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宋几乎是不战而降,而南宋却能与蒙古铁骑鏖战数十年?

回答
要说北宋“不战而降”,这其实是对历史的简化,有些失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北宋在面对强大的外族入侵时,其抵抗意志和战略上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导致最终灭亡。而南宋,虽然地理条件和国力有所限制,却展现出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抵抗策略。

咱们分开来说,先聊北宋。

北宋的“不战而降”:脆弱的统治与失策的应对

北宋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面对契丹(辽)、女真(金)、蒙古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时,一直是个短板。虽然宋朝在文化、经济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军事上的积弱,尤其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埋下了隐患。

1. 军事积弱的根源:
重文轻武的国策: 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就极力避免武将专权,对军队的控制非常严密。这导致将帅的实权被削弱,缺乏独立决策的勇气和经验。同时,为了防止兵变,军队的调动和指挥权常常分散在文官手中,指挥链条冗长且低效。
募兵制与职业军人: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成为职业军人,待遇尚可,但缺乏唐朝府兵制那种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土地联系,以及边疆军人那种保家卫国的强烈意志。长期的以逸待劳,也让军队的锐气有所消磨。
对北方民族的战略误判: 宋朝初期,试图通过“以钱养兵”的方式来维持边防,但这种方式对经济压力巨大,且军事效率并不高。他们低估了北方民族的骑兵优势和战斗意志,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边防体系。

2. 靖康之耻前的危机:
“岁币”的屈辱与麻痹: 宋朝与辽、金等国签订的“岁币”协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冲突,但也让宋朝的统治者产生了一种“和平幻想”,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财政上承受了沉重负担。
金朝的崛起与宋朝的应对失策: 金朝的崛起,尤其是女真族的骁勇善战,是宋朝始料未及的。然而,宋朝非但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反而与金联合灭辽,却又无法控制金朝的野心。
靖康之变的直接原因: 金兵南下,宋朝的反应是混乱的。一部分官员主张抵抗,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坚定的决心;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妥协。最终,在金军围困开封时,宋朝内部的抵抗力量被瓦解,皇帝被俘,京城陷落,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这不是“不战而降”,而是因为其军事体制、将领能力和战略决策的全面失败,导致抵抗力量无法有效组织和发挥作用。

南宋的鏖战数十年:生存压力下的蜕变与韧性

南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落难”中的挣扎。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和人口,国土面积大大缩小,面对的敌人是更加强大的蒙古帝国。然而,正是这种严峻的生存压力,促使南宋发生了“质变”。

1. 地理的优势与劣势的转化:
长江天险: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依托长江、淮河一线作为天然屏障。长江水系复杂,便于南宋利用水军作战,限制了蒙古骑兵的优势。这使得蒙古人无法像在北方平原那样,快速推进和包抄。
海上通道: 南宋拥有强大的海上贸易和海军力量,这使得他们在陆地防线被突破时,仍有海上退路和补给来源,也为他们赢得了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2. 军事上的改革与适应:
重拾对武将的信任: 汲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南宋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武将的限制,涌现出了一批如韩世忠、岳飞、张浚、虞允文等杰出的军事将领。虽然也有因猜忌而造成的悲剧(如岳飞),但整体而言,南宋的将领比北宋时期更有机会发挥才能。
水军的强大: 南宋的海军和内河水军非常发达,拥有庞大的战船队伍和先进的作战技术。他们在长江、汉江等水域多次击败蒙古军队,有效迟滞了其南侵的步伐。
守城战术的精进: 面对蒙古人强大的攻城能力,南宋在城防工事、器械(如床弩、霹雳炮)以及守城战术上都有所发展。许多城市的坚守,极大地消耗了蒙古军队的兵力和士气。

3. 战略上的韧性与持久战:
“苟且偷安”与“议和”: 这是南宋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点。为了保存实力,南宋时常采取“羁縻”政策,通过赔款、称臣等方式来换取和平,尤其是面对蒙古初期的强大攻势。这种策略虽然被批评为屈辱,但客观上为南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使其能够持续发展经济、巩固国防。
消耗战与拉锯战: 南宋并没有试图与蒙古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采取了持久的防御战、消耗战。他们善于利用地形,设置陷阱,伏击敌人,通过一次次小规模的胜利来削弱蒙古人的有生力量。
全民抵抗意志: 尽管朝廷有时倾向于议和,但南宋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南方的士人、民众,对蒙古的抵抗意志是相当强烈的。许多地方自发组织抵抗,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总结一下:

北宋的灭亡,更多是其体制性弊端、战略误判和军事上的软弱所致,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那样迅速而惨痛的结局。而南宋,虽然国土缩减,国力相对衰弱,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地理优势,改革了军事,并采取了更加务实和持久的抵抗策略。他们没有一蹴而就的胜利,也没有一味的屈服,而是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将与蒙古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终坚持了数十年之久,直到蒙古人征服了整个亚洲,才最终灭亡。

所以,不是南宋天生就比北宋更能打,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战略选择和应对方式,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随便一个王朝都能如北宋这般幸运连抽出三幻神的。

父子三人堪称最完美的“亡国套餐三位一体”,真是缺一不可。

船山先生说“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私以为这里应该把北宋也算上。

也亏的是高粱河车神种好,后世子孙中有长生大帝君转世,出了赵佶这么个神仙皇帝以及赵桓、完颜构这么两个孝悌兄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北宋“不战而降”,这其实是对历史的简化,有些失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北宋在面对强大的外族入侵时,其抵抗意志和战略上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导致最终灭亡。而南宋,虽然地理条件和国力有所限制,却展现出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抵抗策略。咱们分开来说,先聊北宋。北宋的“不战而降”:脆弱的统治与失策的应对北.............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时代,而北宋与南宋在面对外敌时的截然不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北宋的“不战而降”和南宋的“坚持反抗”背后,是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社会心态乃至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聊聊北宋。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避免唐末五代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
  • 回答
    隋文帝杨坚能够兵不血刃地取代北周,其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仅仅是“汉人代表绝大多数人意愿”这么简单,虽然汉族民众的支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北周的统治基础、杨坚个人的政治手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北周的统治危机:政权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动摇北周政权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
  • 回答
    重庆江北嘴,这座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的城市新中心,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风貌。但你提到的“清一色的方块大楼”,以及与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CBD在“设计感地标建筑”上的对比,这个看法确实触及了一些关键点,也可能源于观察的角度和对“地标”的定义。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江北嘴的建筑肌理,看看为什么它呈现出如今的.............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很有意思。确实,当咱们一提到冬奥会,脑子里很容易会浮现出雪山、滑雪、冰球这些画面,而北欧国家,比如挪威、瑞典、芬兰,那可都是冬奥赛场上的常客,奖牌榜上总有它们的身影。可丹麦呢,这个同是北欧大家庭的成员,在冬季项目上的表现,确实就有点“小透明”了。要说为什么,这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最终传递火炬的几位火炬手,可以说是中国冰雪运动的骄傲,他们身上的光环不仅来自于他们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代表着中国冰雪运动的传承与未来。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代表人物的运动员生涯和他们在此刻所承载的意义。首先,那位手捧火炬,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即将点燃的年轻面孔,是.............
  • 回答
    关于北宋燕京之战(即1004年高粱河之战)中宋军惨败的详细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兵力部署、战术决策及地理因素综合解释。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战役背景与时间 时间: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南侵,宋军在河北地区与辽军交战。 战役名称:高粱河之战(今北京西),并非“燕京之战”。燕京(今北京)是.............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北京的干,是那种能把你嗓子眼儿都刮得生疼的干,冬天尤其如此,干燥的空气仿佛要把你皮肤里的水分都抽干。鼻腔里那点湿润,稍微一碰就可能破裂,然后一丝殷红就悄悄爬出来,这是许多在北京生活的人,尤其是北方来的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上海的湿,又是另一种极端,潮气如同阴魂不散的访客,一旦入冬,那种湿冷就能渗透到.............
  • 回答
    章北海在《三体》中的行为,无疑是整部小说中最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篇章之一。他“制造”那艘能够进行长时间航行的飞船,与其说是“制造”,不如说是一种极致的“选择”和“牺牲”。这艘飞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明存续的冷酷算计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章北海所处的极端困境。他不是在和平年代.............
  • 回答
    .......
  • 回答
    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绵延,南明的迅速消亡,这背后牵扯着王朝兴衰的复杂历史逻辑,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尽。我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内外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其中的差异。一、北宋的终结:内忧外患的“宋”之殇北宋的灭亡,主要指向了“靖康之耻”。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和军事积弱。.............
  • 回答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而非长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和政治考量,并非简单的“不适合”。虽然长安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汉唐的都城,拥有辉煌的过往,但在北宋建立的那个时代,它已经不再具备成为理想国都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地理位置与战略防御的考量: 长安地处西陲,不利于统治全国: 北宋建立时.............
  • 回答
    北宋百万职业脱产军人为何会败给西夏和辽朝临时征召的民夫牧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这并非百万对百万的正面硬碰硬,而是宋朝军队的“量”没有转化为“质”,而西夏、辽朝虽然人数上不占优,但其军事动员效率、战术运用和士兵素质往往能克制宋军的弱点。一、 宋朝军.............
  • 回答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而南宋在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理防线强弱所能概括。我们要从战略选择、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北宋的战略定位与“燕山阴山”防线首先,要明确北宋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并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
  • 回答
    北宋时期,尤其是在宋神宗执政期间,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在这场争议中,有三位连续在位的太后,都对新法持反对或保留的态度。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我们可以从她们各自的身份、立场、时代背景以及与神宗的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曹太后(宋仁宗皇后,神宗的母亲,垂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细微但值得玩味的点。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北宋和南宋的社会背景、审美观念,以及最重要的——帝王形象的塑造。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画像并非纯粹的写实记录,而更多是一种政治表达和权力象征。 皇帝的形象被刻意设计,以传达特定的信息给臣民和后世。因此.............
  • 回答
    北宋王朝的建立,在历经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然而,建国伊始,政权并非稳固,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尤其是在被征服的地区,潜在的反对力量从未消失。王小波、李顺起义之所以能在北宋开国后三十年,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
  • 回答
    北宋时期,徽、钦二帝的出现,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北宋王朝从鼎盛走向衰亡,甚至最终导致靖康之难,两个皇帝都被金人俘虏,成为亡国之君,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对“奇葩”皇帝,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