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特务政治这么发达,东厂西厂锦衣卫,他们的职责区分在哪。明明对百姓危害很大为什么200年无法取缔?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

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源于明朝统治者的个人特质和统治策略。

朱元璋的皇权至上与猜忌心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曾经历过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他对功臣的猜忌和对皇权安全的极度重视,是特务机构产生的原始驱动力。他认为只有掌握最直接、最秘密的情报,才能及时发现并清除潜在的威胁,确保皇权稳固。
制度的延续与强化: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作为其直属的军事警察和情报机构。他的继承者们,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了特务机构。东厂的设立,标志着特务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权力甚至超越了锦衣卫。
“内朝”与“外朝”的权力分野: 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及其身边的亲信构成了“内朝”,而以宰相(后被六部取代)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则属于“外朝”。特务机构是“内朝”的爪牙,通过直接向皇帝汇报,绕过了传统的外朝官僚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官僚的监控和压制,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绝对权力。

东厂、西厂、锦衣卫的职责与权力边界

这三大特务机构虽然都为皇帝服务,并对社会进行监控,但它们的设立时间、来源和侧重点略有不同,导致了职责上的细微区分和权力上的相互渗透、竞争:

1. 锦衣卫:
设立时间与性质: 锦衣卫是最早设立的特务机构,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它最初的职能是作为皇帝的仪卫、拱卫部队,后来逐渐演变为负责侦察、逮捕、审讯、刑狱等事务,集军事、情报、司法于一身。
职责重点:
侦察与情报收集: 对官员和百姓进行监视,收集各种情报,特别是涉及皇权和国家安全的。
逮捕与审讯: 拥有独立侦查权,可以自行逮捕、审讯,并施加酷刑,无需经过正常的司法程序。
刑狱管理: 负责处理一些涉及朝臣和重大案件的刑狱事务。
执行皇帝命令: 承担皇帝交办的各种秘密任务,包括刺探、暗杀等。
特点: 锦衣卫的成员多为军人出身,结构庞大,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明朝特务统治的骨干。他们往往身着飞鱼服、戴着绣春刀,显得威风凛凛,但也令人闻风丧胆。

2. 东厂:
设立时间与性质: 东厂由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位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它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对政敌和朝臣的控制,以应对潜在的反叛势力。东厂的头目被称为“东厂提督”,通常由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太监担任。
职责重点:
监视与侦察: 专门负责侦察京城内外官员和百姓的言行,尤其是对朝廷有异议的人进行秘密监视和抓捕。
侦破案件: 参与侦破一些朝廷要案、冤案、假案,其侦破案件的范围和权力甚至可以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逮捕与审讯: 同样拥有独立的逮捕和审讯权,并且在审讯手段上可能比锦衣卫更加残酷和不择手段。
特点: 东厂是纯粹的太监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直接信任。由于太监没有后代,不易形成威胁皇权的家族势力,因此皇帝更乐于将侦察、逮捕、审讯的权力交给太监,以避免权力旁落。东厂的设立,标志着太监干政的开始,也使得特务政治更加残酷和难以捉摸。

3. 西厂:
设立时间与性质: 西厂比东厂出现得晚,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设立。西厂的设立是一个相对短暂但影响恶劣的插曲。当时明宪宗宠幸汪皇后,而特务头子汪直又是汪皇后的族人,这为西厂的设立和兴盛提供了政治背景。
职责重点:
加强对锦衣卫和东厂的监督: 宪宗设立西厂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制衡已经非常强大的锦衣卫和东厂,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
侦察范围扩大: 西厂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不受地域限制,其侦察重点也偏向于对社会治安和潜在威胁的监控。
特点: 西厂的设立时间很短,在明宪宗去世后不久就被裁撤,但在其活跃期间,以其残暴和滥权而臭名昭著。它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特务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权力斗争,但也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总而言之,三者的职责区分可以概括为: 锦衣卫是基础性的情报与司法监控机构,东厂则是更为直接和残酷的太监主导的侦察机构,而西厂是为制衡前两者而设立的短期机构。但现实中,它们的权力界限常常模糊不清,相互渗透,并且都以皇帝的绝对权威为后盾,共同构筑了明朝严密的特务统治网络。

特务政治为何在明朝如此“顽固”且难以取缔?

尽管特务政治对百姓而言危害极大,但它在明朝能够存在长达200年之久,甚至在后期愈演愈烈,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维护皇权稳固的工具:
皇帝的根本需求: 对于明朝的皇帝而言,无论其个人性格如何,维持皇权的绝对至高无上是其统治的首要任务。特务机构能够直接向皇帝汇报,绕过层层官僚的阻碍和过滤,确保皇帝能第一时间掌握全国的动态,并及时发现和清除任何可能威胁其统治的因素。
制衡官僚集团: 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皇帝一人身兼数职,权力高度集中。然而,庞大的官僚体系仍然是皇帝必须依靠的力量。特务机构的存在,就是为了监督、制约和震慑这些官僚,防止他们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甚至形成反对皇帝的势力。

2. 制度的惯性与缺乏制约:
“锦衣卫不除,国法难立”: 历代王朝对特务机构的警惕并不鲜见,但明朝特务机构的权力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实属罕见。一旦设立并形成规模,其本身就成为一种既得利益集团。
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它们的行为往往不受传统法律和监察制度的约束。即使有明文规定,在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也形同虚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滥用权力,越能显示其“忠诚”和“能力”,从而获得皇帝的进一步信任和支持。
制度的自我强化: 特务机构的成员自身也成为了制度的捍卫者。他们依附于特务体系生存,一旦特务体系被瓦解,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将荡然无存。因此,他们会竭力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权力,并积极向皇帝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3. 皇帝的个人心理与统治策略:
猜忌与不安全感: 许多明朝皇帝,特别是那些非嫡长子继位的(如朱棣),或者面对复杂政治局面的皇帝,普遍存在较强的猜忌心理和不安全感。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秘密的手段,才能把握真实的权力格局,才能感到安心。
“以臣制臣”的策略: 皇帝们也深谙“以臣制臣”的道理。通过让不同的特务机构相互牵制,或者利用特务机构去对付其他官僚,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掌控整个政治机器。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
对信息的绝对控制: 皇帝渴望获得第一手、不加修饰的信息,而特务机构恰恰能提供这种信息。即使这些信息经过加工,也比通过官僚体系传递的信息更直接。

4. 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局限性:
缺乏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明朝的社会结构相对保守,缺乏独立的、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监督力量。知识分子虽然有“清议”的传统,但在特务政治的淫威下,其作用被大大削弱。
民众的无力感: 普通百姓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像特务机构这样不受约束的暴力组织,往往处于无力的状态。他们缺乏有效的途径去表达不满或推动改革。

5. 特务机构自身的强大与渗透:
经济利益: 特务机构往往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例如抄家所得、贿赂等,这使得其内部成员有了强大的动力去维护这个体系。
权力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务机构与皇族、宦官、部分朝臣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权力网络和利益联盟。要取缔它们,不仅仅是触动一个机构,而是要撼动整个既有的权力结构,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这在明朝很多时期是缺乏的。

总结来说,明朝特务政治之所以发达且难以取缔,并非仅仅是几个机构的简单存在,而是皇帝个人统治需求、制度设计、政治策略、社会环境以及特务机构自身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和猜忌政治的产物,也反过来巩固和强化了这种政治模式。虽然对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在皇权至上的逻辑下,它们的存在被视为维护统治的“必要之恶”,从而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朝是很神奇的朝代

一直到明末万历末年,民间生活还不错,不像以前的朝代,中期以后就没法看了···

因为明代的东西厂锦衣卫,清代的几百万旗人基本盘

死死压住了文人官僚集团

当然也有被文人教大的皇帝傻乎乎的

刚登基被文人们称之为众正盈朝,然后大幅度消减锦衣卫东西厂

然后皇帝长大了就开始启用锦衣卫东西厂··

因为这群官僚文人太特么不靠谱了···

清朝是特例,有旗人这么一个不担心被儒家文人渗透的基本盘。

哪个儒家大师上奏陛下远离旗人试试····肯定死的渣渣都不剩····


我举个例子吧

美国人贝尔登在中国采访的时候,

解放区的税收是一亩地收入的百分之8左右,收完就没事儿了

国民党地区是地主先收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捐啊税啊加起来百分之八九十了都快····

然而就这样,解放区一亿人口还大部分农村收的就比国民党三亿人口加上N个大城市和海关等加起来还多了

而且,居然超过了清朝和平时期的最高数量


大家猜猜,儒家官僚文人这些中间商,他们赚了多少差价??

这还是有锦衣卫有旗人这个基本盘压制的情况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关于历史畅销书作者对明朝评价普遍较低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分析:一、 叙事角度与读者的吸引力: “强汉盛唐”的经典叙事: 历史畅销书往往需要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而“强汉盛唐”这样的词汇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叙事张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现代国家治理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如何在追求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尊重和保护构成这个整体的多元性。你说的没错,从宏观层面看,民族融合似乎是通往国家稳定的捷径,因为少了一些隔阂和潜在的冲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自然就更团结。但为什么即便如此,许多国家仍然.............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如今繁华似锦的东京,也就是昔日的江户,地理位置如此优越,为何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它并没有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与近畿地区(关西)相比,江户简直是个“乡下”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地理条件就能解释,而是多方面历史、政治、文化及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中国、日本、韩国偶像产业市场以及人才流动的认知。要回答为什么日韩明星,特别是偶像,很少选择来中国发展,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似乎提供了更优厚的待遇,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落后”或“先进”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待遇市场好”指的是什么。如果单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一边说着“爱国”,一边又推出全英文的单曲,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矛盾”,甚至觉得有点“不搭”。从表面上看,这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强调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说“爱国”,很多人第一反应联想到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化的认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查理·马特明明姓马特为什么还是加洛林家族”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疑问。这背后涉及了欧洲历史中重要的家族传承、政治权力演变以及对“姓氏”概念理解的历史差异。我们得先明确一点,在查理·马特所处的时代(公元8世纪),“姓氏”这个概念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固定不变、代.............
  • 回答
    八达岭长城之所以山脊特别明显且岩石裸露在外,这背后是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八达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说起。首先,从地质构造来看,八达岭地区属于燕山运动后期形成的构造地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一项重要的地壳运动时期,大约在距今约2亿年至1.4亿年前发生.............
  • 回答
    蝙蝠侠,这个哥谭市黑夜的守护者,似乎总是在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处理不完的罪案和等待拯救的生命。然而,每当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无论是韦恩企业里精明的阿尔弗雷德,还是后来加入的罗宾、蝙蝠女侠们,他总是表现得极其抗拒,甚至有些冷漠。这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心理原因,远不止是“不想被打扰”这么简单。首先,也是最核心.............
  • 回答
    在疫情初期,尤其是在面对新冠病毒这个全新的未知病原体时,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广东,都可能在出现少量病例时就进入高度紧张的防疫状态。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感染人数的多少可以简单衡量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少量感染”在早期流行病传播中的“信号意义”。新冠病毒在出现症状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咱们在车厢里或者机舱里坐得稳稳当当,腿脚都没怎么使劲,但下车之后却感觉比跑完一场马拉松还累。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简单的心理作用,背后有一堆生理和心理上的“小动作”在默默消耗我们的精力。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最直观的,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环境的改变和不确定性。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那件事,我至今记得一清二楚。八年前,爸妈把我塞进了那个他们认为“绝对正确”的特长班,说是为了我好,是为了我的未来打下基础。他们口中的“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是他们认为我应该走的“成功”之路。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那个需要被他们规划的孩子,无论我内心有多么抗拒,他们总有一套说辞能堵住我的嘴,.............
  • 回答
    明朝士大夫阶层在取名这件事情上,展现出了一种既有传统底蕴又不乏时代风貌的独特气质。这并非随意的行为,而是深植于社会文化、个人抱负、家庭期望乃至时代思潮的复杂映射。首先,从名字的字义和寓意来看,这是士大夫阶层最为看重的一点。他们的名字往往寄托着深刻的期望和人生志向。 文质彬彬,彰显学识与品德: 大.............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美国战列舰那些能让你一眼就认出来的家伙事儿。要说美国战列舰的辨识度,那可真是相当高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海上巨兽”身上也留下不少独特印记。咱们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1. 烟囱和舰岛的布局——早期和后期的重要分水岭这大概是区分美国战列舰最直观的办法了。 早期(一战前到二战初期.............
  • 回答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省份的人确实在长相上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并非绝对,更多的是一种统计上的倾向和长期地理、生活环境、民族融合的结果。想要将这些特征描述得生动且富有烟火气,就要跳出AI那种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的窠臼,而是更像一个在各地走访过、听过老人唠叨、看过街头巷尾面孔的老友.............
  • 回答
    唇纹,尤其是那些细细密密的、或者深邃的沟壑,总是让人觉得不够年轻、不够饱满。当照镜子看到自己嘴唇上那些不请自来的“年轮”时,心里难免会有点小失落。其实,唇纹的出现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它背后藏着不少的原因,也并非无法改善。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顺便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咱们的嘴唇重拾水润光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