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代军事实力吊打日本,清代反而不行,甚至武器退化?

回答


关于明代与清代在军事实力与武器技术上的对比,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技术发展、政治经济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
1. 明代(13681644年)
日本战国时代(14691603年):日本处于大名割据、战乱频发的时期,各地势力争夺霸权,但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军事组织。
明朝与日本的互动:
明朝对日本的“倭寇”问题采取军事行动(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抗倭战争),但日本本土并未直接与明朝发生大规模战争。
明朝通过海禁政策限制日本贸易,但日本仍通过走私、贸易网络与明朝进行接触。
明朝的火器技术(如佛郎机炮、鸟铳)和海军实力在东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对日本的军事技术有一定影响。

2. 清代(16441912年)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8年):日本实行“锁国令”,对外贸易受严格限制,军事发展主要依赖国内资源,但技术进步缓慢。
清朝与日本的互动: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日本的接触减少,日本在19世纪后因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开放港口,而清朝则因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军事技术落后于西方。
清朝的八旗军虽在早期有强大战斗力,但后期因腐败、军备落后而逐渐衰败。



二、军事技术的对比
1. 明代的军事技术
火器发展:明朝继承并改进了宋元时期的火器技术,如佛郎机炮(重型火炮)、鸟铳(手铳)、火铳等,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逐渐普及。
海军技术:明朝海军有“宝船”等大型战舰,曾远航东南亚和非洲,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火器与武器的结合:明朝军队中火器与冷兵器(如刀剑、弓箭)结合使用,形成独特的战术体系。

2. 清代的军事技术
火器技术停滞:清朝继承明朝的火器技术,但因闭关政策,缺乏技术更新,火器制造工艺逐渐落后。
武器退化现象:清朝后期,火器技术与欧洲差距扩大,甚至出现“以铁为枪”的现象(如八旗军队使用铁制长矛代替火器)。
海军衰落:清朝海军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海军击败,主要原因包括火炮技术落后、舰船设计陈旧、训练不足等。



三、政治与组织因素
1. 明代的军事组织
卫所制度:明朝实行卫所制,将军队与地方行政结合,确保军队的稳定性和后勤供应。
将领与军事体系: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通过改革军事训练和战术,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戚家军”“俞家军”等精锐部队。
对倭寇的打击:明朝通过军事行动有效遏制了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但并未直接与日本本土发生战争。

2. 清代的军事组织
八旗军的衰败:清朝前期八旗军战斗力强,但后期因腐败、军饷不足、训练缺失,逐渐失去战斗力。
政治腐败与官僚体系:清朝后期官僚体系腐败严重,军队缺乏有效指挥和后勤保障,导致军事能力下降。
③ 闭关政策的影响: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无法吸收外部军事技术,与日本的交流减少,进一步限制了军事发展。



四、经济与资源因素
1. 明代的经济基础
明朝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火器制造和海军技术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明朝的海外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为军事技术的更新提供了资金和资源。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

2. 清代的经济困境
清朝后期因鸦片战争、内乱(如太平天国)和外敌入侵,经济陷入困境,军费不足。
闭关政策导致资源枯竭,无法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甚至出现“武器倒退”现象。
清朝的财政系统腐败,导致军队装备落后,士兵训练不足。



五、国际环境与战争冲突
1. 明代与日本的互动
明朝与日本的“倭寇”问题更多是沿海海盗活动,而非直接战争。
明朝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倭寇,而非日本本土,因此技术对比更多是火器与海军的水平。
明朝的火器技术在东亚地区领先,对日本的军事发展有一定影响。

2. 清代与日本的互动
清朝与日本在19世纪后因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开放,但日本的军事技术因锁国政策而落后。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暴露出军事技术的严重落后,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现代化,成为近代军事强国。



六、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1. “明代吊打日本”是否准确?
明朝并未直接与日本本土发生战争,但通过抗倭战争有效遏制了倭寇的侵扰,而日本的战国大名(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并未直接与明朝发生冲突。
明朝的火器技术对日本的军事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日本的火器技术在战国时期已接近明朝水平。

2. 清代“武器退化”是否全面?
清朝后期确实存在武器技术落后的问题,但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而非与日本的直接冲突。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引入西方技术,军事现代化,而清朝因闭关政策未能及时跟进。



结论
明代的军事实力与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火器、海军和军事组织的发达,而清朝因闭关锁国、腐败、经济衰退和技术停滞,导致军事能力下降。日本在不同时期的军事发展(如战国时期与明治维新后)与清朝的对比,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明代与日本的互动更多是沿海冲突,而清代与日本的差距则因闭关政策和国际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1202年了,怎么说起中日甲午战争,还说清军武器退化呢?这实话说可是有点过分了。


不说甲午时清军的全部装备,个别方面比日军还要优越,但至少至少不比日军差多少可行?


你不会印象里清军还拿着大刀长矛,一窝蜂的冲上去送人头吧?绸缎眼皮看人——轻薄了不是?


你以为的甲午时清军装备:


拿到都是一水的冷兵器腰刀。


实际上甲午时的清军装备:


实际上拿的都是紧跟时髦的步枪。


另外还有克虏伯大炮、新式轻重机枪的加持,人家也能轻松装备到部队中,武器待跟日军比不遑多让的好吗?



甲午战争不光清朝和日本有详细记录,西方国家也做过不少观察和评判,不少报纸甚至实时报道了整个过程。


咱们可以站在第三方视角,看一下

英国报纸是评价清军武器装备的?


评价前期主要对日作战的李鸿章淮军时说:


由欧洲军官训练,并用现代后膛枪和克虏伯大炮武装起来的35000名铁军,驻守在天津、白河边的北塘炮台和京师北京。”


——《伦敦新闻画报》1894年9月1日刊登的《东亚的战争》摘录


装备着现代化的火器、后膛装弹的克虏伯大炮、施耐德枪、哈奇开斯轻机枪、雷鸣登枪和毛瑟枪。


——《伦敦新闻画报》1894年9月8日刊登的《中国的军队》摘录


要是都1894年了,清军还拿着大刀长矛上战场,那李文忠可真要被抽嘴巴子,搞洋务的钱怕不是被他自个给搂了吧?


甲午战争不是一鸦和二鸦,一鸦、二鸦怪罪武器还能原谅,甲午要说武器不如人,那是要向大清朝谢罪的。


作为主力淮军步兵们拿的都是新式步枪,外加克虏伯炮和轻重机枪加持,北洋水师好歹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结果确实被日军从朝鲜和辽东平推,仗打得这么稀碎真不怪武器,只能怪拿着武器的人。


中国(清朝)的军队目前是一团糟,士兵们只是刚抓来的壮丁,他们桀骜不驯,残暴成性……军官们肆无忌惮的盘剥,腐败透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因此人们怀疑,任何有组织的作战部队,有效抵御日本人禁军的情况,是否存在?

——《伦敦新闻画报》1894年9月1日刊登的《东亚的战争》摘录


你让这群清军拿着克虏伯上战场,你让这些将领们去临场指挥,武器再好有卵用吗?


反观英国观察到了日军和日本国内的情况,相同质量的武器装备下,对战争的狂热态度:


日本士兵的行军速度很快,而且就像中国人一样,每天只吃几勺米饭就可以。日本国内因这次战争而起的热情仍在持续,而且这个东方民族在鏖战、兵法和组织上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聪明才智,绝不亚于一流的欧洲军队,其中的大手笔已经使军界的评论家们刮目相看,令许多人激动、称羡和惊奇。


——《伦敦新闻画报》1894年9月1日刊登的《东亚的战争》摘录


一个就算拿着最新式的武器,运转方式仍然是老牌封建帝国,一个虽然武器也很优越,运转方式虽然也带着老牌封建的色彩,但是整个民族的狂热,以及迸发出的战争潜力是不能忽视的。


不管清朝最后为什么输,一定请记住,他们不是输在武器上。

user avatar

吊打日本?谁见过花了六年时间,死伤数万人的吊打?

明朝的武器装备一直在逐渐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的过程不是到清朝就停止了,而是持续到乾隆年间。

界限就是准噶尔汗国的灭亡。

清朝武器最终彻底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清朝防贼一样防着绿营,而明朝对自家军队不会有这样多的顾忌。

但这只是一方面,只能解释绿营武器的落后,无法解释八旗武器的落后。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后期更是有清朝这个大敌,只要当权者不傻就肯定知道要学习,要搞点好装备。

而清朝在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后,已经没有的敌手了。越南、缅甸虽强,但地处偏远,难以威胁清朝。俄罗斯在欧洲的军队要是拿传送门送过来,的确能教大清做人,但他们得穿过西伯利亚荒原,拼了老命也最多来几千人,根本威胁不到清朝。

至于海路,在有蒸汽船只之前,跨洋运兵打清朝这样的庞然大物就是送人头。

放眼清朝四周,就没有一个能把燧发枪时代的战术玩明白的对手。

在和准噶尔汗国大半个世纪的战争中,清朝还是注意武器的发展的。给军队装备更好的火绳枪,对炮兵也比较重视,虽然和欧洲比起来有明显的差距,已经落后了,但是还是在慢慢改进中。

灭亡准噶尔之后,在陆地上再也没有能影响清朝安危的对手了。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成了清军最主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火绳枪、抬枪、一百多斤的小炮这类武器的确好用。打最多装备鸟铳、土炮的暴动农民,或者进山对付土司军队,这种程度的战斗自然不会让清军有学习的动力。

因此,清军就算少量接触到一些先进武器,第一反应也不会是装备它们,因为清军现有的装备已经足够应付国内需求了,所以他们首先会想着防止被统治者造反。而且引进新武器往往意味着军事制度的变革,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还不如干脆不学更省事。既不用动军制改革这种敏感点,也不用担心刁民拿到好武器,还省钱。

等到后来被列强打得满地找牙,清朝的统治者们也不傻,自然也就知道学习了,但是在他们故步自封的这一个世纪里,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工业时代来临,以前的经验全不管用了。

user avatar

提问者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证明大明牛逼,这你也好意思问。

朝代对朝代,国家对国家。

明国对战国。

清国对江户倭国或明治倭国。

为什么明代能打过战国,清打不过明治?

这不明摆着吗?

大明支援属国,半主场作战,日本跨海纯客场作战。虽说朝鲜没能力给明军提供后勤,但是大明可以将兵力集中在前线,日本要分兵把守。

论国力,双方都属于农业国,明朝大一统,日本还是分封制。论体量明远胜日本,要是能打输可就真是天大的奇迹了!

题主下次可以问问,为啥日本可以打下中国半壁江山,而美国却输给中国了。

user avatar

一堆不看书的史盲朙粉在底下围攻项元老 @项天鹰,忍不了了

底下还有个信誓旦旦章口就来的家伙,声称:


回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万历朝战,明军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只出兵四万/数万,二是从祖承训平壤之败到陈璘李舜臣露梁大捷,明军总共到底有没有达到数万级别的伤亡。

不碰史料的朙粉声称整场朝战下来明军不过四万/数万

可笑

以丁酉再乱为例

日军在丁酉再乱初原本发兵十四万,到明军在1598年下半年发起反击之前,已经有七万军队撤回了日本,很明显是明军比日军多

而明军兵力,据《象村稿》:

是年九月。軍門經理分遣諸將于四路。大擧征之。提督麻貴主東路。參將楊登山,游擊將軍擺賽,都司薛虎臣,副摠兵吳惟忠,參將王國棟,游擊將軍陳蠶,遊擊將軍葉思忠,游擊將軍陳寅,遊擊將軍頗貴,副摠兵解生,遊擊將軍陳愚聞,遊擊將軍彭信古等咸統于貴。提督董一元主中路。副摠兵李如梅,遊擊將軍塗寬,遊擊將軍郝三聘,游擊將軍葉邦榮,遊擊將軍盧得功,游擊將軍茅國器,游擊將軍安本立,副摠兵李寧,副摠兵張榜等咸統于一元。提督劉綎主西路。副摠兵李芳春,游擊將軍牛伯英,游擊將軍藍芳威,參將李寧, 與摠兵同名 游擊將軍曺希彬,遊擊將軍吳廣等咸統于綎。提督陳璘主水路。遊擊將軍許國威,參將王元周,把總李天祥,遊擊將軍季金,游擊將軍張良相,游擊將軍沈茂,游擊將軍福日昇,把總梁天胤等咸統于璘。南北兵通十四萬二千七百餘。

而《宣祖实录》则称,四路东征里,中路董一元部26800人,东路麻贵部24000人,西路刘綎部21900人,水路陈璘19400人。加上朝鲜部队的话,中路董一元部29015人,东路麻贵部29514人,西路刘綎部27828 人,水路陈璘26728。联军合计139813人。

四路东征的结局也顺带提一句,这场明、朝联军总数大于日军的总攻,全部败北,麻贵一路受阻于岛山,后来遁走,二次蔚山虽然不似第一次蔚山战役那样死伤数千,但也失败,而董一元的中路在泗川被日军岛津部大破,追击斩杀七八千人“一元仅以身免”,刘綎路与水师陈璘进攻顺天,而最终也自烧营寨退走,刘綎被日军歼灭近千,水师亦伤亡惨重无可计数,四路总攻最终全部败走。

再引用著作《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第二个问题,前后两次朝战,明军到底有没有付出数万的伤亡。

首先,我是不知道有些语死早的在那杠什么杠,伤亡数目大于两万称数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何况万历朝战仅仅死亡的士卒数目就有两万上下了,其余受伤之人更难以计数。

对于明清史家各种评价万历朝战说明军方面丧师十多万,这种东西,也就看看就行,还是引用《万历朝鲜战争全史》客观评述一下:

user avatar

甲午战争清国的失败,在清军已有的基础上,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淮军心术不正。

一交火就想着跑,那是什么仗也打不了。

清国在平壤那支败军虽然千里败退,但是在聂士成、吕本元、依克唐阿这样正确的组合下还是在凤城挫败了山县有朋走本溪攻击沈阳的意图,迫使日军转道牛庄。

第二,清军在战术分队以上组织的历史级空洞式缺陷。

清军在不设常备军团级建制这个方面的表现是一以贯之的。

皇太极在广渠门外打袁崇焕,你看不到清军的部队番号。

多尔衮追着打李自成,你还是看不到部队番号。

玄烨打吴三桂、弘历十全武功、甚至旻宁打一鸦、奕詝打二鸦。你还是看不见部队番号,都是人名。

阿巴泰、阿济格、多铎、福全、勒尔谨、岳乐、福康安、兆惠、奕山、杨芳、僧格林沁。

直到打太平天国,你能看见某字营了,定睛一看,好家伙,一个某字营里编制的五百人的营头一查十几个,师长直接管营长。

平壤之战、九连城之战、牛庄鏖战,清军完全是败在事权不一、指挥不灵上。

第三次反攻海城,清军竟敢聚集94个营来发起进攻,怎么给94个单位下命令?

九连城之战,清军拿出了80多个营来守备鸭绿江。

所以甲午战争后清国开始编练武卫五军,祖宗几百年来混事儿的办法不灵了,决定向大顺五营致敬了。

第三,清国的老问题,制海权丧失。

存在舰队的局限性也在于此,不在舰队决战中取胜,漫长的海岸线还是需要陆军处处备战。

威海卫的丢失就是败在这个处处备战上,在环渤海区域,比威海卫更重要的目标至少还有两个,比威海卫稍次一点的还有一个。

陆军是守不过来的。

淮系陆军此时正在辽宁保卫盛京,威海卫只能靠中法战争时和刘永福搭档的老将李秉衡临时拉队伍去守。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高赞答案

万历援朝战争,明军日军大规模交战的时间合计顶天略微超过两年

很多时候都在瞎几把谈判和敕封回礼和讨价还价

明军既没有,也不可能死伤数万,碧蹄馆也好,还是蔚山之战也罢,都是1-3千人级别的战损

当然不能说战损几千人就不重,也算是重挫来的

明武宗正德登基元年,巴图孟克大汗在陕西边外大败明军,明军阵亡三千余人

这是实计核算的阵亡,号称土木堡之后第一惨败。但是别忘了,蔚山之战明军就算败了一阵,但仍然捞了1000多个首级

援朝明军是真的没可能达到数万人的伤亡损失,除非你把生病计算进去,在朝鲜病倒的人和马倒是很多,尤其战马病倒极多

但该吊打太君还是吊打了,尤其是在开阔地带野战

太君是真的怼不过明军

很多人以为明军是第一次入朝打得好,第二次不咋地,实际上第二次入朝的野战赢得比第一次还多

200+-300+的斩首野战就好多次

太君在开阔地带属实是弟中弟

诚然,我们不会因此就武断的认为太君的将领天赋不行,丰臣秀吉动员力组织力不行

毕竟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日本的军队技战术打法和欧亚大陆存在显著的代差,有些事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

但吊打就是吊打,尤其是明军的半具装铁骑对太君来说,完全就是噩梦

还有很多人以为太君的火绳枪比明军的火门枪优,问题是明军的三眼铳之流带去朝鲜的不过百来把

鸟铳倒是带了六七千

而明朝南方制造的鸟铳,比日本的铁炮并不差,射程还是明朝鸟铳更远

至于大炮,太君这是真没办法

陆上火炮对轰,当时全球估计也没有哪个国家轰的过明朝

西方世界当时主要是舰炮吊打明朝,但野战火炮并不能吊打明朝,数量被明朝吊打倒是真的

十六世纪晚期就算是奥斯曼这样的怪物,你让它一口气拿300+的十磅野战炮出来打一个战场,它也哆嗦

但是明朝是拿得出的,恐怕也是那个年代地球上唯一拿得出的,而且补充能力还强

本身中晚明就是中国自西汉以后又一个冶铁工业发展的高峰期,冶炼工业规模放在当时是哥斯拉,虽说被政府完全掌握的部分并不多,但征上来的铁课也可以让其他所有帝国羡慕了

嘉靖晚期广东省一个地区的铁课就和北宋全国差不多

想不被吊打,这不是难为丰臣秀吉吗

何况丰臣秀吉运气已经不错了

别看万历中期万历本人达到了自己赫赫武功的巅峰,对蒙古左翼斩杀了速把亥,对蒙古右翼平定了顺义王扯力克青海之乱,打了湟中三捷和松山大捷扫平了西北三大虏,还有明缅战争,播州之战都算顺利告终

但是明军在进入朝鲜时,诸兵种合成作战能力早已相较嘉靖晚期,隆庆和万历前期下降了很多啦

隆庆-万历十年前后,是晚明战力的巅峰时刻,抗日援朝时,明军已经不再巅峰

李如松算是当时最后能够捏合诸兵种大规模混同作战的统帅了,而且这货私心还重,利益问题牵扯决策,跟戚继光,李成梁,马芳还差着级别

宋应昌作为经略,和郑洛,王崇古,谭纶也差着档次

饶是如此,日军也只能退到明朝补给线最极限的朝鲜半岛南端,地形最猥琐的沿海港口堡垒死守

靠着防守反击偷个把胜利

出来全罗道平坦地区,那就是重复明朝半具装骑兵收割100+ 150+ 200+ 250+ 300+人头的故事


清朝的清日战争

清朝别说对日本有什么欧亚大陆技战术体系迭代加成了,从晚明开始,海港带来的技术输入的意义已经逐步超过了和内亚北亚武装集团交战带来的技战术迭代增益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能够轻易征服内亚的蒙古,回部等势力却打不过缅甸的原因,想想看,后金自身获得拉丁世界一流重火器部队靠的不也是因为它在辽东半岛有海港么。你们想想孔有德为啥不去投奔林丹汗,当然首要原因在于海洋,渡海到辽东最方便

在迭代速度上,大清都是落后的一方,日本迭代速度更快

其次,清朝在迭代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人力也拿不出优势来

甲午战争时,清朝武器早已不能说是倒退,而是迭代速度不够快,外加没有建立好符合当时军事潮流的统一补充体系

更不用说整个国家形态和太君已有差距了

要说武器退化,那主要是乾隆时期的重炮铸造技术比康熙时期有所倒退

其次是大家都开始转向燧发枪的时代时,还把大型火绳枪当宝贝

但是打不过日军真不是武器为最主要因素

祖鲁人在非洲还是部落联盟王国的情况下,以非常原始的武器,靠地形掩护,再加上无视伤亡,以纯粹的冷兵器突击歼灭过英军1200+人的支队

大清武器再low,也低不过祖鲁人吧

别看清王朝实控领土比明王朝大不少,就武功而论,二者并不是一个档次的,明朝多数战争仍是欧亚大陆上数得上号的战争,陆上火力密度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清朝稳定后最强大敌准噶尔汗国,总人口和晚明的蒙古左翼东进诸万户规模相差仿佛

而噶尔丹的实力是绝对不如扎克撒图汗的

万历打丰臣秀吉是世界一流的武装集团打世界二流偏下的武装集团

清日甲午战争是三流的武装集团打二流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时的日军的陆上水平所处于世界的位置,与万历援朝时期丰臣秀吉日军所处世界武装集团的相对位置,其实是基本一致的,并没有太大的位次变化

万历时期的丰臣秀吉日军是世界二流偏下的武装集团,技战术打法落后,代差明显,但动员力强,组织度高

晚清的日军是世界二流的陆上武装集团,组织力强,动员力强,补给体系达到二流,武器装备和火力战法与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明朝和清朝所处的世界武装集团相对位置就变化太大了

日军所处世界相对水平位置不变或略有提升,而清朝所处世界武装集团水平则从明朝的一流迅速向三流滑落

欧洲人则在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之后,迅速对世界其他地方拉开了差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