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北京保卫战没有其他地方的援兵?

回答
明朝北京保卫战,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北京面临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局。这场战役之所以出现“没有其他地方的援兵”的情况,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明朝内外交困、体系失能的综合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北京的处境、明朝的政治军事结构以及周边地域的实际情况。

一、 突发的危机与地理的孤立

首先,北京保卫战的爆发极其突然。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8月,也先率领瓦剌大军直逼北京。这距离消息传回北京,再到各方反应,时间上是极为紧迫的。当时,明朝并没有建立一套高效的、能够应对大规模突发军事危机的预警和动员机制。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驿站,在战乱时期,驿站的畅通也无法保证。

从地理上看,北京作为京师,本身就位于明朝腹地。然而,与今天我们可能想象的“全国一盘棋”的集权模式不同,明初以来,虽然中央集权有所加强,但地方上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大规模的调动,仍然受到地域、交通以及各方利益的制约。

二、 战前的军事部署与地方力量的性质

明朝前期,军事力量的部署有着其特殊的考量。为了应对边患,明朝在边境线上设置了重重关隘,并在重要的战略节点驻扎了大量军队。这些军队,例如卫所制的军队,虽然名义上是中央的军队,但其日常训练、供给和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化的。

当时,京畿地区的兵力并非空虚,但真正能立即投入战斗的精锐,以及能够应对瓦剌骑兵冲击的野战部队,都集中在北京城及其周围。而其他地区的军队,更多的是分散驻扎在各自的卫所,执行日常的警戒、屯田等任务。

要从遥远的边疆或者内地抽调大量军队,需要经过复杂的奏报、批准、集结、运输等一系列流程。这些流程在战时往往难以快速完成。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军事动员能力,尤其是跨区域的大规模调动,在遇到“骑兵直捣黄龙”这种突发且近在咫尺的危机时,显得尤为滞后。

三、 地方官僚的顾虑与利益考量

除了客观的地理和军事部署因素,地方官僚的心理和利益考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

1. “守土有责”的局限性: 虽然理论上全国军队都应该为保卫京师而战,但地方官员往往更侧重于“守土有责”。他们担心一旦主力离开,本土可能出现新的边患或动乱。尤其是与瓦剌接壤的北方边疆,地方守军本身就需要应对来自瓦剌的威胁,他们本身就是防线的一部分,很难再抽调出力量去支援遥远的北京。

2. 缺乏统一的指挥与信任: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这在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朝廷内部权臣专权,政治斗派林立。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上的将领和官员,可能对中央的号令产生犹豫,不确定指令的合法性、是否会遭到打击报复,甚至是否存在陷阱。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众望所归的中央指挥官,使得地方力量的调动变得更加困难。

3. 对战争前景的判断: 瓦剌军队的强大和明军的惨败,使得很多人对北京能否守住持悲观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官员可能会选择“观望”,不愿轻易将自己的部队置于险境,以免徒劳无功,反损实力。

四、 交通和通讯的天然瓶颈

明朝时期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与今天相比,无疑是极其落后的。

道路网络: 虽然明朝修建了驿道,但连接京师与遥远地区(如四川、云南、江南等)的道路,很多是陆路,且地形复杂,崎岖难行。军队的行进速度受到极大地限制。
水路运输: 部分地区可以通过水路运输,例如通过大运河,但这种运输方式同样受制于季节、天气以及运河的疏浚情况。而且,并非所有地区都临近便捷的水路。
后勤保障: 大规模军队的调动,意味着巨大的后勤压力。远距离调兵,需要沿途的粮草、军械、马匹等物资的补给。在战乱时期,这些物资的筹集和运输,往往是难以保证的。地方官员在缺乏明确指示和充足保障的情况下,很难主动承担起如此沉重的后勤负担。

五、 并非完全没有“支援”,而是“有效支援”的缺失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其他地方的援兵”并非指完全没有人响应。事实上,当消息传到各地,一些地方官员和将领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反应。

京畿地区的勤王: 最先投入战斗的,无疑是北京附近的部队,以及赶来勤王的京畿地区兵力,例如怀来、居庸关的守军。
徐有贞的募兵: 徐有贞在关键时刻,通过募兵、组织溃兵,重新整顿了北京的防御力量。
于谦的组织: 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没有依赖远程调兵,而是充分利用北京城内的守军、京畿地区的残余部队、以及从各地临时征召来的、已经到达北京或附近地区的兵员(例如当时已抵达北京的部分南兵),并有效地组织了北京城内的军民进行巷战和防御。

总结来说,明朝北京保卫战之所以难以获得大规模、有效的其他地方援兵,是由于:

突发危机的时间紧迫性
明朝军事部署的地域分散性
中央集权下地方军事动员的复杂性与滞后性
地方官员的顾虑和利益权衡
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造成的天然瓶颈

这场战役的胜利,更多地是依靠北京城内外的守军、仓促组织起来的兵力,以及于谦等有识之士的智慧和勇气,而不是依靠远程、大规模、有组织的“援兵”。它深刻地暴露了明朝在应对大规模国家级危机时,其集权体系在执行层面的脆弱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看看北京保卫战中与也先作战的二十二万明军都是什么成分。

英宗实录里倒是详细记载了,主要以下几个来源。

1,留守北京的京营剩余近十万老弱。

从这些人里重新挑选余丁、舍人、工匠、火夫、守门军兵。

原文记载:○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丙寅令新选余丁官舍并旧操舍人及报效者人赐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并皇城四门内外官军人赐布二匹。○后军右都督石亨言京师官旗军民匠作人等不下百万岂无才智出众勇力过人者伏于其间许令自报俾臣试验果中式者授以冠带赏银三两仍给与器械鞍马月粮一石随军操用有功之日不次升赏从之。

2,调遣的外地援军。

分别是山东、南直隶精锐备倭官军四千五百人,另有运粮官军三万六千人,总共四万零五百人。

原文记载:○兵部言宜取河南等都司并南北直隶卫所先次御史所选备调官军其山东南直隶备倭军士宜选精壮者四千五百江北直隶北直隶运粮官军三万六千宜俱取赴京操练。

3,征召的各地民壮。

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处境内每府征召民壮五千人,选其中操练可用者两千人到北京防守。

原文记载:○户科给事中李侃启三事一战守之法在用将得当乞于武臣内及行伍中不拘职之大小贵贱精选勇猛才智之人问其方略试其弓马果能通晓不次擢用步将骑将各随所长战守攻取各施其谋一今虏得利而强我失利而馁况新选军余舍人平昔率皆嬉游未历艰辛少有可用乞差廉干京官驰往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狭西各处选操民壮每府五千名俟其操习可用选二千名赴京听调杀贼一北虏马健来速制其奔突宜用车战今之骡车最坚固而骡之奔突最疾健京城内外约有千辆取为战车车列四周步骑处中车厢用铁索连木板藏神铳于内俟交阵始发每车刀牌手五人乘间下车击敌敌退则开索纵骑兵逐之启入 王嘉纳令该部议行。

4,土木堡逃回的败兵。

由于当时有很多突围逃回的明军官兵害怕因战败而被问罪,因此都选择藏匿起来没有回军。于是明朝下令凡是重回军中的一律给每人赏银二两、布二匹,但最终有多少人回来就不可知了。

原文记载:○令谕各营大小把总管队官迩者 大驾亲征胡虏不意被留贼庭究其所由皆由主事者不得其才所以赏罚不当运谋不得其人所以号令不严勇敢之士莫用其才忠正之士莫展其志致有此失于尔何罪尔等即将所领官军回到京者一一开报以凭给赏果有阵亡及被伤成残疾者令弟男子侄袭替其无伤者仍旧操练每人再给赏银二两布二匹时 驾陷官军脱回者尚众人怀疑惧不敢报官故有是令。

可见北京守军主力是京营老弱+各地民壮+几万援兵,正规军精兵并没占多大比例。乃至于虽然从南京调拨了三分之二的武备库存来装备守军,但直到作战当天守军里有盔甲的只有十分之一“敕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是时军士有盔甲者仅十之一云”。

而边镇调集的宣府杨洪二万,辽东焦礼三万,永平胡镛二万人都没赶上北京战事,其中杨洪参加了对瓦剌败军的追杀清剿行动,与范广一起取得了固安大捷。

所以,你说于谦牛不牛,土木堡那些人死的冤不冤?

至于明朝的精兵都去哪了,那就得提一下同时发生的在南边的另一场战争。即苗族大叛乱,这场叛乱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西至贵州龙里卫,东至湖广沅州卫,北至湖广武岗州,南至四川播州地界。夷众不下二十余万,俱已叛逆,围困贵州、湖广所属地方”。征南总兵官都督宫聚数次战败,“累次失机,陷官军一万六千有余”,导致“官军不及二万”的不利局面。宫聚紧急求援,要“乞调京兵五千、达军一千、并南京、云南原征麓川官军十万前来征剿”。之后明朝调靖远伯王骥前去平叛,并按其要求选“四川精兵一万、云南精兵二万”及其他地方精兵“共辏七八万人,选委重将统领,会合东西夹攻 ,并力剿杀。”

所幸的是,这两场战争明朝最终都赢了。苗族未能糜烂西南,也先没能收复大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北京保卫战,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北京面临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局。这场战役之所以出现“没有其他地方的援兵”的情况,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明朝内外交困、体系失能的综合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北京的处境、明朝的政治军事结构以及周边地域的实际情况。一、 突发的危机与地理的孤立首先.............
  • 回答
    明朝能够打赢北京保卫战,而北宋东京保卫战却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简单地说,这两场发生在不同朝代、不同情境下的保卫战,其“输赢”的决定性因素,绝非单一事件,而是战略、军事、政治、乃至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所致。先谈明朝北京保卫战。公元1449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
  • 回答
    明朝将首都定在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临时起意或者随随便便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军事、政治和经济考量,甚至还带着点前朝的影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建立之初说起。话说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最初的定都之地选在了南京。南京这地方,风水好,靠着长江,地势也险要,而且是元朝的故都之一.............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嘉靖年间,北方边患着实让大明王朝头疼不已。您提到蒙古人包围北京,城外百姓遭殃,财物被劫掠,这大致是指“庚戌之变”,也就是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犯北京郊县的事件。这次事件中,明朝的边防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京畿一带受到严重骚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刨了”明朝的皇陵,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火器和步兵的强大,确实让它在与欧洲列强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然而,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一概而论。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得过”这个概念。在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交锋中,例如在东南沿海与葡萄牙.............
  • 回答
    “为什么明明四川话儿化音更多,大家却更喜欢调侃北京话的儿化音,而不调侃四川话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习惯、文化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四川话的儿化音并非“更多”,而是“更具特色”。四川话的儿化音确实.............
  • 回答
    关于明星吸毒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绝大部分在北京被抓”的说法,也并非完全准确,尽管北京作为首都,确实是许多公共事件的焦点,也可能因此让一些涉及北京的案例更为人熟知。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好多明星都吸毒”这个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好多” 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意.............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为啥要控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明明地好像还有不少能盖房子的地方。这事儿可不光是房子够不够住那么简单,里头牵扯的可多了,得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首先,你说的“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这话说对也不全对。咱得明白,北京和上海这俩城市,尤其北京,它的土地规划其实.............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延续性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仔细掰扯一下。西晋和北宋之所以能“南渡”成功,变成东晋和南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首先说西晋。西晋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在北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拥有了人口、经济和一定程度的.............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
  •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 回答
    《绣春刀》里北京城明明草木葱茏,树叶还是绿油油的,天上却飘下雪花,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会疑惑,这不符合常理啊!明明是春夏季节的景象,怎么会下雪呢?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导演对影片氛围和主题的巧妙处理,并不是简单的画蛇添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不合时宜”的雪景:1. .............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要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长相差别“明显”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内部差异也很大。但如果泛泛地说,确实有一些因为历史迁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让南北方人在长相上的一些普遍倾向有所不同。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儿,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有意思:1. 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