战,阿克苏、喀什噶尔、和田、吐鲁番的汗们之间互相攻伐几乎成了这些察合台后裔们的日常




以致于连明朝人都看不下去了,哥们你这岂止是“地方割据政权”,根本就是战国时代了好伐

当然看不下去归看不下去,这个时候的大明朝既没动机也没余力往畏吾儿斯坦这个方向扩张了,原因直接看 @洛林 的回答就好了,不过我想补充的是

明代的蒙兀尔斯坦从文化从地缘从郑智生态上都属于大波斯-内亚的圈子,羽奴思汗争位失败后流亡波斯,印度也几乎要成为叶尔羌国内那些过气老人的收容所


阿克巴甚至曾经向叶尔羌的穆罕默德汗派遣使节,希望代为建立与明朝的贸易关系

明明从文化羁绊,从地理条件,从利益冲突上来讲,莫卧儿都有比大萌多几十倍上百倍的理由去介入蒙兀尔斯坦的纷争

那么题主你怎么不问问“莫卧儿为什么不灭察合台?”

user avatar

简单说,新疆在明朝大部分时候是独立状态,东边的哈密曾时断时续被羁縻,到了道士时代也就躺平弃疗了。

不灭察合台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历史的惯性——明承元制,元朝没管亦力把里,老朱家自然对嘉峪关外也兴趣寥寥。相反,元朝搞了宣政院辖地管了西藏,那我老朱也要进藏搞个乌斯藏都司,元朝扶持了花教,明朝也给白教赏了黑帽子

明朝对新疆的影响力还不如对西藏,好歹明太祖时把西藏各个法王头目的金印换了一遍、明成祖时还把当时的宗教领袖白帽大宝法王请到南京喝茶,什么乌斯藏、河曲卫所,好歹都是存在过的组织,羁縻也好,统治也罢,至少是有探讨的空间的。可新疆得统治机构呢?哈密卫?

这里前车一个问题,就是明朝承袭了元朝大部分制度,而不是宋朝,比如行省制度——布政使,达鲁花赤——带兵藩王,所以从元朝开始算,元明清又被叫做中华第三帝国,元朝某种程度上就是个统一全国的北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