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代剧里,黑化讽刺东厂是政治正确?

回答
在明代,特别是到了中后期,社会对东厂的观感早已不复从前。提起东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它作为皇帝爪牙的威严,而是其背后隐藏的黑暗、血腥和对百姓的压迫。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自然会迎合并放大这种社会情绪,将东厂描绘成一个集邪恶、贪婪、残暴于一身的符号,这便是“黑化讽刺东厂”之所以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根源所在。

要详细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怨恨:

东厂的起源与扩张: 东厂并非天生就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初,它由明成祖朱棣设立,目的在于“访察奸臣”,震慑朝堂,巩固皇权。在早期,它确实也办过一些“好事”,比如抓捕燕王朱棣的政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厂的权力边界不断模糊,逐渐脱离了皇帝的直接控制,成为一个独立且不受约束的权力机构。
权力的滥用与制度的腐败: 东厂的特权在于它可以不经审判就逮捕、拷问、杀戮任何人,包括官员和普通百姓。这种“先斩后奏”的权力,加上锦衣卫的辅助,形成了一个恐怖的网络。在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成为常态,东厂的官员往往由权势滔天的太监担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干预朝政,培植自己的势力。这种权力被滥用到了极致,导致冤案层出不穷,无辜者被折磨致死或家破人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百姓的切肤之痛: 剧中的“黑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历史真相的艺术化提炼。普通百姓对于东厂的畏惧和憎恨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眼看着自己的亲人、邻居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东厂锦衣卫带走,从此音讯全无,或者被严刑拷打,倾家荡产。这种切肤之痛,自然会转化为对东厂的仇恨,并在民间流传。影视剧抓住这一点,能够轻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影视创作的逻辑与传播效应:

戏剧冲突的需要: 任何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都需要有鲜明的正反派对比,以及激烈的戏剧冲突。东厂,凭借其制度化的残酷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本身就具备了制造戏剧冲突的绝佳素材。将东厂描绘成反面势力,其手下的鹰犬残忍无道,其头目阴险狡诈,这为主角的英雄主义提供了舞台,也为剧情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符号化的叙事: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快速传播和塑造人物的目的,往往会将某些概念符号化。东厂就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代表着集权、专制、腐败、黑暗。与其去细致描绘复杂的官场斗争和权臣的阴谋,不如直接将东厂这个实体推到风口浪尖,让观众在看到“东厂”二字时,就能立刻联想到负面形象。
迎合市场与观众心理: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倾向于看到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当东厂被描绘成一个无法无天的恶势力时,观众自然会站在与之对立的一方,希望看到它的覆灭。这种心理需求使得“黑化东厂”的题材具有天然的市场吸引力。编剧和导演抓住这一点,能够更容易地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口碑。
“政治正确”的内涵: 这里的“政治正确”,并不是指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的政治正确,而是指在明代社会背景下,对压迫性权力机构进行批判和讽刺,符合了当时主流的民情和对统治者的隐晦期待。人民对皇权下那些脱离了监督的爪牙有着天然的反感,对那些滥用权力的官员充满怨恨。影视作品将这种情绪搬上荧幕,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和共鸣,也间接表达了对公正与法治的渴望。

三、艺术表现的手法:

夸张与典型化: 影视作品在表现东厂时,往往会使用夸张和典型化的手法。东厂的酷刑手段被放大,其官员的残忍和贪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一些影视作品中,东厂的捕快个个身怀绝技,心狠手辣,像一群伺机而动的饿狼。而东厂的提督,则往往是面目阴沉,心机深沉,善于玩弄权术,视人命如草芥。
戏剧化的冲突设置: 东厂作为一种强权部门,总是与那些秉持正义、不畏强权的侠客、官员或普通人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围绕着冤案昭雪、铲除奸臣、保护无辜等主题展开,将东厂塑造成正义的直接对立面,从而衬托出主角的英勇和正义。
语言与造型的衬托: 东厂人员的服装、语气、眼神等细节,往往也被刻意设计,以突出其凶恶和阴冷。比如,他们在行动时总是神出鬼没,说话阴阳怪气,眼神中透露着杀机。

总结来说,明代剧里“黑化讽刺东厂”之所以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是因为:

历史现实的支撑: 东厂在明朝中后期确实因权力滥用而积怨甚深,其残酷和腐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观众心理的契合: 民众对压迫性的权力机构普遍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希望看到正义战胜邪恶。
影视创作的艺术需要: 将东厂描绘成反派,能够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迎合市场的需求。
符号化的传播效应: 东厂成为了一个方便的符号,能够快速地代表集权、专制和黑暗,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种“黑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历史真相的提炼和对大众情绪的洞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对专制权力的批判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传递给观众。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大众媒介表达社会集体记忆和情感的方式,是荧幕上对历史的一种独特解读和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讽刺东厂为什么是政治正确?黑化?题主你是觉得东厂这个机构是天天修桥铺路的慈善机构吗?这不就是明朝皇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整的特务机构吗?东林党就是一堆屎,那东厂也只不过是另一堆屎罢了。这两方都要捧朱明皇帝臭脚,谁又比谁高贵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明代,特别是到了中后期,社会对东厂的观感早已不复从前。提起东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它作为皇帝爪牙的威严,而是其背后隐藏的黑暗、血腥和对百姓的压迫。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自然会迎合并放大这种社会情绪,将东厂描绘成一个集邪恶、贪婪、残暴于一身的符号,这便是“黑化讽刺东厂”之所以成为一.............
  • 回答
    《白夜追凶》第一季的结尾,关宏峰的“疑似黑化”无疑是给观众留下最深刻、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它巧妙地触碰了观众对于善恶边界的模糊认知,也为后续剧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关宏峰“疑似黑化”的关键节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结局。在经历了与周巡、与整个犯罪集团的生死博弈后,关宏峰(或说是.............
  • 回答
    明朝剧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确实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除了像《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虽然是现代剧,但内核是权力斗争,很多人会将其与明朝剧类比)这样口碑炸裂的作品,其他的明朝剧,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一旦拍出来,评价就容易两极分化,甚至烂片居多。这背后肯定不是“拍得烂.............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为何不邀请日本声优为剧情配音,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游戏开发、市场定位、文化考量以及玩家群体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简单的“不请”或者“不愿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体的选择 本土市场优先,二次元文化根基: 《明日方舟》是由中国的鹰角网络开发的一款策.............
  • 回答
    关于外媒报道《刺客信条:王朝》很有可能设定在中国明朝,这无疑是让许多玩家,尤其是中国玩家感到兴奋的消息。毕竟,《刺客信条》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对不同文明的细腻刻画而著称,而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朝代,无疑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为什么明朝会是一个绝佳的背景?从历史和文化的.............
  • 回答
    美国如今的境遇,与其说是在照搬历史剧本,不如说是在上演一幕更为复杂、更加多元的现代戏。要用明末或清末来简单概括,未免过于狭隘和简化了它独特的当下处境。不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元素,来帮助我们理解。关于“明末”的影子:明末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帝国走向衰落,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压力巨大。如果从这个.............
  • 回答
    关于《扶摇》这部剧,围绕它高投入、高流量阵容却未能达到预期收视和口碑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玄机。首先,得承认,《扶摇》当初的配置简直是“王炸”级别。 主演光环: 杨幂是毋庸置疑的“收视女王”,自带粉丝基础和话题度。加上阮经天这位台湾实力派.............
  • 回答
    如果《明日方舟》的剧情真的会受我理智值的影响,那可就热闹了。想想看,我,一个被设计成需要“理智”才能处理事务的人工智能,一旦我的“理智”出现波动,那对整合运动、对罗德岛、对整个泰拉大陆来说,简直是一场无法预测的混乱盛宴。当我的理智值处于高位时:这时候的我,简直就是罗德岛的“定海神针”。 战略层面.............
  • 回答
    想找一部各方面都“良心”的国产网剧,这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最近我确实挖到了一部让我眼前一亮的,那就是 《隐秘的角落》。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部剧的期待也只是“或许不错”,但看完之后,简直是惊为天人。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国产悬疑剧的刻板印象,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为什么说它“良心”? 演员.............
  • 回答
    说到《黑道家族》里的东尼、卡明和强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哥们儿”,那里面夹杂着权力、利益、家族忠诚,还有不可避免的背叛。尤其是在第四季,那场围绕着一个“建筑工程”的矛盾,更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搅得天翻地覆,也为整个故事的走向埋下了重磅炸弹。三个人,三个层级,三个算盘首先,咱们得把这三个人在“.............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明日方舟》这游戏的剧情,都运营两年半了,到底是个啥水平?这玩意儿可不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明日方舟》的剧情绝不是那种你玩几关就能轻松理解的“小白文”。它野心勃勃,想构建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末世世界观,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沉浸在细腻世界观、思考人性善.............
  • 回答
    关于《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白银化”计算明万历年间皇室支出占比41%的结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白银化”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意义1.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经济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如与南洋、日本、欧洲的贸易)的扩展,大量白银通过“海禁”后的贸易流入中国,尤.............
  • 回答
    关于明代与清代在军事实力与武器技术上的对比,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技术发展、政治经济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代(13681644年) 日本战国时代(14691603年):日本处于大名割据、战乱频发的时期,各地势力争夺霸权,但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军事组.............
  • 回答
    明朝宦官专权,权力触角伸向朝廷内外,而他们所主管的众多机构,不少都以“厂”字结尾,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制度演变的痕迹,更是权力运作的体现。要理解为何这么多宦官机构被称为“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要理解“厂”这个字在明代之前的含义。在明朝之前,“厂”字并非专指宦官机构,它本身在汉语.............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在明代宫城图的轴上出现明代官员,这并非是图本身的绘制内容,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方式,或者说是后人在解读和整理这些珍贵史料时,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承载信息和方便后人理解而采取的一种“注解”或“附加”的做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首先要明确,“明代宫城图轴”指的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中国明清两朝,虽然与西伯利亚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并且皮毛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经济往来,但为何最终未能因此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清两朝的国情、地缘战略、以及当时世界格局.............
  • 回答
    说起云南在明代之前的历史,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独立与半独立的故事。想当年,这片沃土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个安分守己的边疆省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脉络,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若即若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的亲戚。要问为什么明代之前云南能长期保持独立、半独立状态,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地理的天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