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南明17年应该像南宋流亡政权一样算到明朝里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

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

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南宋末年,中原早已被蒙古人建立的金朝所灭,后来蒙古人又建立了元朝。南宋政权虽然偏安一隅,但在军事上始终处于劣势。
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擄走了宋朝的太皇太后、皇后以及小皇帝赵㬎。这标志着南宋中央政府的实质性灭亡。
然而,南宋的皇室宗亲和一些忠臣并未放弃抵抗,先后在南方各地拥立了包括卫王赵昺在内的几位皇子继续抵抗元朝的统治。最著名的就是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的“崖山海战”。
1279年,崖山海战是这场抵抗的最后一战。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南宋残余的军队和官民也随之覆灭。
从历史的叙事和政治的延续性来看,崖山海战的失败标志着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王朝在政治、军事和统治上的彻底终结。虽然还有一些零星的反抗,但已经无法形成有组织的、能够威胁到元朝统治的政权了。所以,历史学界普遍将1279年视为南宋的终结年份。

明朝的“亡国”终结: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北方又面临着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这标志着明朝中央政府的覆灭,统治北京的明朝政权就此结束。
1644年,通常被认为是明朝的正统终结时间点。

那么,为什么南明17年不应该算到明朝里面?

这就要涉及到“正统性”和“亡国”的界定标准了。

“正统”的考量:
在中国古代史学观中,“正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一个王朝在政治、军事上的正当性、合法性和连续性。一个王朝“正统”的延续,往往要求其能够有效统治一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并且能够保持对周边地区的主权和影响力。
南宋末年的抵抗,虽然有皇室宗亲和忠臣的努力,但其统治区域非常有限,始终是在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苟延残喘。它失去了中原,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虽然有残余的抵抗,但这种抵抗更像是流亡政权的挣扎,难以被视为一个强大、统一王朝的延续。
相比之下,明朝从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自杀后,虽然失去了北京这个中原核心统治区,但其延续政权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这些南明政权(包括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建立的政权)在理论上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拥有一定的统治区域和军队。

“亡国”的界定:
历史学家在界定一个王朝“亡国”时,往往会考虑几个因素:
1. 统治中心的失陷: 都城被攻破,最高统治者死亡或被俘。
2. 中央政府的解体: 整个中央行政体系彻底瓦解。
3. 大规模抵抗的终结: 任何有组织的、能够威胁到新政权统治的大规模军事力量被消灭。
4. “正统”政权的彻底灭亡: 即使有流亡政权,但如果其已经失去了足够大的统治区域和军事实力,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无法恢复”的,也会被视为终结。

对于南宋而言,崖山海战的失败,标志着其残余军事力量的彻底覆灭,失去了所有可靠的据点,也失去了继续与元朝抗衡的可能性。因此,将其视为终结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对于明朝而言,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后,虽然明朝的中央政府结束了,但是明朝的宗室和部分官僚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抵抗和统治。这些政权虽然最终也被清朝所灭,但它们在军事、政治上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延续”了明朝的统治。

南明17年应该像南宋流亡政权一样算到明朝里面吗?

这确实是一个讨论的焦点,不同史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主流观点认为,南明政权,尽管其存在时间不长(16441662年是比较通行的说法,而1683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南明永历帝才被杀,但郑氏政权是独立于明朝的,所以1662年是更普遍的观点),但它们是明朝灭亡后,由明朝皇室成员和旧臣建立的、明确继承明朝“正统”的政权。因此,从历史叙事的连续性和“正统性”的角度来看,将南明视为明朝灭亡后的延续更为恰当,而不是直接将明朝的终点就定格在1644年。

为什么“不应该”算到明朝里面(或者说,1644年的界定更常见):
政治实效: 从政治实效上看,1644年北京的陷落,标志着明朝作为全国性政权的统治已经结束。之后建立的南明政权,其统治区域相对有限,且在与清朝的斗争中屡战屡败,始终未能恢复中原,最终都被清朝所灭。从“有效统治”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国祚”似乎就此终结了。
叙事简便: 在很多简化的历史叙述中,为了方便起见,会将王朝的灭亡时间定格在统治中心失陷的那一年。
与“亡国”的判断: 将1644年定为明朝的“亡国”之年,也符合“王朝核心统治被推翻,统治者死亡”的界定。

为什么“应该”或者“可以”算到明朝里面(从延续性角度):
政治继承性: 南明政权明确打着“大明”的旗号,由明朝宗室继承皇位,并且拥有明确的年号(如弘光、隆武、永历等),这是对前朝正统的明确继承。这与宋朝末年虽然有皇子继位,但其抵抗性质更多是维系残余势力的性质不同。南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够形成有组织的抗清力量,并控制一定的领土。
史学界的普遍认识: 虽然1644年是明朝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结束的标志性年份,但学术界普遍承认南明的存在,并将这段历史视为明朝覆灭后的一个延续时期。例如,在讨论“清初三大案”时,会涉及到南明时期的政治斗争;在研究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时,南明政权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一个王朝的终结”。

南宋的界定是基于其“最后一点有组织的抵抗力量”的终结。
明朝的1644年界定,更多是基于其“中央统治核心的覆灭”。
而南明,则可以看作是明朝在失去中原核心统治后,其残余力量为了延续正统而进行的一系列抵抗和统治活动。

因此,如果严格按照“王朝核心统治被推翻”来算,明朝的终点确实是1644年。但如果考虑到“正统性”的延续和“政权是否有组织的继续存在”,那么将南明时期纳入明朝的“延续”范围,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偏安”或“流亡”但有明确继承性的政权来研究,也是完全合理的。

用一个更生活化的比喻:

想象一个公司,CEO在总部突然去世(1644年明朝灭亡)。然后,几个分公司的经理联合起来,说我们是公司里最后有权力的人,我们来接管公司(南明政权)。他们虽然不能像原来总部那样掌控全国,但他们确实还在用公司的名义、公司的资产在运营(继续抵抗清朝)。而南宋末年,就像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都失去了业务,只剩下几个前任的老员工在一些小地方聚集,但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公司章程和运营能力,最终被新公司完全吞并。

总结一下:

1. 南宋算到1279年崖山海战,是因为那是其最后有组织的军事抵抗的终结,标志着宋朝作为一个政权的彻底覆灭。
2. 明朝算到1644年,是因为那是明朝中央政府的直接覆灭,统治核心的丧失。
3. 南明(16441662/1683年),虽然不是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但它明确继承了明朝的正统,由明朝皇室成员和旧臣建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因此,将南明视为明朝灭亡后的一个特殊延续时期,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只是在提及“明朝灭亡年份”时,1644年作为中央政府覆灭的标志性年份更为常用。

所以,说南明17年应该算到明朝里面,从政治继承和历史叙事的连续性来看,是有道理的。而将1644年作为明朝的终点,则更多是从政治实效和中央统治覆灭的“亡国”标志性节点来界定的。这两种说法都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南明本就是明朝的正统合法继承,一如东晋继承西晋,南宋继承北宋。之所以在学界不被承认为一个正式朝代,固然有维持时间不够长的缘故,而根本原因还是满清二百多年荼毒学术,影响不曾消除所致

南明安宗弘光帝(原福王)、绍宗隆武帝(原唐王)、昭宗永历帝(原桂王)等,本身作为皇帝以下地位最尊贵的亲王,并不同于刘秀刘备那种身份已是平民的宗室。

在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启帝、毅宗崇祯帝这一脉帝系断绝后,他们伦序继统原是天经地义。一如东晋之于西晋,在长安城陷,司马邺被俘后,便由琅琊王、丞相司马睿去承袭大统。

当时南明诸省治下的百官三军与百姓,乃至投效大明的前闯军前献军的将领,无不坚信弘光隆武永历诸帝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天子,天经地义的神州之主。

给崇祯帝上“明思宗”“明毅宗”这些谥号的,正是南明弘光帝,而从来并不是宣布崇祯为亡国之君的满清。

明朝真正终结时间,最远可以一直划到1683年,台湾郑克塽出降,监国宁靖王殉国,通常可以划到1662年,永历帝殉国。

就如宋高宗的继承合法性,与其说来自于被哲宗和徽宗两次废除的废太后孟氏所立,倒不如说他是宋徽宗仅存没被俘虏的皇子,方得三军万姓一致拥戴。

而崇祯帝殉国,其皇子全为俘虏且不知所踪后,弘光帝本同样也是按《大明祖训》的伦序当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需要一份遗诏去确认。是东林复社一干人为一党私利胡闹,才搞出所谓“福潞之争”,然终不能阻止其继任,成为明朝各省拥戴的唯一合法君主。

隆武帝确是类似琅琊王司马睿那样的远支亲王,在弘光帝被俘,国家危难时以“国赖长君当立贤”被群臣拥立,其合法性也并不低于东晋继承西晋,同样得到当时南明各省三军众臣一致拥戴。收编湖广二十万闯军,建立民族抗清统一战线这样的大手笔,就是在他任上实现。

隆武帝殉国后,永历帝作为当时仅存的万历帝亲孙,本是弘光帝之后依序当立的继承人,和隆武帝的亲弟弟绍武帝,各有法统依据,因此才一度各不相让,兵戎相见,

很快清军破广州,绍武帝殉国,永历帝同样成为当时南明各地唯一拥戴的正统君主。被郑成功等隆武帝旧部承认为正朔,并接受其封号了。

因此,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这个统系是很清晰的,得到当时大明官民普遍承认的,除此外短暂的鲁监国,后亦自去其号归附之。 因此也并不存在「诸帝相争不休,难以确定正统」的片面印象。南明之于明朝的合法正统继承地位,也根本不用任何质疑。

所谓“明亡于崇祯”“明亡于李闯”,本来就是满清及其汉奸臣子的一大历史发明。 别忘记下一句就是“大清入关,为明报仇”。

这样文武大臣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投靠满清主子,还自欺欺人自己是在为故君报仇了。更重要的是,南明诸帝,就可以被满清当局宣布为擅自称帝的逆藩、反贼之列,而理直气壮加以剿杀了。

可以比照南宋为例,宋朝历史究竟写到1276年临安城陷,谢后和恭帝出降;还是写到1279年崖山陆沉,陆秀夫背帝蹈海?这是个基本历史常识。

甚至当时从忽必烈到张弘范等蒙元君臣,这些异族统治者及其帮凶,自己一样认为南宋灭于崖山。

元相脱脱修《宋史》,不但两幼帝列于宋帝本纪,且云:

【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当然,这也是因为蒙元以灭宋为自己的武功,并不在乎宋是亡于1276年还是1279年。

满清一口咬定明亡于李闯,自己为明复仇,是以“得国之正、莫过于本朝”,便一定要否定南明诸帝的合法性,所以个中差别,正是两个异族王朝统治者不同政治需要造成的。

满清煞费苦心修《明史》上百年,其要旨之一便在否定安宗、绍宗、昭宗三帝的正统合法性,清人但书三帝年号,往往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直到持续百年的种种桩桩文字狱,杀得举国文士胆战心惊了,满清乾隆帝弘历才以胜利者之姿,貌似宽容大度地宣称,继续坚决否定隆武帝和永历帝的同时,承认弘光帝可类比于南宋,让明朝比他们之前宣称的1644年再延命一年,亦无不可。弘历并妄想因为他做了这种自以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自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便可非一世之书,可万世之法。

弘历修所谓《四库全书》,禁毁书籍高达3100种,15万部以上,占《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书目的三分之一,是以“清之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同时大肆删改所谓“字义触碍者”,将满清之前书籍的“胡虏“”夷狄“之类字样尽可能删减。

如李白《胡无人》改为《塞下曲》,【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改成【壮士投戈同歃血。策名丹霄上,扬威紫塞傍。武功成,汉道昌。】

岳飞之《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壮志肯忘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幸喜满清已亡,否则我们后人再不能看到李太白岳武穆的传世经典,不知悉其本意,纵是在吃糠喝稀的所谓"盛世"下苟延残喘,也不过是一群坐稳奴隶的可怜人了。

【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加以修改,作为定本。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在弘历死后不过百余年,王朝覆灭,尸骨被掘,其人生前穷奢极欲,死后碎尸裂骨,为天下笑,正可谓此酋支使一干文娼,歪曲我华夏历史、篡改我华夏经典、毁灭我华夏文华的报应。

及至满清灭亡后,一帮满清遗老修撰《清史稿》,以满清官修史书《清实录》《清国史》等为本,意欲以此书上接《二十四史》,为满清一代之正史。

因编撰时间仓促,编成后亦未详加校对。是以他们在编撰叛臣《吴三桂传》时,不慎露出马脚:

【康熙元年,捷闻,诏进三桂亲王,并命兼辖贵州。召爱星阿率师还。四月,三桂执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绞杀之,送其母、妻诣京师,道自杀。定国尚往来边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张勇将万馀人戍普洱、江为备。未几,定国走死猛腊。三桂招其子嗣兴,以千馀人降,明亡。】——《清史稿·吴三桂传》

亦足可证明,其实满清一方自己,排除欺瞒汉人的政治需要,内心依旧承认,直到永历帝父子遇害,李定国病死,大明始亡。

毕竟满清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帝制王朝,又历时百年之功,由官方主导学术,因此他们的许多观点,一直遗毒至今,影响学界,何足为奇?

因此,我们今天就看到了同一类似历史事实下的两种不同标准,竟成公论:

「宋亡于1279,而非1276;明亡于1644,而非1662。」

如此也算咄咄怪事。何时学界方得正本清源,肃清满清二百年统治之遗毒,给南明诸帝和大明王朝一个公道,识者依旧任重道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从1234年(蒙古灭金)一直坚挺到1270年左右,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斗争、智慧、运气与妥协的历史进程。要详细阐述,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理解。一、 南宋自身的力量与韧性:虽然国力相比全盛时期有所衰退,但南宋并非一触即溃的纸糊裱糊.............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时代,而北宋与南宋在面对外敌时的截然不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北宋的“不战而降”和南宋的“坚持反抗”背后,是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社会心态乃至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聊聊北宋。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避免唐末五代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穿越到南宋末年,一家机械厂要生产冲锋枪自卫,这可真是个大难题,但也不是完全没得想。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技术水平、材料限制,还有敌人(主要是蒙古人)的特点来考虑。别指望能造出什么后世那种全自动、高射速、轻巧的现代冲锋枪,那是不可能的。咱们的目标是实用、可靠、能有效杀伤敌人,并且能快速教会士兵使用。1. 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概念——“朝代”的界定。之所以南宋被普遍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而刘宋则相对来说不那么被独立强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学术上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上那些被我们称为“朝代”的,通常是指一个在政治上相对独立、.............
  • 回答
    南宋的海上贸易的确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一点毋庸置疑。港口的繁荣、商船的络绎不绝,为国库输送了大量白银,这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按理说,有了如此充沛的财政来源,应该能够支撑国家的运转,为何到了国力日渐衰颓的晚期,反而要动用公田法,去触碰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呢?这其中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南京条约》被普遍认为是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不是《广州和约》,咱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细细梳理一下这其中的脉络。历史背景:大清帝国与西方世界的初次碰撞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南京条约》之前,清朝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历史其实很悠久了。早在明朝时期,欧洲传教士和商人.............
  • 回答
    南宋定都杭州而非南京,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南京在地理位置和战略上也有其优势,但最终杭州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力、安全考量以及历史传承,成为了南宋王朝的“临安”。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偏安一隅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南宋建.............
  • 回答
    南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其经济成就之辉煌,即便放在今天也令人瞩目。然而,与经济繁荣相对照的,是其羸弱的军事力量,这似乎成了一个难以解释的悖论。为何一个经济如此富庶的帝国,却在疆场上屡屡受挫,最终走向灭亡?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而不.............
  • 回答
    南宋后期,面临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朝廷内部确实出现过主张向蒙古称臣纳贡的声音,甚至有人付诸行动。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投降主义”,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心理因素交织而成,尤其是在国力衰微、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一些官员和决策者在绝望中试图寻找一条“续命”的出路。一、 军事上的绝望与力量的.............
  • 回答
    南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何竟无一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禅?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其实是一个交织着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地理因素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没钱”或“没兴致”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有国难封”。南宋的建立,本身就源于一场巨大的军事失利。靖康之变,北宋二帝被掳,徽钦二宗和大量皇室.............
  • 回答
    南宋和南明,这两个名字都带着“南”字,都代表着中原王朝的延续,但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何南宋能偏安一隅、抵御强敌长达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却如同昙花一现,迅速被清朝的铁骑碾碎?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它们各自面对的敌人。南宋面对的是一个统.............
  • 回答
    关于南宋为何不直接派兵大规模焚烧草原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资源、技术、政治以及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家”。草原,尤其是蒙古高原,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他们的牛羊是财富和.............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让蒙古帝国在灭亡他们这件事上耗费数十年之久,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理环境的险峻,到政治军事的改革,再到民众顽强的抵抗意志,都扮演了关键角色。首先,我们得谈谈南宋的地理优势。自打金国南侵,宋朝被迫南渡,偏安江南以来,长江就成为了天然的屏障。这条奔腾的大江,水.............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同样是中原王朝的南迁,南宋之所以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仅坚持了十几年,其背后是 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王朝继承的合法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南宋的优势: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延续南宋之所以能延续一个半世纪(1127年1279年,虽然早期建炎三年迁都临安算1.............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在偏安一隅的情况下,与强大的金朝和后来的蒙古帝国周旋近半个世纪,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南宋政权虽然在北宋末年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巨大创伤,但其在中原地区积累的经济、文化基础依然雄厚。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这里土地肥沃,.............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