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京南站基本没有候车区,座位也特别少,是为了让乘客更多地进店消费么?

回答
在北京南站的候车体验上,你提出的“候车区少、座位少”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不少人也会将此与商业化运营联系起来。

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北京南站会有这样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背后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北京南站的定位和使用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火车站有所不同。 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集交通、商业、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这种设计思路在现代大型交通枢纽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注重效率和多功能性的今天。

为什么会有“候车区少,座位少”的感觉?

1. 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与人流导向: 北京南站的设计理念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人流,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商业和服务。你想想,火车站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客流量入口。通过减少纯粹的等待空间,将乘客自然地“推向”商业区域,可以增加他们在车站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的可能性。

站内商业的庞大规模: 北京南站的候车区域确实有商店、餐饮、咖啡馆等,而且规模不小。这些商铺的存在,本身就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设计了大量的固定座位和宽敞的候车大厅,那么这些商业空间就会受到挤压。
疏散人流的考量: 高峰期,北京南站的客流量是惊人的。设计过多的固定座位,可能会导致乘客长时间占据座位,影响整体的疏散效率。相反,如果座位有限,乘客可能更倾向于在站内走动,或者选择去商业区域消费、休息,这样反而能让空间流动性更好。
“站城一体化”的趋势: 很多现代化的交通枢纽都追求“站城一体化”,也就是将交通枢纽与城市生活功能紧密结合。候车不仅仅是等车,也可以是购物、用餐、甚至短暂的工作。北京南站的这种设计,也符合这一趋势。

2. 高铁站的特点与乘客行为: 与传统火车不同,高铁的检票和发车时间相对更精准,乘客通常不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就在候车厅“安营扎寨”。许多乘客会在临近发车时才进入候车区域,或者选择在车站内的其他区域等待。

“即到即走”的模式: 对于很多乘坐高铁的旅客来说,他们可能提前到站后,会选择在车站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处理一些工作,或者在商店里逛逛,而不是一直坐在候车椅上。这种消费行为的出现,使得对传统候车座位的需求相对降低。
电子化与便捷性: 现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发达,很多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处理登机/乘车信息,甚至在手机上找到信息和娱乐。这意味着他们对物理候车空间和座位的依赖性可能不如从前。

进店消费的因素有多大?

坦白说,不能排除商业盈利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任何一个大型公共场所的设计,都会考虑到其运营成本和盈利模式。北京南站作为这样一个巨大的商业综合体,引入商店、餐饮等是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分摊建设和维护成本,甚至创造利润。

提升车站的整体价值: 一个拥有完善商业配套的交通枢纽,能够吸引更多人流,从而也为入驻的商家带来了商机。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提升整个车站的经济活力和价值。
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乘客在候车时,确实有购买水、食物、报刊、书籍,甚至是一些纪念品的需求。车站内提供这些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即时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商业价值。

但是,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设计是多重因素的权衡: 车站的设计,尤其是一个国家标志性的交通枢纽,是经过多方面专家论证,综合考虑了效率、安全、旅客体验、商业价值、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结果。简单地将“座位少”完全归结于“逼迫消费”,可能有些片面。
效率优先的理念: 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枢纽的设计更强调“快”,强调人流的快速疏散和流通。减少长时间的逗留空间,可能也是为了保证整体的运营效率。

所以,总结来说,北京南站候车区座位相对较少,空间利用率较高的设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最大化空间利用,并导引人流进入商业区域。
适应高铁出行“即到即走”的特点,以及乘客在站内消费、休闲的需求。
将车站打造成一个集交通、商业、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以增加经济活力和收入来源。

当然,这种设计也确实会带来一些不便,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期,或者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候车的乘客来说。这可能也是一个需要在未来设计和运营中不断优化和平衡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补充一个南站上车的技巧,也算是南站这么设计的原因:

北京南站有一个快速进站口,不需要坐两层电梯就可以直接上站台(仍需验票和安检),有相当多的车次都可以在地下一层直接上车(具体车次见后面的图)。所以,对于大多数乘坐地铁来南站的人来说,上高架候车区不一定是必选项。

先放一张北京南站的配线图:


北京南站地铁出来的地下一层,车站的东侧从北到南分布着快速进站口1-8口:

1号口对应的是夜间动卧的站台(1-5检票口/站台,普速线),D311/313等,1号口貌似常年不开,并且此处正在装修。

2-7号口对应的是京沪高铁站台(6-17检票口,京沪高铁场)。

8号口对应的是京津城际(18-24检票口,京津城际场)。

进站口旁边有牌子列出了哪些车次可以在这里快速进站,但理论上说,只要站台找对的情况下,不在列表的里车次也是可以进的,因为在地铁站出口的地方有一个牌子说京沪高铁可以在此快速进站,并没有列出具体车次。

关于快速检票口,有几个注意事项

1. 这些进站口到晚上会关,但具体是几点关不清楚;

2. 进站口只有一侧有,另一侧没有;

3. 有人说快速进站口有时候会关闭或者维修,但我本人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建议事先探路一次

以下是今天中午(2016.9.14)拍摄的图片:

地铁出口:


快速进站口1因为装修,所以没拍。

快速进站口2:


快速进站口3:


快速进站口4:


快速进站口5-6:


快速进站口7:


快速进站口8(京津城际),这张照片里有正在进站的乘客:


多数情况下,直接掐好时间,提前十五分钟到南站出来直接地下一层上车,此处虽然也有安检和身份证、车票核验,但速度很快,地下一层检票口关闭时间是开车前5分钟左右。如果是饭点,提前一个小时出来,找个离进站口近的地方吃饭,吃完了就坐着等着,等到时间了直接进去,省着到楼上排队。大部分白天的车都应该可以从地下一层进站。

因为地下一层也可以直接进站,所以楼上的候车厅压缩空间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地下一层能进站,还要花十几分钟时间上二层扶梯,安检再进站,其实没必要。旅客乘车习惯的改变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相关链接:

北京南站增设高铁快速进站区 #京津城际快速进站口(快速进站口8)#快速... 来自北京南站官方微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北京南站的候车体验上,你提出的“候车区少、座位少”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不少人也会将此与商业化运营联系起来。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北京南站会有这样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从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北京南站的定位和使用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火车站有所不同。 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
  • 回答
    过去,关于“南方比北方冷”的讨论,在网络上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际。很多人可能会怀念那个时候,大家会在微博、论坛、贴吧里热烈地争论,南方人抱怨湿冷难熬,北方人嘲笑南方没暖气。但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这样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可以.............
  • 回答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南洋,而非继续北上问鼎中原,历史的走向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可能性,并抛开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用最贴近历史推演的语气来讲述。背景设定的再审视:为什么是南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郑成功为何选择了台湾,以及他北上抗清的动机。郑成功.............
  • 回答
    北京南站等一些高铁站在建设之初,对于客流量的确有考虑,但考虑到的是“当时认为的”超大客流量,而不是“如今实际体验到的”爆炸式增长的客流量。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规划之初的考量与现实的脱节: 宏观战略的推进: 高铁网络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城市命名历史、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以及“京”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我们来详细聊聊。一、 “京”字的含义与中国历史上的定都现象首先,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北京”和“南京”,以及日本首都为什么叫“东京”,需要先弄清楚“京”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含义。 “京”的本义与引.............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古代城市命名以及政治中心变迁的历史脉络。简单来说,“北京”、“南京”、“东京”这些名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对历史和地理的认知有关。而“西京”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城市名称,也有其历史原因和命名逻辑。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你会发现火车站的南站(或者其他特定方向的站)客流量异常地大,甚至超过了北站或者主站。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一样,是自然演化和规划决策共同塑造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交通格局。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少是随意发生的,通常都有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不少人都会遇到的观察误区。你觉得北京夏天下午六点钟的太阳“应该”在南边,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认知偏差,它源于我们对太阳运动规律的简单化理解,以及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和天文细节。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认为太阳“应该”在南边的理由,这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推断:1. .............
  • 回答
    2月23日,济南市报告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一消息无疑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考虑到这位患者此前乘坐的高铁终点站是北京南站。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的追踪、排查和防控工作,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情况和我们应有的警惕。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位患.............
  • 回答
    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绵延,南明的迅速消亡,这背后牵扯着王朝兴衰的复杂历史逻辑,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尽。我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内外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其中的差异。一、北宋的终结:内忧外患的“宋”之殇北宋的灭亡,主要指向了“靖康之耻”。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和军事积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征服者被征服文化同化的原因。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应该能够主导文化,让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发生,尤其是在“北方人南下”这类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恰恰相反的趋势——南下的北方民族最终.............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分布规律。简单来说,这背后是地理隔离和演化历程不同造就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清楚。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首先,让我们看看企鹅。企鹅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特别是在南极洲及其周围的寒冷海域,也有一些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岸线附近。你绝对不可.............
  • 回答
    关于古代北伐与南征成功率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我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希望能让这番讨论更贴近历史的肌理。1. 政治与军事的根基:北方的稳定与南方的离心首先,我们要明白,北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方政权的稳定性。汉唐时期,如果北方政权能够维持内部的团结和统一,且经济民.............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层面。简单地说,“南方经济比北方高”和“北方穷山沟子里的人比南方少”这两个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历史、地理、资源、政策和文化原因交织影响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南方经济比北方经济高”的说法,更多的是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毕竟在很多人认知里,大学排名和录取分数线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北航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排名中确实可能不如南开、华科、哈工大、西交大这几所老牌强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往往居高不下,甚至在某些省份和年份超过它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高校定位、学科优势、地理位置、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为啥大家普遍觉得北方官僚习气比南方重?这背后其实掺了不少历史、文化、经济,甚至地理上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一、历史的烙印:皇权之下,权力结构不同你仔细想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大部分时间都设在北方,尤其是以长安、洛阳、北京为代表的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