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宋没有“燕山-阴山”防线,坚持了150年,而南宋失去襄阳(江淮防线被破)后短短三年就被灭?

回答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而南宋在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理防线强弱所能概括。我们要从战略选择、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北宋的战略定位与“燕山阴山”防线

首先,要明确北宋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并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是“保境息民”,在与北方强大政权的对峙中求生存。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集中了中央的军事权力,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虽然他本人也有收复燕云的雄心,但现实条件不允许。

北宋面对的是辽、金(以及后来的蒙古),这些政权都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帝国,其军事力量的核心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燕山阴山”一线并非一条连续的、天然的坚固防线,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缓冲区和防御态势。 在这片区域,北宋修建了一些军事据点和城池,如边关重镇、堡垒等,并通过派遣军队驻守,形成了一道相对的屏障。

北宋的防御策略可以理解为一种“以守待攻”的模式,并且其防御的重点并非完全压在“燕山阴山”一线。事实上,北宋在与辽、金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中,也曾试图反攻,但由于骑兵劣势、战术协同问题等原因,收效甚微。宋朝的军事思想更侧重于步兵的优势,如步兵的训练、战术阵法的运用(如“步骑相兼”、“连环马”等,虽然这些战术也有其局限性)。

更关键的是,北宋能够在此坚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与辽、金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关系,以及通过“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这种“朝贡战争”并存的复杂关系,使得辽、金虽然强大,但由于自身统治结构、经济模式等原因,也很难一举吞没北宋。北宋的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能够支撑起长期的边防投入和“岁币”支出。同时,北宋在军事技术上也有一定优势,例如火器、弓弩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骑兵的不足。

当然,北宋的“燕山阴山”防线也并非固若金汤。多次战役中,辽、金军队都曾突破防线深入宋境,如著名的“澶渊之盟”前夕,辽军就曾逼近黄河。北宋的军事劣势是长期存在的,其能够坚持的更多是一种战略上的妥协和经济上的支撑,而非军事上的绝对压制。

二、 南宋与襄阳的战略地位

南宋建立后,失去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其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襄阳(以及紧邻的樊城)位于汉水中游,是南宋抵御来自北方蒙古(元)军队南下的关键屏障。 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长江与中原腹地的门户,一旦失守,蒙古铁骑便可以直接威胁到南宋的腹地,特别是两湖地区,进而威胁到长江防线。

襄阳的失守,标志着南宋在中原的军事存在被彻底拔除。这并非仅仅是失去了一座城市,而是意味着:

战略纵深的丧失: 北宋还能以“燕山阴山”一线作为缓冲,而南宋在襄阳失守后,其战略纵深几乎消失殆尽,失去了与北方敌人周旋、积蓄力量的空间。
江淮防线的直接威胁: 襄阳作为连接襄樊地区和江淮地区的重要枢纽,它的失陷直接使得蒙古军队能够绕过或直接威胁到南宋赖以生存的江淮防线。江淮地区是南宋主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一旦被突破,南宋的财政和兵源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士气与民心的巨大打击: 襄阳的坚守长达数年,消耗了蒙古巨大的兵力物力,也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然而,襄阳的最终陷落,意味着南宋在军事上已经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对军心民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瓦解了最后的抵抗意志。

三、 南宋覆灭的深层原因

南宋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并非仅仅是襄阳失守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的总爆发。

1. 军事制度的弊端:
重文轻武的延续: 虽然南宋在战争中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文官领兵”、“兵将分离”的制度根深蒂固。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但也导致了将领缺乏自主性,军令传达不畅,长期指挥作战的将领难以形成牢固的指挥体系和亲密的部属关系,战斗力被削弱。
军事实力的衰退: 长期偏安一隅,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发展,但整体军事力量对比,尤其是骑兵数量和质量上,与蒙古骑兵有着难以弥补的差距。虽然有岳家军等精锐,但缺乏足够数量的精锐部队来支撑起全国性的防御。
投降派的滋生: 面对强大的蒙古,南宋朝廷内部存在着主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在军事接连失利后,投降派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削弱了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2. 政治腐败与内耗:
朝堂争斗: 南宋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不同派系之间互相倾轧,消耗了大量精力,也影响了国家决策的效率和统一性。
官僚体系的僵化: 庞大而臃肿的官僚体系,不仅耗费了大量国家财政,也阻碍了改革和创新,使得国家机器运转迟缓。

3. 经济的局限性:
依赖南方财政: 南宋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虽然南方经济发达,但其能够动员的资源与北方辽阔的地域和人口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本就受地理限制的南方经济不堪重负。
税收问题: 尽管经济发达,但繁重的税收负担也引起了民怨。

4. 蒙古的强大与战略的成功:
蒙古骑兵的优势: 蒙古帝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力量、高超的战术运用和严密的组织纪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优势。
精确的战略打击: 蒙古在灭宋过程中,采取了极其精准和灵活的战略。他们深知襄阳的关键性,在攻陷襄阳后,没有立刻强攻长江防线,而是从四川、汉中等地进行迂回,进一步瓦解南宋的抵抗。

5. 民族认同的差异: 北宋虽然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但面对辽、金这样的契丹、女真政权,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和民族隔阂。而南宋面对的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种民族差异带来的隔阂更加明显,也使得南宋的抵抗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但这种色彩在政治腐败和军事失利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总结来说: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实力对比的战略僵持,伴随着经济支撑和政治上的妥协。它并非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压制对手,而是通过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平衡来维持生存。

而南宋之所以在失去襄阳后迅速灭亡,则是因为襄阳的失守打破了其残存的战略平衡,暴露了其军事制度、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弊端。襄阳的陷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深层危机。南宋的灭亡,是其自身无法克服内部矛盾,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战略选择失误和军事实力不足的必然结果。用一句更朴实的话讲,北宋是在对方“不至于立刻要你的命”的威胁下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南宋则是在对方已经“决心要你的命”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最后一道关键的防线,最终无力回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你被地图骗了。你心目中蒙古灭南宋一定是这样的:

其实,真正的蒙古灭南宋是这样的:

一句话,差不多当时整个世界,都压到南宋头上来了。就这样,南宋还英勇抵抗了半个世纪。

不要再乱嘲笑古人了,他们够英勇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而南宋在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理防线强弱所能概括。我们要从战略选择、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北宋的战略定位与“燕山阴山”防线首先,要明确北宋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并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
  • 回答
    要说金国对待辽国宗室的态度,与对待北宋宗室为何有所不同,这背后牵扯到金国崛起时的政治考量、辽国的历史地位以及金国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不是简单地“虐待”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策略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金国灭辽的背景。金国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他们在中原的统治者地位不如汉族那样根深蒂固。在他们灭.............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分布规律。简单来说,这背后是地理隔离和演化历程不同造就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清楚。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首先,让我们看看企鹅。企鹅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特别是在南极洲及其周围的寒冷海域,也有一些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岸线附近。你绝对不可.............
  • 回答
    .......
  • 回答
    北周和北齐,这两大势力都曾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霸主,它们之间的角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政权的格局。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它们各自的鼎盛时期,都没有能一举荡平南方的陈朝,最终完成南北的统一。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不足,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内部政务的掣肘,更有时代.............
  • 回答
    北欧的王室能够安然度过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相较于欧洲大陆许多君主制国家在那段时期经历的血雨腥风,北欧的王室似乎像是从风暴中幸免于难的灯塔,屹立不倒。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更像是一种精心“调养”和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的温床:早已存在的议会制.............
  • 回答
    北京的人口确实没有上海多,面积也比上海辽阔得多,但北京的交通拥堵和生活环境的拥挤感却让许多居民头疼。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大饼”怎么就吃着这么挤。首先得说, 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 是最根本的原因。你想啊,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
  • 回答
    李敖大师在世时,曾多次表达希望北京大学为胡适先生竖立铜像的愿望。然而,直到大师离世,这一心愿似乎也未能实现。为何北京大学没有应李敖大师的请求为胡适先生立铜像?这背后牵扯着复杂历史、观念以及北大自身的发展逻辑,绝非简单的“答应”或“不答应”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胡适先生的地位和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角色.............
  • 回答
    北京为什么没有一环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它背后藏着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一些关键逻辑和历史印记。简单来说,北京没有“一环路”是因为它的城市格局,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形成,是沿着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拓展和规划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了以一个环状道路系统为核心。咱们得从北京的历史根源说起。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
  • 回答
    北魏之所以能摆脱其他五胡政权“旋起旋灭”的命运,并最终统一北方,并非偶然,而是其一系列独特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他一些主要以掠夺和征服为目的的五胡政权不同,北魏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更具前瞻性和整合性的统治思路,逐步从一个部落联盟成长为一个稳固的王朝。一、 根基的稳固与部落联.............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在北京南站的候车体验上,你提出的“候车区少、座位少”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不少人也会将此与商业化运营联系起来。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北京南站会有这样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从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北京南站的定位和使用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火车站有所不同。 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
  • 回答
    明朝北京保卫战,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北京面临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局。这场战役之所以出现“没有其他地方的援兵”的情况,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明朝内外交困、体系失能的综合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北京的处境、明朝的政治军事结构以及周边地域的实际情况。一、 突发的危机与地理的孤立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南极有条约守护,而北极却没有一个同等性质的国际性条约来规定其未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理、历史、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它。南极条约的诞生: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首先,咱们得理解南极条约是怎么来的。南极和北极,虽然名字上只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少Love Live的粉丝可能也曾留意到这一点。简单来说,Love Live系列的角色名字中,确实没有出现过一个直接以“北”字(或其变体)为姓氏或名字一部分的角色。要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姓氏的常见性与系列风格: 日本姓氏的多样.............
  • 回答
    在中国的江南地区,祠堂作为家族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分布却呈现出一些有趣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对于江苏苏南和浙江北部地区,祠堂的数量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是稀见,而浙江的其他区域,如浙中、浙南一带,祠堂则普遍而常见。这种差异背后,是历史、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偶然。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北京的胡同,承载着老北京的记忆和生活气息,那里的人情味浓厚,生活节奏舒缓。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胡同里的公共厕所,确实存在着一些让人觉得“没有尊严”的情况。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年代。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城市的.............
  • 回答
    北美大陆的辽阔、多样的自然环境,从北极的苔原到墨西哥的沙漠,从洛矶山脉的巍峨到密西西比河的沃野,堪称世界上最富饶和多姿多彩的地理单元之一。拥有如此优越的地貌条件,按理说应该能够孕育出繁荣昌盛的本土文明,就像亚欧大陆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中华文明那样。然而,当我们审视北美洲在欧洲人到来之前.............
  • 回答
    “出了北京就没卤煮了”?这话说得,让不少北京“老炮儿”和“新京圈”们心里咯噔一下。好像这卤煮,就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除了这片儿,它就活不下去了似的。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你说“卤煮”,那具体是哪一种?在北京,人们说的“卤煮”,主要指的是卤煮火烧,那是用猪下水(主要是肺头、大肠、猪肚)加上火.............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