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政治黑暗却能延续如此之久?而秦朝暴政却二世而亡?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

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它是一个逐渐演变、多因素叠加的过程。

1. 制度的张力与演变:
集权与制衡的复杂结合: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初衷是为了加强皇权,防止权臣篡复。但这也导致皇帝成为国家运转的枢纽,一旦皇帝怠政或能力不足,就容易出现权力真空和混乱。然而,明朝也并非完全没有制衡。例如,内阁制度的出现,虽然起初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了一定的权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皇帝能力不足时可能出现的治理真空。同时,太监权力也一度膨胀,他们通过与官僚集团的勾结或对抗,也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制衡,虽然往往是负面的。
锦衣卫和东厂的恐怖统治: 这些特务机构的存在,确实制造了政治上的恐怖气氛,打击异己,监视官员。它们是政治黑暗的直接体现。然而,它们的效力也并非无限制。特务机构的权力膨胀往往需要皇帝的纵容和支持,一旦皇帝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它们也可能成为导致朝廷不稳的因素。

2. 官僚体系的惯性与“老油条”文化:
冗官与低效: 明朝后期,官僚体系日益庞大且效率低下。官职买卖、人情关系充斥其中,导致真正的贤能之士难以出头,而碌碌无为之辈却能凭借背景安稳度日。这种“会做人”而非“会做事”的文化,是政治黑暗的重要根源。
派系斗争的长期化: 党争在明朝后期愈演愈烈,东林党与阉党、浙党等之间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也让国家治理陷入僵局。但反过来看,这种派系斗争本身也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规则化”——虽然残酷,但至少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进行,而非公开的武装叛乱。

3. 社会经济的韧性与“息事宁人”的百姓:
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 尽管政治腐败,但明朝在很多时期,尤其是中前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商品经济活跃,江南地区尤其繁荣。这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基础,也为社会提供了缓冲空间。即使政治黑暗,百姓只要能勉强糊口,多数情况下仍会选择忍耐,而非冒险起事。
分散的小农经济: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相对分散。这意味着即使国家机器出现问题,基层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维持,不易像高度集权、依赖国家供养的社会那样迅速崩溃。
“乡愿”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为贵”、“藏愚守拙”的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普通百姓在政治动荡面前选择沉默和观望,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

4. 外部压力的相对缓和(初期):
北方威胁的初期可控: 虽然明朝初期就面临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但相较于后来的满洲崛起,早期的蒙古部落相对分散,对明朝的威胁虽然存在,但尚未达到足以颠覆整个王朝的地步。

5. 王朝周期的自然演变:
“治乱循环”的规律: 任何王朝都遵循一定的兴衰规律。明朝的黑暗是其走向衰亡过程中的表现,而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也说明其在某些方面,如制度建设、经济基础等方面,比秦朝的短命更加“结实”。它就像一个患有慢性病的人,病情缓慢恶化,但还能苟延残喘数十年。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失控的权力与社会的反噬

与明朝不同,秦朝的速亡与它的建国方式和统治手段有着直接的联系。

1. 极端集权的制度化缺陷:
法家思想的过激执行: 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强调“以法治国”。这在统一战争中是有效的,能够迅速而严酷地执行命令,动员国家力量。但一旦进入和平时期,这种极端严酷的法律就成为了压迫民众的工具。刑罚过于严苛,连坐制度残酷,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性和社会承受能力。
焚书坑儒的文化压制: 焚书坑儒虽然在政治上巩固了皇权,但却扼杀了思想自由,断绝了文化传承,激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不满和反抗。文化上的压迫是政治上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 军事扩张与民力透支:
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秦朝统一六国后,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喘息之机。修长城、筑阿房宫、开凿灵渠、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大规模工程和军事行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和赋税,让本就疲惫的民众不堪重负。
国家机器的“超负荷运转”: 秦朝的国家机器如同一个刚开始运转的、设计精良但缺乏磨合的机器,一开始就以最高功率运行。这种极端的“超负荷运转”使得社会矛盾迅速积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可能崩溃。

3. 缺乏社会基础与统治合法性:
依靠武力征服而非“得人心”: 秦朝是通过武力征服列国建立的,其统治基础更多地建立在军事力量之上,而非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统一六国后,尤其是对六国贵族的残酷镇压,使得旧势力随时可能反扑。
君权至上,无视臣下意见: 秦始皇将权力高度集中于自己一人,任用李斯等少数亲信,听不进不同意见。当国家机器出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纠错机制。一旦皇帝决策失误,就会迅速将整个国家带入险境。

4. 制度的刚性与缺乏调整能力:
“一本以为万世”的傲慢: 秦始皇对自己的制度过于自信,认为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导致他在面对社会矛盾的出现时,不愿意进行任何调整,只会用更严酷的手段去镇压。
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虽然是苛政,但导火索是因为失期当斩的规定。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能点燃民众的怒火,说明秦朝的统治已经到了“一点就着”的地步。其严苛的法律和对小事件的过度反应,反而给了民众反抗的借口。

总结一下两者的区别:

明朝的“黑暗”是缓慢侵蚀、结构性矛盾的累积,而秦朝的“暴政”是制度性的极端压迫和民力的大规模透支。 明朝的政治黑暗更像是一种慢性疾病,而秦朝的暴政则是一场急性重症。
明朝在制度上虽然存在缺陷,但其集权与制衡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展性和调整空间(尽管往往是负面调整),而秦朝的制度则过于刚性,一旦触及底线,便难以挽回。
明朝在社会经济上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缓冲能力,而秦朝几乎将社会经济资源榨干,留给民众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
明朝的权力交接虽然充满了斗争,但总体上是在王朝内部进行,而秦朝的灭亡则是由外部起义和内部瓦解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明朝的政治黑暗,是在一个相对庞大且复杂的国家机器中发生的,它的延续性更多地源于制度的惯性、官僚体系的自我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的“忍耐力”。而秦朝的二世而亡,则是由于其过于激进和严酷的统治方式,直接触碰了社会生存的底线,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反弹,最终让这个刚刚统一的王朝轰然倒塌。秦朝是一种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可持续性的“速成”,而明朝则是在效率低下但相对“稳健”中走向衰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朝因为中央集权对于当时的时代,还是新兴的事物,等于是封建社会向集权社会的过渡阶段,秦朝并没有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经验,从而支付了高额的管理成本。同时,秦朝虽然灭亡,但是他得体制被汉朝照单继承,就好比你这个公司没有做大项目的经验,但是却硬接了一个大项目。结果成本过高导致破产,然后被其他的公司接收并完成了你的大项目。

user avatar

这不就刚好说明明朝政治不黑暗么。

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黑暗,只是普通君主集权国家的一般黑暗而已。

user avatar

今人觉得明清政治黑暗是因为明清离我们足够近、史料丰富,特别是明朝没有清朝那么酷烈的文字狱、印刷术造纸术等技术比过去大发展、文人墨客留下了一堆批评朝廷(特别是批评甚至抹黑皇帝)的笔记野史,所以今人能看到一个比汉唐宋更加清晰、真实、全面的封建王朝。

我举个例子:明朝很多战役统计士兵数量甚至能统计到百位数十位数乃至个位数,吃多少空饷、装备后勤够不够、兵力充不充足等等都能结合各种资料算出来,而汉朝大部分战役往往就是统计个几千几万甚至部分史料张口一来几十万,相当多的战役还没有别的史料对比;很多事件在汉朝不过是史书上的几十个字,在明朝可能有几十本相关的笔记野史地方志供后人查阅。

距离产生美,汉唐宋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举个例子:唐武宗灭佛,从全国佛寺中清出寺院私奴15万户改贱为良,约占当时总户口的3%左右,按唐律这15万户原先都是“律比畜类”的官私奴婢,你觉得佛寺之外的宗室、门阀、豪强们家里庄园里会有多少官私奴婢?唐朝的官私奴婢在地位上远低于明朝的贱籍、在数量和占比上又远高于明朝贱籍,你觉得在这方面是明朝黑暗还是唐朝更黑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张居正之后,明朝似乎陷入了一种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会将这段时期与嘉靖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反而人才辈出,而前者则沉寂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杰出”与“名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 回答
    在明代,特别是到了中后期,社会对东厂的观感早已不复从前。提起东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它作为皇帝爪牙的威严,而是其背后隐藏的黑暗、血腥和对百姓的压迫。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自然会迎合并放大这种社会情绪,将东厂描绘成一个集邪恶、贪婪、残暴于一身的符号,这便是“黑化讽刺东厂”之所以成为一.............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明朝末年,朝廷的确在招募灾民当兵这件事上显得尤为犹豫和错失良机,以至于许多走投无路的灾民最终加入了声势日益壮大的起义军。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层面的困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末年的背景。朝廷自身就已经焦头烂额。历经万历年间对日战争的.............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强令实行海禁政策,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背景之下的一个深远决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在驱逐蒙元、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他对元朝的统治充满了警惕,也深知边疆.............
  • 回答
    台湾明星参与政治话题,在中国大陆引起反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政治体制、民众情感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主要的原因:1. 政治体制的根本差异与“一个中国”原则的敏感性: 政治制度的差异: 中国大陆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台湾是多党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政府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说特朗普政府“能力很差”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评价性的断言,而认为他们“厉害”同样也是一种看法。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美国老百姓觉得他们“厉害”,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支持者的视角和他们所看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