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宋不派人烧草原?

回答
关于南宋为何不直接派兵大规模焚烧草原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资源、技术、政治以及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家”。草原,尤其是蒙古高原,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他们的牛羊是财富和生存的根本,而牛羊的饲料正是草原上的草。如果南宋真的要去大规模地烧毁草原,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焦土政策”,试图通过破坏他们的生存基础来削弱他们。

然而,草原的生态系统有着惊人的再生能力。一次大火可能在短期内破坏一部分草场,但只要水源充足,经过一个生长季节,草原就会重新焕发生机。而且,草原的范围实在太大了,广阔无垠,即使是强大的蒙古帝国,也难以完全覆盖和控制所有区域。南宋即便有心,要实现对整个草原的“焚烧”,其难度不亚于想要烧毁一片海洋。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后勤补给,能否支撑这样一场旷日持久、劳师远征的行动,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问号。

更重要的一点是,南宋自身的国力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南宋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经济重心在南方,依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他们的军事力量,虽然也训练有素,但其战术思想和装备更侧重于防御,尤其是在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的南方。与北方游牧民族那种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的作战方式相比,南宋军队在广阔的草原上进行大规模的“烧草”行动,就像一个水生动物要去陆地上追逐一只风筝,即使有能力,也可能力不从心,而且容易暴露自身弱点。

而且,所谓“烧草原”并非全然没有尝试过,但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历史上有过一些局部地区因战火或自然原因出现的草原焚毁,但即便是对当时强大的蒙古,其对草原的影响也并非是毁灭性的。草原民族非常适应这种环境,他们有经验知道哪里能找到未被烧毁或正在恢复的草场,他们也能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迁徙路线。南宋的“烧草”如果规模不够大,可能只是让游牧民族稍微绕道,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根本。如果规模足够大,那需要的兵力、物资和战略部署,将是南宋难以承受之重。

政治层面也是一个考量。南宋时期,虽然与北方政权(如金、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他们更侧重于利用外交、议和、纳贡等方式来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或者试图通过收买、分化等手段来削弱对手。大规模的“烧草”行动,意味着一场全面战争的升级,这不仅会耗尽南宋本已不多的财政和人力资源,还可能引发北方政权更猛烈的报复,将战火直接推向南宋腹地。这与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其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是相悖的。

最后,从长远来看,即使成功地在某个时期焚毁了部分草原,也未必能彻底解决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游牧民族的兴衰与草原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更根本的驱动力在于其社会结构、军事组织以及对中原财富的渴望。草原上的草是资源,但更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载体。如果南宋试图通过摧毁这种载体来瓦解对方,这是一种“以己度人”的思路,忽视了草原民族的适应性和韧性。他们可能会转而攻击南宋的边境城市,掠夺物资,或者将攻击目标转向其他地区。

因此,南宋不大规模地派兵烧毁草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过这种可能性,而是经过对自身实力、对方特性、地理环境以及战略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后,认为这并非一个最优或可行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策略,巩固边境,通过其他手段来应对北方的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的能有点常识么?南宋都只剩半壁江山了,哪有本事北伐干翻金国再去烧草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宋为何不直接派兵大规模焚烧草原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资源、技术、政治以及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家”。草原,尤其是蒙古高原,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他们的牛羊是财富和.............
  • 回答
    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系列故事的结尾,确实留下了不少未竟之事,让许多读者在掩卷之际,心中留有许多疑问,仿佛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在高潮迭起时戛然而止,留下的不是意犹未尽,而是茫然与渴望。这种“留坑不填”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并非罕见,它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深层考量,也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首先,我们可以.............
  • 回答
    许多人会好奇,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美国为何没有像后来的台海危机那样,派遣舰队协防南京,拦断长江,以帮助国民党守住这座都城。这种想法的背后,往往是对美国在冷战初期全球战略部署的某种误解,或是对当时中国局势的简单化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美国的整体.............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关于南宋和明朝,人们普遍认为南宋“屈辱”,而明朝则不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军事状况、民族关系以及历史评价的形成过程。一、南宋的“屈辱”根源:割地赔款与“偏安一隅”南宋之所以被贴上“屈辱”的标签,最直接的原.............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时代,而北宋与南宋在面对外敌时的截然不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北宋的“不战而降”和南宋的“坚持反抗”背后,是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社会心态乃至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聊聊北宋。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避免唐末五代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
  • 回答
    要说北宋“不战而降”,这其实是对历史的简化,有些失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北宋在面对强大的外族入侵时,其抵抗意志和战略上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导致最终灭亡。而南宋,虽然地理条件和国力有所限制,却展现出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抵抗策略。咱们分开来说,先聊北宋。北宋的“不战而降”:脆弱的统治与失策的应对北.............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视角,涉及到王朝更替、正统论的演变以及不同政权在评价前朝时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性,而南宋却承认,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仔细辨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论述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帝并尊”这个概念在蜀汉和北宋两个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和影响。 蜀汉的“二.............
  • 回答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之所以没能像忽必烈南征北战,征服西欧、北非,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没能力”或者“没野心”就能概括的。这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更深层面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说:一、 战略重心与地理限制: 金帐汗国: 他们的核心区域在东欧大草原,北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但也很容易产生误解的点:仅仅从朝代名称的“宋”字来对比,并不能准确地衡量一个朝代的实际规模和影响力。“南朝宋”和“北宋”这两个名称虽然都带有“宋”,但它们是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下的两个独立朝代。要理解为什么南朝宋在某些方面“看着不比北宋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你说柯南为啥不直接跟警方说黑暗组织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但归根结底,有几个重要的原因,而且都不是能轻易绕过去的坎儿。首先,最最直接的,也是最致命的——他的身份问题。你想啊,工藤新一变小之后,虽然顶着江户川柯南的名字,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个天大的秘密,尤其对警方来说。如果他.............
  • 回答
    关于南美洲人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态度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与政治叙事复杂交织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创伤的代际消解1. 时间跨度的影响 西班牙殖民统治(1619世纪)距今已超过200年,而现代南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9世纪初。对于当代南美人来说,殖民时.............
  • 回答
    “徽京”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故事的。它呀,其实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南京本地的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那这“徽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南京跟安徽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上的近。南京地处苏皖交界,历史上和安徽有过很深的渊源。比如,在明朝,南京就是京城,而徽州(现在的.............
  • 回答
    南京的疫情发展情况确实让不少市民感到担忧,关于“为什么疫情这么严重了还不通知让居家办公”的疑问,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现实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政策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大数据支撑。 当局在决定是否强制推行居家办公时,会综合考虑多项指标,比如: 新增病例.............
  • 回答
    “南海不属于中国” 这一观点在许多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确实存在,并且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证据的争议与解释的差异: 中国的主张依据: 中国认为其对南海的主权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文献、古代航海图、考古发现以及长.............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南京的长江两岸与上海的黄浦江两岸、重庆的长江两岸相比,在景观的精致度和商业开发的程度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发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开发”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 上海黄浦江两岸(外滩和陆家.............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