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明代、清代没有因为皮毛国际贸易而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

回答
中国明清两朝,虽然与西伯利亚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并且皮毛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经济往来,但为何最终未能因此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清两朝的国情、地缘战略、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特点。

一、 明朝:内部矛盾与防御优先的战略选择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汉民族反抗蒙古统治的色彩,其早期国策很大程度上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保持警惕和防御。

“修内而抑外”的国策基调: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驱逐了蒙古残余势力,但北方的边患始终是心腹大患。他采取的是巩固长城、重点防御的策略,而不是主动出击、远征扩张。这并非完全因为怯懦,而是基于对当时自身实力的判断以及对边疆不确定性的考量。一个刚刚摆脱长期战乱、需要休养生息的王朝,优先保证内部稳定和抵御直接威胁是更现实的选择。
卫所制度的局限性: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将部分军户屯戍边疆。这种制度在初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边防,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军户逃亡、军备松弛等问题日益严重,边防实力的衰减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组织一场远距离、大规模的征服性军事行动,其后勤保障和兵员素质都难以支撑。
对“穷兵黩武”的警惕: 经历过元朝由盛转衰的教训,明朝统治者对过度扩张的危险性是有深刻认识的。皮毛贸易虽然有利可图,但将其转化为大规模军事征服的动力,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承担长期的风险。一旦战事不利,不仅会消耗国力,还可能引来更强大的反抗,甚至将边患从游牧民族引向更远的地方。
海禁政策的间接影响: 虽然皮毛贸易主要发生在陆地上,但明朝的“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对海洋贸易和海外事务的保守态度。这种“陆海并重”但又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使得其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本土和传统的边疆区域,而非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那样,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未知之地。
皮毛贸易的性质: 明朝与北方民族的贸易,尽管涉及皮毛,但更多的是一种“朝贡贸易”和“互市”的形式。这种贸易往往带有政治色彩,通过互市来羁縻边疆民族,维系表面上的和平,而非以纯粹的商业利润驱动大规模的领土兼并。皮毛是其中一项重要商品,但并非唯一或最核心的驱动力。

二、 清朝:统治合法性、战略重心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清朝的情况更为复杂,其统治基础与明朝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满洲的“老家”与统治合法性: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他们本身就起源于东北地区,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了解和联系。然而,清朝入主中原后,首要任务是巩固其对汉族的统治,并确立其作为“中国”统治者的合法性。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战略重心必须放在维护对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以及处理与内地十八省的关系上。
“龙兴之地”的保护: 东北(包括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被清朝视为“龙兴之地”,是满洲的根基所在。然而,清朝对这片土地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和“封禁”,而非大规模的开发和征服。例如,清朝曾长期实行“封禁辽东”,限制汉族人口进入,以维护满洲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防止汉族势力过大。这种政策与向外扩张的战略是相悖的。
对俄国的战略考量: 随着沙皇俄国在17世纪迅速东扩,清朝确实与俄国在东北边境发生了摩擦,并最终通过《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一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朝对俄罗斯的扩张是有意识的,并采取了谈判和划界的策略来稳定边境。但条约的性质并非是清朝主动的征服,而是双方在既定势力范围内的“划江而治”的妥协。
皮毛贸易的“边贸”性质: 清朝的皮毛贸易,尤其是对西伯利亚的皮毛,仍然是以“边境互市”或“土尔扈特朝贡”等形式为主。这些贸易为清朝带来了珍贵的皮毛,满足了宫廷和部分士绅的需求,但这种贸易模式本身并不足以驱动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其利润相对有限,且运输和管理成本高昂。
战略焦点的分散: 清朝的统治者面临的战略挑战是多方面的:既要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潜在威胁(如准噶尔部),又要稳定西南边疆,同时还要处理与中亚、东南亚以及后来的西方殖民者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大量的军事和财政资源投入到遥远、环境恶劣、利益回报不确定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地区,并非清朝统治者眼中的优先事项。
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限制: 尽管清朝在某些领域有先进的技术,但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的军事征服,需要远超当时后勤、运输、情报收集等方面的能力。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地形复杂、气候严寒,资源开发难度大,而且当地的土著民族也并非轻易可以征服。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通过航海技术和强大的海军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不同,清朝的军事力量和经济结构更适合陆地作战和边疆管理。
“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的惯性: 清朝继承了部分明朝的朝贡体系,这种体系强调的是“德化”和“恩赏”,而非赤裸裸的军事征服。皮毛贸易往往被置于这种体系之下,作为羁縻边疆民族、展示天朝恩泽的一种手段。将这种体系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领土征服,存在观念和制度上的障碍。

总结来看,明清两朝没有因为皮毛贸易而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战略优先级的选择: 两朝的统治者都将巩固统治、维护本土安全和处理核心边疆问题放在首位,大规模对外扩张并非其核心战略目标。
2. 国力的限制与成本效益的考量: 远征如此遥远而艰苦的地区,需要巨大的军事、经济和人力投入,其潜在的收益(除了皮毛)可能不足以弥补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3. 地缘政治的现实: 尤其在清朝,面对崛起的沙皇俄国,采取的是边境划界和战略对峙,而非主动的领土吞并。
4. 内部政策的制约: 例如清朝的“封禁”政策,以及对“龙兴之地”的特殊保护,都与大规模的对外征服逻辑不符。
5. 贸易模式的性质: 皮毛贸易更多地被纳入“边贸”、“互市”或“朝贡”的框架,其商业驱动力不足以演变为大规模的军事扩张。

相比之下,17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海军、先进的航海技术、资本主义的驱动以及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能够克服地理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和殖民。明清两朝的治国理念和国家形态,与这种“海洋型”的扩张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更像是一个“陆地帝国”,其力量的投射方向和范围,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征服了也不够中国人用,俄国人在西伯利亚的皮毛产出并不足以供给中国市场。

这是一个巨大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只是贸易链上的一个进出口终端,俄国人做的是以物易物贸易,中、俄双方互相用物品交换,双方均在此贸易中获取物品差价。

中国在这项进出口贸易中是处于有利地位的,俄国人的进口大于出口,中国人一年名义利润17万卢布。因为无法统计走私,所以一般俄国人认为年贸易额在400W卢布以上,也就是说中国人最少有35W左右一年的名义物品交换利润。

但是我们都知道,丝、瓷因为是手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商品,所以价值在以物易物上一直是溢出的。所以没必要为了皮毛占领环北极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明清两朝,虽然与西伯利亚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并且皮毛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经济往来,但为何最终未能因此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清两朝的国情、地缘战略、以及当时世界格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清朝入关并建立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也自然会引发后人多方面的思考,包括当代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当代国人普遍不认为清朝是“侵略”并以此为“耻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略”这个词的语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下,“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朝代兴衰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真正决定一个朝代命运的是其内在的制度、政治生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嘉道中衰”,虽然庙号相似,但背景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分析:一.............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整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涌现出一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著作。要直接找到能完全比肩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这两座“集大成”的巨著,或许在体量和编纂时代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从对国家文化传承、学术发展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贡献来看,有几部代表性的著作,其价值.............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资本化”这个词,在咱们讨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时候,会有点意思。咱们先得明确,古代的“资本”和现在的“资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核心的“将资源转化为能够产生更多财富的工具”这个意思,是能联系起来的。宋朝和明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但要说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对比。要说一汽等大厂的做工“明显不如”美国蓝鸟,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蓝鸟”这个名字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品牌(如日产的蓝鸟、福特的蓝鸟)下,其品质定位和生产工艺也差异很大。但是,如果咱们聊的是一些特定时期,比如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大家对一汽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