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宋有政治上身披朱紫同时拥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名臣,而明朝情况不同?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唐宋:文官集团的崛起与学术的黄金时代

理解唐宋时期为何能产生那么多“学术型”名臣,首先要看到这两个朝代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上的深厚积淀。

1. 科举制度的成熟与文官政治的确立:
唐朝: 虽有门阀士族余荫,但科举制度自隋代以来逐渐成熟,到唐朝已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内容侧重于文章、诗赋,这使得士人需要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文学和儒学训练。一旦通过科举,便能进入仕途,成为国家栋梁。这种制度导向,天然地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士人官员。
宋朝: 宋朝将科举制度推向了极致,其考试内容更加严谨,尤其是对策(申论)和经义的要求极高。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进一步强化了文官治国的理念,军人不得干政,文官集团成为权力中心。朝廷重文抑武的国策,为文人士大夫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读书入仕,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社会精英,是当时最为体面的出路,这极大地激发了士人钻研学问的热情,也使得“学”与“仕”紧密结合。

2. 儒学复兴与学术氛围的浓厚:
唐朝: 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人们开始反思,儒学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其重要性再次凸显。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不仅是对当时文风的革新,更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诠释和传播。
宋朝: 更是中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高峰。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不仅在哲学层面有深刻的探讨,更在政治伦理、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这股学术思潮席卷整个士大夫阶层,读书人不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理解“道”,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许多宰相、重臣本身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政治决策往往也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文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学问和政治抱负是浑然一体的。

3. 官员的个人性与学术的社会化:
唐宋时期,尤其是宋朝,政治舞台上个体士大夫的色彩和影响力相对更强。他们虽然受到制度约束,但在个人思想、学术追求和政治主张上,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学术研究不再仅仅是书斋里的闭门造车,而是与社会生活、政治实践紧密相连。许多名臣的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他们政治理念的阐述,其治国方略也常常是其学术思想的延伸。

明朝:集权下的政治变局与学术的转向

与唐宋相比,明朝在政治体制和文化环境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型”名臣的出现。

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内阁政治的演变:
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他设立内阁,名义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逐渐承担起实际的政务处理功能,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成为事实上的“内相”。
皇帝主导与臣子的依附: 尽管内阁权力不小,但其权力来源和合法性都依附于皇权。皇帝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内阁成员更多的是执行者和参谋。这种权力结构,使得官员的升迁和政治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皇帝的关系,以及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相比于唐宋时期,文官集团的独立性和集体力量有所削弱。
权力斗争与党争: 明朝政治中,皇权高度集中也催生了更为激烈的权力斗争和党争。内阁成员之间、皇帝与内阁之间、不同派系之间,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在这种环境下,官员更多地需要关注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游戏中生存和发展,对学术的钻研,有时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识时务”或“迂腐”。

2. 科举与政治导向的变化:
八股文的僵化: 明朝科举制度虽然仍在沿用,但考试内容逐渐趋于形式化、僵化,尤其是八股文的盛行,使得许多读书人将精力耗费在揣摩文法、套用程式上,而对真正深刻的学术思想和政治实践的探索有所减弱。这导致科举出身的官员,虽然具备一定的文章功底,但未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立思考能力。
“天下文章”的局限: 明朝后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思潮依旧存在,但其影响力与宋朝那种全民性的学术复兴有所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官员推崇古文,但八股文作为科举的“敲门砖”,其功利性色彩更浓,限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 思想控制与学术的“内向化”:
文字狱: 明朝统治者对于思想的控制相当严酷,大兴文字狱,这使得许多士人对公开表达深刻、独立的政治见解持谨慎态度。对学术的钻研,有时会转向更偏向个人道德修养、性理之学的“内向化”方向,或者在艺术、文学创作上寻求寄托,而非直接介入政治辩论。
“事功”与“心学”的对峙: 虽然王阳明心学在明朝非常流行,强调“知行合一”,也催生了一些具有行动力的官员。但与宋儒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不同,明朝的学术思潮有时也出现了“空谈心性”的倾向,或者过于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完善,而与政治实践的联系相对疏远。

4. 官员群体的分化:
明朝的官员群体,虽然也有不少饱读诗书、才华出众之辈,但他们更多地是在政治领域内进行权力运作和改革实践,而非像唐宋名臣那样,同时也是学术界的泰斗。学术上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文学、史学、艺术等领域,与政治的直接关联性有所减弱。
那些在学术上有极高造诣的学者,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高层政治舞台,或者即使进入了,也可能因为政治环境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学术影响力。

总结来说,唐宋时期,“文官政治”的确立,科举制度的导向,以及儒学复兴带来的浓厚学术氛围,共同造就了一个“学”与“政”高度融合的时代。士人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将学术研究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和途径,从而涌现了大量“政治身披朱紫同时拥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名臣。

而明朝,虽然科举制度依然存在,但皇权的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以及思想控制的加强,使得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疏离。官员的政治生涯更多地受到皇权恩宠和权力斗争的影响,学术的功利性(为入仕)和局限性(如八股文、文字狱)也限制了其对政治的深度渗透。因此,在明朝,我们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些在政治上建树颇丰的官员,其学术造诣与唐宋的大家相比,可能有所不同;抑或是一些在学术上有极高成就的文人,却未能完全融入权力中心,或是在政治漩涡中难以保全其纯粹的学术理想。

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没有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有学问的官员。只是,那种将自身学术成就与政治地位完美结合,并在两个领域都达到顶峰的“名臣”类型,在明朝的土壤中,或许生长得相对不如唐宋那般普遍和显眼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代也有......

只不过热度不高而已

而且现代人很容易带着对唐宋的诗词想象带入明代文艺,认为明代文艺是荒颓的

这种厚此薄彼的傲慢态度并不少见

以某一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优势作为单一尺度衡量,那自然是天下无敌

明要和唐比诗、和宋比词、和清比金石,说实话有点累人

文学的发展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

若要真说身披朱紫且学术造诣较高的文臣,那也不少

就拿明前七子来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基本都算是身披朱紫

李梦阳做过户部主事,正德朝进户部郎中,比较著名的应该就是他的诗文“复古”思想

何景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入内阁。他当时也是明文坛领袖。

徐祯卿官运不算旺,但也坐到了大理左寺副,其在诗文复古的中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高的,特别是他的《谈艺录》

康海是状元,入朝担任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其还参与两朝实录的编修,散曲诗文杂剧都有涉猎

边汞算是仕途得意的那一类,弘治九年为进士,授太常博士,后升为兵科给事中。嘉靖改元,起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升为南京刑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

还有我最喜欢的王廷相,官制都察院左都御史,不只是诗文,最重要的是在气本论和神灭论的哲学基础上对于程朱理学的形而上提出批评,丰富了气学思想。

而且七子诗文改革矛头指向的台阁体“三杨”在文学史上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

有趣的是杨士奇的诗之正派和性情之正的概念,恰恰和今人的看法不谋而合“所谓诗人以来,少陵一人而已”

简化过来就是诗必盛唐,独尊杜甫

七子复古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逆反,以复古的路子改造现有的颓唐文风

题主所提到的李东阳恰好是被文坛新锐反对的馆阁体集大成者,但是吊诡的是他同样是复古派的先声,李东阳同样推崇汉魏乐府和盛唐诗,只是题材过于以来正史官书,失掉了现实主义内核,所以被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尖锐的批评“以一史断耳,十不能得一”。但可贵的是李东阳一直强调反对模拟,提倡创新。可以看他的《南行稿》,深入民间后其诗歌意趣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

李东阳的命运这也揭示了明代正统诗文的结局

因为明朝处于一个思想变革尤为剧烈的时代,由于各阶层的士人积极参与,使得文学不仅限于诗词歌赋这些已然在汉唐达到全盛的文学形式,杂曲、小说、戏剧这些更加通俗化普世化的文学作品逐渐开花结果,学术上的探讨争论从文艺转向了”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种现实方略和哲学思辨,自然会使得醉心与汉唐的文人雅士哀叹”文风不振“。

不把士人群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仅仅只关注身披朱紫的人,那自然不会对明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明代文艺发展的特点本就是评判和称赞并存的,单看哪一方都会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也需要旁观者尽量站到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明文艺。

用《中国审美文化史》的一段话结尾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唐末和唐初,虽然都经历了动荡和变革,但其根本原因、社会基础、政治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使得唐末无法复制唐初那样的“从头再打一遍”的辉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区别和原因。 唐末无法像唐初一样“从头打一遍”的原因分析:简单来说,唐末“从头打一遍”的条件和唐初完全不同,唐初的成功是建立在强.............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并非偶然,而是他巧妙利用了当时韩国的政治环境和秦国使者(即秦王派来的“壮士”)的骄傲心理,层层铺垫,最终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韩国的处境和秦国的气焰。战国时期,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已经吞并了不少国家,成为.............
  • 回答
    提到唐朝,有些人会联想到“胡人血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唐朝建立的复杂性与民族融合的基石 前朝遗留的民族格局: 隋朝末年,北方和边疆地区涌现出许多活跃的民族力量,他们与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
  • 回答
    唐家三少的写作风格确实如同一杯熟悉的白开水,很多人喝了许多年依旧不离不弃,甚至还乐在其中。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相当精妙的“读者满足公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他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效果还这么好。1. 极致的“爽点”公式化与稳定输出:这是唐家三少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他的小说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爽点生.............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游戏设计和历史认知上的考量。简单来说,在《欧陆风云4》(EU4)这款游戏里,中国(也就是游戏中的“中华帝国”)的“核心”设定,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游戏机制和玩家的代入感,而并非完全照搬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为什么会有秦朝和唐朝的核心,却少了宋朝,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
  • 回答
    在那些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里,提起用毒,十有八九会想到“唐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唐门之毒,名声在外,几乎成了江湖人心中“见血封喉”的代名词。这背后,有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门派传承,绝非简单几个毒药方子就能概括的。历史渊源:避世隐匿与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唐门之所以能独占“用毒”鳌头,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勾起大家对冷兵器历史的好奇心。市面上确实能看到一些看起来像是唐刀但明显是弯曲的,这让不少朋友感到困惑:不是说唐刀是直的吗?怎么会弯呢?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唐刀”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谓,它更多指的是唐代时期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刀剑形制。 并非所有在这.............
  • 回答
    唐朝中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武周。这个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建立的王朝,虽然名字叫“周”,但其统治的疆域、核心文化以及延续的政治制度,与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个时期称为“武周唐”或者像一些王朝那样区分“北唐南唐”或“西唐东唐”,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神话体系中“穿越”和“演化”的奇妙之处。简单来说,哪吒之所以同时出现在唐朝和《封神演义》中,是因为: 哪吒的故事是长期演变和融合的结果,并非单一朝代原创。 《封神演义》是对既有神话传说进行整合、再创作的小说,它“借用”和“重塑”了哪吒的形象,使其符合故事的需求.............
  • 回答
    唐家三少写唐三重生的勇气,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想想,当初《斗罗大陆》有多火?唐三这个角色,跟他的金手指、他的成长轨迹,简直是深入人心。把他再“重启”一次,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挑战读者对这个角色的固有认知,更得担得起“拖更”和“吃老本”的质疑。首先,对IP价值的极致挖掘。唐家三少毕竟是商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冯唐的争议,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他个人特质、作品风格以及言论引发的复杂讨论和评价。这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冯唐本人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以及他身上自带的那种“争议性”。一、 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争议体质:首先得承认,冯唐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日本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说到“唐朝遗风”,许多人会联想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庄重、典雅,以及平安时代初期那种模仿唐朝盛世的贵族气象。然而,当我们深入到日本文学,尤其是平安时代中后期乃至之后的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与中国宋朝文学相似的“婉约”气质。这其中的联系,并非简单的一脉相承,而.............
  • 回答
    《斗罗大陆》中唐三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整个世界不公平的“开挂”,根源在于他身负前世记忆和技艺,这在斗罗大陆这个以武魂觉醒和魂力修炼为基础的世界里,显得过于特殊和便利。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起点与成长速度上的碾压: 前世的“经验包”: 唐三的“开挂”最核心的一点是他拥有来自前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